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默,卢磊
(1.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院,北京100048;2.民政部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北京100046)
我国企业社会工作发展的历程和趋势
张默1,卢磊2
(1.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院,北京100048;2.民政部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北京100046)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企业福利制度发生了重大转变,传统的服务方式和内容已经无法解决企业发展的新问题及满足职工服务的新需求。企业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的引入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创新,其对满足职工实际需求、解决企业发展困扰和发展社会经济都有着重要意义。
企业社会工作;企业福利制度;职工社会服务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及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传统单位的制瓦解,围绕着企业和员工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企业中职工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和个性化,传统的服务方式和内容已经无法有效解决现有问题和满足新的需求,迫切需要在既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引入企业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满足员工需求、解决企业发展困扰。本文主要梳理新中国建立以来,企业社会工作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
建国后到1995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五中全会期间,我国一直处于计划经济时代。企业既是经济组织,也是社会组织,它是一个内含了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微型社会。在这个时期,以单位福利制度为基础的传统企业福利制度和工会组织在保障企业员工就业、满足正常生活的基本需求及解决员工困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员工的基本需求都有企业包揽了。这一时期我国企业社会工作处于中国特色的、行政性非专业时期。
(一)计划经济时代:单位福利制
所谓“单位制”就是大多数社会成员都被国家组织到一个个具体的、由国家所建立的“单位组织”中,由这些单位组织给予他们社会行为的权利、身份的合法性,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代表和维护他们的利益,也控制他们的行为。[1]在单位制下,国家的单位组织对人们社会生活几乎所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而单位福利制度是指劳动者作为单位(企业)员工,他的住房、医疗、养老和子女教育等全部由其所属单位(企业)承担,也就是员工的生老病死一切事务都由单位包揽。单位福利制包括了三个层面:第一,是一种再分配机制,其目的在于保障成员获得资源的公平公正,增强归属感;第二,是一种结构性的福利制度,它为单位成员提供全方面多层次的支持与服务;第三,是一个强大的安全网,单位成员有较强的安全感。[2]
(二)单位福利制度的功能与局限
单位福利制度是特殊时期的产物,在计划经济时代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1.单位福利制度的功能
在计划经济时代,单位福利制度对我国城镇劳动者的工作与生活都有着深刻影响,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国家依托单位(企业)对员工提供家长式的全方位照顾和服务。单位福利制度包括了三个基本要素,即终身就业(俗称铁饭碗)、平均主义(俗称大饭锅)和福利全包。[3]国家与员工之间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契约关系,但由于当时缺乏综合性的社会政策支持,因此企业员工的福利和服务由单位负责提供。虽然在单位福利制度下企业员工的福利还是低水平的,但它却是一种全面的、体现人人平等原则的福利制度。
单位福利制度是一种具有本土特色的制度,发挥过重要作用。其一,它促使了单位成员间和谐人际关系和健康人格,单位成员得到了各种需要的基本满足;其二,它增强了单位成员的凝聚力与归属感;其三,它的出现符合我国国情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规范和理念,是当时比较切实的保障制度。
2.单位福利制度的局限
单位福利制度是一种阶段性产物,福利水平还处于较为低层次阶段。单位福利制度的依托是单位,而单位之间又是存在差异的。因此,从本质上讲,单位福利制度是“小群体主义”的福利追求,存在着单位内部的平等和单位之间不平等两种状况。[4]尤其是所有制性质不同的单位之间、不同地域单位之间的差别就十分明显了。
单位福利制度还具有单一化、行政化的特点。它是以企业组织的名义向企业员工个人提供基本福利照顾,主要是从存在共性需求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方面予以福利照顾,很少考虑差异性的个性化需求。开展员工照顾的方法也比较单一。
工会组织作为企业员工的共同体存在形式,在我国过去的政治与社会运动中和当前企业员工服务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就目前的实然与应然的差距来看,作为企业社会工作的实施载体工会需要进行适时的调整和创新。
(一)工会的性质定位及其社会职能
按照《中国工会章程》,“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会员和职工权益的代表。”“中国工会的主要职责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民主权利;动员和组织职工积极参加建设和改革,完成经济和社会发展任务;代表和组织职工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参与企业、事业和机关的民主管理;教育职工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概括地说,中国工会的四大职工就是维护职能、建设职能、参与职能和教育职能,其中维护职能是中国工会的基本职能。
(二)工会在企业中的福利功能
我国工会作为企业员工服务活动的组织者,扮演了企业福利的监督者和实施者的双重角色。也就是说,一方面它要从维护员工合法权益的立场代表企业员工向企业提出合理性的福利要求,对于企业在员工福利方面的制度和行为提出建议;另一方面,工会又是一个服务载体,需要提供生产安全、社会保障、女员工特殊保护、工余娱乐、子女照顾等方面的管理与服务。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工会工作者还具有福利工作者的角色,或者说,在传统的企业福利制度中,工会工作者扮演了“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三)工会工作的困局与突破
工会工作的变化与企业管理体制的革新或调整紧密相连。作为单位福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工会工作,随着单位福利制度的消失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一,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后,大量社会职能和福利职能转移给基层政府或社区自治组织,企业应承担的包括生活照顾、子女培育在内的福利责任也基本转向社会,工会工作的福利空间萎缩了;其二,工会工作在内容和方法上也需因应社会发展、员工结构及实际需求的变化而作出调整和创新,实现服务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其三,工会是非生产部门,在企业机构设置中的地位和作用往往是不被重视的,甚至是被弱化,很难实现自身的工作目标;其四,工会自身仍有行政化色彩,缺少员工参与,工会工作者队伍亟须专业化和职业化。
目前,从体制环境来看,应以工会提供的员工服务为切入点,充分利用体制内工会资源推进企业社会工作发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工会社会工作。[5]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企业发展,我国在产业结构、职业结构也面临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一些企业内的相关部门和企业外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的经验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企业、员工和社会公众的关注。
(一)社会转型期的新问题和新需求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快速发展的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且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区域发展不均衡;企业转制带来的新问题,劳动关系呈现新变化;城镇化过程中,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流动,形成农民工及其子女生存与发展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和变化使企业社会工作发展势在必行。从企业社会工作服务介入的层面看,转型时期的新问题和需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员工压力过大:工资低、强度大、时间长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员工工资都比较低,工人的待遇基本上都是由企业根据最低工资标准单方面决定的,工资增长和工作福利难以保障甚至出现基本的劳动保护条件缺失或不达标的情况,并以此迫使工人通过加班等提升自己的工资,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等问题比较普遍。员工们大都面临较大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需要合理有效的方式获得释放和疏导,需要企业社会工作的专业介入。
2.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缺乏有效保障
现在依然有较多企业简单地将员工尤其是一线工人视为“简单的劳动力”甚至是“车间里的机器”,为最大化地追求经济利益而无视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和正当需求;企业员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成本(包括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和学习成本等)又比较高,一些地方的执法不严、执法不公使员工权益保障难上加难。
企业员工基本福利和应有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致使员工流失率较高,尤其发生在中小民营企业,甚至包括一些劳动密集的大型外企。造成这一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企业未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企业文化和人性化管理缺失、基本的工作权利和工作条件得不到保障、工余生活单调等。
维护员工合法权益,巩固员工队伍稳定,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社会工作者介入,一是需开展维权手段、法律知识普及,将补救性服务与预防性服务结合在一起;二是积极倡导和推行“企业社会责任”,促使企业依法保障员工的基本权益,履行对员工的基本社会责任。
3.员工心理和情绪问题凸显,相关服务缺失
当前,企业员工不仅面临着工作上的压力,而且生活和家庭方面的压力也较为突出,导致心理问题和情绪大波动,比如无聊、郁闷、焦虑、烦躁、易怒甚至厌世轻生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员工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甚至也会影响到企业的工作效率。大部分企业是通过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来转移其注意力,但这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常常是矛盾越积越深,问题越来越严重。问题的解决和需求的满足需要企业社会工作者长时间的持续性的专业服务。
4.员工需求层次提升,呈现多元化、个性化
当前,我国企业员工多以80后、90后为主体。他们的文化程度、公民意识等都在不断提升,对服务需求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但很多企业工作场所或社区内缺少公共服务及其设施,员工生活单调无趣;员工与企业主管、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疏离;员工,尤其是农民工其子女成长陪伴、教育及生活照顾、课业辅导等无法保证。员工的发展性需求的增多,亟须企业社会工作的介入和服务内容的开拓与创新。
(二)企业社会工作的模式探索
我国专业企业社会工作较早发展是珠江三角洲地区,这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定位及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等直接相关。近年来,北京海淀区和西城区、浙江宁波海曙区等地的一些社会工作事务所也进行了以商圈、楼宇为载体的企业社会工作实践模式探索。
1.企业内模式
20世纪90年代前期与中期,由裕元公司引发的系列事件被媒体大量报道,比如员工长期没有休息时间、工伤事件频繁发生等。这迫使裕元公司2000年聘请了具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专门人才作为其部门主管经理,开始探索以社会工作方法推动企业社会责任。[6]2002年4月,裕元公司成立员工活动中心,内设3名全职工作人员及组织了大量志愿者。同时,该公司还建有图书馆、温心驿站等社会责任部门,开始摸索企业社会工作的“厂内模式”。当时,服务内容主要涉及安全、保健、生涯辅导、环保等4个部分,以此协助企业与员工解决相关问题。值得一提的是,裕元公司自发地在企业内部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协助员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促使企业社会工作者提供专业服务。[7]
作为“全国企业社会工作实务创新基地”的深圳市龙岗区至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2010年8月,与冠旭电子(拥有近2000名员工)达成由企业自主购买两名社工服务的协议。该厂有90.4%的人通过社工提供个案服务、小组活动、工作坊、社区活动中得到了帮助。在冠旭电子厂员工的眼里,社工就是心理辅导员和生活导师。通过至诚企业社工的服务,企业员工的流失率降低了7个百分点,降低了企业的人力成本。企业、员工、社工实现了“三赢”的局面[8]。
2.社区模式
2008年底,在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下,伟创力集团与北京市协作者文化传播中心携手在伟创力集团珠海工业园区设立了“珠海市协作者社会工作教育推广中心”(简称珠海协作者),作为第三方对企业员工、社区居民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提供社会工作服务。具体开展的服务包括紧急援助、权益维护、情感关怀、心理疏导、文化娱乐及社区融入等多元服务。驻在社区与驻在企业内相比,前者更易于获得第三方的角色及企业工人的认可,且注重将企业工人视为“社区人”而非“企业人”。
3.项目嵌入模式
2008年,金融危机对深圳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企业裁员和减薪使得企业员工处于焦虑之中,员工的心理健康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如何协助企业走出困境成为社会和政府的关注点。在深圳市民政局的推动下,先后在市、区、街道各级部门设置了工会社工岗位,且利用福彩公益金或招投标的形式设立了诸多劳务工服务项目。同时,社工服务机构也积极努力地叩响企业的大门,争取企业自主购买社工服务。到2011年10月,首届全国企业社会工作论坛在深圳召开,有7家社工服务机构设有企业社工岗位或项目,共配备近50名一线企业社工(不包括一些关爱企业劳务工项目中的社工)。其中有5家社工服务机构承接企业自主购买社工21名[9]。提供了一系列服务,比如减轻工作压力、增加团队凝聚力等。由此,开创了企业社会工作的“项目试点”,其意义在于:一是为民间社会服务机构提供了在企业内从事专业实践的机会和空间,二是体现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和行政能力(即运用实际行动关爱和支持企业及其员工),三是缓解了企业的内部压力,增强了员工的向心力,企业的形象获得了全面提升。[10]
4.商圈、楼宇模式
企业社会工作的商圈、楼宇模式主要是在北京、浙江宁波形成的,本质上它是将为企业员工提供的社会工作服务嵌入在商圈、楼宇工作站的平台上。从目前的操作来看,这种模式服务主要依托于商圈、楼宇“五站合一”工作站开展针对企业员工的服务。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商圈、楼宇经济快速发展,商圈、楼宇集中了大量的中小企业,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员。这些企业员工也面临着内在的服务需求,如心理减压、人际交往、文化娱乐等,而商圈、楼宇内的企业由于规模所限,自身内部无法满足员工的相关社会化需求。北京市海淀区睿博社会工作事务所就以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形式,承接了海淀区社会建设办公室的“一楼宇一社工”项目,在海淀区楼宇社会工作站设立了29个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督导岗位,运用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为商务楼宇内的企业员工开展各类企业社会工作服务,推进商务楼宇社会服务专业化和职业化。北京市西城区睦邻(厚朴)社工事务所企业社工组在区社工委的支持下,与西城区内楼宇工作站合作,在需求调研评估基础上,开展针对楼宇内企业员工的专项服务,如组织“开心工作坊”、建立楼宇员工联络的QQ群、举办专题讲座、组织户外活动等。浙江宁波天云社工事务所依托海曙区总工会购买的服务项目,与街道和商圈工会合作,通过创设楼宇工会员工俱乐部等平台开展心理减压、交友互助、法律咨询、文体娱乐活动等满足员工需求的各种服务。
与企业社会工作发展密切相关的形式和内容还有企业界积极倡导的企业社会责任,企业以较为积极的姿态主动参与社会责任承担,提升企业社会形象;为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公益而设立的社会组织、社会企业,比如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下设的企业公民委员会,由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设立的安利公益基金会。
(三)企业社会工作的研究与教育
社会工作教育是培养专业人才和发展社会工作的基础。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在我国企业社会工作发展中发挥了推动作用,对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的相关研究和培训教育工作有重要贡献。2004年12月,周沛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成立十周年庆典暨社会工作发展策略高级研讨会”上,做了题为《一项迫切而有价值的社会工作介入手法——企业社会工作的推进与展望》的演讲,率先提出了“企业社会工作”的概念,并就这一概念及开展企业社会工作的必要性和介入手法进行了初步探讨。2005年8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年会在北京举办了“社会工作与职场:工业/职业社会工作实务高级培训班”,以培训教育的方式推广企业社会工作的概念和内容,会上钱宁就云南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与裕元公司合作开展的企业社会工作探索经验进行了全面介绍。这个培训班也直接促使了一些研究者和高校社会工作院系关注企业社会工作领域。
2006年8月,朱贵平、高钟分别递交了《我国工业社会工作的障碍及突破可能》和《企业社工——社工专业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的论文,再一次促使了社会工作教育界对企业社会工作的关注和投入。2007年,我国第一本企业社会工作教材《企业社会工作概论》问世,为高校企业社会工作教学做出了贡献。2009年4月,苏州科技学院举办了“企业社会工作与企业社会责任”学术研讨会,会议参与者涵盖了企业社会工作的研究者、教育者、社会组织代表等,大家就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进行了研讨、争论和思想碰撞,这次会议大大地促进了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并逐步对企业社会工作实务予以重视。同年,香港理工大学与北京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合作分别在北京和广州举办了两次企业社会工作的培训,这也促使了我国企业社会工作领域相关人士与外部的直接对话。
近年来,企业社会工作逐渐成为了社会工作和企业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选题,研究内容也逐步扩散和丰富,涉及国外和港台地区企业社会工作发展经验的介绍、企业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的介绍和应用、本土企业社会工作发展等等。我国设立企业社会工作课程的院校也逐渐增多,包括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苏州科技学院、广东工业大学、云南大学、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青岛理工大学等。企业社会工作也成为社会工作学生专业实习和就业的重要选择之一。
(四)政府推动企业社会工作发展
政府部门在推进企业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主要在两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支持社会工作政策研究,深入开展企业社会工作相关制度建设,为其发展提供制度政策保障;二是举办学术研讨会,主动整合包括企业、社会组织和专家学者在内的发展力量,发挥引领作用。
自2006年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建立宏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以来,政府在顶层制度设计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2010-2020)》、《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等陆续出台。社会工作发展进入制度化建设时代。[11]这为我国大陆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和保障。
企业社会工作发展的政府支持和实质推动,始于2011年10月由深圳市民政局与中国社工协会等在深圳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深圳)企业社会工作建设研讨会”。这次会议是企业社会工作发展的一次盛会,是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大规模聚集政府部门、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社会组织代表,各界人士共同探索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为深入研讨企业社会工作发展,本次会议分为《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专业技术在EAP中的运用》、《企业社会工作与和谐劳动关系构建》、《本土企业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社会工作的趋势与展望》等五个分论坛,就我国企业社会工作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经验分享。这次会议对我国企业社会工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2月底,由民政部主办的“全国企业社会工作实务发展战略研讨会”在深圳召开,会议规模再一次扩大,社会各界对企业社会工作发展高度关注。会议将重点聚焦在企业社会工作实务上,这对全国大力推进企业社会工作实务发展尤其是推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专家学者的互动协作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政府对企业社会工作的参与和重视将有助于企业社会工作在更大范围内发展,为统筹全国企业社会工作发展奠定基础。同年7月底,民政部下发了《关于开展企业社会工作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深圳市龙岗区等18个地区和深圳市福田区天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80个单位为民政部首批企业社会工作试点地区和单位。企业社会工作试点为全面推进企业社会工作实务的全面发展,不断完善企业社会工作服务制度奠定了基础。
企业社会工作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目前,在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过程中,企业社会工作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企业社会工作正在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
(一)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和模式
境外发达国家和地区企业社会工作发展模式以及路径选择为我国推动企业社会工作发展提供了借鉴,不同的实践模式各有自身的优势和局限,我国企业社会工作应将现有经验与本地实践相结合。
1.企业社会工作发展模式的选择
当前,我国企业社会工作发展已经出现了不同的实务模式,未来趋势应是多种模式并存。从服务提供的场域和平台来看,主要有两种模式:
其一是厂内模式,既可以是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嵌入模式”,也可以是企业购买式的“社工岗位”或某方面服务项目,如“EAP”等。厂内模式主要应用于具有一定规模的独立设置的企业。该模式的优势主要有:一是因与一个具体的企业合作,服务的对象和服务内容相对集中和固定,服务所需的资源、活动的时间、场所有保障;其二是因在企业内部,员工接受社工的服务和参加社工设计组织的活动比较方便;其三服务解决的问题相对集中,服务的成效易于评估。该模式须注意保持相对中立的价值立场开展服务工作。
其二是社区模式,也称“企业社会工作的社区综合发展”模式。即可以是政府出资建立在社区的企业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也可以是商圈、楼务楼宇(“竖起来的社区”)及开发区、工业园区员工俱乐部模式。政府或企业出资,社工服务机构进行具体运作,整合社区不同层面的资源,为企业及其员工提供专业服务。[12]该模式的优势主要有:一是社工机构以第三方身份与政府、企业合作,能够使得社会工作者秉承专业价值理念,保持相对中立的价值立场开展服务工作;二是该模式属于渐进式发展模式,可以回应现在企业社会工作专业实务能力不足与企业认知度不足的双重困境;三是该模式能够大大促进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多方参与和协作,并各自发挥自身功能和作用。
2.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
企业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和整个社会工作发展是基本相同的,即它的发展面临着是嵌入或融入既有服务体系,还是另辟新径的问题。对此,笔者认为两个方面需要同步推进,并在推进过程中进行比较和经验的积累。
(1)以工会组织为依托开展企业社会工作
工会是我国较为系统和成熟的群团组织,有比较完整的组织体系,拥有2.8亿多会员(2013年6月底)[13],广泛地分布在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企业中。对我国工会组织而言,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企业员工需求的日益复杂化和多元化,工会如果要获得企业员工的拥戴和支持,要尽快引入专业的社会工作。[14]
发挥工会的应有的“维护”、“参与”、“建设”、“教育”四大职能,就需要在更新服务观念,注重人文关怀和需求导向同时,借鉴企业社会工作经验,引入企业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术,创新工会工作已成大势所趋。通过对现有工会干部、工会工作者进行社会工作培训及在工会组织内设置社会工作者岗位,或嵌入合作项目化等具体推进。目前重点是从宏观层面加快工会社会工作的顶层相关政策研究和制度建设,为其广泛推进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2)倡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推进员工职业福利
从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的发展来看,企业对于员工的责任承担已经远远超越了简单的劳动报酬的给付和社会保险等的缴纳,而是将企业员工作为“社会人”提供全面的福利和服务,以增强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提高生产效率,达到了员工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双赢目标。
我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却缺失了企业员工福利和服务体系的同步发展。从企业福利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在现代社会福利体系中承担着满足员工职业福利和社会成员需求的责任。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会给企业员工带来某些消极影响和伤害,比如生产安全事故、工伤与职业病、精神压力等。[15]企业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实现企业员工福利和服务的供给专业化。目前在我国比较普遍的做法有:一是在企业内设立社会工作服务部门或者在企业社会责任部门或人力资源部门设置社会工作岗位;二是以购买服务或专项资助的方式委托具有专业资质的社会服务机构提供服务;三是借助政府力量,争取政府政策和资金的配套,实现企业与政府、社会服务机构的三方联动。
(二)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策略
根据国际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经验和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初步经验,要实现企业社会工作的全面、持续发展需要注重采取适合的策略,以满足企业社会工作发展的保障性条件。
1.完善企业社会工作相关制度
在制度构建方面,一是注重企业社会工作试点工作,并在深圳等地企业社会工作初步探索和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和建立企业社会工作制度,鼓励和支持更多的企业引入专业社会工作;二是健全企业员工的职业福利制度,同时注重企业员工的民主参与,鼓励和支持企业员工互助自助组织满足员工多样化需求;三加强员工权益维护的机制和制度建设,保障企业员工基本权益,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四是组织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研究机构等多方研讨,适时梳理和总结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经验。
2.倡导人文关怀的企业文化
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日益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并成为社会公众评价企业形象的重要参考。企业不仅仅要追逐经济利益、促进经济发展,还需要承担起对员工、环境等社会的责任。通过企业聘用社会工作者或委托给社会服务机构为员工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包括生活困难救助救济层面、心理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等;二是积极倡导人文关怀的企业文化和人性化、柔性化的员工服务与管理,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发展的双赢目标。
3.吸引社会组织参与企业社会工作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及我国大陆部分地区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情况看,民间力量尤其是社会组织在企业社会工作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引入社会组织介入和参与企业社会工作,发挥其专业化团队的力量和创新优势,可以弥补了政府和企业的不足,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与政府、企业间搭建起起既相互协作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合力促进我国本土化的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
4.加强企业社会工作研究和专业人才培养
企业社会工作要实现突破性发展需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专业人才来源有两个重要途径,一是在既有的企业和工会系统内对工会干部和相关工作人员开展系列培训,通过专业训练使现有相关人员成为专业的企业社会工作者;二是在相关院校强化企业社会工作专业方向,引导社会工作学生从事企业社会工作。同时,社会工作教育和研究还需保持与实际企业社会工作的紧密联系,及时总结企业社会工作发展的经验教训,及时形成具有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指导实践。
[1]李路路.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制度化结构[J].教学与研究,1996,(6).
[2]史铁尔.单位体制下的福利——以M单位为例[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岳经纶等.中国社会政策[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
[4]钱宁.社会正义、公民权利和集体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5]张默.工会应是我国职业领域社会工作的主渠道[J].中国劳动关系学报,2013,(5).
[6]李晓凤.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的历史演进及实务运作模式初探——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3).
[7]高钟.企业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8]赵鸿飞.至诚社工:中国企业社工“拓荒牛”[N].深圳商报,2012-05-28.
[9]黎志芬.深圳企业社会工作发展分析[DB/OL].http:// gongyi.sina.com.cn 2013年05月27日11:03慈善公益报.
[10]李晓凤.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的历史演进及实务运作模式初探[J].社会工作:学术版(南昌),2011,(3).
[11]邹学银,卢磊.制度化建设与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近年来中国社会工作政策发展的历史、现状与趋势研究[A].王杰秀,邹文开主编.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2011-2012)[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2]李晓凤.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的历史演进及实务运作模式初探——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3).
[13]中国工会会员总数达到2.8亿,[DB/OL]新华网,2013年10月11日.
[14]王晓慧.论企业工会引入社会工作的意义及应用[J].甘肃理论学刊,2011,(4).
[15]钱宁,张默.工业社会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刘晴]
The History and Trend of Enterprise Social Work in China
ZHANG Mo,LU Lei
(1.China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Relations,Beijing 100048,China; 2.Ministry of Civil Affairs of the PRC,Beijing 100046,China)
In the proces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the enterprise welfare system has been great changed in our country,the traditional service methods and contents have been unable to solve the new problems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meet the new demands of staff service.Introducing the concept and methods of enterprise social work is a useful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eeting the actual demand of the staff,solving the problems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developing social economic.
enterprises social work;enterprise welfare system;employee social service
C916
A
1673-2375(2015)04-0091-07
2015-06-20
张默(1959—),女,北京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职工社会工作研究所所长,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硕士,主要从事企业社会工作、职工社会工作研究;卢磊(1984—),男,安徽人,民政部社会工作研究中心讲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社会工作硕士教育中心实务导师,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硕士,主要从事企业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制度和民间组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