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榜江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衢州 324000)
基于集群环境的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约束、信贷技术与完善对策
汪榜江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衢州 324000)
随着产业结构的发展与完善,中小企业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显现,然而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掣肘。从中小企业内部融资约束出发,在分析现有集群信贷融资技术的基础上,探讨基于集群效应的特殊目的公司式信贷融资技术,提出了集群融资的“中小企业金融中心”和“民间财富管理中心”两个服务平台构建;同时对中小企业集群成长环境展开系统性思考,提出了多方协同的集群融资体系构建的对策建议。
中小企业融资;企业集群;金融创新;政策环境
随着现代产业结构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精细化与专业化,产生于18世纪中后期的中小企业集群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各地顺应集群化发展趋势,着力打造先进特色产业集聚区,产业集群化模式在我国正呈蓬勃发展之势,已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且呈现出区域发展多元化的特征。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小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数量最大、最具活力的群体,各地出现的人荒、钱荒、高成本、高税费“两荒两高”现象,加上原材料、劳动力、用电用地等要素叠加,资源要素约束已成为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掣肘,严重影响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融资约束对企业的打击将是更为致命的。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对中小企业资金来源调查显示,51%的中小企业认为短期贷款资金不能满足其需要,60.5%的中小企业几乎得不到中长期贷款,85%以上的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根本得不到有效满足。
近年来,在“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常态下,经济增速、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动力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趋势性变化。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一方面银行信贷资金和民间财富增加,投资无门导致利用价值较低,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内外部融资约束,社会闲散资源未能得到有效释放。从目前来看,中小企业的发展由于自身规模、管理水平、风险偏好和资本结构的限制,更偏好于信贷融资。但由于单个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金融交易契约成本和信贷风险等内生劣势,金融机构信贷交易路径依赖、信贷技术创新缺乏活力、政策环境不健全,导致信贷配给不足难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窘境,信贷融资约束的“麦克米伦缺口”,俨然成为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虽然国家出台了很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在内外部环境不够完善的情况下,交易通过市场化契约进行的成本依然较高。
从产业集群理论来讲,产业集群融资具有内生优势,集群环境具有减少银企间信息不对称、降低银行交易成本、降低银行信贷风险、增加银行收益等方面的作用(魏守华,2002;楼瑜,2006)。 产业集群是指基于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众多彼此独立的企业集聚于一定地域范围和产业领域内而稳定的、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集合体(Porter,1998),其组织介于纯市场和层级两种组织之间。[1]基于一定地域和范围的集群融资,由若干个中小企业通过股权或协议建立联盟,通过合力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融资成本,相互帮助获取资金需求。在企业运营实践过程中,决定企业融资行为最重要的约束变量不仅是可获取性,而且还包括交易成本,受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的制约。在产业集群内,企业的融资决策行为是彼此影响的,一个企业在决策时必须考虑群内其他企业的反应,而且还要兼顾整个集群产业发展的眼前利益和长远战略价值。
中小企业受外部环境的系统性影响,受金融产品可获取性及市场交易制度等约束,迫使中小企业根据外部环境变化重组资源要素,探索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安排,处于集群内的企业也受外部融资环境系统的约束。目前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缺乏多层次、多样化的融资渠道,主要通过自我积累和银行信贷来解决。[2]
1.1.1 金融资源配置区域间长期性失衡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快速调整,区域经济受地理区位、生产要素配置、劳动力数量和宏观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南北失衡、东西失衡并存,并且省域的经济发展大多以省会城市或地级市绑定为特征,呈现出块状经济特征。另一方面,由于金融资本的逐利性,吸引金融资源向需求量大、金融效率高的经济发达地区转移,造成金融资源配置失衡。随着金融市场化程度进一步分化,金融竞争程度进一步加快,信贷资金配置市场化不断加大,金融资源分配的差异化将进一步显现,金融业的发展必将长期处于区域性失衡的状态。金融市场越发达,企业从市场获取的金融资源也就越多。以浙江和广西为例,广西2012年金融机构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15967亿元,占全国比例的1.69%,贷款余额12356亿元,占全国比例的1.84%,而浙江同期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66679亿元,贷款余额为59509亿元,分别达到全国的7.07%和8.84%。人均信贷资源广西是浙江的1/4,全国平均水平的1/2。[3]
1.1.2 金融资源配置组织间结构性失衡
我国实行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主导、以银监会为监管部门、以商业银行为主体,包括政策性银行、信用合作社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为辅、功能互补的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据人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七大银行的总资产接近银行总资产的60%,如果再涵盖其他全国性银行,占比超过银行总资产的88%。据统计,2013年末浙江省内共有3家政策性银行、5家国有大型股份制银行、179家其他法人银行性金融机构,如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小型农村金融机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财务公司、信托公司等。[4]但在浙江省内除经济较发达的杭宁温之外,金融组织分布也极不均衡,呈现出较明显的国有股份制银行垄断现象,资产规模高达44788.1亿元,占资产总额的47%,而区域性金融机构均规模为285.3亿元,占资产规模总额的0.3%,存在区域性金融机构规模较小、金融服务供给能力不足,金融服务的供求难以充分匹配和平衡,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金融组织形态所掌握的金融资源绝对量偏少,政策性失衡凸显。以浙江某欠发达地级市为例,该市2014年财政只安排5000万元企业转贷周转金,设立3750万元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进包括北京银行、杭州银行、民泰银行等银行在内外地13家区域性商业银行,全市年底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1469.65亿元,新增218.79亿元,中小企业贷款占企业贷款的93.55%,占全部贷款的52.93%。其他金融资源在总量受限的情况下,难以满足中小企业金融需求。金融资源在金融市场不同领域分配的政策性不均衡,就会产生金融市场的结构变化,促使金融市场的转型升级。
1.1.3 金融基础产品与衍生产品间市场性失衡
资本市场政策性强、条件高,财政投入不足,周转贷款门槛不低,经济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使得很多中小企业难以获得金融资源的分配。在多元融资结构方面,多样化融资渠道不宽,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直接融资比重偏低,企业过度依赖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仍未有效改变,多元融资格局尚未形成。区域性法人商业银行生态发展受限,难以发展壮大;小额贷款公司以及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由于信息不对称,往往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证券、期货、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创新能力不足,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基金作用难以发挥作用,金融产品的市场性失衡凸显。根据央行发布的《2012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显示,贷款融资仍占主导地位,在融资总额中占比为67.2%;直接融资在融资总额中的比重为32.8%,其中债券融资在融资总额中占比为29.2%,股票融资在融资总额中占比为3.6%。据统计,浙江产业集群内的民营企业创业资金90%以上是通过个人积累、家族资产、私人借贷和民间“台会”获得的。[5]
在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历程中逐渐显现出集群融资生态,集群融资模式仍受企业内在要素制约。群内企业由于起步较晚,大多由家庭作坊式加工场经过原始资本积累发展壮大,表现为群内企业间及企业与中间组织间协作程度低,集群规模小,技术创新能力缺乏。[6]在企业管理方面主要体现为管理水平相对低下,管理手段不科学,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治理体系不顺畅;在财务方面体现为资产总量小,抗风险能力弱,财务信用缺失,财务处理不规范,财务档案不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财务管理水平低下,自身积累能力差。这一切都造成中小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时可予抵押担保的财务行为能力不足,影响银行可供的信贷资金总量。
1.2.1 集群企业信誉链自我调适不力,监管缺失
产业集群由于其内生“空间集聚性”特质,内部单元间通过分工合作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竞争的综合体,可缓解金融机构与集群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金融机构搜寻信息成本,减少金融机构事前的 “逆向选择”,降低中小企业事后的 “道德风险”,赋予集群内中小企业优于集群外企业的融资优势,从而吸引更多的中小企业采取集群合作的方式进行融资,增强银行信贷供给;使集群内企业通过市场行为自愿形成的综合体产,类似无抵押“商业信用”的“延期性支付”,降低融资成本。基于空间集聚的集群企业分工合作关系,往往也由于个别企业的道德风险或者逆向选择,很容易被不守信用行为规则的企业所利用,集群企业良好的信用基础招致破坏,影响到信誉链运行机制,动摇集群信誉链融资优势所成立的基础。谢启标(2006)强调集群内部企业间联系不强,产品结构单一,产业关联度低,企业间难以形成依靠各自独特的专业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从而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影响了集群融资效应的发挥。
1.2.2 集群规模经济的专用性资产过度集中
集群“规模经济性”的存在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单个企业融资规模小所引起的金融机构信贷监督成本,基于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形成 “强合作、弱合约”的信用机制,群内企业形成了长期动态合作关系,增强了集群网络联接程度和联接密度[7],高透明度信息、高违约成本和企业间模糊边界提高了群内企业的集体理性,并倾向于采取优化规模经济的行为,降低了资金借贷风险,增加了金融机构资金收益,提高风险应对能力。但由于群内企业大多由上下游产业链的企业组成纵向一体化,向前向或后向产业延伸。纵向一体化会提高企业在行业中的投资,形成专用性资产过度集中,提高退出壁垒,从而增加商业风险。由于专用性资产耗尽前放弃投资成本高,其抗变能力很容易受到过度专业化的影响。当产业链某一环节出现经营问题时,可能会将经营风险迅速在整个产业链上传播,殃及集群内的所有企业,产生行业系统性信贷风险,危及产业集群企业生存和发展。
1.2.3 集群企业“路径锁定”和 “路径依赖”
集群的“经济活动的关联性”和“柔性专业化”,增强集群企业的紧密程度,使整个产业链条产生乘数效应。产业集群基于交易多方产生相互信任,并在这基础上进行交易,会使融资成本明显降低,特别是在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的中小企业。相对于单个小企业来说,由于银行与中小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交易收益与成本不对称、抵押品(担保品、质押品)缺乏,现实中普遍存在信贷抑制和配给问题。但由于集群形成相对封闭的“小世界”特性,集群内企业因为存在大量的信息集聚优势,导致企业行为的“路径锁定”,可能容易形成集群内要素市场垄断,缺乏与市场行为的有效对接,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而集群外部性的存在,集群企业内部缺乏产权界定或产权配置的无效率,某些企业自觉或不自觉地,假装或不道德地“滥竽充数”,产生搭便车的投机心理与行为,这是基于团体利益共同分享,责任与成本却由集群内部的每个成员承担。美国经济学家曼柯·奥尔逊于1965年发表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利益和团体理论》中指出,搭便车问题是一种发生在公共财产上的消费问题。融资信贷行为就是一种典型的公共财产的消费分配问题,集群使内部企业存在搭便车行为,可能会引起集群内部市场失灵。张荣刚(2003)认为,集群内部基于共同文化基础上的信任和承诺关系将使企业的资信状况具有隐蔽性,可能增大集群内部的间接融资风险。
从中小企业内在特质出发,充分发挥集群企业“空间集聚性”、“规模经济性”、“经济活动关联性”和“柔性专业化”特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信息获取水平,克服“路径依赖”和“路径锁定”,开发基于集群效应的融资模式,利用融资服务平台规范运作流程,更好地发挥集群融资在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解决财务信息不对称的信贷融资技术创新是缓解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获取融资的关键。信贷技术是指包含主要信息来源、甄别与承做政策/程度、贷款合约结构以及监控策略/机制的独特组合,可分为财务报表借贷、小企业信任评分、资产基础借贷、固定资产借贷、保理、租赁和关系借贷等,上述的信贷技术一般可分为交易借贷和关系借贷。[8]就当前企业的信贷融资技术实践而言,无非是交易型融资技术和关系型融资技术。交易型融资主要是国有大型股份制银行根据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抵押品价值、资产质量和信用状况等“硬盘信息”进行的信贷决策;关系型贷款主要是区域性银行根据企业主个人信息、企业与外部利益集团互动关系等一些“软信息”所做的一种信贷决策安排。
目前在学术界讨论比较多的集群融资技术主要有如下几种。企业间轮流信用融资模式是指集群内部企业基于空间集聚及相互信任基础,在一定的期限内各自贡献出一部分资金,轮流使用的一种融资模式。内部融资机构采取会员制,各会员企业通过交纳会费形成中小企业基金,为会员企业提供生产流动资金互助性借贷(张曼、屠梅曾,2001)。互助担保模是集群内企业充分利用中小企业间的相互监督、信息传递以及声誉机制等优势,采取互助性形式设立担保机构,建立“有限责任公司制”的法人治理结构和产权模式。由所有出资的企业、地方政府和各协作银行组成互助担保股东大会,其中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其出资额需占到二分之一以上,体现了中小企业在互助担保中融资互助的主体作用,然后由政府和银行根据其实力和意愿投入,地方政府财政拨款和银行无息贷款出资各约占四分之一(王晓杰,2005)。供应链融资模式是指金融机构对一个产业供应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以促进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的供应链的稳定和顺畅流转,并通过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经济协作,构建银行、企业与产品供应链的互利共存、持续发展和良性互动 (田正启,2010)。区域性中小商业银行模式是指在中小企业集群内设立区域性中小商业银行,充分利用当地的信息,了解集群内企业的经营状况、项目前景、信用水平和集群发展前景,合理确定贷款利率,形成贷款价格优势,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银行授信成本和监督管理成本,满足资金供求双方的需求(张炳坤,2003)。中小企业集群基金模式是指在中小企业集群内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基金的初始资金来源由财政资金、出售国有中小企业的收入(尤其是土地使用权收入)、从集群内所有中小企业的营业收入提取一定比例(曹邦英,2006)。
企业集群作为一种介于纯市场组织与纯企业组织间的一种中间组织,依靠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基于空间、时间集聚所形成的一种能兼顾效率与公平、创造竞争优势的群体,企业间通过前向或后向一体化形成一个垂直联系,在信息获取、产品差异化和功能多样化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形成一种“鸟巢”模式的紧密协作群体。基于这种生态关系,借鉴印度纺织工业园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经验(Didarsingh,2006),由印度地方政府、中小企业及金融机构三方入股组建特殊目的公司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组建集群财务公司和集群民营银行是特殊目的公司的有益尝试。
借鉴国际经验,以群内某一核心企业为主体,由若干成员企业以会员制形式独立成立集群财务公司。它是没有母公司的财务公司,非附属于企业集团或金融机构,其规模较小,比较灵活,在某一方面提供融资服务,可采用“1+N”的模式,在其规定的业务范围内为群内企业从事融资、投资和中介业务活动。其资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来源:群内企业货币资金存量;群内企业的营业收入;群内企业的经营收益;财务公司经营积累。
区别于区域性中小商业银行,由产业集聚区或经济开发区的主管机构牵头,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通过与战略投资者合作设立集群民营银行,专注服务于群内中小企业,可采用“1+1+N”模式。第一个“1”指的是地方政府,第二个“1”指的是金融机构,“N”指的是集群的N个中小企业。其资金来源于地方政府、战略投资者和群内中小企业。(1)地方政府将从财政收入、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或出售国有企业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收入投入集群银行;(2)战略投资者以资本金方式投入特殊目的公司,组织集群民营银行的运营;(3)集群企业按其收入的一定比例投入集群银行。集群银行可按信托、公司或合伙方式运营,合理确定贷款利率,对成员的贷款利率下浮,以满足成员企业的融资需求。
要使集群融资技术得以充分运用,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政策环境,除了需要融资技术创新外,还要为中小企业积极打造融资服务平台,重点做好“中小企业金融中心”和“民间财富管理中心”两个中心的建设工作,注重制度建设、体系建设和信用建设工作。[9]
2.2.1 中小企业金融中心平台构建
各经济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要以中小企业聚集区为重点,做好金融服务和综合服务管理工作,搭建中小集群互助平台。无论是传统的集群融资技术,还是创新的集群融资技术,都必须以中小企业金融中心为平台,实现两项功能。一是融资功能,通过集中办公或设立办事窗口的形式聚集银行、投资公司、财务咨询公司等中小企业服务机构,搭建一个为中小企业可以自行接触多家多类服务内容的服务产品平台。该平台融投资、融资和中介服务为一体,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集聚群内企业“资本洼地”。二是服务功能,除提供贷款、担保、投资等融资需求外,还提供综合服务功能,聚集了包括人才招聘服务、专利代理、信息服务、创业辅导、科研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管理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在中心建立相应的行业协会组织,点对点、面对面实现企业与咨询和服务相对接。
2.2.2 民间财富管理中心平台构建
江浙苏沪粤是民营经济大省,民间资本实力雄厚,大量的民间资本亟需寻求有效投资渠道转化为经济发展新动力,但民间资本投资难问题凸显;同时中小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资产规模小,融资约束问题突出。这种并存的“两难”困境,需要变堵为疏,通过地方金融业发展将民间资本有效转化为产业资本,合理引导民间资本流向,有效吸纳民间资本为中小企业服务,探索建立“民间财富管理中心”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民间财富管理中心直接定位为“双中心”,瞄准增加间接融资和有效吸纳转化逐利性民间资本,积极拓展多样化融资渠道,实现中小企业与财富管理中心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使之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实现资本聚集功能,使其成为创业投资管理中心,推动财富管理服务创能,引领财富管理政策创新。
外部环境是中小企业成长的物质、能量和资金的主要来源,融资环境优化有助于改善中小企业集群资金获取障碍,发挥中小企业集群融资内生优势,抑制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约束条件。
充分发挥民间资本在支持中小企业中的作用,通过“民间财富管理中心”功能,实现逐利性的民间的资本向实体产业转移,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支持民间资本以入股方式参与城市商业银行的增资扩股,参与信用社的改制,向地方金融机构转移;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互助担保社等金融机构(组织),增加政策倾斜力度;支持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融资性担保、典当、创业(风险)、财务顾问、信用评级、资信评估等各类金融中介服务机构。
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实施差别化的金融政策。随着金融市场化程度进一步加快、金融竞争程度进一步激烈和信贷资金分配的市场化差异进一步加大,同一项金融政策在地区间会呈现完全不同的政策效力,甚至出现政策效力在不同作用区域的反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实行差别化金融政策,可以考虑逐步推进不同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化利率制度体系、金融机构差别化存款准备金制度体系,这不仅有利于区域性金融机构的长远发展,更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的转型发展。
正确处理集群企业与外部经济利益关系,创造集群企业融资的良好社会环境;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为中小企业集群的融资技术运用提供法律环境支撑;加强群内企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充分发挥企业110、金融110和效能110作用,帮助企业解决了一批发展难题,完善政、银、企联动共促发展机制,建立完善中小企业集群的政策性支持环境。
由于中小企业集群特有的交易环境,内部的信任机制能够赋予集群更良好的信用能力的同时,改变了交易双方的博弈规则,其信用机制在无内部约束和外部控制条件下,这种信任机制或外部环境存在能量突变,存在不守规则行为或搭便车行为,因此必须辅以一定的制度安排,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集群的信用环境,充分发挥中小企业金融中心的服务功能,充分保障信用中介评价机构作为制度设计者、制度保障者和制度推进者的作用,构建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建立企业集群信用管理体系,充实中小企业信息平台,实现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和信用中介三方的长期互赢关系。推动中小企业“一体两翼”担保体系建设[10],健全担保风险补偿机制,为信贷融资技术运用提供平台。
整合集群企业“价值链”,营造和谐关系网络。中小企业集群是基于经营协同、财务协同等内生特质所形成的一个综合体,其价值链实现纵向一体化,具有一种自我管理和强化的内在机制,促群内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而得以成长。但在现实集群关系网络中,存在行政命令式的集群,产生集群效应关联程度低的“关联性网络结构”;不守信用行为规则的企业参与,产生搭便车的投机心理与行为,动摇集群企业良好信用基础、影响到信誉链运行的“轮轴性关系网络”;专用性资产过度专业化,危及整个产业集群的“开发式网络结构”。因此,有必要加强集群竞争力建设,基于共同价值观念和地域文化特征,创建集群文化共享机制,构建“管理协同、经营协同和财务协同”的三协同网络。同时,政府通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通过中小企业金融中心平台促进群内企业与科研院所、投资机构、咨询服务机构开展合作,对关联度高、价值链整合效应强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及相关配套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增强集群企业的的关联度和聚集能力,整合群内企业的“价值链”。
建立基于地理区域和文化环境的企业集群关系网络,协调集群企业内部的经济利益关系,建立进入和淘汰机制,形成资源要素、经营管理、行销研发的协同机制,培育良好的经营哲学、价值观念、企业精神和团队意识。
加快金融中介机构改革步伐,建立集群民营银行、集群财务公司、集群基金“三位一体”的多层次的金融机构体系。国家要有条件地放开金融监管,允许民间资本充裕、产业集聚特色鲜明的地方开展创新型金融组织、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业务的先行先试,鼓励区域性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组织创新、业务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试点,打造 “金融创新试验区”和“民间融资规范发展示范区”。分阶段有序调整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对间接融资的高度垄断格局,向民间资本逐步开放金融领域,借此机会大力发展集群民营银行,打破中小银行数量严重不足,以建立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功能互补、协调运转的运营机制,形成基于竞争、效率、公平金融业市场结构体系。
要放宽财务公司准入门槛,打破集团公司垄断财务公司局面,允许群内核心企业牵头组建群内财务公司,充分发挥财务公司“资金池”作用,实现群内企业闲置资金利益共享机制,使潜在融资优势转化为现实融资优势。财务公司通过开展多元化的金融资产交易业务,探索中小企业信贷转让、票据交易、中小企业集合债券、金融资产转让等创新业务,提供创新金融资产交易产品开发、设计、咨询等相关增值服务,使集群财务公司成为根植于企业集群的典范。
建立集群企业基金,按市场机制运作集群信用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要充分发挥政府财政性资金在集群基金中所起的作用,在中小企业集群内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支持一部分有前途的中小企业发展[11],重点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同时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进一步拓宽集群企业面向社会的融资渠道,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集群面向社会公众发行集合债券,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1]罗正英.中小企业集群信贷融资:优势、条件与对策[J]. 财贸经济,2010,(2):31-36.
[2]陈李宏.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的优势、问题及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09,(9):80-82.
[3]邹嫄.金融资源分布的失衡性分析——基于广西与广东、浙江的对比 [J].经济研究参考,2014,(11):62-64.
[4]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13年浙江省金融运行报告[R].http://www.fin ancialnews.com.cn/sj_142/jrsj/201406/P020140626 346807333388.pdf,2014-6-26.
[5]古赞歌,卜庆军.基于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2006,(22):132-135.
[6]曹邦英,罗爽.成都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体系的构建[J].财经科学,2006,(10):114-118.
[7]王越,刘珂.集群条件下社会资本影响中小企业融资效应的分析[J].现代财经,2008,(2):56-58.
[8]何德旭.政策环境、金融结构与信贷技术——化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题的系统解决方案[J].财贸经济,2008,(9):5-15.
[9]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EB/OL].http://biz.zjol.com.cn/05biz/system/2013/06/19/019413398.shtm l,2011-6-1.
[10]谢冰,蔡洋萍.基于集群效应的中小企业开发性融资模式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6):27-30.
[11]谢启标.集群中小企业融资的制约因素与完善对策[J].东南学术,2008,(3):93-98.
【责任编辑:黄素华】
SMEs’ Credit and Loan Based on Cluster Environment:Financing Constraints,Credit Technology and Countermeasures
WANG Bang-jiang
(Quzhou College of Technology, Quzhou 324000, 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has become a new mode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creases day by day,but financing difficulty is still the biggest obstacle for SM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rnal financing constraints of SMEs an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cluster financing technology,this paper discusses company-style credit financing technique with special purpose based on the cluster effect, advises to construct two service platforms: “SMEs Financial Center” and “Private Wealth Management Center”.In addition,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talks about the cluster growth environment of SM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multiparty-cooperative cluster financing system.
SMEs’ Credit; enterprise clusters;financial innovation; policy environment
F276.3;F832.42
A
1671-9565(2015)04-014-08
2015-11-06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中小企业集群信贷融资机制及创新研究”(编号2014B049)阶段性研究成果。
汪榜江(1973-),男,浙江开化人,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高级会计师,主要从事财务会计和资本运营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