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15年展望
——土地整治分报告

2015-01-30 18:11胡振琪付艳华
中国土地科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整治土地生态

胡振琪, 余 洋, 付艳华

2014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15年展望
——土地整治分报告

胡振琪, 余 洋, 付艳华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研究所,北京 100083)

研究目的:对2014年国内外土地整治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展望了2015年国内研究趋势,为土地科学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研究方法:归纳分析法,文献资料综述法。研究结果:2014年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整治规范化与制度化建设、农用地整治、村庄土地整治、工矿建设用地整治以及土地复垦等方面,研究成果丰富。研究结论:土地整治是土地科学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2015年《中国土地科学》在本领域的关注重点将主要集中在:推动土地整治与经济建设协调关系研究;不断推进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研发与应用研究;坚持开展以加强土地权属管理为目标的土地整治研究;加快完善土地整治监督管理机制,从而落实土地整治的共同责任。

土地整治;土地复垦;综述;研究进展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维系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支撑社会经济系统发展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和战略储备[1-2]。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开发与农村建设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不断提高,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显著,与此同时,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等对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适时开展土地整治现状研究,关注土地整治国内外研究进展,不断拓展土地整治的内涵外延,使之成为保发展、守红线、促转变、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和基础平台。

土地整治是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其中,土地整治主要包括土地整理、土地复垦与土地开发三大组成部分。土地整治是盘活存量土地、强化节约集约用地、适时补充耕地和提升土地产能的重要手段。目前,土地整治已经由自然性工程转变为综合性社会工程,逐步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和节约优先战略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3]。

2014年,国内外专家学者针对土地整治的热点问题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相关的科研成果。根据Elsevier和SpringerLink全文库及CPCI-S(“科技会议录索引”)文献库的联合统计,以“land consolidation”、“land arrangement” 、 “land reclamation” 、“land exploitation”为关键词,累计检索文献量为1312篇,其中:期刊论文1059篇、会议论文253篇。同时,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数据源,以关键词“土地整治”、“土地开发”、“土地整理”或“土地复垦”作为检索策略,累计检索文献量为2361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459篇,会议论文77篇,其他期刊1825篇。据统计,国内外载文量较高的期刊主要有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Land Use Policy、Ecological Engineering、Applied geography以及《中国土地科学》、《农业工程学报》、《煤炭学报》、《资源科学》等,内容涵盖了理论研究、政策法规、工程技术、生态重建以及土地整治特别专题等研究方面。基于归纳分析法与文献资料综述法,对国内外2014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和关键问题的进展予以评述,并阐述本年度土地整治研究的关键问题,并尝试对2015年的行业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提出了《中国土地科学》在本领域的重点关注方向,以期为业内专家学者的研究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

1 2014年国外土地整治研究进展

2014年,农用地土地整治、土地开发与保护、矿区土地复垦以及土地整治景观格局变化等作为国外土地整治研究的主要方面,与之相关的文献主要涵盖产权调整、产业经营、工程管护、生态修复等多个重点领域,紧紧围绕“人际协调”与“人地共存”的发展理念,详细介绍开展土地整治所需的社会条件和物质基础,重点关注土地整治生态效应动态评估与综合效益评价,特别强调土地整治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生态平衡方面的突出作用,深入阐述矿区土地复垦工程技术创新与成果应用,进而对土地整治行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予以综合讨论,以期为区域协调发展与生态和谐稳定提供必要的支持。

1.1 关注农用地土地整治

农用地是人类参与农业生产活动的主要载体,肩负着改善人类生活品质的重要任务。开展农用地土地整治研究,持续提升农用地的数量与质量,不断推进农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城市与农村统筹协调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国外农用地整治研究主要集中在农用地土地产权、农业产业化经营、农用地质量数量动态平衡等相关方面。关注家庭化经济与产业化经营模式在现实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互补性,重点分析土地破碎化程度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实际影响[4],深入探讨土地产权结构分散对农业生产成本降低、提高农业盈利水平的负效益[5],基于公平开放原则下推进土地改革与合作[6],强调小规模经济在区域粮食生产、农民就业以及农业收入方面的优势,提出基于土地整治视角下探讨反农业垄断研究的必要性[7];同时,将农用地整治作为改善当地土著居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切入点,适时关注土地整治区域原始居民的现实生活状况,持续提高新移民与原始居民的融合水平,切实保证政府对整治区域的资金支持力度,努力提升居民投身村庄建设参与程度,从而为土地整治的有效开展奠定必要的社会与经济基础。

积极收集人类活动压力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强度的定量数据,开展与之相关的土地利用—生态系统的压力响应评估研究[8];高度重视农村地区土地覆盖动态变化,维护土地质量与数量动态平衡,科学制定农业发展保护计划,不断减少农业点源面源污染,适时推进农用地生态恢复监测与管护[9];广泛开展农用地可持续景观管理,择机构建国家层面的土地整治效益评价体系,进而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升到民族和谐、经济发展、生态平衡以及社会稳定的战略高度。

1.2 重视土地开发与保护

土地开发与保护是探讨人类在进行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不断谋求“人际协调”与“人地共存”的探索与思考,相关文献主要涉及林地、草地、城市土地开发研究以及与之相应协调保护机制的构建。

一方面,持续开展林地开发与整治研究,关注湄公河三角洲[10]、亚马逊流域等热带雨林区土地与森林退化,探讨建立国家森林公园亟需有效权衡对私人土地权利与野生动物保护之间的关系[11],努力构建起“政府广泛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的森林维护决策机制,合理调整土地使用权属,科学推进林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从而促进当地政府与农民在保护资源与改善民生等领域实现双赢;另一方面,广泛开展以“牲畜—禽鸟”为主的草原农业生态体系研究,权衡不同土地利用结构与管理制度在促进农业生产、改善景观格局方面的利弊,深入阐述农业生产功能和生态景观功能的异质性与交互性[12],不断推动基于资本价值框架下生态服务项目的“投入—产出”综合评价;同时,在城市开发与保护方面,开展基于精细化尺度下的城市增长模式研究,借助细分模块对土地进行科学分配,进而探讨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的耦合水平[13],努力提高城市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广泛激发城市综合发展能力,以期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地位[14]。

1.3 关注矿区土地复垦

矿区土地复垦是国外土地整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之相关的研究起步较早,相关文献主要集中在土地复垦综合理论研究、复垦工程技术、生物化学技术等相关方面。

在复垦理论研究方面,国外凭借强大的科研机构,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土地复垦理念以及法律法规体系,基于固定的复垦资金渠道和严格的监管标准,不断加强对采矿前后生态资源的调查[15],积极推动采前采后野生动植物保护挽救措施,努力提高生态重塑景观和周边景观的融合程度;在复垦工程技术方面,由于国外矿区主要以露天开采为主,开采时将挖掘空间作为排土场,采取倒堆法顺序剥采复田法等工艺进行土地复垦,持续关注煤矸石减量化与资源化研究[16];在生物技术方面,欧美一些发达国家非常注重生物复垦方法及其对矿区生态系统和景观恢复的影响研究[17]。随着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矿区土地复垦广泛采用生物和化学技术,对露天开采区进行景观重塑与土壤重构,并对与之相关的各项指标进行实时监测与分析[18-19];通过借助微生物技术进行土壤修复,不仅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并改善结构,还能促进酸性或碱性土壤变为中性,增加磷等速效成分使土壤适于农作物生长。同时,欧美发达国家的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研发时间早、应用范围广,其中,一些GIS软件(ArcGIS、MapInfo、PrideMap、GeoMedia等)已经在土地复垦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借助软件强大的空间分析模块,快速提取矿区动态变化信息,对地裂缝、地表沉降及断层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充分研究[20],灵活分析处理相关数据,有效提高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精度,从而不断完善与之相关的应用功能。

1.4 推动土地整治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土地整治活动是一项综合性区域开发活动,由于涉及较大区域与众多人口,因而对项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同时,土地整治又是一个生态环境系统修复和景观格局重塑再造的过程,通过改变原有生态系统的组成与格局,建立起新的地域生态系统,进而对区域环境要素及其生态过程产生复合影响。

适时开展土地整治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研究,利用景观水潜力分析作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监测途径,科学探讨人类活动对区域内景观格局可能造成的正负面影响[21-22];更加关注土地整治具体内容详细分类,明确土地开发整治项目的运作方式与经营模式;由于土地整治活动需要借助一系列生物、工程措施对水、田、路、林、村等进行综合整治,引发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结构以及区域土地景观格局变化,进而对区域土壤质量、水文环境、生物多样性、局地小气候等产生复合影响,制定相应的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政策,及时避免毁灭性生态危机发生[23]。同时,重点开展土地整治引发的环境影响研究,建立完善的土地整治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从而为科学开展土地整治项目效益评价和后期管护提供科学有效的监管手段。因此,开展土地整治活动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不仅要特别重视其对社会、经济以及环境所引发的影响,还须对土地整治活动引发的各种生态过程及其累积效应予以重点关注。

2 2014年国内土地整治研究进展

2014年,农用地与村庄土地整治、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土地复垦等作为国内土地整治研究的主要方面,与之相关的研究聚焦土地整治理论研究、制度创新、规划设计以及工程技术革新等众多热点领域,紧紧围绕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土地整治研究以城乡协调发展为契机,主要围绕农用地与村庄土地整治、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土地复垦等方面展开,聚焦理论研究、制度创新、规划设计以及工程技术革新等众多热点领域。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土地整治规范化与制度化与信息化建设、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公众参与机制完善途径、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以及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景观重塑的协同研究等方面。

2.1 注重土地整治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关于消除城乡二元对立的结构性障碍、走向城乡一体化的内生性发展道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这两个重大论断,将深刻影响未来土地管理的大格局和土地整治工作的发展方向。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土地整治已经成为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重要载体和助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基于土地整治多功能性,开展土地综合整治的多区域、多尺度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影响过程及其效应研究。以促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为目标,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三化同步”为导向,以实现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三集联动”为策略,提出不同视角下的土地整治顶层设计路径优化机制[24],构建以公共行政、规划引导、权益保障、资金融资[25]和工程建设为核心的制度设想,适时加强对土地整治过程涉及的资金筹措与权益分配、资源环境效应及其整治模式等方面的研究;科学分析评价土地整治空间分异格局特征[26-28],逐步将专业化、标准化[29]、规模化和集约化纳入土地综合整治的研究范畴[30],开展土地整治信息处理和交换[31],促进土地整治信息化建设[32],积极推进土地整治法制化进程,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土地整治的各个阶段[33],全面实现土地综合整治的战略发展目标,不断推动中国土地整治事业朝着多目标协调发展的方向迈进。

2.2 大力推进农用地整治

农用地土地整治不仅能有效提高耕地质量、保障土地数量,并且对于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保证粮食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是解决中国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之间矛盾的重大举措。

目前,以大规模建设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为重点[34],借助最小费用距离模型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关注地块之间的水平扩展效应提升[35];引入农业生产自然风险综合评价,根据风险强度和整治可行性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36],明确土地整治重点区域与建设时序,推动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积极实施,为构建优质、集中连片、基地化的基本农田保护体系奠定基础。自然潜力是耕地整治潜力的主要组成部分,而现实潜力是耕地整治现实可行性的重要表征。同时,科学开展耕地整治数量潜力和质量潜力测算,不断提高潜力测算结果的应用性,从而为耕地整治潜力分区和耕地整治时序安排提供技术参考,为科学编制县级土地整治专项规划、安排土地整治项目提供重要依据[37-39],为有效开展项目工程质量直接监督检查和后期验收提供必要补充。同时,大力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中、低质量等级耕地改造力度,推进土地平整工程,完善田间道路系统,加强农田灌溉与排水工程和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积极开展坡耕地整治和特色农产品原产地土地整治[40];科学合理开发宜耕后备土地[41],强化新增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积极推进林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整治等。

2.3 积极稳妥推进村庄土地整治

村庄土地整治作为统筹城乡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不仅能够有效地是遵循当地传统和发展特色、维护当地风土人情的有效途径,更是保障农村地区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然选择[42-45]。

随着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坚持积极稳妥推进村庄土地整治,科学编制乡村土地整治总体规划[46],关注农村土地整治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合理确定乡村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稳妥撤并自然村,适时拆除空心村,尊重地区文化传统和民俗民风,保护当地自然人文景观及生态环境;加强闲置和低效利用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合理开发利用腾退宅基地、村内废弃地和闲置地,严格划定农村居民点扩展边界,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工作,促进农户对土地的持续投资,进而不断减少农村土地权属纠纷[47-48];依法引导农村闲置宅基地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间合理流转[49],努力减少农地流转带来的社会损失,控制土地供给的源头,改变以需求为导向的土地供应模式;加强对失地农民的生活质量保障,严格对土地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控制和监管,既要保证充足的建设用地支持社会经济发展,又要保证农地的质量和数量,维护生态平衡、粮食安全和农民的利益,综合考虑农地城市流转的决策过程中的各种外部性的影响,以期实现城乡均衡协调发展的重要目标[50-53]。同时,严格控制增减挂钩试点规模与范围,合理使用节余指标,确保土地增值收益及时全部返还农村,用于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2.4 有序开展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

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研究是土地整治领域的重要部分,其不仅是推动城镇改造、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有效环节,也是转变矿业发展方式、促进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中国正处在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合理制定城镇改造计划,科学划定改造单元,鼓励有条件地区加快旧城镇改造进程;关注专业镇与产业社区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引导分散企业向工业园区和生产基地集中,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城镇空间优化的完美结合[54];积极推行节地型更新改造,鼓励开发地上地下空间,完善市政公用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套,注重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地方特色建筑;有计划有步骤推进“城中村”改造,遏制“城中村”扩大,加强“城中村”改造土地权属管理。同时,广泛开展基于生态重要性和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两种情景下的城市扩张对其形态和位序—规模特征影响研究[55],分析土地扩张给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社会安定带来的正负效应[56],阐述土地开发在拉动经济、加速城市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57],深入研究当前社会转型关键时期土地开发整治所面临的现实情况[58]。

开展矿产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模式研究。矿业城市曾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然而矿产资源日益枯竭已经成为制约矿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最严重的挑战。修复和开发利用矿区废弃土地,引导产业结构转型优化升级,是矿业城市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59]。通过系统研究典型矿业城市产业经济发展历史、转型趋向、废弃矿业用地的再利用模式及相关政策工具的基础上,提出基于产业转型发展背景的城市采煤塌陷地修复和再利用的战略和模式,不断推动生态修复产业及其市场化运行机制的持续发展,将构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理念融入到矿业城市转型的发展过程中,从而将土地整治工作发展成为矿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转型的有力抓手。

2.5 加快推进土地复垦工作

土地复垦研究是土地整治领域的关键部分,土地复垦是加快矿区生态恢复、推动绿色矿山建设的有效途径,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土地复垦相结合,为构筑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基于生态环境治理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新形势下[60],加大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复垦力度,重点关注矿区复垦土壤理化性质扰动研究[61-63],科学安排复垦土地的利用方向、规模和时序[64],适时进行土地复垦综合评价[65],持续完善土地复垦监管体系[66],合理开展土地复垦方案编制研究[67],努力推动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景观重塑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68-71],全面实现生产建设活动新损毁土地复垦。与此同时,加大灾毁土地复垦力度,有针对性采取措施及时复垦灾毁土地,加强山洪和地质灾害损毁土地复垦,促进山洪和地质灾害易发区生态环境建设,因地制宜结合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治理水土流失,推进土地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进而实现新形势下中国土地复垦在土地整治全局工作中内涵和外延的拓展与延伸。

3 2015年土地整治研究展望

2014年,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土地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紧紧围绕构建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发展思路,高度重视土地整治研究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过程中的现实意义,合理有序进行土地整治发展战略研究,持续凸显土地整治工程技术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先锋作用,努力将土地整治综合研究纳入到经济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体系,继而为保障“十二五”土地整治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提供发展理念与技术支撑。

通过将《2013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14年展望》中预测与2014年土地整治实际研究进展进行比较,研究发现:2014年,国内专家学者广泛依托土地科学学科优势,适时引入生态文明创新发展理念,不断推进土地整治研究内涵外延拓展,深入探讨土地整治作为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重要抓手的现实意义;借助自身现有技术优势,重点开展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技术攻关,持续实施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积极关注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复垦与矿区生态重建;同时,主张建立土地整治新型管理体制和机制、农田整治激励机制以及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进一步加强土地整治工程项目管理,实现实时、全面跟踪监测监管。这与《2013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14年展望——土地整治分报告》中的预测基本吻合,由此,本研究试从以下方面提出2015年土地整治研究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本领域研究提供借鉴和指导。

纵观2014年土地整治研究最新进展,展望2015年中国土地整治研究发展趋势,科学把握未来土地整治研究的聚焦点:(1)深入开展土地整治与经济建设协调关系研究。随着中国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如何实现经济发展过程土地整治与城镇建设的协同发展、妥善处理土地整治与地区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2)持续推进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研发与应用。工程技术是贯穿土地整治研究的主线,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对土地整治工程项目的巨大推动作用,科学探求土地整治行业技术革新的发展脉络,合理构建适合自身领域未来发展的技术研发体系,进而为土地整治工程的有序开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应用标准。(3)坚持开展以加强土地权属管理为目标的土地整治研究。在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土地产权制度日益健全的大背景下,不断重视土地权属管理在土地整治实践过程中的特殊地位,持续加强土地整治权属管理研究,努力将土地权属管理贯穿土地整治的全过程。(4)加快完善土地整治监督管理机制,落实土地整治共同责任。综合借助法律、行政、科技等管理手段,合理建立政府主导、国土搭台、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有效落实土地整治目标责任,切实保障土地整治工程项目完成质量和实施水平。

在新形势下,中国土地整治研究将继续遵循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要求为目标,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为根本要求,以基本农田整治为重点,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规范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积极开展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加快土地复垦,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土地整治水平,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

[1] 冯广京,林坚,胡振琪,等. 2013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14年展望[J] . 中国土地科学,2014,28(1):3 - 19.

[2] 吴次芳. 土地科学学科建设若干基本问题的反思与探讨[J] . 中国土地科学,2014,28(2):22 - 28.

[3] 胡振琪,余洋,龙精华. 2013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14年展望——土地整治分报告[J] . 中国土地科学,2014,28(2):13 - 21.

[4] Laure Latruffe, Laurent Piet. Does land fragmentation affect farm performance? A case study from Brittany, France[J] . Agricultural Systems, 2014,129(6): 68 - 80.

[5] Juhana Hiironen, Kirsikka Niukkanen. On the structural development of arable land in Finland-How costly will it be for the climate? [J] . Land Use Policy, 2014, 36(1): 192 - 198.

[6] Olivier F. Vilpoux. Agrarian reform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settlers in the Midwest of Brazil: An institutional approach[J] . Land Use Policy, 2014, 39(7): 65 - 77.

[7] Eliane Tomiasi Paulino. The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al and socio-political repercussions of Brazil's land governance system[J] . Land Use Policy, 2014, 36(1): 134 - 144.

[8] Eva Schlecht, Luis G.H. Zaballos, Diana Quiroz, et al. Traditional land use and reconsideration of environmental zoning in the Hawf Protected Area, south-eastern Yemen[J] .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2014, 109(10): 92 - 102.

[9] M.C. LaFevor. Restoration of degraded agricultural terraces: Rebuilding landscape structure and process[J] .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4, 138(6): 32 - 42.

[10] Tran Thi Phung Ha, Han van Dijk, Leontine Visser. Impacts of changes in mangrove for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forest accessibility and livelihood: A case study in mangrove-shrimp farming system in Ca Mau Province, Mekong Delta, Vietnam[J] . Land Use Policy, 2014, 36(1): 89 - 101.

[11] Clint Carroll. Native enclosures: Tribal national parks and the progressive politics of environmental stewardship in Indian Country[J] . Geoforum, 2014, 53(5): 31 - 40.

[12] Rodolphe Sabatier, Luc Doyen, Muriel Tichit. Heterogeneity and the trade-off between ecological and productive functions of agrolandscapes: A model of cattle-bird interactions in a grassland agroecosystem[J] . Agricultural Systems, 2014, 126(4): 38 - 49.

[13] Khila Raj Dahal, T. Edwin Chow. A GIS toolset for automated partitioning of urban lands[J] . Environmental Modelling & Software, 2014, 55(5): 222 - 234.

[14] Glen Robbins. The Dube TradePort-King Shaka International Airport mega-project: Exploring impacts in the context of multi-scalar governance processes[J] .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5, 45(1): 196 - 204.

[15] Nicholas Cuba, Anthony Bebbington, John Rogan, et al. Extractive industries, livelihoods and natural resource competition: Mapping overlapping claims in Peru and Ghana[J] . Applied Geography, 2014, 54(10): 250 - 261.

[16] Gangwei Fan, Dongsheng Zhang, Xufeng Wang. Redu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oal mine waste rock in China: A case study in Tiefa coalfield[J] .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2014, 83(2): 24 - 33.

[17] David A.N. Ussiri, Pierre-Andre Jacinthe, Rattan Lal. Methods for determination of coal carbon in reclaimed minesoils: A review[J] .Geoderma, 2014, 214-215(2): 155 - 167.

[18] Lindsay Wilson-Kokes, Jeff Skousen.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in tree leaves on brown and gray reclaimed mine soils in West Virginia[J] .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4, 418(5): 418 - 424.

[19] Kangho Jung, Min Duan, Jason House, et al. Textural interfaces affected the distribution of roots, water, and nutrients in some reconstructed forest soils in the Athabasca oil sands region[J] .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14, 64(3): 240 - 249.

[20] Cheng-sheng Yang, Qin Zhang, Chao-ying Zhao, et al. Monitoring land subsidence and fault deformation using the small baseline subset InSAR technique: A case study in the Datong Basin, China[J] . Journal of Geodynamics, 2014, 75(4): 34 - 40.

[21] J. Skaloš, K. Berchov á, J. Pokorný, et al. Landscape water potential as a new indicator for monitoring macrostructural landscape changes[J] .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4, 36(1): 80 - 93.

[22] P.T. Dipson, S.V. Chithra, A. Amarnath, et al. Spatial changes of estuary in Ernakulam district, Southern India for last seven decades, using multi-temporal satellite data[J] .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5, 148(1): 134 - 142.

[23] Y.D. Guo, Y.Z. Lu, Y.Y. Song, et al. Concentr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issolved carbon in the Sanjiang Plain influenced by longterm land reclamation from marsh[J] .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4, 466 - 467(1): 777 - 787.

[24] 吕添贵,吴次芳,费罗成.基于发展视角下的土地整治顶层设计障碍分析及其路径选择[J] . 农村经济,2014,(2):17 - 21.

[25] 杨绪红,金晓斌,郭贝贝,等. 2006—2012 年中国土地整治项目投资时空分析[J] . 农业工程学报,2014,30(8):227 - 235.

[26] 危小建,刘耀林,王娜.湖北省土地整治项目空间分异格局[J] . 农业工程学报,2014,28(4):195 - 203.

[27] 刘新卫,梁梦茵,郧文聚,等.地方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的探索与实践[J] . 中国土地科学,2014,28(12):4 - 9.

[28] 余勤飞,白中科.基于文献数据统计的中国土地复垦研究——复垦对象、期刊与机构分析[J] . 中国土地科学,2014, 28(3):89 - 96.

[29] 林坚,杨绍银,宋健,等.市县两级土地整治规程“制图标准”要点分析[J] . 中国土地科学,2014,28(1):40 - 45.

[30] 管栩,金晓斌,魏东岳,等.土地整治项目综合监测体系构建[J] . 中国土地科学,2014,28(4):71 - 76.

[31] 李少帅,陈原,张超,等.基于多时相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土地整治项目进展评价模型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14,28(3):83 - 88,97.

[32] 胡静,金晓斌,李红举,等.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土地整治信息组织模式[J] . 农业工程学报,2014,30(3):188 - 195.

[33] 张庶,金晓斌,魏东岳,等.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指标设置和测度方法研究综述[J] . 中国土地科学,2014,28(7):90 - 96.

[34] 程锋,王洪波,郧文聚.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J] . 中国土地科学,2014,28(2):75 - 82,97.

[35] 杨绪红,金晓斌,郭贝贝,等.基于最小费用距离模型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划定方法[J] .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4,50(2):202 - 210.

[36] 郭贝贝,金晓斌,杨绪红,等.基于农业自然风险综合评价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划定方法研究[J] . 自然资源学报,2014,29(3):377 - 386.

[37] 唐秀美,潘瑜春,刘玉,等.基于耕地系数和预评价法的耕地整治潜力测算方法[J] . 农业工程学报,2014,30(1):211 - 218,294.

[38] 潘洪义,韩玲,蒋贵国,等.基于农用地分等与土地二次调查成果的西充县耕地质量评价更新关键技术[J] . 中国土地科学,2014,28(5):65 - 72.

[39] 廖丽君,魏巍,刘淑霞,等.陆良县农用地分等数据库与二调数据库整合方法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14,28(6):84 - 90.

[40] 李红波,张慧,赵俊三,等.基于元胞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J] . 中国土地科学,2014, 28(6):23 - 29,97.

[41] 苏亚艺,朱道林,曲衍波,等.基于堆龙德庆县的生态脆弱区宜耕未利用土地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J] . 中国土地科学,2014,28(7):76 - 81,97.

[42] 石峡,朱道林,张军连.土地整治公众参与机制中的社会资本及其作用[J] . 中国土地科学,2014,28(4):84 - 90.

[43] 冯应斌,杨庆媛.转型期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点领域与基本方向[J] . 农业工程学报,2014,30(1):175 - 182.

[44] 杨俊,王占岐,易平,等.竹山县土地整治项目空间分异及与新农村建设耦合关系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14,28(7):62 - 70.

[45] 谷晓坤,庞林芳,张正峰.基于上海市青村镇公共设施可达性的镇域农村居民点整治适宜性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14,28(7):71 - 75.

[46] 冯应斌,杨庆媛,樊天相,等.重庆市青阳镇镇域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探讨[J] . 中国土地科学,2014,28(8):65 - 71.

[47] 文高辉,杨钢桥,张海鑫,等.基于支付能力与支付意愿的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农户出资分析[J] . 中国土地科学,2014,28(10):68 - 75.

[48] 刘莉,吴家惠,伍文,等.村民对村组织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中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14,28(6):79 - 83.

[49] 黄晓阳,金晓斌,魏东岳,等.宅基地整治对农村耐用消费品购买影响分析[J] . 中国土地科学,2014,28(6):73 - 78.

[50] 李霜,张安录.农地城市流转的外部性与社会损失研究——基于武汉城市圈的实证[J] . 资源科学,2014,36(2):303 - 310.

[51] 魏凤娟,李江风,刘艳中,等.基于村级领导满意度的湖北省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J] . 中国土地科学,2014,28(11):57 - 65.

[52] 孟展,刘斌,夏敏,等.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监管绩效形成机理与评价[J] . 中国土地科学,2014,28(9):53 - 59.

[53] 郑华伟,张锐,刘友兆.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农村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J] . 中国土地科学,2014,28(7):54 - 61.

[54] 谷晓坤,刘静,张正峰,等.大都市郊区景观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设计[J] . 农业工程学报,2014,30(6):205 - 211.

[55] 李平星,樊杰.城市扩张情景模拟及对城市形态与体系的影响——以广西西江经济带为例[J] . 地理研究,2014,33(3):509 - 519.

[56] 王军,严慎纯,余莉,等.土地整理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与生态设计策略——以吉林省大安市土地整理项目为例[J] . 应用生态学报,2014,25(4):1.

[57] 尹科,王如松,姚亮,等.基于复合生态功能的城市土地共轭生态管理[J] . 生态学报,2014, 25(1):210 - 215.

[58] 张红霞,周霞.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湖北省G市征地拆迁领域黑恶势力生长实证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14,30(4):61 - 70.

[59] 王浦,周进生,王春芳,等.矿业城市低碳发展与绿色矿山建设[J]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S1):16 - 18.

[60] 陈玉碧,黄锦楼,徐华清,等.内蒙古半干旱生态脆弱矿区生态修复耦合机理与产业模式[J] . 生态学报,2014,25(1):149 - 153.

[61] 王金满,张萌,白中科,等.黄土区露天煤矿排土场重构土壤颗粒组成的多重分形特征[J] . 农业工程学报,2014,30(4):230 - 238.

[62] 黄晓娜,李新举,刘宁,等.不同施工机械对煤矿区复垦土壤颗粒组成的影响[J] . 水土保持学报,2014,(1):136 - 140.

[63] 刘宁,李新举,郭斌,等.机械压实过程中复垦土壤紧实度影响因素的模拟分析[J] . 农业工程学报,2014,30(1):183 - 190.

[64] 程琳琳,李继欣,徐颖慧,等.基于综合评价的矿业废弃地整治时序确定[J] . 农业工程学报,2014,30(4):222 - 229.

[65] 李晶,刘喜韬,胡振琪,等. 高潜水位平原采煤沉陷区耕地损毁程度评价[J] . 农业工程学报,2014,30(10):209 - 216.

[66] 周妍,白中科,罗明,等. 中国土地复垦监管体系问题与对策[J] . 中国土地科学,2014,28(2):68 - 74,82.

[67] 卫新东,李立平,李海霞. 神渭输煤管道建设项目土地复垦方案编制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14,28(4):77 - 83.

[68] 胡振琪,王新静,贺安民. 风积沙区采煤沉陷地裂缝分布特征与发生发育规律[J] . 煤炭学报,2014,39(1):11 - 18.

[69] 张立平,张世文,叶回春,等.露天煤矿区土地损毁与复垦景观指数分析[J] . 资源科学,2014,36(1):55 - 64.

[70] 杨翠霞,赵廷宁,谢宝元,等.基于小流域自然形态的废弃矿区地形重塑模拟[J] . 农业工程学报,2014,30(1):236 - 244.

[71] 吴金华,张伟,刘小玲. 基于RRM模型的神木县土地整治规划生态风险评价[J] . 中国土地科学,2014,28(3):76 - 82.

(本文责编:陈美景)

Progress Review on Land Sciences Research in 2014 and Prospects for 2015: Sub-report of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adjustment

HU Zhen-qi, YU Yang, FU Y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of Land Reclamation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Beijing 100083, China)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ummarize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on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adjustment in 2014 and to give perspective in 2015,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future study on land science. The methods used include literature review and deduction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most researches on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adjustment in 2014 are related to the systemat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the agricultural land, the rural land, industrial and mining construction, and land reclamation etc. It is concluded that four themes will be the research priorities of China Land Sciences in 2015, namely: 1) to improve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land consol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2) to promote land consola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research; 3) to strengthen management of land ownership as the goal of the land consolation; 4) to accelera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land readjustment for the accountable responsibilities among stakeholders.

land consolidation; land reclamation; literature reviews; research progress

F301.2

A

1001-8158(2015)03-0013-09

10.13708/j.cnki.cn11-2640.2015.03.002

2015-02-10

国家自然基金煤炭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U1361203)。

胡振琪(1963-),男,安徽五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整治、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E-mail: huzq1963@163.com

猜你喜欢
整治土地生态
笃行不怠 奋力深化提升三年专项整治
“六乱”整治绘就宜居底色
我爱这土地
专项整治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全国集中开展整治酒驾、醉驾行动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