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夕人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聆听草间弥生与“我的一个梦”之感思
徐夕人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摘要】文章阐述了草间弥生的成长经历和她的艺术风格的成长历程。通过对草间弥生的“我的一个梦”个人艺术作品展的思考,感受到她在精神上对爱与和平、宇宙、能量的探索与追求。最终,人们被深深地感动了并记住了一个坚持用艺术创作治疗自己的草间弥生。
【关键词】草间弥生;成长经历;艺术风格;作品;思考
草间弥生是日本国宝级艺术大师,作为第一位单独代表日本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女性艺术家,草间弥生大胆、激进、浪漫、前卫,被冠以“前卫女王”的称号。她曾在英国Tate现代美术馆、现代艺术博物馆和纽约Whitney博物馆举行个人艺术展览。她善用迷幻的色彩、重复的技巧和多变的形状,表达其对人生的感受,作品风格独特。她以绘画、雕塑、影像视频、丝网印刷作品和其他艺术治疗心灵的世界。无论她的童年有多么缺爱难过,她依然在创作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治疗着受伤的心灵。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是人类灵魂追求的最终归宿。2014年,草间弥生——“我的一个梦”个人艺术作品展在上海当代艺术馆展出,瞬间轰动了中国。
(一)童年的圆点记忆
1929年,草间弥生出生于日本长野县松本市。10岁时,父母失和,加之母亲的殴打,她身心压抑,患了神经性视听障碍,受到幻视与幻听的困扰。她时常看到世界隔着一层圆点。为了逃避家庭中父母的虐待,她经常跑到离家不远的小河岸边看着一处发呆,阳光照射下的一颗颗小石头可爱的光泽铭刻在她深深的记忆之中。这些经历造就了她以后独特的艺术风格——波点偏执的艺术风格。
(二)青年的圆点偏执
成年后的她与歇斯底里的母亲相处不合而决裂。于是,她来到美国开始艰苦穷困的学艺生涯。童年经历使草间弥生对圆点的印象深刻,这使她喜欢反复使用圆点元素创作,从此圆点就再没有离开过她的作品中。1959年,草间弥生用那些饱满且纯度高的圆点图案与网状图案作画,用一种具有“圆点”偏执特点的作品,参加了第十街布拉塔美术馆的展览,在这次属于年轻艺术家的展览中获得了艺术评论家的关注。
(三)前卫女王的圆点辉煌
七年后,草间弥生依旧偏执地以圆点为素材,创作出了让她声名鹊起的重要作品《无限的爱》,此次材料为圆形灯泡,与大面积的镜子相互映射,营造出一种奇妙迷幻的效果。强悍且激烈地挑战了人们的视觉感官。从此在美国人的心目中,草间弥生不再是“温柔的温室花朵”印象,而是一位强悍的创作型的艺术家。从此,一位疯狂的亚洲女人正式进入了主流艺术界。评论家们因为无法定义她是哪一风格流派,于是称她为“前卫女王”。同时,草间弥生还常用充满圆点图案的短上衣、浓重的眼影妆打扮自己,把自己也当作自己的作品印上了自己“圆点”标志。草间弥生把自己自创性的艺术手法用在行为艺术、绘画、装置艺术、软雕塑、艺术等方面。她的那些无限繁殖浩渺的艳丽圆点,偏执而疯狂、无理又孤绝的创作,让人眩晕而难辨别真实虚世界的作品,是她与自己灵魂深处的对话。20世纪90年代,草间弥生进入了商业界,与服装、美妆、汽车等多个品牌合作,设计了多类圆点风格的商品。合作商品数量之多,如:奥迪汽车、AU手机、兰蔻唇彩与化妆包、LV服饰等。草间弥生瞬间成为世界上最具商业价值的亚洲女艺术家,也成了数量极少的能真正进入欧美艺坛核心的亚洲女艺术家。
草间弥生——“我的一个梦”里有弥漫的圆点、无限的网、无边的空间、重复的符号和无尽绵延的时空,一切的一切都放在了那里。艺术展厅的正厅一组悬浮红色波点球的装置作品为《波点偏执》,红色的球体上,点缀着白色圆点。红底白点的球体,大小不一,高低起伏、看似无序却充满着律动地悬挂在整个大厅的上方空间。它向人们展示了草间弥生所
感受到的世界。那些特定图案和元素的反复、增生、繁殖,其实是她把充斥在脑海里的影像倾泻出来而已。展览现场成了一个波点和网状的世界,清楚地诉说着强迫症、幻想症是她的创作源头,而她把艺术当作了自我治疗的一种方式。
从《永恒的爱系列》到广为人知的圆点图案作品是草间弥生近几年的新作,她在整理其创作生涯的同时又展现出其旺盛的创作力。油画全部是点、线和网组成的图案。观者可以识别出许多重复的母题:杂草,圆点构成的植物,蛇形的图案,和娃娃一般的女人的侧脸。展厅里一面墙上并列排放两副黑白色的《永恒的爱系列》满墙排出;另一面墙上同为《永恒的爱系列》填满缤纷色彩的系列作品也满墙排列。当人们置身于黑白色的《永恒的爱系列》作品前时,会感到迷茫,看久了会被压抑的宁静气氛所感染。在这个系列中作品可以看出草间弥生没有刻意地设定视觉的力度中心,而是无视作品的整体构图。然而观众却依然能够通过这些反复呈现出的千丝万缕笔触,感受到草间弥生仿佛在从自己的位置,试图度量着无限的宇宙,通过创作艺术作品表达与抒发着自己的心声。
展出的新作油画《我的永恒灵魂系列》可令人有安静的喜悦感,人们可以看到一个逐渐走向安详状态的草间弥生。她将抽象图形与具象图形同时构图于画布上,饱满而鲜亮的色彩,像充满乐趣的儿童画,愉悦与轻松。可以感受到她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与相融在一起的向往。大型装置艺术作品《波点偏执》《巨型南瓜》则随着不同的展览馆场地条件而随机应变,呈现有机、多元化且可塑的特点,它能跨越地域、时空、文化的隔阂而为几乎被所有喜欢艺术的人们所共享——这种共享并非是要达成普世的教导理念——相反,草间无视于任何世俗的纲常伦理说教,或是自诩清高、反叛以及愤世嫉俗。在这次展览中,虽然作品被分割成一个个系列,被放置到不同的展厅,甚至还有室外空间,但是我们确实能感受到不同作品之间的血脉相连。
《自恋庭院》是展览延伸到室外阳台上的装置作品。在木地板面上散布着1500个镜面的球,好像金属地毯。金属球看起来沉重却非常轻,会随时随风飘走一般。蓝天白云下站在阳台上与其近距离接触是那样的轻松、自由、惬意。可以说是草间弥生强大的个人气场,也可以说其实草间弥生的艺术是最单纯而无瑕的自我疗伤作品,真实、诚恳、动人直抒心意,据说她说自己几乎不看任何其他人的著作。《重复的视觉,菲勒斯船》是一个大型装置作品,在一个四周布满镜子的空间中间,放置了一艘通身密集男性生殖器的大船,用暗红色的灯光照射着,通过重复排列男性生殖器这种视觉符号展现出一种惊人的恐怖与压抑的力量。整个空间营造一种紧张和不安的精神情绪的紊乱。根据作品的展示可以感受出,草间弥生非常惧怕性,她逼迫自己用偏执的艺术方式治疗并传递出自己的不安与恐惧。人们可以感受到她是多么需要被保护。
草间弥生喜欢探索了无限空间的魅力,偏执地去描绘无穷无尽的空间。《无限镜室—灵魂波光》是一件结合了数字媒体技术控制的装置艺术作品,运用展厅空间里的镜子墙面营造出无始无终的空间,体现出悠远与辽阔的意境。同时要求在观赏时,需要观众配合步入作品之中去体验。步入作品中的人们,仿佛来到了我们熟悉与向往的仰望星空与宇宙中,顺着里面大大小小、忽明忽暗、色彩丰富的圆点灯光,感觉轻松、奇妙极了,有一种放空自己的感受。仿佛南国夜空中熠熠璀璨的星光,你能看到它们的光芒,却触摸不到的可爱的它们,那么远又那么近,感觉不到一丝温度。人们能感受到草间弥生的一种冥想的自我修行方式,体会到一种孤独的求道的渴望。
众所周知的“波点”系列中《我在这里,却了无一物》和《洁净之屋》两个展厅空间作品。五彩斑斓的波点视觉感跳跃,非常精彩且受欢迎,这并不能仅仅认为是草间弥生幻觉所困扰的产物,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好看有趣的装饰,仔细体会在布满波点的世界里,观看者仿佛变成其中一个点,那么渺小与微弱,以至于渐渐融化在这个空间、宇宙之中。所以我们可以体会到草间弥生的波点并不是仅仅是追求视觉冲击的时髦效果,也不仅仅限于体验互动的有趣。那些看似简单的彩色波点,其实并不简单,它们容纳了艺术家对“消融”的哲思。她是把自己的心结和恐惧直接转化为物象表达释放出来。她一直在表达来自灵魂深处的声音,并且持续不断地在为创作艺术作品,通过创作让自己与作品消融于世界。她的这类作品给人一种无限的感觉,让观众自然地身临其境后,而忘却自我,自觉地伴随着草间弥生去开始她正在进行的自我消融的旅程,震撼力颇为强大。
2014年草间弥生——“我的一个梦”个人艺术展,人们饱览了影像视频、绘画、丝网印刷作品、装置艺术等一百多件作品,了解了她六十年的艺术经历。草间弥生的作品包含了原生艺术、抽象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极简主义、女权主义、波普艺术等艺术特点,其风格独特,自成一家。如今,年近85岁的她长期居住在治疗所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她谦虚地自称自己仅是一位“精神病艺术家”,干净的眼神,温声细语:“我专注于我自己的创作,并努力在人生终点到来之前创作尽可能多的作品。”就让她沉浸于纯粹而充实的艺术创作之中,清静地迈向未来。
参考文献
[1]简翦翦.草间弥生:怪婆的圆点[J].新青年(珍情),2013.
[2]李乃清.日本前卫艺术家草间弥生:艺术让我明白了生死与众生[J].南方人物周刊(腾讯网文化),2014.
[3]刘一恒.草间弥生《我的一个梦》对她来说,精神病不是一种病[J].三月风,2014,(2).
[4]戴兰.草间弥生——我的一个梦[J].上海工艺美术,2014.
[5]陶虹.草间弥生:我的一个梦[J].现代装饰,2014,(1).
作者简介:徐夕人(1979-),女,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研究、视觉艺术传达、数字媒体艺术。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