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荣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上海201204)
时代发展与社会主义理论创新
——第二届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研讨会综述
王军荣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上海201204)
2015年8月29日至30日,以“时代发展与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为主题,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和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研讨会”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召开。
研讨会开幕式由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王金定副院长主持,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冯俊教授、中央编译局秘书长杨金海研究员、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燕爽副部长代表主办单位致辞;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院长李君如研究员作了题为“时代大潮下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特点”的主题演讲。之后,围绕“时代发展与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主题,来自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央编译局、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团校,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市委党校、山东省委党校、上海社科院等30多个单位的50多位专家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治国理政新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问题探讨”等三个专题进行了研讨。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冯俊教授在研讨会开幕式上指出,习近平总书记从时代发展趋势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接着,冯俊教授谈了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一些体会。一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不能丢掉老祖宗。既要反对把科学社会主义僵化、教条化的倾向,又要反对淡化科学社会主义,甚至任意修改歪曲的错误倾向,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二要坚持发展的观点。社会科学和党的理论工作者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三要坚定“三个自信”。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的互动和竞争中日益显现出优势,我们一定要有强大的战略定力和政治定力,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山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商志晓教授以“时代任务与社会主义创新发展”为题,通过从四个不同角度解释时代特征,相应地指出时代对社会主义提出的根本任务:一是揭示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探索解决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途径和社会主义夺取胜利的基本道路;二是以自己的努力促进“和平与发展”主题的解决,使社会主义成为世界和平、合作、发展的基本依赖与重要力量;三是在与资本主义的共处与竞争中充分展示和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不断改革创新中确立自信并赢得比较优势;四是主动积极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潮流之中,使社会主义充分彰显各种“点状突显特征”并努力引领发展方向。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院务委员、科研部主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执行院长刘靖北教授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拓展”为题,从九个方面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拓展:第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目标上,形成了“两个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核心的战略目标体系;第二,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上,既强调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同时又鲜明指出当前发展阶段的新特点、新挑战与新机遇;第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深化全面改革;第四,在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全面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使得改革重点更突出、发展方向更明确;第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渊源和来源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第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把握上,提出要大力发展协商民主和依法治国;第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外部环境方面,强调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第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上,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要认真、具体、全面地把从严治党落实到位;第九,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法论上,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并有了新的丰富和发展。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陈学明教授以“论中国道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为题,首先通过比较当前中国、美国、拉美、苏东的发展状况,说明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的前景是光明的。在此基础上陈学明教授进一步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启,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复兴的新起点,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重新走向高潮的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于,不但通过中国实践破解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难题,从而在一定意义上拯救了社会主义,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从低谷中走了出来;而且实现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包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本质问题的认识和回答,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探索,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建党学说的丰富和发展,以及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全新认识。
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包心鉴研究员以“优化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思想——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如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为题,从如何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角度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进行了解读,并批评了当前理论界在解读“四个全面”和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时的一些不恰当的提法。在此基础上,他从五个方面概括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并将其精要地总结为“构建价值坐标、凸显核心价值、强固制度支撑、夯实法治基石、强化政治支撑”。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原常务副院长奚洁人教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种新形态”为题,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种新的、独立的形态,即战略形态,它同分别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和制度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相并列,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的完整结构。在此基础上奚洁人教授进一步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战略这“四大形态”的各自特点和相互之间严密的逻辑关系。
中央编译局秘书长杨金海研究员在研讨会开幕式上谈了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的认识。第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是历史的必然,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热切的期盼,是对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体特征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得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目标更加明确,旨在打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升级版。第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加强比较研究,总结我们的制度优势和发展经验,增强制度自信;应积极借鉴国外包括发达国家在完善政府治理、鼓励社会组织参与治理等方面的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灵活运用;要加强历史比较研究,特别是对中国传统优秀治理思想和实践经验的研究,深刻理解当代中国治理体系形成演变的历史文化基因,同时与时俱进地推动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李君如研究员围绕“时代大潮下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特点”作了精彩的主题演讲。他指出,第一,我们这个时代有自己的使命,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治理体系是我们今天肩负的时代使命。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必须解决的时代课题。我们党治国理政不能离开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条件。当今世界正呈现出信息化、低碳化、全球化等态势,这种变化深刻而广泛,已成为一种时代潮流。党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二,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包括“以人民为主体”、“实干兴邦”、“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相协调”、“经济新常态和创新驱动相互促进”、“制度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相结合”、“治国治党治军相辅相成”、“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融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刚柔相济参与全球治理”等八个主要观点。第三,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一些重大课题,包括深入研究国家治理体系的内涵、结构和机制特点;深入研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的关系如何把握,特别是如何处理好改革发展与反腐败的关系;深入研究党的建设和制度改革如何推进;深入研究干部乱作为和不作为的问题如何破解;深入研究领导干部如何考察、选拔和任免等。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主任季正聚研究员以“改革的深化与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体现”为题,指出当前我们中国改革深化以后,现实中出现了大量新问题、新现象,这就需要理论工作者们进行概括、破题、深化,并积极地进行理论的创新。首先,有关社会主义的本质界定、发展动力及话语体系等方面都需要理论创新。第二,理论创新要坚持科学性和科学化原则。第三,理论创新要立足于中国的实际、中国的经验和中国的逻辑,突出中国特色。第四,理论研究和创新要围绕时代主题和时代任务,在方法论上既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注重跨学科交叉研究。第五,要有理论研究的责任感,并牢固树立“三个自信”。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院刊部主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刘昀献教授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方略的鲜明特点”为题,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转变的一个重大标志,标志着国家治理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进入到顶层设计的新时期。在此基础上,刘昀献教授归纳并分析了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三个特点:一是问题意识,直面党和国家面临的突出问题,包括贫富差距问题、改革中面临的利益固化问题、当前治理方式不适应依法治国要求的问题以及党员干部腐败问题等;二是为民情怀,强调人心就是最大的政治;三是系统思维,通过“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
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柴尚金研究员以“‘三个自信’与中国特色政治话语体系建设”为题,结合中联部的政党外交工作,指出面对长期以来西方政治话语体系在国际交流中的垄断地位和挑战,我们应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话语体系。第一,要打破西方政治话语体系中的民主迷信,立足时代变化和实践,以良政善治而不是选举民主作为判断一国政治思维和政治文明的标准。第二,要从中国共产党的运行机制和执政实践中概括和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心政治理念,这是话语权构建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三,要把政治话语的理论逻辑和历史发展逻辑结合起来,通过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来增强政治话语的说服力。
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王建民教授以“反思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题,指出面对强势的西方话语体系,我们应该更加强调中华传统文化,走我们自己的路,坚持做我们认为正确的事。在此基础上,王建民教授提出在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和当代化以后有没有可能实现大众化的问题。首先,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但马克思主义能不能也是教化世界的武器,即我们用什么来教化我们的社会,在这个意义上习总书记强调中国传统文化是意义重大的。第二,如何向普通老百姓讲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第三,一定要明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因为对马克思主义知识性的了解不等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教授王凤才教授以“对德国学者关于当代中国发展道路探索的批判性反思”为题,对德国学者有关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批判性反思。第一,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四条路向:文献学路向,注重纯学术研究;意识形态路向,注重捍卫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政治经济学路向,注重现实和实践;政治伦理学路向,注重思想性。第二,德国学者关于“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四种不同理解:中国道路是效仿东亚模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道路;中国道路是“政治实用主义”的、非资本主义道路;中国道路是成功的、非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是超常规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第三,德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对“中国发展道路”的研究有所关注,但观点未必完全正确,应该批判性地对待。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马拥军教授以“共产主义与道路自信”为题,指出中国共产党突破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路径依赖”,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但中国的社会主义还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那种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状态,而是通往那种状态的一条道路。马拥军教授进一步阐明共产主义的本质。他指出,共产主义并不主张共有作为生活资料的个人消费品,而是主张共有作为资本的生产资料,从而消灭资本的私人占有制,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经济制度。很多人之所以缺乏道路自信,是由于分不清手段和目的,误把发展生产力的资本主义手段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目标相混淆,没有看到用资本主义手段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失去了共产主义信仰。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是:骑资本主义的马,走社会主义的路,奔向共产主义的目标。
[责任编辑沈斐]
D232;D50
D
1674-0955(2015)06-0127-04
2015-09-15
王军荣(1978-),陕西西安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研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