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师公信仰习俗及其 社会价值浅析

2015-01-30 04:56廖梦溪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8期
关键词:师公社会价值壮族

廖梦溪

( 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 020)

壮族师公信仰习俗及其 社会价值浅析

廖梦溪

( 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 020)

【摘要】民间信仰是人类社会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壮族师公信仰习俗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对壮族师公信仰习俗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其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及其对壮族地区人民社会生活的影响,从而对民族地区的民间信仰研究提供一些 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壮族;师公;信仰;社会价值

从20世纪80年代起,和壮族民间师公教有关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在研究的前期,学者们多从文学艺术角度出发研究师公舞、师公戏的相关内容。现阶段总体上对师公教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但对于师公教的区域差异研究还略显不足。因此,笔者拟进一步细化壮族师公信仰习俗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师公信仰体现的社会文化价值及如何正确对待师公信仰。

一、师公信仰的宗教属性

关于壮族师公教的宗教属性问题,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它是巫教,是一种在原始巫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杨树喆认为壮族民间师公教与壮族先民的“越巫”信仰有着很深的渊源[1];第二种说法,认为它是壮族化了的道教教派,如顾有识认为很多壮族地区的道分为武道和文道两种。从武道之人称为师公。

关于壮族师公教与壮族先民的“越巫”信仰的关系,壮族的巫术源远流长,壮族先民很早就有了巫术。《风俗通义·怪神篇》说越人:“俗多淫祀,好卜筮。”秦汉时从事巫术活动的“越巫”颇负盛名,先秦至汉初,壮族先民所居住的岭南地区巫风盛行。

与此同时,壮族师公教与道教也有着密切关系,有研究者认为,壮族师公教是道教传入岭南地区后与古越巫术融合的结果,也可以说是民间道教的壮族化。壮族地区的师公与道公既有相关性又存在差异性,其可以表现为: (1) 一般认为,师公属于“梅山教”,道公属于“茅山教”,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不出家,主要从事农活。(2) 道公的法事仪式一般称为文坛,而师公的法事仪式则称为武坛。(3) 师公和道公都受戒,师公比道公更为烦琐。(4)在个别地方师公能兼做道公,道公也可兼做师公。师公的基本教条、教义、舞蹈等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接受了道教的东西。

二、师公的法事仪式

仪式是基于某种观念或价值规范而形成的象征性价值体系,人类学家通常把它分为世俗仪式和神圣仪式两大类。师公的法事仪式属于宗教仪式的范畴。广西一些壮族地区道公一般只作为超度亡灵的法事,而师公则主要为在世的人祈福祛灾。而笔者在平果的调研却发现,平果师公既可以为生人禳灾纳吉,也可以为死人超度亡灵。

(一)师公身份的认定

壮族师公教有一类仪式活动,师公称之为“度戒”,主要是弟子拜师傅,并得到师傅认可成为师公的过程。通过了这个仪式,度戒者才能成为真正的师公。受戒者成为师公一般有主观意愿和客观要求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对师公感兴趣从而主动进入师门,另一种是祖先有人做师公不得不世代相承或者承神灵意志必须成为师公。

笔者曾到平果调研,调研的对象为H师公及其两个徒弟。H师公,法名黄镇印,男,壮族,生于1954年,今年60岁,小学文化。自从20岁受戒开始,当师公已有40年。收有徒弟二人,W和L。他们平时都是农民,需要的时候才转变身份为师公,他们主要为附近的乡民做一些丧葬仪式或祛邪避害的法事。

以H师公收徒为例,其徒弟W的受戒过程如下,徒弟W带上一只公鸡、一小包糯米、几块腊肉、一些糖果等到师傅家祭拜神灵,师傅会把他的名字写到神龛上,这一过程表示承认其入师门。

随后,徒弟W通过一系列受戒仪式,使其“脱胎换骨”得以重生,成为一个真正被社会所认可的师公。受戒过程主要是:弟子先给自己取一个法名,然后弟子向各位请来的师公们敬酒。另外,师傅还会为弟子抓阄(抓阄抽中的神主要有四大元帅、四值功曹、土地神、三元神、岑顺神、五海龙王等),这就是弟子今后获得的神力。所有仪式完成之后,就意味着拜师完成,弟子正式成为师公。这一系列的仪式过程,强化了民众的师公信仰,提高了师公在信众中的地位。

(二)丧葬仪式——超度魂灵

壮族人相信人死后魂灵不会消失,因此家中长者去世后,家里的后辈会请师公与道公来举行隆重的丧葬仪式。孔子在《论语》里就曾说过:“生事之以孝,死葬之以礼。”

壮族师公教丧葬仪式有其固定的程序。笔者在调研期间,H师公正好为一张姓人家做法事,笔者得以全程观察仪式过程。据H师公介绍,在当地,丧葬仪式一般持续三天三夜,这三日分别为入丧日、破狱日、出丧日。

在入丧日,师公与道公一起为亡者净身,意为为其洗掉各种污浊之物。之后, H师公边念经边跳舞来邀请众神,以协助亡者顺利升天。

仪式进入第二天便是破狱日。在此过程中,H师公与道公一起念经,主要内容是让各位神仙好好对待逝者的亡灵。

第三天的凌晨十二点,葬礼正式进入出丧日。此间,H师公与道公一起施法送上元宝纸钱等祭品,以便死者在阴间也能好好享受。最后,H师公与道公一起带亡灵过奈何桥。

出于祖先崇拜的观念,壮家人认为在父母亡故后,为其举行如此的丧葬仪式包涵了孝顺父母、祖先崇拜等文化价值。壮族师公教丧葬仪式是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展示,对我们认识与研究壮族的社会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筵头法事——禳灾纳吉

壮族师公将其为民众祈福免灾时所进行的仪式活动称为“筵头”(意为酒席),筵头法事是壮族师公教的主要仪式活动。

笔者在调研期间,H师公为一体弱多病的孩子进行了“架桥保命”这一小筵头法事。具体仪式过程如下:

在开始仪式之前,师公会先摆好师坛。首先,在主人家正厅的香火神龛下悬挂师公所信奉的神灵的画像,分别为“张天师”、“三元真君”、“真武大帝”。

在画像下边排列了一些仪式所用的物品,如师公使用的各种法器,有法铃、斧、七星宝剑、符、一个用来插香的装满米的碗等。

仪式开始,H师公先唱“请神词”,边唱边敬香并把三杯酒撒在神龛上,代表敬神请神之意。之后,H师公变念经为烧纸钱,并把纸钱烧后的灰倒入碗中,让患病的孩子喝下这象征祛除邪灵的神水。师公在做仪式的过程中一般都穿着师公服拿着法器又唱又跳,唱的是《架桥科》,目的是驱走纠缠小孩使其体弱多病的小鬼。

壮家人一般在3月到6月请师公与道公一起举行打蘸仪式,表达壮家人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富裕美满。打蘸仪式一般有迎神、人神交流、送神三个阶段。这一打蘸仪式有效地把分散的乡族力量整合起来,对于维系乡民关系,增进团结,维持乡村的和谐安定都有积极作用。

三、师公信仰的社会文化价值及传承

(一)师公信仰的社会文化价值

金泽在《宗教人类学导论》中讲到:“民间信仰是文化系统。民间信仰负载着一个民族或一个群体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追求,并为社会提供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壮族师公教在改善人际关系和重建道德伦理规范、促进各民族和谐发展方面提供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壮族师公教作为民间信仰和其他宗教一样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的功能,具有保护发扬传统文化和维系社会传统道德理念的积极作用。民间信仰在其发展过程中,对一般民众产生了一定的教化引导作用,教人们多行善事,少做坏事,表达了普通百姓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其次,壮族师公教蕴含了壮族民众的生死观,壮家人的观念中人去世并不意味着消亡,而是另一种新生,并保佑家族平安兴旺。

另外,壮族师公信仰在维护社会安定有序、乡村和谐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师公组织的共同祭祀活动下,这有利于加强村民间的联系,对于构建安定有序和谐发展的新农村有一定积极作用。

壮族师公教作为一种传统民间宗教,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对于维系社会的稳定和谐,也有其一定的积极影响,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和把握其积极因素,使之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二)师公信仰传承的现状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不同的思想和文化也开始向偏远民族地区渗透,影响着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族地区不再是与世隔绝的闭塞落后地区,特别是年青一代,更容易也更乐于接受现代文化和生活方式。同样的,在现代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师公信仰同样遭受到不同思想文化的冲击。

笔者在平果调研期间,特别是从对H师公的访谈了解到,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选择更多种多样,子承父业这一情况在师公教中已经很少了。因此,师公传承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状况,如何进一步保护和传承师公信仰,是每一个师公个体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使壮族地区广大民众的社会生活环境也随之改变,与此同时人们对师公信仰的认识也开始发生改变。

首先,新中国成立初期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师公教作为壮族地区的民间宗教信仰被批判为“四旧”和“封建迷信”,师公信仰在这段时间内进入低迷阶段。另外无产阶级所宣扬的无神论思想深刻影响着新时代的年轻人,这也使师公信仰在年轻人思想中进一步淡化。

另外,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使社会文化也随之不断变化。壮族地区的百姓同样也受到现代文明的影响,对师公教这一传统民间宗教的信仰慢慢淡化。笔者通过采访当地居民得知,以前跟着附近居民一起信奉鬼神、做法事,现在有病就会直接去医院,对于师公通过做法事来驱邪祛病的做法已经持有

怀疑态度。

师公信仰不可避免地受到现代化的冲击和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师公信仰的传承不仅要依靠师公自身的继承发展,同时还需要政府的支持引导。

四、结语

民间信仰是根植于底层民众中的宗教信仰及宗教的行为表现。民间信仰属于原生性宗教,而不属于创生性宗教。壮族师公信仰习俗是壮族民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了满足其心理需求而形成的一种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文化也绝非完美无缺,其中的确有许多不符合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非理性成分,对此我们应放弃陈旧的、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部分。在当代,师公信仰中有与现代精神相统一的因素,并且民间信仰中还保留着很多有价值的传统文化。因此,在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绝对不能简单地否定师公这种民间信仰,而应从传统中汲取力量,使民族文化在传统与现代化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树.壮族民间师公教:巫傩道释儒的交融与整合[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2]顾有识.壮族的文道教与武道教[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

[3]梁庭望.壮族原生型民间宗教[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333.

[4]杨树、叶展新.一个壮族师公班子的渡戒仪式[J].广西民族研究,2000(1).

[5]杨树哲.师公·信仰·仪式壮族师公研究[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 :135-136.

[6]金泽.宗教人类学导论[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37.

[7]覃延佳.微观视角与纵横向度下的桂中壮族师公教研究——以广西上林县西燕镇为释例[J].广西民族研究,2010(4).

[8]金泽.民间信仰聚散现象初探[J].文史哲,2006(1).

作者简介:廖梦溪(1991- ),女,广西百色人,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民族学。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师公社会价值壮族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我和管师公吃回锅肉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仫佬族师公调音乐的现状及传承
石头记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浅谈人的本质与价值
产品设计创新的社会价值最大化探讨
创新管理,完成鞍钢自主集成的冷轧2130工程生产线
壮族非遗“武鸣师公舞”的活态传承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