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朋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山东 淄博 255130)
初等教育研究
实心求是 实学求是 实事求是
——论邱学华数学教育研究的学术品格
张良朋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山东 淄博 255130)
邱学华先生从教60余年,始终以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为主要的学术事业,学术成果丰硕,影响广泛而深远。“实心求是、实学求是、实事求是”构成了贯穿其教育研究人生的最可贵的学术品格。
邱学华;教育研究;学术品格
2010年,具有中国特色的着名教学流派——尝试教学理论创立者邱学华先生从教60周年之际,首都师范大学的方运加教授曾信笔写下感言:
邱学华从教六十周年了!这意味着什么呢?我们都知道,他可不是平静如水般的走过六十年的,他是在中国教育领域中顶风冒雨走了六十年;他可不仅是在一个或某个教室的讲台前站了六十年的,我想不出在咱们中国(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哪儿的讲台上没有过他矗立的身影;他可不是手持着出版社出版的课本,教了一辈子书的那种老师,他是创造者,他创造了正在走向世界的尝试教学理论;他可不仅是创造者,他还是践行者,示范者、传播者,是老师们的老师。这些“不是”和“是”聚集于他一身,这使得任何誉美之词都是多余的。在我心中,在最近的三十年中,在中国,邱学华老师是小学数学教师的排头兵,是第一兵。[1]
“在最近的三十年中,在中国,邱学华老师是小学数学教师的排头兵,是第一兵”——这样的高度评价,是否仅仅代表方教授个人的一家之言,有言过其实之嫌?笔者不敢妄加评断,相信事实和实绩会做出最好的应答。
从16岁当小学教师算起,邱学华老师六十余年如一日地耕耘在教育的原野上,逐渐成长为著名的教育家。仅以他所创立的尝试教学法(后发展成为尝试教学理论)而言。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著名教学流派,尝试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已改变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港、澳、台地区的80多万名教师的教学生活,惠及到2300多所实验学校90多万个班级的3000多万名莘莘学子[2]。2010年11月19日至21日在深圳召开的“首届尝试学习理论国际研讨会”上,美国佛州大学教授瓦格纳(美国总统领导下的教育科学基金评审三人小组委员之一,国际著名智能测量专家,“比奈”荣誉教授)评价说:“尝试教学实验研究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项教学实验研究。”[3](P13)2014年,《尝试教学法实验与推广应用》研究成果荣获首次评选的“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更令人惊叹的是,这还远非邱学华老师所获成就的全部。中央教科所戴汝潜先生的评价颇为中肯:“邱学华先生的探索与创造远不止‘尝试教学法’,特别是对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贡献所涉及的范围之广在当代绝无仅有。邱学华先生称之为楷模,称之为小学数学教育家是当之无愧的。邱学华先生的历史就是一部‘科研治教’史。”[4](P269)
笔者一直潜心研习邱学华老师的人生经历及其著作,认为其数学教育研究活动的最大特色乃是“务本、求实、创新”的统一,而“实心求是、实学求是、实事求是”则构成了贯穿其教育研究人生的最可贵的学术品格。
邱学华老师1935年出生,今年已逾80岁,被朱永新教授誉为教育的“光明使者”、一位创造了许多记录的长者[5](P301)。大凡与邱老师有过接触的人,无不为他的乐观大度、平易近人、风趣幽默、热情洋溢所深深感染。即使未曾谋面,透过他的文章和视频,这样的人格魅力也是自然流露、徐徐袭来,让人感佩不已。
从教以来,邱老师一直致力于探索儿童数学学习的奥秘,揭示那些隐藏其间的数学学习心理规律,他所有的教学创见都体现了对学生心理特点的尊重。他从心底里关注、理解和相信学生,实心实意地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做事。他坦言:“我对尝试教学进行长达40多年的实验研究,形成了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理念:学生能在尝试中学习,学生能在尝试中成功。”邱老师亲自为小学生编写了大量文质兼美、富于启迪意义的数学课外读物,他说:“我的著作中,很大一部分是学生读物。中国的小学生有2亿多,他们需要读好书,一本好的读物能够影响多少孩子啊!”[6](P299)邱老师特别喜欢与孩子们在一起,即使到了70多岁,依然活跃在孩子们的课堂上。
邱老师是1960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的高材生,理论功底深厚。但在他的论著里找不到难懂的名词术语和故作高深的晦涩表达。他的观点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晓畅,举例生动鲜活,分析简洁明了,特别适合中小学教师的阅读和实践。这与他自觉追求教育科学大众化表述的努力息息相关。邱老师长期深入小学教学第一线,十分了解小学教师的酸甜苦辣,他的著作常常为教师们说话。他真正做到了贴近当前教学的实际,贴近小学教师的需要,解决小学教师备受困扰和亟盼解决的难题。用一线教师的话来说,邱老师的研究成果既是“隔夜粮”,又是“早饭米”,可解决“提高水平”问题,也可解决眼前最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7]
邱老师志向远大,早年就有为祖国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教学理论的雄心壮志。他曾经说过:“我深知构建一种教学理论艰难复杂。我经常问自己:‘我行吗?’有时也会胆怯。但是有一股力量鼓励着我,这就是为我国的教育理论走一条创新之路。翻开近现代的教育历史,中国教育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难道就不能走一条创新之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吗?我是憋着股子气而排除困难,发奋工作的。”[6](P212)他对尝试教学理论进行了长期系统的研究和推广,几十年如一日,痴心不改,从不倦怠,不断完善,使之系统、科学,终成一家之说。邱老师的尝试教学研究论文已译成日文、英文、德文、俄文在国外教育杂志上发表。汪刘生教授评价说:“我国现代教育家在国外产生巨大影响的人数不多,邱学华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6](P216)可以说,邱老师靠着自己的不懈努力,让世界听到了中国教育发出的声音。
很多人可能不清楚,坚持三十余年、具有全国规模的尝试教学实验与研究从未向国家要过一分钱。邱老师积极倡导把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会的主要活动安排到贫困地区举行,并推出助教助学扶贫措施。他认为,我国80%的学校在农村和山区,只有让这些地区的教师接受新的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才能最大程度上提高中国基础教育的水平。2009年年底,他成为江苏省首批七位“荣誉教授”之一,荣誉加身时,他首先做的是把5万元奖金全部捐出,帮助贫困地区发展教育。[2]
做教科研主要有两条研究的道路:一条是关起门来搞研究,广泛搜集资料,汇集各方面的观点,再作理论上的分析,就能写出论文或专著;一条是深入学校搞教育实验和调查研究,再从实践上升到理论,但教育实验周期长,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往往是既费时费力又难出成果。邱老师觉得第二条路虽然艰苦,但搞的是自己的东西,能够产生新方法、新思想和新理论。[6](P10)几十年来,邱老师脚踏实地,反对空疏,始终坚定地走在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道路上。事实证明,这是一条最终引导他从成功走向更大成功的道路。邱老师实学求是的大家风范,显著地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不为积习所蔽,有高明之见
在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诸多领域,邱老师都做出过开创性的成果。这些成果瞄准了教育实践中的真问题,大胆突破了因袭已久的旧传统。他提出的对策生成于理论与实践的反复淬炼,因而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其中的绝大部分成果,即使是到了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依然效用显著,对当下的教学实践很具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仅列举其中几项:
1954年,邱老师创制了《小学数学口算表》;1961年,他率先提出“计算要过关,必须抓口算”的教学策略;1980年,在教育界上下都还沉浸在“先教后学,先讲后练”的传统教学模式里时,他大胆提出了“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的尝试教学观,引起巨大震动;1982年,他编制的中国第一套《小学口算量表》在《人民教育》杂志发表;1983年,他提出了课堂教学的十项评估标准;1985年,他写成《小学数学课外活动》一书,使课外活动系列化、科学化;1988年,《尝试教学法》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1989年获全国首届优秀教育理论著作奖;1990年在北京举行的国际数学教育会议(RCME)上,他宣读了《尝试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引发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1991年,他提出“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的教学主张;1996年,“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课题通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组织的专家鉴定,标志着尝试教学法升华为尝试教学理论;2000年,他引领开展了尝试教学理论与新课程改革的整合研究;2005年,《尝试教学论》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央教科所的华国栋研究员认为“标志着尝试教学理论已趋成熟,这是中国人自己的教学理论,可敬可贺”[8];2005年,他在宁波万里国际学校内建立中国第一家小学数学教育博物馆;2011年7月,《人民教育》第13、14期合刊隆重推出“尝试教学”专辑[9],约10万字,全面反映了尝试教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二)不为时尚所惑,有深潜之功
每一时代在每一行业都有堪称主流的时尚元素的存在。教育界当然也不能例外。但流行的就是好的吗?时下的教育界浮躁之风盛行,过度求新而不加求证,随风摇摆而定力不足,变化易发而耐心易失,少有人静心思考、潜心钻研,肯下“笨”功夫老老实实地追根究底做学问。一心追着时尚走,必为时尚所惑、所累、所败。
我们一起看看邱老师对口算教学的研究历程:(1)问题产生,困惑不已:20世纪50年代初作小学教师上算术课的时候,邱老师遇到一个十分头痛的问题,不管怎么想办法教,怎么告诫学生不要粗心,学生还是经常算错;(2)读书求解,觅得新法:研读前苏联普乔柯的《小学算术教学法》,使他认识到,加强口算练习可减少学生计算错误。他运用书中介绍的口算练习条,能组成很多口算题目,省去教师书写小黑板或做口算卡片的麻烦;(3)实践检验,初见成效:他在课堂上使用口算练习条对学生加强口算训练,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就连班里最粗心的学生通过这样的训练也不大会算错了;(4)问题又生,谋求改进:一学期后,邱老师又发现口算条使用不方便的问题。能不能将它改成一张口算表格,给每个学生发一张让他们照着表练习呢?(5)边试边改,不断优化:很快,他设计出了第一张口算表,边使用,边修改;(6)由此及彼,渐成序列:嗣后,他按照各年级的不同需要,设计各种不同的口算表;(7)实践成功,成果显现:由于邱老师任教的小学因为使用口算表数学成绩大幅提高,邱老师的名气也在全县慢慢传开。1956年,他的处女作《一张可以组成近万道题的口算表》发表在《江苏教育》杂志;(8)理论追踪,深研本质:20世纪60年代,进入大学的他仍在继续思考“口算”这个来自教学第一线的实际问题。他从口算和笔算的关系上深入进行口算理论的研究,用大量调查研究材料证明了“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的科学结论;(9)直追前沿,形成系统:随着各地小学数学教学开始重视口算,却又出现了“口算越快越好”的偏颇倾向,明显影响了正常的计算教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世纪70年代后期,邱老师又进一步针对口算的标准化和科学化问题,研究制定出中国的第一套《口算量表》,从而完成了对口算从方法、理论到量表的系统完整的研究;(10)回归实践,服务师生:20世纪80年代,为了方便教师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练,他主编了一整套的《口算基本训练册》,每学期一本,按照各年级的口算要求,由浅入深地编排;(11)2010年11月,他启动了“小学生口算能力的再调查”,调查样本为9个省、市、自治区18所学校的21182人,为改进新课程口算教学提供实证参考。口算是学生的一项数学基本功,在不少人眼里不过是“小菜一碟”,没什么值得研究的。但邱老师却针对它进行了长达40多年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成就了国内口算研究领域的一座学术高峰,为高校专业研究人员和一线数学教师广泛称道。邱老师这种实打实的研究风格和深潜不止的学术功夫,才是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正道所在。
邱老师不但是个见识卓越的知者、智者,更是个践履笃实的行者。
(一)重实证研究,不惧繁难
诚如苏春景教授所说的:“长期以来,邱学华同志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风格,即牢牢扎根于教学实践的宽广大地。”[10]当有人问他在研究中应注意哪些问题时,他发自内心地讲:“最主要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少发空论,多研究实际问题。”
为研制我国的第一个口算量表,仅采集样本就达7万余个,涉及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花费时间整整跨越了40多年的漫长岁月,经过了“方法→理论→量表”长期的发展过程。尝试教学的实验与研究是邱老师一生着力最多的工作。为摸清尝试教学法的实验情况,1991年、1996年他先后两次组织大规模的调查、统计、分析,印发了几千张表格,从发信、收信到统计数据,整整干了几个月。
(二)重实践创新,精益求精
邱老师从不满足于思的完美,而是更进一步去追求做的完善。《尝试教学论》是学术界公认的他最重要的一本著作,凝聚了他最重要的、影响最广泛和深远的学术精华。读过这本著作的人都会发现,这是一本“既精深且有用”的大书。理论上高屋建瓴,实践上切实可行,既给我们思想的启迪,又教我们实践的策略。这反映了邱老师一贯的学术追求:不止于理论上的高蹈,必须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达成服务教师的专业成长,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
大家翻看邱老师各个时期的研究成果,“经世致用”的思想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他从不搞花架子,也不做玄而又玄的理论推演,他总是力求给一线教师和小学生以实实在在的帮助。他有言:“教育科学研究应该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学校服务。我一直坚持为民服务的推广模式。”这或许正是尝试教学在国家没拨过一分钱研究经费的条件下,仍越来越壮大,越来越深入人心的重要缘由。
(三)重身体力行,与时俱进
正如邱老师所说:“我深信,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的源泉,因而我始终没有离开讲台。我的许多新方法、新思想,都是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萌发出来的。”[6](P44)《湖南教育》的记者陈刚写道:“邱老师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到各地讲学时,能边讲理论边作示范教学。小学教师们听报告时,若有某些疑问,则只要看看他的示范课或他设计的教案,便能心领神会,一目了然。这正是大家极为佩服的地方。”[7]原山东教科所所长王坦研究员撰文指出:“邱学华的才华是尽人皆知的。他能讲,他演讲是出名的;他能写,他能写一手好文章,条理清晰,通俗易懂;他能给小学生上课,生动活泼,兴趣盎然,这在全国教育理论家中是十分难得的,很多教师就是听了他的课才决定试用尝试教学法的。”[11](P31)这样的特点,即使到了70多岁的年纪,邱老师依然在坚持。
1960年,邱老师为了改变注入式教学方法,萌发了“先练后讲”的思想,直到1980年正式开始系统的教学实验,从小学数学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理论尝试学习理论,一路走来,整整进行了半个世纪。邱老师实事求是,对自己的研究成果秉持辩证的看法,优点要肯定、弘扬,缺点要指出、修正。1988年,著名教育家刘佛年教授就明确认定:“它在实践中已显示了巨大的效果,但又实事求是地指出自己的局限性,承认它不是万应如意的灵药。”[12]2005年,朱永新教授在《教育的“光明使者”——记邱学华老师》一文中写道:“他的‘与时俱进’精神更是令人感动。这些年来,他的尝试教学法伴随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新课程一起成长,他乐此不疲地吸收新的理念、新的养料,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体系,不断地传播自己的理论。”[5](P304)
邱学华老师的学术之路并非顺风顺水,遭遇挫折和否定的时候也不少,但他靠着自己的真性情、真灼见、真践履,靠着自己一以贯之的学术品格闯出了一条了不起的新路。不揣浅陋,这里我化用郑板桥的《竹石》诗表示对邱老师的敬意:追求真知不放松,立根原在实践中。千辛万难仍尝试,任尔毁谤赞誉声。
当前,我国教师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科研积极性,令人十分欣喜。但是,在这股奔流涌动的科研热潮中,浮躁现象已经十分明显地暴露出来。从教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实情分析,存在着科研素质贫弱化、科研目的功利化、课题选择空大化、研究过程随意化、学术成果浅表化、成果发表“催产”化、理论实践隔离化等种种病症。教育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教书育人活动质量的提高,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教育研究活动周期性长、实践性强的必然属性。很显然,浮躁性和功利化已经成为我国教师从事教育研究活动的一个“毒瘤”,且衍生出了很多的并发症,亟待诊治。笔者认为,邱学华老师的学术研究为当下我们开展学术研究活动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榜样。期待着邱学华老师的学术思想和学术品格能够在年轻一辈教育研究者身上绽放出更璀璨的光彩。
[1]梁俊如.课改从颠覆概念开始[DB/OL].豆丁网,2011-18-08.
[2]钱月航(等).邱学华:创造许多纪录的长者[N].常州日报,2010-03-18.
[3]瓦格纳.尝试教学理论具有创新性和系统性[A].邱学华.尝试教育研究[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戴汝潜.邱学华小学数学教学法探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5]朱永新.享受与幸福[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6]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邱学华与尝试教育人生[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陈钢.邱学华:一位受欢迎的数学教育专家[J].湖南教育,1995,(7-8).
[8]邱学华.尝试教学论(序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9]邱学华,顾明远(等).“尝试教学”专辑[J].人民教育,2010,(13-14).
[10]苏春景.小学数学教师成长为教育专家的典型范例——邱学华的尝试之路及其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5,(24).
[11]王坦.对“邱学华现象”的思考[A].中国当地著名教学流派——邱学华与尝试教学法[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12]邱学华.尝试教学法(题词一)[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李志红)
Mr. Qiu Xuehua has taught for over 60 years, during which he always takes the studies of elementary mathematics education as his main academic career. He has made fruitful academic achievements, with wide-ranging and far-reaching influence. "Sincere, Diligent, Practical” form his valuable academic character which goes through his educational research life.
Qiu Xuehua; educational research; academic character
2015-09-09
张良朋(1974-),男,山东淄博人,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在《人民教育》《上海教育科研》等报刊发表文章140余篇。
G620
A
(2015)04-00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