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寻
——基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与实践观视域

2015-01-30 06:32韦庆儿蒙小脉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民众培育价值观

韦庆儿,蒙小脉

(1.河池市社会主义学院管理学教研室,广西河池547000;2.河池市社会主义学院经济学教研室,广西河池547000)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寻
——基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与实践观视域

韦庆儿1,蒙小脉2

(1.河池市社会主义学院管理学教研室,广西河池547000;2.河池市社会主义学院经济学教研室,广西河池547000)

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与实践观的视域研究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是搞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程建设的着力点。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最成功的路径是强化广大民众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调动广大民众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做到认识与实践相结合。

认识;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任务。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和实践观视域探寻如何更好地实施这一战略任务的路径,意义重大。

一、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但实践又以认识为指导,若无认识为指导的实践便是盲目、被动、无效的实践。因此,只有让广大民众深刻认识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践行意义,才能激发国人参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取得最佳效果。这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第一要务。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及具体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起着主导和支配作用,代表着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体现着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倾向,统率着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价值观念,是社会成员必须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原则。《意见》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它们均属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受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决定并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但核心价值观位于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部位,是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决定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引领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核心价值观只用“三个倡导”24个字,就概括了其丰富的内涵,而且简洁明快,朗朗上口,让民众听得懂、记得住、做得到。这“三个倡导”的具体内容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第一个“倡导”是从国家层面指明我们国家建设和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是党和国家的主导价值观,在核心价值观中居于统领地位;第二个“倡导”是从社会层面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矢志不渝、长期向往和实践的价值理念,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支柱;第三个“倡导”是从个人行为层面提出每个公民应当树立的价值理念和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价值观,是其他两个“倡导”的基础。“三个倡导”虽然在不同层面上有着各自的规定性、规范性、导向性与独立性,但它们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统一体,即国家、集体和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国家目标、社会导向和个人行为准则的统一。只有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才会有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以及人民的幸福生活;只有实现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才会彰显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才会让广大国民真正享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只有每个公民都具有赤诚的爱国之心以及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品行,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美好,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第一,广大民众只有深刻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才能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决心和信心。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与社会和谐,是“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在建党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每个国民的梦。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具有密切的联系性:一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中国梦必须在广大民众深刻认识与全面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实现;二是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梦的灵魂,若无这个灵魂,中国梦就失去了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三是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梦最鲜明的精神文化标记,有效引领、整合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想意识,有效避免利益格局调整可能带来的思想对立和混乱,有效凝聚13亿中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而汇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合力。第二,广大民众只有深刻认识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才能激励自己积极投身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民众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软实力能彰显文明、民主、开放、和谐与负责任的国家形象,提升国家的话语权,增强本国文化对国际社会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并为构建世界价值体系、引领世界价值走向做出贡献,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1]他还说:“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2]这一指示深刻阐明了核心价值观与文化软实力的辩证关系,即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之“魂”,赋予文化软实力精神气质;是文化软实力之“核”,构成文化软实力最深层次内容;是文化软实力之“源”,为文化软实力发展提供动力。唯有让广大民众深刻认识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才能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形成建设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自觉行动。第三,广大民众只有深刻认识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才能自觉地修身律己,崇德向善,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行。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全民性的思想道德建设工程,尤其是第三个“倡导”的内容,对于个人成长、民族发展和国家兴旺都特别重要。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么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3]为此,宣传机构要大张旗鼓地宣传核心价值观。传统媒体要对人民群众在践行核心价值观中出现的新思路、新做法、新典型、新成效等进行全面报道,不断推出有分量有深度的报道、综述、评论等文章;网络媒体要充分发挥网络传播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等优势,通过系列报道、在线访谈、论坛跟帖、微博、微信等方式,积极引导网上舆论,有效回应网民关切的问题,形成网上宣传强势。要根据不同群体需求,采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核心价值观,使核心价值观教育进入机关、军营、学校、矿山、企业、农村、街道等,做到家喻户晓,人人践行。家长、学校、社会要联动合作,齐心协力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家长要把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尤其是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8个字融入家庭教育中,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把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教育课程的总体规划中并摆在最突出的位置,坚持育人为本,育德为先;各级党委、政府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社会积极倡导、公民自觉践行的格局,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像春风化雨一样潜移默化、润人心田。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1.深刻认识,强化实践。第一,实践既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又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一是只有实践,才能使广大民众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正确的认识要经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普通公民在媒体上所认识的核心价值观都属于表象认识,即哲学意义上的感性认识。只有将这种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让广大民众真正感悟到为什么要大力宣传、推广、践行核心价值观,为什么践行核心价值观要以“三个倡导”为准则规范,践行核心价值观对国家命运、民族存亡以及世界影响产生的作用等等道理,才能调动他们参与这一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即内化为精神动力、外化为自觉行动,才会自觉地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自觉地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做出积极贡献。二是只有实践,才能使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社会精神生活的主旋律和社会进步的生命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导广大民众思想和行动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而发挥这些价值功能的最好办法还是社会实践。因为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体现核心价值观给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带来的好处,进而被广大民众认识和认同;同时,核心价值观只有通过广大民众长期反复的实践、锻炼,才能成为道德令律、行为准则,成为社会精神生活的主旋律及社会进步的生命线。所以,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必须以亿万民众为主力,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核心,就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传播和实践核心价值观,使核心价值观在这个伟大的事业中发挥导向、教化、激励和凝聚作用。第二,强化实践的具体举措。一是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党员干部的思想行为体现出来的理论素养、理想信念、精神面貌、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对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起着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因此,每个党员、干部必须坚持以“三个倡导”作为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自己、指导工作和教育人民;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做积极贡献;必须牢记党的根本宗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与各种消极腐败做坚决斗争;必须模范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清正廉洁、勤政务实、为民服务,用自己的健康形象和端正品行在引导社会风气方面集聚正能量,发挥积极影响。二是广大民众要积极参与,身体力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到几代、几十代中国人的根本利益和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是一项覆盖全社会,涉及每个中国人根本利益的庞大工程建设。这就决定了任何个人的单打独斗都不能搞好这个工程建设,必须要有广大民众的齐心协力,积极践行。这就要求每个机关干部必须深入学校、农村、社区、厂矿,把全社会成员都动员起来,投身到这个工程建设中;要求广大民众身体力行,争当表率,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心和信心;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三是建立健全各种机制,确保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得以顺利开展。要建立导向机制,利用法律、社会科学管理、社会舆论、宣传媒体等引导广大民众认识、认同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要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发挥党委、政府的领导功能,调动社会组织、人民群众等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要建立制度保障机制,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国家法律、法规、政策之中,并转化为刚性规定,以此推进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同时又将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日常管理制度(如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中,将之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行为规范,由日常管理制度的外在约束内化为民众自身的道德自律与道德品行;要建立以“利益分配、社会保障、矛盾协调”为核心内容的利益保障机制,以调动广大民众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即以激励与惩治相结合的制度促进人们的理性认识与理性行为,使广大民众形成对核心价值观的敬畏之心,真正从灵魂深处认识、认同核心价值观念;要建立监测机制,即建立以网络、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为主体的监测系统,对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监测和报道,认真研究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前瞻性、科学性和生动性。要建立示范引领机制,即从制度层面大力褒奖核心价值观的忠实践行者、行善义举者、先进模范,以模范人物的实际行动证明核心价值观的真实性、可行性,以此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程建设的全面、深入开展,使全社会都形成好人好报、恩将德报的环境氛围。四是总结与研究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认为,正确的认识过程包括两次质的飞跃:第一次飞跃是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二次飞跃是用理性认识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总结、研究培育和实践核心价值观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是实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理性认识,然后把第一次飞跃产生的理性认识再返回到实践中,实现第二次飞跃——形成新的理性认识,即正确的理论。正确的理论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它不仅对今后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转变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总结与研究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和国家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念,是中国人民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与奋斗目标。要将其真正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并达到规定的要求,必须在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中总结、研究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只有如此,才能探索出新认识和新理论,从而使新认识和新理论始终走在实践的前列,指导和引领着新的实践。为此,《意见》要求“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刻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为实践发展提供学理支撑”。

2.坚持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第一,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符合认识发展的规律。认识发展的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认识每循环一次就相对地达到了高一级或深一层的地步。认识的不断循环和上升的过程就是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过程。所以,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使之被广大民众认识认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也要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如果不遵循这个规律,仅强调认识而不注重实践,那就是纸上谈兵,坐而论道,是毫无意义的;在毫无认识的基础上去实践,那是盲目的、机械的实践,同样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唯有做到认识与实践的高度结合,才能使核心价值观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聚合社会正能量,引导和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第二,认识与实践相结合,体现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为明朝大儒王阳明提出,此后,王夫之、孙中山等圣贤先哲也十分重视知行问题。王夫之说,知行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由行而知,由知而行。孙中山说,行在知前,先行后知,知行并进,相资为用。先哲们所说的知是指人的道德认识和思想意念,行是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合一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而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具体来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功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知与行的这种关系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认识和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因此,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要做到深刻认识、强化实践、认识与实践相结合,这不仅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精髓,而且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1-01(01).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http://www.gov.cn2014-02-25/content_ 2621669.htm,2014-02-25/2014-09-10.

[3]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 www.china.com.cn/news/2014-05-05/content_ 32283223_2.htm,2014-05-05/2014-09-10.

[责任编辑 游玉华]

D64

A

1671-6701(2015)01-0019-04

2014-10-06

韦庆儿(1958— ),男,广西环江人,本科,河池市社会主义学院管理学教研室副教授;蒙小脉(1963— ),女,广西环江人,本科,河池市社会主义学院经济学教研室讲师。

猜你喜欢
民众培育价值观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我的价值观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让博物馆成为“民众的大学”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