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赵 玮
学生作文评价的编辑视角
江苏赵玮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基于生本的初中文学社团建设研究”(项目编号:D/2013/02/511)阶段性成果之一
从编辑的视角评价学生作文有“筛选出最优秀的稿件”“补充作文教学的不足”“提升编辑的综合素养”的现实意义。编辑评价学生作文,应遵循“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遵循语言的基本规范”“坚持客观中立的视角”“信守鼓励为主的信条”的基本原则;主要策略有“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解决问题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目的”“以课堂教学为参考”。
学生作文评价编辑视角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有效的评价,不仅能使学生对自己的作品有正确的认识,而且可以激发并维持他们的写作兴趣。
笔者自工作以来,一直负责与学生写作相关的栏目。通过几年的工作实践与思考,笔者以为,作为学生类教育期刊编辑,有必要从编辑的视角对学生作文进行评价,这样,既可以保证栏目内容的高品质,也是对写作教学的积极介入,能实现教育期刊与教学的有机互动。
(一)筛选出最优秀的稿件
质量是刊物的生存之本,刊物质量的高低,是建立在一篇篇稿件是否具有足够的“含金量”的基础上的。这一标准对学生类教育刊物同样适用,而且,因为学生类教育刊物的准教材特点,即其所承担的对学生综合素养、人文情操培养的重要教育意义,所以更要严格遵循。
写作栏目不仅是学生展示风采的平台,它更是一个窗口,是一个“树立榜样、引导方向”的窗口。作为编者,我们应该将文字最优美、内容最饱满、情感最真挚、表达最流畅的学生优秀原创作品呈现给学生读者,让他们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启发自己的写作,同时感悟到其中所蕴含的真善美,吸收并传递正能量。因此,编辑必须具备一双“慧眼”,要能从数量众多的投稿中筛选出最优秀的稿件,将它们奉献给学生读者。
(二)补充作文教学的不足
客观而言,当前的作文教学存在很大的问题。由于没有成体系、序列化的写作教材,导致写作教学费时、低效,不少教师敷衍了事。笔者也负责初中语文教研相关栏目,眼见不少教师对写作教学的论述“洋洋洒洒,蔚为大观”,各种观点、理念、模式层出不穷,但仔细推敲,大多很难实践。因为这样的现状,很多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往往陷入下列误区:①套路化点评,不痛不痒;②只说优点,对问题与不足避而不谈;③观念老旧,囿于应试框架,对虚假、捏造的题材分辨不清;④对文章把握不准,甚至干脆不加点评。
从编辑的视角对作文进行评价,或许不一定准确,因为和专任教师相比,编辑毕竟不是教育行家,但这至少提供了一种思路,打开了一扇窗。在这样的思维碰撞中,也许就能生发对作文教学具有积极影响的好点子。
(三)提升编辑的综合素养
编辑应当是杂家,这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共识。作为学生类教育期刊编辑,不仅要在本职工作中能独当一面,而且要通过对教育教学的积极介入,努力使自己成为教育领域具有一定话语权的人。
从编辑的视角对学生作文进行评价,对编辑的审美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语文素养,尤其是对作文教学理解的广度与深度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能促使编辑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比较,从而全面提升综合素养。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独特的个体,这些特点自然地就会反映到文章中去。例如,有的学生情感细腻,他笔下的文字就往往缠绵婉转;有的学生思维敏捷、跳跃,他就可能不会十分在意文章结构的缜密,而是显得松散灵动;有的学生对外国文学颇有兴趣,其文字可能也会有欧化倾向……
从编辑工作的严谨以及作文(语文)教学规范的角度看,上述现象中有不少是需要纠正的,但是,我们在评价时,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要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风格。如果蛮横地“一刀切”,就会使刊载的文章面貌同一,这既是对学生作者的不尊重,也不利于栏目的长远发展。
(二)遵循语言的基本规范
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并不意味着对学生的文章不闻不问,在评价时,对一些基本的语言规范,必须指出。
例如,笔者编稿时曾遇到过这样一段文字:“你是邂逅的午日阳光,照遍每一个暗淡的角落;你是绚烂的空中烟火,还原每一处温暖的片刻;你是幸会的缘分际遇,放大每一次贴心的帮助。你是爱心,爱心是你。纷乱的世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怎能缺少了你?”乍一看,似乎文辞优美,没什么问题,但细细推敲就会发现,其中的词句搭配等有很多均不符合语言规范。指导教师写了一段评语,笔者在后面又加了几句:“但是‘邂逅的午日阳光’‘幸会的缘分际遇’等表述稍显拗口,不妨说得直白些。此外,‘你是幸会的缘分际遇,放大每一次贴心的帮助’,逻辑关系也有待推敲。”
字词、标点、整体结构、逻辑关系等基本的语文规范,是任何时候都必须严格遵循的,因为这涉及保持母语的纯洁性,对正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而言,这一点尤为重要。
(三)坚持客观中立的视角
前文已述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普遍存在的误区,其中,不能客观中立地进行评价,是最大的问题。作为编辑,需要不带主观情感、好恶,中肯地评价学生作品,要将学生作品中的优点以及不足如实反映。因为杂志是一个窗口,我们必须意识到其对读者的导向作用。
笔者认为,编辑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因为尽管目前通讯发达,作者可以与编辑通过电话、邮件甚至QQ等及时沟通,但面对面地接触还是较少,相比于指导教师,这就少了主观上的人情分,基本不会产生先入为主的情绪。
(四)信守鼓励为主的信条
学生的每一篇原创作品都是思维的结晶,他们都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因此编辑在评价时,尽管需要客观指出其中的不足,尽管不能带有主观情感色彩,但必须信守鼓励为主的信条,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积极评价文字,受到鼓舞,保持并放大继续写作的兴趣。
尤其因为杂志版面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投稿都会被刊登,对于这部分稿件,无论是退稿还是返修,编辑都要从中找到文章中的闪光点。对于学生而言,辛苦写就的文字无法变成铅字,对自信心无疑是一种打击,我们能做的,是将这种对学生心灵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要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点,进而明白:写作是辛苦的,投稿的过程是一波三折的,但只要努力并持之以恒,最终一定能够收获成功与快乐。
(一)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尽管目前尚未有成体系、成序列的写作训练教材,语文界对作文教学的摸索也还在持续,各种写作教学法、观念、思路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但有一点必须坚持:写作教学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对作文评价而言,不管是教师还是编辑,也必须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
这些科学的理论包括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教学法等,同时,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是负责学生写作栏目的编辑必须关注并熟知的。只有对这些科学的理论有所了解,我们才能在面对学生来稿时,保持较为清醒的头脑,不陷入或少陷入他者思维的束缚,不人云亦云,独立、正确地进行评判。
(二)以解决问题为重点
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不是任务,不是走程序,而应以实实在在地解决了问题为重点。
对编辑而言,不管是对将要刊发的作品还是不予刊发的作品,评价语都应以解决问题为重点。对不予刊发的作品,要告诉作者为什么不刊发,哪些地方还达不到要求,需要做怎样的修改或调整。而对将要刊发的作品,在充分肯定并点出文章的优点之后,也要指出其不足,或以刊发的这篇文章为正面例子,点出大多数学生在写作同类文章时,容易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读者在今后的写作中予以关注。由于刊物公开发行的属性,面世后的受众非常广,因而后一点尤其需要编辑注意。
(三)以提高质量为目的
学生完成一篇作文后,经过自我修改、教师修改,已经较之原始文稿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投给刊物后,编辑若能通过阅读、比较,对其予以适当的点评,不论是刊发在刊物上,还是以回信、回邮件的方式给作者反馈,都有助于作者认识到自己文章中存在的不足,可以促进他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加以注意,不断提高。和一篇作文能否被刊发相比,通过投稿发现问题,提升质量,对学生而言,应当更有意义。而这,也应当是学生类教育刊物开设写作栏目的初衷之一。
(四)以课堂教学为参考
学生类教育刊物的发展与运行离不开教育教学,就学生作文评价而言,编辑同样不能无视课堂教学的存在。
在作文教学课堂上,编辑能感知真实的作文课是怎样的,知晓作文教学的基本现状,能与教师、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能避免评价时的主观臆断。同时,编辑也能在作文教学课堂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些问题(或值得商榷处)也许就可以成为一个个微型研究课题,仔细钻研,当有助于栏目的持续发展。编辑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抽出时间,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难。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也是学生提升语文素养、感知人生的重要途径。作为学生类教育期刊编辑,我们应重视并研究怎样评价学生的作文,帮助学生作者树立信心、保持兴趣、不断进步;引导学生读者正确看待作品,从中获得启迪;同时提升栏目品质,提高刊物的品牌影响力与市场竞争力。
[1]倪军仓.从编辑的角度看作文教学[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0(6).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黎洪波,利来友,彭匈等.图书编辑校对实用手册(修订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赵玮,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江苏南京,210036)编辑、记者,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教育、中国古代散曲。
(作者单位:江苏教育报刊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