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士达
2007年以来,重庆根据国家对该市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部署,率先推行了建设用地指标市场化交易的改革举措,即设立农村土地交易所,将农村闲置、废弃的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这些新增耕地作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在优先保障农村建设用地后,剩余部分可以在土地交易所进行交易,使用者通过土地交易所购买的建设用地指标,俗称“地票”,可在全市规划建设范围内使用。
作为直辖市体制、中等省架构的重庆,开展农村土地交易改革探索,是基于资源集约利用、农民利益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一项制度创新。从全球看,城镇化的一般规律,是城市建设用地日益扩张,农村建设用地不断减少。但我国近年却是城乡建设用地“双增加”,耕地保护形势日趋严峻,原因在于:农村土地财产权未到位,缺乏市场化的流转渠道;农民进城后新增了城镇建设用地,而在农村的宅基地因无法变现只能长期闲置。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重庆,进城农民工数量较大,要既保耕地、又保发展,契机在于盘活农村闲置、废弃、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2008年,重庆市正式提出设立农村土地交易所,探索用市场化方式发现农村土地价格、开辟城市反哺农村新途径的构想,并在国土资源部的指导下进行了地票交易制度设计。2009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设立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开展土地实物交易和指标交易试验”。2014年,为贯彻中央关于推动农村产权流转的精神,重庆进一步提出“依托农村土地交易所,建成覆盖全市、高效便捷、服务规范的市、县区、乡镇三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市场服务体系”。
有了政策的“尚方宝剑”,重庆率先创建农村土地交易所,开展“地票交易”,即是包括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过复垦并经土地管理部门严格审核产生的指标。所购得的地票可以纳入新增加建设用地计划,增加等量城镇建设用地。除地票交易外,交易所也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供服务。
重庆“地票”改革分四个步骤:一是复垦。在农民自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意的前提下,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扩展边界外的农村建设用地实施复垦。二是验收。国土部门会同农水、环保、建设等部门,对复垦出的耕地从质量和数量两方面验收把关。三是交易。地票由土交所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组织交易,并依用地性质、价格等要求进行招、拍、挂;具有独立民事能力的自然人、法人或其它组织均可参与交易购买。四是使用。购得地票的主体可选择符合城乡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待开发土地,凭地票申请办理转用手续,由国土部门依规给予供地;在符合建设规划的前提下,使用人通过交易所购到用地指标(地票),可在重庆全市范围内调剂使用。
重庆土交所主营两大类交易:一是指标交易,即地票交易。将农村闲置、废弃的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形成地票,以市场化方式公开交易。截止到2015年5月,重庆全市累计交易地票15.37万亩、回流农村资金309.69亿元;累计办理地票质押8077万亩、11.75亿元,惠及农户超过19万户。二是其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包括耕地经营权、林权、养殖水面经营权、“四荒地”使用权、农业机械和集体经济组织股权(收益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等。2014年来,累计组织公开流转交易承包土地经营权2.92万亩、林地经营权5460亩、“四荒地”使用权1500亩,惠及农户6663户;另外,还储备农村产权流转交易项目89宗、7.29万亩。
从实践看,重庆市的地票改革成效明显,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制度成果。一是有利于统筹城乡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地票交易建立了农民退出宅基地及附属设施用地的市场通道,发挥了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复垦和盘活了农村闲置、废弃的建设用地,促进耕地集中连片;突破了城乡建设用地的界限,以市场化方式引导农村建设用地“人走地减”,促使建设用地资源部门实现科学配置,顺应了“产业跟着功能定位走、人口跟着产业走、建设用地跟着人口和产业走”的思路,提升了城乡建设空间布局优化。同时,地票是一种有偿使用的指标,促使城镇用地者更加理性用地、节约用地。
二是有利于实现“先补后占、占补平衡、多补少占”,守住耕地保护红线。由于地票交易要求先复垦,再验收,最后才能交易和使用,从而确保实现耕地先补后占、占补平衡。同时,由于建立了一整套的复垦标准体系,使新增耕地质量更有保障,有效避免了占优补劣、占而不补、占多补少现象,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目前,重庆累计完成地票类建设用地复垦21.76万亩,使用地票10.53万亩,实际占用耕地6.78万亩。
三是有利于建立农村财产处置变现平台和城市反哺农村的制度通道,对促进城乡均衡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这项举措为农民提供了宅基地市场化退出途径,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益,确保了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使其与城镇市民一样享受到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红利——地票净收益的85%支付给农户,15%支付集体经济;农民最低每亩可获得12万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获得每亩不低于2.1万元的收益。地票制度通过远距离、大范围的置换,还使边远地区分享到城市周边土地开发的级差收益,实现区域协调、城乡共荣。截止到2014年底,重庆72%的地票来源于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区,而地票的使用主要集中在都市功能核心区、拓展区及城市发展新区,相当于主城及近郊向远郊反哺资金200亿元。
四是有利于发挥价格发现功能,促使金融下乡和农房价值提升。地票提升了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农村建设用地价值,为金融下乡和农房处置变现提供了估值参考,促进了农村资本、要素等市场发育。截止重庆2014年底,重庆全市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收益权质押融资105亿元、农房抵押融资134亿元。增减挂钩及其它农村房屋处置中也逐渐参照地票价格。
五是有利于将市场经济理念引入农村,促使农村土地利用方式更加优越。地票引导农民逐渐成为农村土地市场建设的参与主体,树立起土地财产价值观念,重视土地财产属性。从重庆改革看,农民对于农村宅基地及附属设施用的利用和保护观念大有变化:更加看重权证办理,更加看重土地房屋财产,更加看重对使用宅基地的管护。同时,农民对产权的重视亦促进政府完善农村宅基地审批和精细化管理,促进了农村土地利用整体规划编制和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重庆地票改革得到了中央的高度肯定,对各地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借鉴意义。
今天,行进在“两富”“两美”建设中的浙江,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加快发展与保护耕地的矛盾——人多地少,全省人均耕地和人均粮田不到全国水平的一半,土地资源日趋紧张,每年新增基建占用耕地面积20万亩左右,土地减少中80%的份额是建设,累计建设占地已达700万亩左右。故此,新常态下如何在推进城乡土地要素合理流动上谋新篇、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上迈新步,实在是一个紧迫的课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建立更加完善的城乡统一的用地制度,符合中央推进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精神,亦契合全面深化改革的趋势和方向。据悉,国土资源部制订“十三五”规划的一条主线是集约节约用地,盘活存量用地将排在首位。重庆市的地票改革力度大、成效大、影响大,是搞活用好农村土地的“升级版”,有助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对浙江可谓是有益的借鉴和启迪:
一是完善城乡统一的用地制度,合理处置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废弃的其它建设用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三农”利益放在首位,切实保障农民和农村集体的土地财产权;坚持恪守经济规律,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流转和反哺农村的原则,在市场中发现价格、调节供求关系,推进农村宅基地市场化和城乡建设用地有序对接。重庆的“地票”改革,形成的“自愿复垦、公开交易、收益归农、价款直拨、依规使用”的体系,对各地和浙江土地改革都具参照作用。
二是建立城乡统一的用地市场,进一步保护耕地、维护农民权益、优化城乡土地布局,必须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通过确权、复垦、再垦权有机结合,确保“农村宅基地确权和流通机制规范有序”。重庆的“地票”改革,以尊重和实现农民财产权利为前提,严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底线,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鼓励农民主动复垦,既大大改观了撂荒抛种现象,也较好实现远距离、大范围的“农村建设用地指标”快速便捷交易。
三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必须注重与现行土地利用制度的充分对接,将用地改革与户籍改革、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等综合链结、统筹推进。重庆的“地票”改革,初步建成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体系,发挥出交易平台价格发现、交易撮合、财产变现、招商引资等功能,促使建立统一的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明晰农村宅基地及房屋等产权;初步建立现代竞争机制、规范有序的交易模式,通过互联网构建“统一交易规则、统一平台建设、统一信息发布、统一交易鉴证、统一收费标准、统一监督管理”的运行模式;同时,通过培育发展中介服务体系,延伸交易服务价值链,活跃了有形和无形的产权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