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的孝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2015-01-30 06:32垚,贺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孔子思想

丁 垚,贺 颖

(1.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4;2.河南大学学生处,河南开封475004)

论孔子的孝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丁 垚1,贺 颖2

(1.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4;2.河南大学学生处,河南开封475004)

中国作为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孝的思想贯穿社会发展始终,孝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孝作为儒家核心理论之一,倡导“百善孝为先”,“君子立身,孝字为本”等理念,不仅对当时社会,而且对后世道德价值观的塑造也影响深远。我们应以批判继承的态度对待孔子的孝思想,寻求其合理成分,挖掘其现代价值,使其在当今社会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孔子;孝思想;现代意义

孝思想起源甚早,记载孝的文献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在周朝时已经具有了“赡养父母”“遵从父母意见”等具体含义。即便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仍以“克己复礼”为终生目标,不懈努力,终使得孝思想继续发扬光大。“孝之本宜,恐非限于父母,诸父诸祖亦应善事”[1]。孝思想不仅体现于对父母的义务,还体现于对国家的忠诚,更体现于对自我品德的要求,同时还是世人是否成为一名合格士人的检验标准。孔子是孝思想的集大成者和杰出代表。

一、孔子孝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了解孔子孝论,必须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孔子本人有一定了解。周公制礼,开创治民之先河,成为后世的典范,而传至孔子所处的春秋晚期,已经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士大夫地位的提高,社会出现了极为动荡的局面,“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2],“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3]。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人人自危的乱世,所谓的礼崩乐坏指的就是这一时期,而孔子正成长于这一时代。

孔子诞生于鲁国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孔子幼年时就志向远大,知书达理,长大后更是用心钻研,对周代的典籍了如指掌,并且对周礼进行了丰富和发展,终成为儒家文化的奠基人。孔子作为一个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广收弟子三千,其中以“七十二贤”最为著名,这些弟子将孔子的学说进一步发扬光大,形成日后中国最重要的儒家学派。作为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和引领者,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显得特别痛心疾首。在他看来,周公所制之礼是最合适的,也最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当时的社会状况明显与他的希冀相去甚远。于是,他大声疾呼,阐述了自己对社会诸多方面的理解,孝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后由其弟子将其言论收录在《论语》中。

二、孔子孝思想的核心与内涵

孝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自其诞生起就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自从汉武帝推行儒术开始,孝就引领了人们的生活伦理。“百善孝为先”,孝被提升至无与伦比的高度,高居人类优良品行中德的首位,成为维护封建秩序的核心思想。根据孔子在《论语》中的阐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4]仁是孝的本质,礼是孝的核心,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人类品德的最高境界。《论语》中共有十九处涉及孝,首篇《学而》就开门见山指出了孝的本质:“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若一个人有孝悌之心,就很少会去做犯上的事,不喜好犯上而喜好作乱的人,那就更罕见了。《论语》还为传统孝道的合理性找到了社会根基,“仁者,人也,亲亲为大”,[6]指明仁是人行为的最高准则,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找到一个切入点——孝,由此便使得仁与孝有机地结合起来。总之,这种将仁建立在孝上的论断,使得孝由一种家庭观念上升至社会伦理,提升了孝的价值。此外,在仁与礼的关系方面,孔子也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如果说孝的本身是“敬”,那么如何表达呢?当然是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孔子将其视作礼,“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7]。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应该按照礼的规定而行。此外,孔子认为礼不仅体现在敬父母,在兄弟姐妹的身上也有体现,应将孝悌结合起来。孝指尊敬父母,悌指敬爱兄长,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8]。“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9]。敬爱兄长的实质是要求人们将家庭血亲中的等级观念推广到社会关系中,所谓“出则悌”正是这个意思。正是孔子这些思想的长期影响,造就了中国礼仪之邦的美誉。

《论语》中对孝有许多表述。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0]即父母在的时候要看他的志向,而当父母去世了,就要仔细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三年都不改变父母的为人之道,那就可以说是孝了。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则以惧。”[11]即父母的年龄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一方面对他们的寿命感到喜悦,另一方面为他们的衰老担忧。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12]即父母在的时候尽量不要出远门,一旦要去,要告知父母自己的去向。孟武伯问孝,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13]孔子认为,对父母来说最担心的就是他们的身体健康。子夏问孝,孔子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14]孔子认为,孝的难处在于保持和颜悦色的脸色,有好的食物,就要先孝敬父母。孟懿子问孝,孔子说:“无违。”[15]孔子认为不要违背父母的心愿。

以上是从《论语》中摘录的有关孝的部分,一共六句,前三句采用孔子直接叙述的方式,后三句采用对话形式,都是关于孝的论述。但仔细对比可以发现差异,在前三句中,孔子直接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对于父母来说单单做到赡养是不够的,还要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尤其在“三年不改为父之道”一句中体现最为明显。秉持父母的志向,完成他们未完成的心愿,这才是孝的至高境界。将孝提升至敬的层次,不仅赡养并且敬重父母,孔子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后三句均为孔子的弟子进行提问,由孔子进行回答的形式。子夏、孟懿子、孟武伯三人问了一样的问题,即什么是孝。但孔子的回答不尽相同,但是有明显的层次性,分别从“养身”“养心”“养志”三个层面回答了学生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因材施教”的思想。此外,与前三句相比,这三句的回答明显更加具体,这是孔子在日常生活中对弟子们的要求,是孝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在论述孝思想时,孔子一方面融合了大量仁、礼等观念,将孝作为伦理道德的中心,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他还力求理论与现实的结合,推广其理论政治化。这也在客观上造成孝沦为统治阶级驭民的工具,体现了其一定的封建色彩。

三、对孔子孝思想的认识和评价

对于孔子孝思想的认识和评价,如同对其整个学术思想一样,学术界也是见仁见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看待孔子孝论时,必须采取辨证和历史的态度,一方面应将孔子的孝道观念置于其相对应的历史背景下,另一方面也应将孔子本人的孝道观念与后期儒家对其的发展及封建统治者对其的强化区分开。因为,孝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自发到自觉的漫长过程。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孔子将孝道提升至人文关怀的层次,并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阐述,同时还不遗余力地推广与实践,其孝道观念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是自周公制礼之后对国人的精神观念进行的第二次成功塑造,也是他个人对于心中的“大同社会”希冀的寄托。在当时,孔子的孝道观念,对于提升人们的道德素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及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方面,都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后世,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乃至东亚儒家文化圈都将孔子的孝道思想作为自身的优良品质,并不遗余力地进行推广、维护。孔子的孝带给世界的改变,可谓影响深远。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儒家学派的历史背景和阶级性决定了其孝的观念必然带有封建性和浓厚的政治色彩,有一定的愚孝成分。例如,在叶公与孔子谈论父亲犯罪是否包庇的问题时,孔子认为:“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16]即我们这个地方坦诚的人与你认为的不同,父亲为子女隐瞒,子女为父亲隐瞒,正道就在其中。显而易见,孔子的这种论断干扰了国家法治的正常进程。另外,儒家的孝道提倡以孝悌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并用三纲五常将人民禁锢在伦理纲常的桎梏中,扼杀了人性的自由,形成了人格的“奴性”,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特质,对于人性与教育的发展极为不利。这是儒家的孝道思想始料未及的。但是,不得不承认,即便是站在今天的角度上来衡量,孔子孝论中的合理内核仍占据社会主流思想的地位,其存在的社会依据依旧,即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亲子关系依然密切,亲情依然是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纽带,同时也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前提。讲求赡养与敬爱合一,注重和谐,重视孝行的自主、自觉、自律等,在今天的家庭伦理道德中仍占据重要位置,因此,肯定与弘扬孔子孝思想的合理成分,是我们家庭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四、孔子孝思想的现实意义

任何阶级社会的伦理道德都存在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与条件下,为一定的阶级和社会服务,孔子的孝思想也不例外。经济基础改变了,所对应的上层基础也要改变。具体来说,时代发展了,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不存在了,那么再将那时的孝思想全盘不动地移植至现代社会,显然不合适。我们应以批判继承的态度对待孔子的孝思想,寻求其合理成分,挖掘其现代价值,使其在当今社会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1.弘扬孝道文化有助于家庭美德建设,筑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根基。《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17]这有力地说明了孝是道德的根本,教化就是从孝道中衍生过来的。“百善孝为先”阐明了古代圣贤们把孝作为思想教化的出发点。古代把孝道也就是养老、敬老、爱老列为学校教育和思想教化的重要内容,孝道思想的教育目标就是把孝由家庭推广至社会层次,有效地营造一种敬老爱老的社会风尚。先人所提倡的以孝治国的理念的实质就是在家庭和睦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稳定。所谓“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也是这一道理,只有先完善自己,才能处理好家庭事务,才能进一步去治理自己的国家,最终实现天下大同,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景。时至今日,中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孝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更是意义非凡。一个人只有对父母怀有一颗知恩图报的心,才有可能将爱心拓展至所有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细胞健全,整个机体才能有效运转。因此,以孝观念引导的和谐家庭的构建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2.弘扬孝思想有利于提升全民族的思想素质,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孝道是维系现代人际关系和谐并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事亲至孝,是做人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家庭和谐、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基本要素。古代的孔孟儒学提倡的孝道,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人文修养,更是一种社会行为。孔子认为“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18],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并且流传后世,必须以孝道培养良好的美德,即事亲事兄的道理。不然,“立于后世”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个人的道德核心即为孝,无孝则寸步难行。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孝已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价值符号,价值认同。

3.提倡孝思想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极大地解放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部分社会道德水平下降的情形。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盛行,原有的精神文明价值体系受到巨大冲击。“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19]。孝道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可的优良品质,强调幼敬长,下尊上,晚辈孝敬父母,子女赡养、爱护、照顾老人,使老人颐养天年,尽享天伦之乐,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目前,对于抵御市场经济的部分负面效应,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回归,意义重大。

在中华民族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孝思想发挥着独特的社会作用。从积极的方面说,孝思想不但培育了浓厚的亲情关系,也使民族的凝聚力得到加强,不仅为社会增加了不可或缺的祥和温馨氛围,更在漫漫岁月中促进了中华民族人文素质的提升。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孝思想发挥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拂去尘埃,使孝文化在新世纪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性实践中,再次显现至大至伟的力量,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因此,我们要提倡并弘扬孝道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

[1][17][19]邢昺,金良年.孝经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3]赵岐,孙奭.孟子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5][6][7][8][9][10][11][12][13][14][15][16][18]李学勤.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 张敬燕]

B82.092

A

1671-6701(2015)01-0106-03

2014-12-01

丁 垚(1994— ),男,河南社旗人,本科,河南大学文学院学生;贺 颖(1989— ),女,湖北天门人,硕士,河南大学学生处教师。

猜你喜欢
孔子思想
孔子请你加入群聊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孔子的一生
思想与“剑”
孔子的一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谈“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