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 姚 力
回归语文之道
吉林姚力
何为语文之道?
语文之道,乃语文之规律,语文之原点,语文之真谛也。
然而身处一个语文教学变革的时代,各派的学说,名家的观点,已经使得我们这些身处一线的草根教师“乱花渐欲迷人眼”。“微课”、“暮课”、“翻转课堂”,还没来得及略知一二,又听说某某专家正在否定以往我们常用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批注式阅读”,而提倡 “读书不求甚解”的“连滚带爬式”读书……。语文教学,怎一个“晕”字了得?
面对这样的状况,相信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要借用老子的智慧:“少则得,多则惑”,回到语文的源头,探寻语文的规律,研究语文之道。
语文之道是什么?《2011版课程标准》给了我们准确的回答。——“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一篇课文,在老师未讲解之前,很多学生是没有阅读障碍的,不仅如此,90%以上的内容是学生足可以独立理解的。从零起步,教生字,再逐句逐篇的去问为什么,为什么,十万个为什么浪费的不仅是课堂的时间,更是学生的生命。我们要转变一种理念,就是我们要多、快、好、省,要超越理解,要一课一得,要关注朗读、积累、背诵和表达。
在确定设计阅读教学时,大家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借助教材的特色、妙处,寻找有利于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教学内容。至于文章的妙处,我们可以从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几个方面去比较思考。
(2)教学过程中要侧重于“习得”文章特色方式进行,而“习得”的过程必须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得以实现。
(3)必须设计合理的练习,是把这种感悟及时通过尝试实践,内化为能力和素养。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老师应该多给孩子读书的时间,思考的空间,交流的机会和练习的过程。课堂上,我们不怕静下来,尤其是公开课上。在听课时,转变听课的常态——看老师表演的习惯。我们看课看的更多的应该是学生,看他发现了什么,看他改变了什么,看他收获了什么,我们应该和学生一起读文、思考、练习,这样才能真正揣摩到教者的用意,学到教学设计的精髓。
而作为课堂的设计者老师“让学”我们要让学生做什么:
(1)读书,我们一定要让学生读熟文章。“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必要开展朗读的测试,把它纳入学业评价之中。
(2)思考,去聆听学生思维拔节的声音。教师要认真参与、倾听学生的交流,从他们的话语中寻找教学的“点”,让学生通过思考,在原有的基础上,经过老师的引导而真正有所收获。
(3)交流,课堂上的交流绝对不应该走过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要能够借鉴,升华,超越。
(4)练习,尝试“像教数学一样学语文”。为什么语文课就一定要一张嘴巴行天下,动笔是很有必要的,课堂上教学知识点的落实,也要像数学课一样,进行有梯度的练习,学生才能真正的掌握。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周国平先生在《假如我是语文教师》一文中表述,“假如我是语文教师,只让学生做两件事,一件是大量地课外阅读,另一件是养成学生每天写日记的习惯。”
那么到底如何去指向表达必须经历三个过程:
1、发现,这种写作的技巧不是老师教的,而是学生自己发现的,这样才能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深刻。
2、指导,“看花容易绣花难”,学生由“知道”到“学会”之间,必须还要老师再扶一段,要领着学生去尝试练习。
3、实践,由扶到放,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去尝试,练习,这样学生才是真正完成了习得的全过程,才能算是把“语言文字的运用”的知识学会。
“语文教学的本质还是多读书。”这是一个既简单,又朴素的道理。在小学阶段,我们必须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与习惯,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为学生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这是为学生的一生打好底子,为学生建树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作为教师,“课外阅读计划”要纳入教学活动之中。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拓展的阅读,不仅仅是读整本书,更要有名篇的阅读,要巧妙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借助课文适当拓展阅读相关文章。
而且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阅读中不仅仅是读,要有检测和交流,更要有背诵。尤其是背诵不仅仅是背古诗文,更要背精彩段落。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把经典的东西背在肚子里,随时能汲取出来,就是文化。朱自清说“与其让学生读十、二十部书籍,不如让学生背十首、一百首诗歌。背下来的东西才是自己的,没有背下来都是人家的。背下来的东西才能像吃到你肚子里的粮食,化为营养;没有背下来的东西,永远不会成为你的营养。”
语文之道是积累之道。语文靠的是积累。积累我用两个词语概括叫大量背诵,滚瓜烂熟。因为大家都说“厚积薄发”,大家都说“腹有诗书气质华”,大家都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大家都说“三年私塾,胜过十年语文教育”,为什么?就是积累,就是背诵。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语文之道啊,我辈岂能说得清,道得明。真可谓“此中有真义,欲辩已忘言。”
(作者单位:吉林市龙潭区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