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物流体系演进路径

2015-01-30 12:03
中国流通经济 2015年2期
关键词:物流体系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物流体系演进路径

徐艺1,谢尔曼2

(1.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北京市100872;2.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北京市100033)

摘要:商业银行“信用中介”功能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信息中介”能力的大小。在互联网金融的大潮之下,互联网企业不断挑战商业银行“信息中介”的地位。商业银行只要做好顶层设计,实施平台战略,着力建设现代化的物流体系,将其打造成商业银行“线上+线下”服务的重要基础设施,并发展成为接触客户、感知客户的重要渠道,以及实现网点转型、主动服务客户的重要途径,就能形成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核心竞争力,引领互联网金融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物流体系;演进路径

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入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通过多年建立的互联网服务平台,推出了一批全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网络理财平台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逐步走进消费者的视野。

在这轮范围广、层次深的金融变革之中,以“外来者”“创新者”“颠覆者”形象示人的互联网企业与传统金融的代表——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并引起了广泛关注。近年来,商业银行已从网络平台、物理网点、客户体验等多方面进行改造和重建,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从商业银行信息治理的角度,基于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三流合一”的商务信息发展趋势,在分析、梳理互联网企业跨界金融对商业银行所形成挑战的基础上,提出商业银行物流体系建设战略,进而对商业银行物流体系的演进路径加以探讨。

一、互联网金融及其对商业银行的挑战

1.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Internet Finance)这一概念,由谢平、邹传伟等人[1]最先提出,他们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网络支付、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云计算三大支柱的支撑下,将使得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资金供需双方在资金期限匹配及风险分担上的成本变得非常低,中介机构将因为没有存在的必要而消失。这种依靠互联网摆脱了金融中介机构的金融新模式,就是互联网金融。

黄旭、兰秋颖等人[2]提出,国内外学术界之前并没有出现“互联网金融”这一概念,相关的研究内容多以“电子金融”(Electronic Finance,E-Fi⁃nance)作为关键词,[3]用以描述20世纪90年代前后开始的第一轮互联网革新。“互联网金融”可以理解为“电子金融”的升级版。

霍学文[4]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技术融入金融领域的产物,互联网企业跨界金融,引入了新颖的技术和产品,有利于降低服务成本、扩大服务范围、增加服务类别、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有助于加速金融产品创新、提高金融产品的风险控制和定价能力、促进监管自动化。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提出,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是借助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功能的新兴金融模式。[5]广义的互联网金融既包括作为非金融机构的互联网企业从事的金融业务,也包括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开展的业务;狭义的互联网金融仅指互联网企业开展的、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金融业务。

可见,对于“互联网金融”这一概念,学术界的理解与认知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逐步深入的过程。本文所说的“互联网金融”,仅指互联网企业开展的金融业务。

2.互联网金融的现状①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主要包括互联网支付、对等连接(Peer to Peer,P2P)网络借贷、非P2P的网络小额贷款、众筹融资、基于互联网的基金销售等几大业态。

(1)互联网支付方面。截至目前,共有269家第三方支付机构获得了央行许可,其中提供互联网支付业务的有100余家,业务范围包括网上购物、缴费、基金理财、航空旅游、教育、保险、社区服务、医疗卫生等领域。2013年,支付机构共处理互联网支付业务153.38亿笔,金额总计达到9.22万亿元。

(2)P2P网络借贷方面。我国的P2P网络借贷从2006年起步,截至2013年末,全国范围内活跃的P2P网络借贷平台已超过350家,累计交易额超过600亿元。从规模和经营状况看,平台公司的门槛较低,注册资本多为数百万元,从业人员总数多为几十人,单笔借款金额多为几万元,年化利率一般不超过24%。

(3)非P2P的网络小额贷款方面。以阿里巴巴公司提供的“阿里小贷”为例,截至2013年末,阿里金融旗下三家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贷款1500亿元,累计客户数量超过65万家,贷款余额超过125亿元。除此之外,京东商城、一号店、唯品会、苏宁云商等企业也陆续推出了相似的金融服务。

(4)众筹方面。众筹融资在我国起步时间较晚,其中“天使汇”自创立以来累计有8000个创业项目入驻,通过审核挂牌的企业超过1000家,创业者会员超过20000人,认证投资人840人,融资总额超过2.5亿元。

(5)基于互联网的基金销售方面。基金公司基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基金产品(市场称为“宝宝类”产品)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以支付宝“余额宝”和腾讯“理财通”为例,截至2014年1月15日,“余额宝”规模突破2500亿元,用户数量超过4900万;“理财通”1月22日登录微信平台,不到10天规模就突破100亿元。

3.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挑战

从交易额的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还处于发展初期,总体规模还难以与商业银行相比,但其增长速度却让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深感压力。

王光宇[6]认为,互联网金融提出的最大挑战,在于其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货币金融理论的框架,资金供需双方可以借助于互联网直接完成匹配。这既是传统货币金融理论的一次前沿创新,也是现行金融业的一场“范式革命”。

姜奇平[7]指出,支付拥有金融、信息的双重基因,而互联网金融恢复了支付的信息功能,能够低摩擦地实现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一对一供求匹配。因此,支付正在成为银行业与互联网业走向未来的共同入口,而互联网支付已经在用户习惯方面走在了商业银行的前面,这就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梁璋、沈凡[8]认为,从当前互联网发展的现状看,互联网企业在商业模式创新、平台渠道建设、金融服务体验和监管政策导向等方面比商业银行的既有模式和机制具有优势,这些优势构成了其核心竞争力。

谢尔曼、黄旭[9]提出,互联网企业在跨界经营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对无钞、无卡支付场景的创造力,对信息获取、分析的整合力,对“众包”思想的理解力,对网络平台规模效应的洞察力,共同构成了互联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互联网企业挺进金融领域的“底气”所在。

综观理论界对于互联网金融核心竞争力的分析,研究者们无一例外地将“信息”在金融中的重要地位与互联网企业在对“信息”进行获取、管理、挖掘、运用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这是因为商业银行的信用中介地位,事实上就是由其隐性的信息中介身份所支撑的。可以说,金融机构信用中介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信息治理的效率、成本和效用。近年来,互联网企业通过开源社区迅猛发展,低成本地获得了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并在信息的获取和运用两端不断扩张,在网络空间形成了独有的“信息核心竞争力”。

进一步分析互联网企业的信息核心竞争力,可将其分为信息获取、信息存储处理、信息运用三个层次。在这三个层次上,互联网企业相对于商业银行的优势不尽相同。

在存储处理能力层次,互联网企业的优势在于架构灵活、响应快速、成本低廉的分布式高可用性服务器集群,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吸纳开源技术和研发人员进行快速赶超。

而在信息获取、信息运用这两个层次,互联网企业借助商业模式的差异,形成了更高的竞争壁垒。对于互联网企业(特别是电子商务企业)而言,由于买卖双方的询价、交流、交易支付、发货、物流送达、确认收货等过程都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交易全过程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信息都完整地留在了数据库当中,这些积累的数据又为平台进一步优化服务、开创新型金融业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数据分析支撑。商业银行长久以来关注的重点是交易数据(即资金流)和部分交易信息(即信息流),对于物流信息,只能通过有限的电子渠道进行自动传输,一些业务场景下甚至还需要人工填写、录入。这种业务模式上的差异,使得商业银行在短期内难以准确、高效、可靠地获取物流信息,从而难以实现“三流合一”的信息获取和应用。

可见,商业银行提高信息治理能力,一方面要在信息存储处理层次持续投入,在成本、效率等方面实现对互联网企业的赶超;另一方面,更要注重构建“三流合一”的基础设施、业务模式,从根本上获得信息治理能力的优势地位,巩固自身“信息中介”的地位,提高“信用中介”的竞争优势。

二、商业银行建设物流体系的必要性

物流体系是商业银行构建“三流合一”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商业银行接触客户、感知客户的重要渠道,是商业银行实现网点转型、主动服务客户的重要途径。认真思考商业银行自主物流体系建设,在当前互联网金融竞争态势下显得十分必要。

1.自建物流体系,是商业银行构建“三流合一”重要的基础设施

互联网企业的“三流合一”,是伴随其在互联网上搭建的“应用平台”而“与生俱来”的,互联网竞争中的马太效应,使互联网“平台”日益成为互联网金融的竞争焦点。[10]例如,阿里巴巴通过其核心的电商业务,搭建了完备的“电商+信息+金融”的平台;百度通过其核心的搜索业务,正在全面布局“搜索+信息+金融”的平台;腾讯通过其核心的社交及娱乐业务,正在谋求向着“社交娱乐+信息+金融”的平台转型;其他互联网金融平台(例如P2P、金融垂直搜索、个人资产管理等),也在积极利用互联网的扁平化优势,通过账户绑定、信息合作等方式,以“抱团取暖”的战略联合搭建小团体内的网络平台。网络世界的金融业务,正在逐步被互联网企业的平台战略所蚕食。

作为应对互联网企业的举措之一,一些商业银行着手搭建自有的电子商务平台,以期在更多的应用场景和非金融业务中,进一步发挥商业银行的资源整合作用,更加有效地整合匹配生产者、销售渠道和消费者的供需信息,从而服务商业银行自有的存量客户,吸引更多的外源性增量客户。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上述平台,不断获取、积累客户的行为数据、交易数据和物流数据,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存储、整理,形成“三流合一”的数据资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与商业银行多年来在金融领域丰富的业务数据积累进行整合,从而进一步分析、挖掘,生产出更有价值的数据资产,从源头上扩展商业银行的信息维度,强化商业银行的信息治理能力,巩固商业银行的信息中介地位。

然而,就目前的发展而言,商业银行自建的电子商务平台在物流方面尚处于“受制于人”、相对被动的地位。以商家对消费者(Business to Cus⁃tomer,B2C)交易平台为例,货物送抵买家的“最后一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客户对电商平台的满意度,而目前银行系电商大多采用“入驻卖家自主寻求快递服务提供商”的方式,对于“三流合一”的要求尚存在一定的距离。例如,一方面,入驻银行系电商平台不同的卖家往往会依据商品类型、收货人目的地、物流成本等因素选择不同的快递服务提供商,而电商平台本身又尚未实现快递服务提供商物流配送数据的实时同步,这一现实情况,往往造成客户在银行系电商的购买过程中,不但不能在收货方面接受统一服务,削弱其对电商平台的认知度,而且导致一些商品不能让客户进行实时、准确的查询;另一方面,由于电商平台对于入驻商家的进货供应链信息尚不能完全掌握,因此并不能发挥电商平台的供应链强化作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网络平台的开发和运行维护资源。对于银行而言,这一现状也影响了数据收集的全面性和实时性。因此,迫切需要自建物流体系,规范、完善相关数据标准,让商业银行及其客户可以享受到引入物流数据所带来的效益。

2.自建物流体系,是商业银行接触客户、感知客户的重要渠道

京东商城是国内知名的电商平台之一,对于自营商品100%采用自有物流配送,是其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快速扩张的重要支撑。自有物流配送,不仅可以为客户带来统一的服务体验,更可以通过精心培训的快递员,将京东的服务理念和态度通过面对面的方式直接传达给客户,也能将客户的需求或意见反馈给企业,同时,京东的快递员也可以充当京东增值服务(例如退货、物品取件、白条业务审核等)的提供者和服务员。可见,设计合理的物流体系不仅可以实现“企业→客户”的货物、信息通路,也可以实现“客户→企业”的信息反馈,还可以成为扩展服务、为客户提供增值业务的新渠道。

长久以来,商业银行的非物理网点渠道都集中在自助机具(例如自动取款机(ATM)、远程柜员系统(VTM)等)、电话、短信和网络渠道上,近年来,随着货币电子化、服务渠道自助化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客户(特别是年轻客户)前往银行网点的频率不断下降。商业银行能够接触客户、倾听客户、理解客户的渠道和时间呈现快速衰减趋势,这让商业银行本来就略显被动的客户感知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自建物流体系能为解决上述两个问题提供一条新颖的路径。一方面,自建物流体系可以培养商业银行自有的快递业务员,并将其作为商业银行的主动接触点,结合银行系电商的相关服务,有效提高与客户的接触频率,提升银行系电商的客户认知度和满意度;另一方面,自建的物流体系可在与客户进行面对面接触的同时,广泛收集客户对于商业银行产品设计、服务质量、金融知识推广、企业形象宣传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有力地提升其聆听客户、感知客户的水平,进一步提升产品创新的效能,不断改善服务质量。

3.自建物流体系,是商业银行实现网点转型、主动服务客户的重要途径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的形态将发生巨大变革,“资金流中心”→“资金流+信息流中心”→“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中心”的发展过程将不可避免。在互联网金融快速膨胀的背景下,如何有效提高网点的业务服务水平和业务量、减少网点的经营成本、提升网点的效能,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传统的“坐商”经营策略亟待向“行商”策略转变,网点转型、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经营变革显得越来越迫切。尽管“网点转型”在本轮互联网金融浪潮之前就已经被提到商业银行的改革路线图中,但广大用户对于互联网渠道的认知水平与偏好程度,还是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历年“双11”各大电商不断刷新销售记录,就是有力的佐证。

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迫切需要寻求一种能够协同线上线下渠道、全面提高营销能力的新方法,通过渠道创新,将原来“被动等待客户上门”的营销方式转变为“主动发现客户、主动营销、主动推广产品”的新模式。传统的物理网点受限于选址、面积、人员配置等因素,其主动营销的能力面临天花板,而现有的互联网渠道在主动服务客户方面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而以配送货物为主要任务的物流配送员则为此类主动营销任务的开展提供了新思路。

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尝试建立快递员层次的金融业务从业人员资质认定细则,将传统意义上的物流配送员培养、训练成为商业银行产品和服务的宣传员、销售员,把深入社区的快递员培养成为能够快速响应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知人、知心服务的客户经理,通过面对面的渠道开展交叉营销、资信审核等业务,提升相关业务的办理能力,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服务协同,有效推进商业银行网点由“坐商”向“行商”的转变;另一方面,通过自建物流,挖掘银行网点的物流服务潜力,还可提高客户前往网点的主动性,为业务营销制造新场景。例如客户的购物特别是具有较高私密性、高价值的商品,可由银行网点来承担部分配送和托管服务。

三、商业银行物流体系建设的演进路径

1.商业银行物流体系建设的根本是实现货物流转过程的可记载、可追溯、抗抵赖,将沿着“金融核心需求→电子商务需求→用户日常需求”的路径演进

“三流合一”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将三种数据流进行整合,从而实现资金、货物和信息可追溯与抗抵赖,从而为相关的金融服务提供高可用度、高可信度的信息支持。与之对应的物流体系的核心,就是将货物流转的过程以数字化的方式加以记载,可与信息流、资金流的信息进行匹配和印证。

当前,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专业的物流企业,都由于技术和管理的原因,不能做到对货物流转信息的全程记载。因此,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其自有物流体系建设的重点应放在打破“货物流转与信息流转融合程度不高”的现状,为商业银行金融业务或者银行互联网平台业务提供线上线下真实同步的、高效可靠的物流信息化,辅助商业银行和相关审计部门依据物流数据加快交易及金融业务的运转流程。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应扬长避短,利用物流业务的后发优势,做好顶层设计,同时发挥自身积累多年的信息化能力,统筹用户的需求与商业银行发展的需求,从金融核心需求出发,逐步演进到电子商务需求和用户日常需求,最终实现线下货物流转过程的全程数据映射。

金融业务的核心需求,就是商业银行存、贷、汇等核心业务的数据支撑。在这一阶段,商业银行可利用自建物流体系,对供应链上的信息进行收集、汇总、分析、挖掘,为相关金融业务的资信审核、信用评估、额度控制、风险防范等环节提供真实有效的原始数据及分析模型。

电子商务的需求主要包括实时性的客户订单预测、高准确率的物流路径优化、低损耗率的货物打包方法等,在这一阶段,随着商业银行终端服务的不断扩展,数据量快速膨胀,对于数据分析、整理、管理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及时制订出高效的数据管理方案加以规范。

用户的日常需求为商业银行的增值服务和数据应用注入了无限的想象力,商业银行在这一阶段应该本着“开放、合作、共赢”的方针,广泛引入优秀的第三方机构进行合作,以共享、开放的数据平台,为合作机构提供数据、模型、存储等方面的基础支持,通过后端的数据整合来获得核心的数据中枢地位。

2.商业银行自建物流体系,需要整合大数据处理、传感器、智能仓储、智能运输等先进技术,将沿着“大数据平台整合→异构传感器数据整合→智能仓储、运输”的路径演进

物流信息具有典型的“异构、非结构化、数据量大”的特点,与商业银行高度标准化的数据治理风格具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尽管商业银行多年来在数据仓库和数据分析平台搭建、运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成功运用传统的数据仓库架构却并不完全适合物流体系的建设。以国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例,尽管从20世纪末21世纪初就已经开始了数据大集中的方案设计和实践,并已将数据仓库和业务系统进行了整合,但是一直以来,商业银行对数据的治理和运用都是以结构化和标准化程度较高的数据作为基础。在具体应用上,也是以金融类同构数据作为核心进行管理、分析、运用。而物流业务牵扯到的数据类型比金融业务更广、更复杂,其信息系统需要应对更加多元化的数据类型和数据资源。如货物配送、路径优化和实时监控这一具体应用,其中涉及到的车辆类型、发动机情况、燃油消耗、路况信息、驾驶路径规划、货物状态监控等类型的信息结构各不相同,数据流强度高,数据结构差异很大,这就要求必须在建设之初就设计好整个信息系统的架构,使之不但能够融合、处理商业银行既有的标准化金融信息,也必须能够兼容多元、高维、异构的物流信息。

具体而言,应该按照三步走的战略规划,逐步提升物流体系信息化、自动化的程度。

(1)应借鉴互联网企业利用个人计算机(PC)服务器搭建分布式数据仓库的经验,以分布式大数据平台建设作为切入点,借助开源、免费的软件架构和廉价、高性能、高可用度的云计算平台作为技术基础,通过外购云服务或自建私有云的方式,迅速扩充信息系统的数据容量和吞吐量,积累足够强大的数据存储、分析能力。

(2)应将物联网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引入自建物流体系中,将智能传感器、进场通信等技术引入,逐步构建覆盖业务各个环节的智能传感器网络,并针对传感器网络的实时性处理要求,对信息分析平台加以改进,使其能够实时响应异构传感器的数据。

(3)应按照物联网的运行规律,逐步将异构传感器、智能仓储、智能运输、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相关系统的数据整合利用起来,形成可以为物流及金融相关服务提供可信数据的信息中心,并争取提出相关领域的数据标准,形成真正智能的运输网络、货物流通网络、物流信息网络。

3.商业银行自建物流体系,不等于“商业银行创立物流企业”,而是将沿着“合作→细分→持股→控股”的路径演进

众所周知,除了营业网点体系中的现钞运输外,商业银行的绝大多数服务和产品并不需要大规模的物流业务,因此,银行业务与物流业务之间的差异相当明显。而对于商业银行这类几乎没有物流业务基础的机构,让其在目前物流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从零开始建立物流企业是不现实的。商业银行物流体系的建立,必然是经历一个由合作转向持股、控股的发展过程。

初期,可以通过“商业银行+物流企业”或者“商业银行+物流企业联盟”的方式,围绕金融核心业务(如仓单融资、订单融资等业务的资信自动化审核)展开合作。合作双方在预先约定的范围内,以有偿或信息交换的方式,将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与商业银行的数据库进行对接,并将经物流企业认定评估过的可信信息融入商业银行较为核心的资信审核、信用评估、风险定价、风险控制、内部审计等具体业务当中。

之后,商业银行将与物流企业(包括现钞配送、护卫企业)在更深的层次和更多的细分领域开展合作,通过持股、项目投资等方式开展基于商业银行平台的具体业务(如银行系电商平台快递、贵金属商品、高净值商品储存/配送等业务),扩展物流服务的应用场景,并将各项应用过程当中的物流信息和客户行为信息加以收集,统一归集到商业银行自建的异构信息仓库当中,形成“核心金融业务+垂直细分金融服务”的一体化物流服务平台和信息整合平台。

后期,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展,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将通过控股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对物流行业的渗透。通过控股,商业银行可以获得更多的发言权,并可借此开展具有开创性的组织架构和人力资源调整。例如,可尝试通过制订相关人力资源培养方案,让符合不同参与门槛的物流配送人员参加相应的商业银行业务培训,并通过考核给予合格的物流配送人员相应的金融从业资质,最终构建出“网点+通信网络+自助设备+物流配送员”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产品营销、服务体系,提高“三流合一”的整合度,进而提升商业银行“信息中介”的核心竞争力。

四、结语

商业银行“信用中介”功能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信息中介”能力的大小。在互联网金融的大潮之下,互联网企业不断挑战商业银行“信息中介”的地位。商业银行只要做好顶层设计,发展平台战略,着力建设现代化的物流体系,将其打造成商业银行“线上+线下”服务的重要基础设施,并发展成为接触客户、感知客户的重要渠道以及实现网点转型、主动服务客户的重要途径,就能形成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核心竞争力,引领互联网金融发展。

注释:

①这部分的相关数据,除有特别说明的外,均源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2014年出版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中国金融出版社)。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C].北京: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2012.

[2]黄旭,兰秋颖,谢尔曼.互联网金融发展解析及竞争推演[J].金融论坛,2013(12):3-11.

[3]Claessens S.,Glaessner T.,Klingebiel D..Electronic Finance:Reshaping the Financial Landscape Around the World[J].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2002,22(1-2):29-61.

[4]霍学文.发展互联网金融提升金融核心竞争力[J].互联网金融,2013(1):8-15.

[5]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5.

[6]王光宇.互联网金融蓬勃兴起[J].银行家,2013(1):20-21.

[7]姜奇平.把握支付的基因变异——解析互联网金融的DNA[J].互联网周刊,2013(9):30-33.

[8]梁璋,沈凡.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带来的挑战[J].新金融,2013(7):47-51.

[9]谢尔曼,黄旭.商业银行再造互联网金融[J].中国金融,2013(24):62-63.

[10]黄旭,谢尔曼.银行必争之地:互联网金融综合平台的演进和建设[J].银行家,2014(8):90-93.

责任编辑:林英泽

An Analysis on Logistics System Evolution Path of Commercial Bank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Finance

XU Yi1and XIE Erman2

(1.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872,China;2.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Beijing100033,China)

Abstract:If commercial banks' function of "credit intermediary" is strong or weak is determined by their capability of "information intermedia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finance,the internet enterprises is constantly challenging commercial banks' position as the "information intermediary". The commercial banks should do a better job in top-design,implement the platform strategy,focus on building the modernized logistic system,and make this logistic system to be the important infrastructure for the commercial banks to provide "online and offline" service,the important channel for the commercial banks to contact with their customers and perceive the felling of their customers,and the important way for the commercial banks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ir networks and positively provide their customers with service. With the help of that,the commercial banks' core competitiveness integrating material flow,capital flow and information flow will be fostered,which will lead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finance.

Key words:internet finance;commercial banks;logistics system;evolution path

[作者简介]徐艺(1985-),男,江苏省泰州市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保险、银行风险管理等;谢尔曼(1980-),男,陕西省西安市人,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处理等。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66(2015)02-0039-07

猜你喜欢
物流体系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贵州省农村物流发展问题与对策
SYH药业集团物流发展道路探析
宁镇扬物流体系现存问题的研究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
陕西农村电商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