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张志锋
悲剧意识在迟子建文学作品中的展现
陕西张志锋
迟子建的文学作品为我国文坛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在迟子建的文学作品中,既有诗情画意的散文描写,更有充满人性、苦难及悲剧性的小说呈现,这些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迟子建在文坛的地位。迟子建的文学作品是比较特殊的一类,在她的文学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浓浓的死亡意识、苦难意识和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性不是表面上消极的悲剧意识,而是一种伴随着生命的温柔而释放的、具有温情的悲剧意识,正因如此,迟子建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更多的与众不同。本文将重点要为迟子建文学作品中的悲剧意识来进行解读和分析。
悲剧意识迟子建文学苦难生命哲学
迟子建是我国伟大的女作家之一,其小说影响广泛,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时代性。在迟子建的笔下,我们往往能够读到一种浓厚的悲剧意识,这种意识是作家洞察心灵、反思命运的结果,是对生命更深层次的认知。这种悲剧意识几乎贯穿在迟子建的多部小说中,这是作家独特的心灵对白,已经成为了作家本人的一种生活基调。对于迟子建的创作来说,她的生命意识与文学作品完整地结合起来,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认识世界的窗口。悲剧意识成为迟子建小说的主要表现,这是作家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逐渐上升为一种生命哲学。具体来说,迟子建的文学作品悲剧意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作品中的死亡意识、苦难意识以及对于悲剧的超越,下面将重点围绕着这三个方面来展开分析和讨论。
在迟子建的文学作品中,死亡意识几乎在大部分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特别是在其小说作品中,几乎每个故事都有死亡的影子。比如《额尔古纳河右岸》、《白雪乌鸦》、《伪满洲国》、《白雪的墓园》等多部作品中,我们都闻到死亡的气息,在感受命运无情的基础之上,又看到生命的本质,那就是任何一个有生命的个体最终的结局都是死亡。在迟子建的笔下,死亡的方式又各种不同,比如《白雪的墓园》中父亲之死尽管带给家人无尽的痛苦,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又激起了对于生者热爱生活的斗志,这是一种积极意义的死亡;而在《百雀林》这篇小说中主人公母亲的去世以及爷爷的死亡,都造成了主人公一生的悲剧性,让人感受到生命意志的脆弱,这是一种消极意义上的死亡;此外,还有动物的死亡给人带来的巨大悲剧等。
总之,迟子建的笔下呈现出来各种形态的死亡,不同的死亡方式都反映了一样的结局,那就是岁月无常、人生苦短的悲剧性。死亡是悲剧意识的主要体现方式,这种死亡意识在她的文学作品中无处不在,这既是人性的恒常存在性,同时又是作家本身主观意识的表达,充满了人性主义色彩和悲悯意识,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性,对于揭示生命的本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也是迟子建小说的最大价值所在,归根到底,迟子建文学作品的死亡意识其实是宗教性的重要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死亡意识也是宗教性的直接表现。或者说,迟子建文学作品中的死亡意识是宗教性和哲学性的结合体。
苦难意识在迟子建文学作品中有深刻的体验,对于作家本身来说,她的思想观已经和悲剧性紧密地联系到一起了,这种悲剧性的另一重要表现形式就是苦难意识。相较于死亡意识来说,苦难意识更为普遍,便于每一个生命个体充分地认识到。死亡是每个人的最终结局,但是对于生者来说,他无法从自身得知,他必须要通过观察死者的状态得知;而苦难意识则不同了,他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能够感受到各种苦难的存在,因此可以说苦难意识比死亡更加浓烈。
在迟子建的文学作品中,苦难意识无处不在,这为小说本身奠定了感情基调。《百雀林》中周明瓦的父亲杀死母亲的故事就真实地再现了生命的悲剧性,这种人性的扭曲、生命的残暴以及命运的无情都被迟子建生动地展现出来。人性的善恶观念有时候无法正确指导人的行为,自私和贪婪永远是人性的本源,这是永远无法用道德来进行约束的。迟子建的文学作品中对于人性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性的苦难之存在,长此以往人类势必要走向生命的极端,铸就更为浓烈的苦难意识。就迟子建的文风而言,她的文风是明朗的、浪漫的,忧郁的苦难意识穿插其间,在揭示人生本质的基础之上,不失表现为一种较强的人本主义关怀。
诚如迟子建本人所说,她在生命中看到的处处是悲剧。对于迟子建来说,她将人性、生命的本质看得非常透彻,这种透彻体现为一种理性的真实,这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然而,尽管迟子建笔下描写了很多的苦难、死亡和悲剧,但是从根本上说,她并没有深陷其中,而是以一种温情的态度来面对,从而带给人一种“哀而不伤”的感觉。这就体现为对于悲剧意识的超越,这是一种高度的理性精神。比如在《树下》这部小说中,主人公经历了那么多的痛苦和挫折,面对数不清的生生死死,他没有选择沉沦,而是走出命运的泥淖,从新发现生命的真实,并找到人性的光辉。这种积极的生命暗示在很大程度上引领着人们由苦难走向快乐,由黑暗走向光明,不断地实现对自我的超越,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态度。又如,在迟子建散文《光明在低头的一瞬》中,她这样写,“她的劳作是安然的,而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于低头的一瞬。”这段话就生动地展开了老妇人对于生命安然的态度,同时也是迟子建最真实的生命表达,体现为一种对于悲剧的超越。
迟子建小说中始终渗透着浓烈的死亡意识、苦难意识,这种悲剧性精神是小说的精神核心所在。对于迟子建来说,她的笔下几乎都是对苦难和悲剧的描述,但是她对于悲剧的描述都是建立在对于生命缠绵温情的认识上实现的,可以说她既敬畏生命,在认知到生命欣欣向荣的同时又看到了生命比较残酷的一面。这就为迟子建小说的创作打下了丰富的题材,不断地让我们一层层看清生命的本来面目,敢于看到悲剧的存在。这种伴随着忧伤意识的书写,在女性作家中并不多见,而迟子建却为我们打开了认知世界、了解生活的窗口。
[1]孙珊珊. 迟子建悲剧意识的温情书写[D].东北师范大学,2013.
[2]金磊. 迟子建文学创作与绘画[D].湖南师范大学,2014.
[3]张莉萍. 论迟子建小说中的灾难书写[D].陕西师范大学,2014.
[4]徐慧颖. 论迟子建小说的生命美学观[D].山东师范大学,2008.
[5]艾娟. 论迟子建小说的孤独意识[D].南昌大学,2008.
[6]赵凤. 论迟子建小说中的生命悲剧意识[D].西北大学,2011.
(作者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文化与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