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 文
纳西族东巴造纸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路径研究
龙文
【摘要】纳西族是聚居在云南西北的香格里拉(中甸)县、丽江市和四川西部的俄里县的少数民族,该族至今保留着一种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这种文字称“东巴文”,以东巴文书写的东巴教典籍被称为“东巴经”,传抄东巴经的纸被称为“东巴纸”。文章从纳西族东巴纸传统知识的历史源流讲起,讲述东巴造纸的传承状况、东巴纸的工艺特征、东巴造纸的商业利用状况等内容,旨在让外界对东巴造纸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纳西族;东巴造纸;传统知识;法律保护
纳西族现有人口30多万,活动范围在滇西北东经98°~102°、北纬26°~30°之间的滇康高原地区,聚居在云南西北的香格里拉(中甸)县、丽江市和四川西部的俄里县。纳西族至今保留着一种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这种文字在历史上由纳西族“东巴教”的“东巴”们[1]掌握和传承,从而称“东巴文”,以东巴文书写的东巴教典籍被称为“东巴经”,传抄东巴经的纸被称为“东巴纸”。东巴经在纳西语中叫“森究鲁究”,意思是刻在木头或石头上的文字,可见在纸还没有传入前,东巴字是用木或石头作为书写材料的。根据记载,丽江地区在元代已有造纸业,但东巴经的书写材料在当时是否已经用纸缺乏史料的佐证,现存最早有时间记录的以纸质承载的东巴经出现于清康熙七年(1668年)。有学者认为,从元时传到丽江的汉人的造纸术即抄纸法在此后与西藏的浇纸法在丽江纳西族地区融合,形成了东巴纸的生产技术。由于木氏土司对汉文化的大力推崇、排挤东巴祭师以及内地的造纸技术具有出产量高、所造的纸宜于书写绘画等特点,从而“东巴纸”工艺随着东巴们隐没于山区民众中,逐渐成为书写“东巴经”的专用纸。东巴纸工艺由于其技术简易、纸张厚实宜于保存和造型等特点而被东巴们流传下来。
“东巴纸”这一称谓从历史上说无论是在纳西语还是在汉语中都是没有的。用于书写东巴经的纸在纳西语中称“色素”,对外用汉语称“土纸”。根据调研,在1991年参加广州博览会时,这种纸对外称“东巴经书纸”;在1997年记者税小洁发表的名为“最后的东巴造纸传人”一文中,这种纸被称为“东巴造纸”;稍后,同年在《民族团结》上纳西族学者和虹发表了《最后的东巴纸传人》一文,“东巴纸”和“东巴造纸”才作为指称东巴经专用书写纸及其传统制作工艺的名词而为世人所知。
东巴经卷帙浩繁,至今仍保留有纸1万多卷,分藏于世界许多国家的图书馆和研究机构。由于政治因素,自1950年后,纳西族东巴教一度被认为是“巫教”和“封建迷信”,东巴经书被烧毁,东巴祭师的传统活动被禁止,东巴文化传承一度中断,再加上外来纸张的涌入和国营造纸厂的建立,对成本高、劳动强、周期长的手工造纸无疑是一个剧烈冲击,对东巴纸的需求越来越少。自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东巴文化研究的复兴和深入,一些学者和民间精英注意到东巴文化传承对纳西族的历史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东巴纸在其中的作用,因此在他们的支持下,东巴纸制造技术得到恢复和传承。
(一)肯配古村
图1 肯配古村现在的风貌
肯配古村是隶属于丽江市玉龙县大具乡白麦村委会的一个自然村。该村位于玉龙雪山东部,海拔2645米,下临虎跳峡,南距玉龙古城区86千米,西距大具乡政府15千米(图1)。当地属高寒山区,由于造纸原料丰富,自古便有造东巴
纸的传统,其纸纳西语称作“打鼓色素”,意思是肯配古的纸。制造东巴纸在肯配古村曾是当地东巴的主要经济来源。由于历史原因,肯配古村的东巴造纸技艺自20世纪50年代起中断,直到1989年后,在丽江东巴文化研究所的帮助下,村民和圣文在请教了过去曾经是造纸东巴的外祖父后开始恢复造纸,并于1990年正式挂牌为“云南社科院丽江东巴文化研究所经书纸定点生产作坊”。和圣文在1991年带200张纸参加了广州博览会,当时称为“东巴经书纸”,自此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2001年,村民和桂山也师从其曾是造纸东巴的外祖父学会了造纸。2003年5月,在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和传统知识研究会的支持下,村里掌握造纸技术的老人们(年龄都在70岁以上)集体教会6个年轻人,他们分别是和贵修(现任村主任)、和志国、和国强、和春龙、和润林(前任村主任)、和仕英。
由于东巴纸原有的用于书写东巴经的传统市场目前已经渐渐消失,新的市场渠道又未能打开,丽江东巴文化研究所在支持和圣文恢复造纸的那几年,曾经以5元/张的价格订购过10000张东巴纸,但至今还没有用完,更谈不上扩大订量了。目前和圣文在家务农,有些零星订单,而其他的人几乎不造纸,生计主要是靠养殖和采集菌子、药材等山货维持。恢复了东巴造纸传统的村民们由于无法以造纸为生计手段,东巴造纸传统又面临着再次失传的窘境。
(二)白地古都村
白地村位于香格里拉县三坝乡,与大具乡隔金沙江东西相对,这里有一处东巴教圣地“白水台”,是纳西族文化的发源地(图2)。白地出产的东巴纸被称为“白地纸”,年已八旬的和志本老东巴一家是目前白地村唯一的造纸户。和志本出身东巴世家,从师伯父肯恒大师学习经卷、法规、技艺,并能主持各种占卜和仪式,是当地最有名的大东巴之一。根据他的口述,他的家族造东巴纸约有150多年的历史。同样由于历史原因,他家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就中断了造纸,直到1983年才恢复。和志本一家造纸以自用为主,有时也接一些订单,但是量不大,日常生计主要靠几个儿子务农和狩猎供养。近两年由于白水台旅游景点的开发,和志本老东巴被聘请在村中的东巴文化园写经书,每月固定收益600元。
图2 在白水台上远眺白地村
2006年,白地古都村传承的纳西族传统造纸工艺经香格里拉文化部门申报,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小米地村
据调研期间了解到的情况,大具乡小米地村村民杨素一家也于2002年恢复了东巴造纸,其造纸技术源自迪庆州香格里拉县三坝乡白地。因行程所限,笔者未能到实地采访。
目前恢复传承的东巴造纸工艺基本相同,属于浇纸法系统,同时有少许抄纸法的印迹。东巴纸制作工序主要包括:
(一)采集原料
东巴纸原料需到周边山林河谷采伐,是当地较为丰富的一种多年丛生灌木(图3)。采伐的原料水分少,容易干,需趁鲜剥皮。
(二)晒干
将鲜料放在庭院中自然晒干,一般需要一天时间。
(三)浸泡
把干料放在沟里或放在木缸里浸泡,泡软为止。一般1天即可,有时也泡4~5天。泡的时间长,有利于煮熟,边泡边剔除黑皮和杂皮。
(四)蒸煮
将浸泡过的树皮放在一口大铁锅里,每锅约下干料3~4公斤,加入清水用柴火蒸煮。水沸腾时,加入筛干净的灶灰。每公斤皮料约加2.5公斤灶灰。灶灰起碱化作用,目的是除去原料中的木素、色素等物质,最终得到较纯的纤维素。灶灰放得越多,皮料煮得越快。边煮边用木棍搅拌。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蒸煮,当皮料轻轻一拉即可折断而又稍稍有些韧性时,即可起锅。
(五)漂洗
将煮熟的皮料捞起,放在簸箕中滤水冷却后,拿到河里漂洗,边洗边搓,尽量将灶灰冲洗干净,并把皮料中杂质除去,随后将皮料捏成拳头大小的团状。一般每公斤树皮可煮得5~6个团料。
(六)打浆
把洗净的皮料置于一平整的石板上,用木槌反复捶打,直到打成纤维状,入水完全可以散开为止。每团皮料需捶打40分钟左右。纸浆不能打得太细,太细的纸浆在捞纸时会从纸帘篾缝中漏掉一部分,造成浪费;也不能太粗,太粗的纸浆做出来的纸质量不好。
图3 东巴纸原料——荛花
(七)槽式抄纸
将安放着纸帘的纸帘框放入盛水过半的木槽中,然后把适量的纸浆放在溢满清水的纸帘上,用手轻轻搅拌、拍打,使纸浆纤维均匀分布,并捡出杂质,随即捞出。
(八)扣纸和晒纸
经片刻滤水后,将纸帘从纸帘框中取出,然后轻轻把湿纸翻扣在晒纸板上,小心取出纸帘,拿到太阳下晒。
(九)砑光
待纸晒到半干时,用砑纸棒在纸上反复用力碾压,至砑得纸面平整,帘纹不显为止。干后,纸色牙白。
(十)揭纸
纸干后用轻手揭下,以备后用。
东巴造纸的工具主要有大铁锅、纸帘、装纸帘的木框、晒纸木板、木制水槽、布团、光滑的石头、木制舂臼、盆等。
在社区传统情境下,东巴纸的主要用途是用来传抄东巴经书和制作东巴法牌。在传统的万物有灵信仰的影响下,造纸也被看作是东巴所具备的一门法术,人们认为东巴经和东巴法牌等都是神圣的,因此对传抄东巴经的纸和做东巴法牌所用的纸自然也有了特殊要求,如制造东巴纸的人必须是男性,最好就是东巴本人造的纸,这样能保证纸的“圣洁”。在以物易物的时代,一张东巴纸可以换得一升毛粮(未舂的米),五六十张东巴纸可以换得一整头羊,造纸自然也成为东巴乐于选择的职业分工,使他们获得高于普通人的生计状况。
在东巴造纸恢复传承的十几年间,造纸已经渐渐失去了原始的宗教神秘感,而成为东巴造纸户在农耕和畜养之外增加经济收益的一门特殊技艺。以每张纸5元的市场价格计算,每户每年生产1000张纸就可增收5000元。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与外界信息沟通不便,也由于荛花资源的匮乏,造纸户一方面接到的订单并不多,另一方面也不可能生产过多的纸张成品。据我们根据调研数据的估算,恢复传承至今东巴纸的生产总量应当在20000~30000张之间,其中大部分是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为了东巴经的整理和保存而订购的,其他研究机构如美国自然博物馆及一些学者和旅游者也有少量直接订购,真正流入市场的东巴纸并不多。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丽江旅游市场上以“东巴纸”为名的文化产品市场的火爆(图4、图5)。
在丽江古城,“东巴纸”名义的旅游产品名目繁多,主要有东巴纸书、东巴纸画、东巴纸雕、东巴纸工艺品等各种类别,均声称以最原始的东巴纸为载体加工而成。以四方街上的“丽江东巴纸坊”为例,该纸坊目前开发了书籍、邮品、办公用品、宗教系列用品等多个类别的旅游产品,并在营业场所内向游人展示和表演东巴造纸技艺和工具,年营业额在100万元以上,取得了较为丰厚的经济收益。在古城内还有一家名为“天雨流芳”的店铺,以销售东巴纸书画和东巴纸雕为主,每件商品几十元至几百元不等,吸引不少游客购买,月销售额近万元,业绩也是可观的。
图4 在东巴纸坊销售的号称用东巴纸印制的出版物
图5 东巴纸坊中的商品和专利证书
我们在采访中发现,两家商铺所称的“东巴纸”均非来自恢复传承东巴造纸的传统社区。“丽江东巴纸坊”仅在表演东巴造纸的过程中使用了荛花原料为道具,其所销售的产品均在昆明加工,所用纸张来源于昆明及外省。“天雨流芳”所用纸张为自产自销,来自于店主在市郊开设的造纸作坊,这种纸基本采用了传统东巴造纸的工艺,但使用了汉族常用的构树皮为主要原料,并有了一些技术上的改进。
当我们问店主们为什么不用传统社区按照原始工艺生产
的东巴纸时,店主们的解释中的共同点就是:荛花原料稀少,而且解决不了双面印刷的问题,商业利用的成本太高。
但是,毕竟店主们之所以能有良好的经济收益是因为购买者大多为“东巴纸”民族、原始和神秘的特点所吸引,我们向他们提出的问题是:(1)以“东巴纸”冠名的纸张,如果它与纳西族传统社区以及纳西族传统的东巴造纸工艺没有丝毫的关系,是否是符合诚实信用原则的正当商业行为?(2)以一个民族的某项传统为市场卖点获取商业利益,是否有一个边界,即尊重这个民族对该传统起码的认知和传承者的心理感受?(3)在传统的基础上开发产品,如果这种产品与该传统的原始工艺有区别,是否应当加以说明而不是含糊其辞?
笔者曾邀请丽江当地行政部门、研究机构、商业实体以及东巴造纸传承人代表等各方人士座谈,就保护纳西族东巴纸的传承和发展问题交流信息、表明态度。
根据参会各方的发言以及会后调研,笔者梳理出纳西族东巴纸传统知识利益链和保护链,并以其为线索对其中各方立场和行动加以展现(图6)。
图6 目前东巴纸传统知识保护链和利益链
东巴纸传统知识保护链的中心是作为发掘、研究和整理者的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2]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前身是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巴文化研究室,1991年改为所,2004年更名为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同时挂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丽江分院的牌子。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的主要职责是对纳西族东巴文化进行抢救整理和科学研究。东巴文化研究院坐落于黑龙潭公园内,土地面积2492平方米,建筑面积1387平方米,房屋49间,收藏东巴经2000册,文物200多件,图书10000多册。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在20多年的时间里为东巴文化保护做出了大量实质性贡献,整理东巴古籍文献,编印摄录东巴文化和纳西族民俗文字图像资料,独立和合作开展东巴文化的研究课题和保护项目。针对东巴纸传统知识,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于2002~2005年承担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与传统知识研究会“东巴造纸与社区生计”和“东巴文化与森林保护”项目,在玉龙县大具乡白麦村肯配古社区恢复了造纸传承并开展了原料的种植试验,使濒临失传的东巴纸传统知识存续下来(图7)。
得到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帮助的肯配古村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意识到了东巴纸传统知识的重要价值,学习并传承造纸技艺的村民由过去的一户人家发展到现在的六七户人家。随着丽江古城中东巴纸商业开发热潮的兴起,肯配古的村民也开始寻求保护东巴造纸技艺的途径。恢复传承之初,传承人试图申请专利,咨询当地科技局等部门得到的反馈是,东巴纸是纳西族传统技艺,属于全体纳西人,不能申请为个人所有的专利,因此,传承人放弃了申请专利的念头。但是到了2003年以后,东巴纸的商业开发者竞相申请了数个东巴纸专利,虽然具体的技术内容和权利要求各异,但均打着专利的名号广为宣传和炒作,这就引起了传承人的愤慨和疑问:为什么自己要求申请专利得不到支持,而商业开发者就可以申请各种名目的专利?2005年开始,肯配古社区的东巴纸传人在NGO组织工作者和法律援助工作者的帮助下团结起来,成立了纳西族东巴造纸传统资源共管会,主张自己的正当权益,并决定发起东巴纸生产合作社,以便于从事东巴纸的生产和经营活动。2007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农民设立专业合作社的条件和审批手续简化,极大推进肯配古社区东巴纸传承人合作社申请程序的进展。最终,“玉龙县肯配古东巴纸生产专业合作社”于2008年5月26日经玉龙县工商局核发执照,以企业法人的身份正式开始了生产和经营活动。
图7 和圣文在丽江东巴文化研究所帮助下恢复东巴纸的生产作坊牌匾
图8 可形成良性循环的东巴纸传统知识保护/利益链
东巴纸传统知识利益链的中心是东巴纸的商业开发者,目前在丽江古城中为“东巴纸坊”和“天雨流芳”两家。[3]东巴纸坊经营东巴造纸表演及相关的系列纸产品的开发和销售,2002年开始项目策划,2003年在政府的扶持下开始经营活动,按照其负责人和丽湖的话来说,是“找到一种既能传承创新,又能保护本民族文化,还能对丽江旅游做出贡献的一个契合点”。东巴纸坊一开始只在丽江古城四方街的科贡坊开有一家店铺,随着对东巴纸卖点的不断宣传和有效经营,目前企业规模逐步壮大,已在丽江古城和束河古镇开设有多家连锁店,年营业收入在100万元以上。东巴纸坊对知识产权非常重视,为了保障市场利益,先后申请了“东巴纸坊”商标和两项以东巴纸为名称的制备方法专利。丽江古城内的另一家经营东巴纸产品的店铺叫“天雨流芳”,负责人是陈登宇。陈登宇原为丽江文管所工作人员,对东巴纸的工艺和传承情况比较了解,在尚未开展正式经营活动的2002年,就以个人名义申请了一项以东巴纸为名称的制备方法专利。天雨流芳的店铺内展示着陈登宇从民间收购的古老的东巴造纸工具,主要销售其开发的纸雕工艺品和其他系列纸产品。天雨流芳自2006年开始正式经营,规模较东巴纸坊为小,目前只在丽江古城有一家店铺,在受访时对其年销售额没有透露,据采访者估计在50万~100万元之间。
目前东巴纸传统知识的保护链和利益链是相互平行的两条链,互不搭界。政府是两条链的联结点,并在两条链中都扮演着关键角色。一方面,政府是整个东巴文化保护工作的立项资助者、赞助人;另一方面,政府又是东巴文化和东巴纸商业化利用的扶持者。东巴纸坊这个项目就是丽江古城管理局下属的古城管理有限公司来开发的,当时他们感受到的东巴纸是一种很独特的、带有民族性的一种文化载体,应当通过这样一个东巴造纸法的展示,让游客了解纳西族的东巴造纸以及附带的一些东巴经书、东巴文化。当时做这个项目的时候是出于宣传的,随之而来的,这种宣传在市场中产生很好的效益,在产生了社会效益的同时,还产生了经济效益。丽江古城管理委员会的负责人提出,应当考虑成立一个由政府相关部门,如科技局、旅游开发办公室、市政府、文化局,会同东巴文化研究所组成审评机构,对东巴文化的开发方案都要经过这样一个机构的认定,颁发东巴文化经营许可证,以免仿制品、伪文化的盛行。[4]
现在的问题是东巴文化和东巴纸保护的应当受益者的传承人/社区与文化产业政策的被扶持者即东巴文化和东巴纸的商业开发者之间并没有发生任何直接的联系。在目前东巴纸保护链和利益链相分离的状况下,商业开发者可以任意地将其开发出的产品挂上东巴纸的招牌,包装上东巴文化的外衣而不顾传承人/社区的感受,传承人/社区更不可能从如火如荼的商业化过程中得到任何经济利益,相反还导致传承人/社区原有的市场渠道被侵占,丧失竞争力,从而放弃曾经的生计手段去另谋出路,导致重新恢复的东巴纸传统知识再一次濒临灭绝。
因此,这样一种保护链和利益链相分离的东巴纸传统知识保护状况应当通过制度创新探讨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商业开发模式,改造其为在一条保护和利益合一,直接沟通传承人/社区和商业开发利用者,政府不但做赞助人、产业扶持者,还承担市场监管、协调各方利益角色的良性循环链条上运行的保护状态(图8)。
注释:
[1]东巴,意为“智者”,是纳西族对宗教祭师的称呼。东巴教是纳西族的民间信仰,包括了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多神信仰等宗教形式,但没有统一的活动场所和固定脱产的职业活动者。在笔者的调研中,纳西族东巴自己的观点认为:东巴是掌握东巴象形文字、传统祭祀仪式、医、学、匠、艺于一身的纳西族知识分子。
[2]丽江市东巴研究院的相关资料由该院副院长李德静研究员提供。
[3]两家商业开发者的具体资料来自于笔者的直接采访。
[4]丽江古城管理委员会负责人在“东巴造纸传统知识保护问题研讨会”上的发言。
参考文献
[1]杨建昆.云南民族手工造纸地图[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5.
[2]李晓岑,朱霞.云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1999.
[3]和虹.浅探纳西东巴纸造纸技术[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