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菲溢油案”被忽略的细节

2015-01-30 08:37:48本刊观察员田野
中国石油企业 2015年8期
关键词:康菲溢油立案

□ 文/本刊观察员 田野

辨风看向

日前,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接到青岛海事法院的立案通知书,以该基金会为原告、康菲石油和中国海油为被告的“康菲溢油案”环境公益诉讼正式立案,原告请求法院判令被告使渤海湾生态环境恢复到事故发生前状态。这是围绕4年前这起重大事故的首个正式立案的环境公益诉讼,也是我国首个由社会组织提起并得到受理的海洋环境类公益诉讼案件。那么,如何解读这次立案的积极意义?在这起环境公益诉讼案的背后,我们需要汲取怎样的教训?

风向解析

备受关注的“康菲溢油”事件历时4年漫漫维权之路终于正式立案,这让很多人陷入沉思。从司法角度来看,这起环境公益诉讼的首次立案,无疑具有“破冰效应”,凸显重大的司法实践意义。4年来,尽管围绕这一事件的官司始终未休,但由于其在法律实践层面面临诸多障碍,譬如起诉主体难以认定等因素,导致该事件一直悬而不决。因此,这一事件被正式立案,不仅表明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正在朝着纵深发展,而且也昭示着环境资源类案件的诸多问题将以此为契机被进一步细化,而这些细化,对于促进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规范化及推动多种相关法律建设,也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以往,海洋资源与生态类案件对于司法实践而言,基本上属于一大空白。如今,在依法治国、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这起环境公益诉讼被正式立案,其意义就显得极为特别。从这个角度看,“康菲溢油案”的公益诉讼终于打开了一扇窗,预示着环境公益诉讼的大门正式开启,将成为未来环境污染事件的诉讼样本,有助于公众环境污染维权。并将形成社会组织为公益诉讼主体,从而降低环境诉讼成本,发挥集体诉讼的优势,对污染企业形成压力。而且,从国外的经验看,环境公益诉讼的索赔额度很高,往往具有惩罚性效应,达到“杀鸡儆猴”的震撼力。

“绿发会”作为一家社会组织,其秉持的社会担当,无疑让人心生敬佩。不过,这起环境公益诉讼被正式立案,有一个细节需要重视,这就是作为原告,“绿发会”并未提出具体的索赔金额。“绿发会”对此解释称,如果要提出具体索赔金额和修复费用,就需要对污染损害进行量化评估,难度相对较大,因此主要提出要求其恢复生态环境的诉讼请求。

据报道,这起案件污染面积达1600平方千米,影响范围涉及辽宁、河北、天津、山东3省1市,被国务院调查组定性为“迄今最严重的海洋生态事故和漏油事故”。因此,无法提出具体的赔偿金额,这的确令人尴尬无比。正是由于缺乏“第一时间”的权威量化评估,才导致今天只能提出一个操作难度更大的诉讼请求。

这就给了我们一个警示—尽管对污染损害进行量化评估的难度较大,但也并不意味着“无法操作”。“绿发会”作为社会组织,自身力量当然有限,而政府和相关权威部门,应有责任对其进行严格细致的量化评估,这不仅有助于案件审理,也是对社会和公众的一个“交代”。更重要的是,在“第一时间”进行污染损害的量化评估,应成为今后应对类似事件的一种常态手段。

猜你喜欢
康菲溢油立案
近岸溢油漂移扩散预测方法研究——以胶州湾溢油事件为例
海洋通报(2020年2期)2020-09-04 09:22:48
基于GF-1卫星的海上溢油定量监测——以青岛溢油事故为例
海洋通报(2020年2期)2020-09-04 09:22:46
从高粱双反立案调查说起
立案
上海故事(2016年12期)2016-12-09 16:49:08
“先调查,后立案”为何不可?
论立案登记制度中对恶意诉讼行为的防治
人间(2015年17期)2015-12-30 03:41:10
对白茆沙水域溢油事故后修复治理的思考
中国水利(2015年4期)2015-02-28 15:12:23
广西近海溢油扩散数值模拟
水道港口(2013年2期)2013-04-27 14: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