辽宁 贾月风
飒爽英姿之神射手——《诗经》美射人篇探微
辽宁贾月风
田射狩猎活动除满足人们物质层面的需求外也是对射人射技仪容的一种展示。笔者把《诗经》中美射人之诗作为探究对象,来考察《诗经》中诗篇是如何形象生动的表现先秦时期神射手的风采的。本课题以《诗经》中的《郑风·大叔于田》、《齐风·猗嗟》二首诗为例释之。
《诗经》射礼射艺射容
《郑风·大叔于田》三章每章十句,全文如下:
大叔于田,乘乘马。执辔如组,两骖如舞。叔在薮,火烈具举。襢裼暴虎, 献于公所。将叔无狃,戒其伤女。
叔于田,乘乘黄。两服上襄,两骖鴈行。叔在薮,火烈具扬。叔善射忌,又良御忌。抑磬控忌,抑纵送忌。
叔于田,乘乘鸨。两服齐首,两骖如手。叔在薮,火烈具阜。叔马慢忌,叔发罕忌。抑释掤忌,抑鬯弓忌。
《毛诗序》云:“《大叔于田》,刺庄公也,叔多才而好勇,不义而得众也。”,毛说言此诗非赞美而是讽刺,笔者以为不可,从全文来看皆为对射者的赞美,正如程俊英和蒋见元所说,此诗是用来赞美青年猎手的。清代学者方玉润虽言此篇有刺庄公之意,但其又言“此篇从猎,而欲衿其勇。”诗中直赞射人射者的诗句为“执辔如组,两骖如舞。叔在薮,火烈具举,袒裼暴虎。”“叔善射忌,又良御忌”,“袒裼”为赤膊之意,“暴虎”释为“空手打老虎”。大体意思是他驾马如舞丝,骖马整齐像跳舞,又能赤膊空手打老虎,他善于射猎,又精于驾马。从中看出此射人非常的勇武。其次本诗描写田猎的过程生动形象,前两章主要描写射猎的过程“叔在薮。火烈具举。襢裼暴虎。”“叔在薮。火烈具扬。叔善射忌。又良御忌。抑磬控忌。抑纵送忌”描写了截兽、打老虎、骑马、射箭等一系列场景。第三章写射猎活动即将进入尾声,“叔马慢忌。叔发罕忌。抑释掤忌。抑鬯弓忌。”“释”意“打开”,“掤”是箭筒的盖子,“鬯”为弓袋之意,射者骑马速度变慢,兽群变少,弓箭少发,最后把弓箭收入弓筒内。第三,全诗可看出射者射艺精湛,射者射猎过程中为骑射,“乘乘马”“乘乘黄”“乘乘鸨”“抑磬控忌,抑纵送忌”等词语体现出射者驾马停走自如,技术精湛。综上,全诗塑造了一位勇武,技艺精湛,行动矫健的射人。此诗为美射人的射艺仪容之诗的说法较为合理。
《齐风·猗嗟》也是一首射礼与容相结合的诗。全文三章章六句,全文如下:
猗嗟昌兮,颀而长兮,抑若扬兮。美目扬兮,巧趋跄兮。射则臧兮!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仪既成兮。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
猗嗟娈兮!清扬婉兮,舞则选兮。射则贯兮,四矢反兮。以御乱兮!
《诗序》云∶“《猗嗟》,刺鲁庄公也,齐人伤鲁庄公有威仪技艺,然而不能以
礼防其母,失子之道。人以为齐侯之子焉。”朱熹曰:“齐人极道鲁庄公威仪技艺之美如此,所以刺其不能以礼防闲其母,若曰:惜乎其独少此耳。”从全诗内容看,赞美之词甚为明显,何来讽刺之说呢?清代韩国学者李瀷在《诗经疾书》中论《猗嗟》云:“此篇讥其不能报父之仇,而徒以射艺自多,故其紧要专在乎射。”黄焯在《毛诗郑笺平议》中言:“若诗之言诚,不过极形容庄公之威仪技艺,非故为掩饰之辞也。”现代学者陈子展先生说∶“《猗嗟》,是齐人描写鲁庄公仪容之美、射艺之巧的诗。”此言较为公允。先秦时有容比于礼之说,即进行射礼时,对射者的射容也有要求。先秦上层贵族非常重视对射艺的培养,贵族子弟从小就学习射艺,《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诗中鲁庄公在行射礼时射容威仪,射艺超群,应为从小就学习射艺之故。《猗嗟》中对鲁庄公射礼之容的描写甚为精妙。文中直美鲁庄公射容的诗句为:第一章“猗嗟昌兮,颀而长兮。抑若扬兮,美目扬兮”《传》云“昌,盛也。颀长貌。”《笺》:“昌,佼好貌。”即为美射人,“昌”作“佼好貌”之意更为合理。《传》:“抑,美色。扬,广扬。”孔颖达疏:“扬是颡之别名,抑为扬之貌,故知抑为美色,颡贵阔,故言扬,广扬。”这几句诗赞美了射者外貌,身材高大眉眼俊秀。与上诗同为介绍射者仪容的句子还有“美目清兮”“猗嗟娈兮,清扬婉兮”,从诗句中可以看出此射者仪表堂堂,射容具佳。其次,诗中除美人物容貌之句,不乏对其射艺的夸赞之句,如“巧趋跄兮。射则臧兮。”《传》释:“跄,巧趋貌。”巧趋貌。”孔颖达疏:“《曲礼》云∶‘士跄跄。’今与趋连文,故知跄,巧趋貌。……趋,今之吏步则趋,疾行也。礼有徐趋疾趋,为之有巧有拙,故美其巧趋跄兮。”“臧”有“善,熟练之意,此句美射者步伐灵巧快速,射技精湛。再如“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射则贯兮,四矢反兮”“贯”意为“穿透”,“反”为“复”之意,指反复射中同一个地方,极尽射者射艺之高。综上,《猗嗟》中射者是一位外貌、仪容、射艺具佳之人。
[1](汉)毛亨传, 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
[3](宋)朱熹:诗集传,北京:中华书局,1958.
[4](清)方玉润:诗经原始,北京:中华书局,1986.
[5][韩]李瀷著,白承锡校注:诗经疾书校注,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6]黄焯,毛诗郑笺平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7]陈子展:诗三百篇解题,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