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斐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上海201204)
改革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改革开放理论与实践创新研讨会(2015)综述
沈斐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上海201204)
为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总结改革开放37年以来在理论和实践创新上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探讨“十三五”时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基本思路和重大举措,11月13日,由求是杂志社和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主办的改革开放理论与实践创新研讨会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隆重举办。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王金定副院长、求是杂志社黄中平副总编辑分别致辞并演讲。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银监会原主席、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特聘教授刘明康,民建中央副主席、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中央纪委委员、中央纪委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纪检组组长耿文清作主旨演讲。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巡视员魏加宁研究员,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院务委员、科研部主任刘靖北教授作会议发言。人民网总编辑余清楚为“基层改革创新案例”征集活动启动仪式致辞。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省部级干部深化改革开放专题研讨班全体学员,有关省市宣传部分管副部长,求是杂志社、人民网、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专家学者和部分教师参加会议。
研讨会由刘靖北和求是杂志社秘书长刘彦华分别主持,在以下三方面深入研讨交流并形成共识。
与会专家认为,37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主要来自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历史已经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从理论创新的角度看,我党逐渐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胜利提供了根本指导。
王金定指出,邓小平理论建立了支撑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支柱理论,即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两大主题论;确立了改革开放论、经济建设中心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论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作出了进一步科学揭示,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时代发展趋势和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从实践创新的角度看,改革开放37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依靠的是“四个转变”的顶层设计和来自基层的差别化探索。
黄中平指出,回顾我国改革开放历程,我们一定要认清楚“四个转变”的重大里程碑。第一个转变是政治路线的转变,十一届三中全会将政治路线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决定实行改革开放;第二个转变是南巡谈话,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完成了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转变;第三个转变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常态”,“新常态”的实质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它包括四方面内涵:集约发展、结构优化、全面发展和改善民生;第四个转变是发展市场经济也就是开放经济,不仅是国内而且包括全世界,于是法律的必要性逐步显现,依法治国成为我们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正是这“四个转变”才有我们今天取得巨大的成就,今天我们还要依靠改革开放进一步促进这“四个转变”。
余清楚指出,改革开放既需要统领全局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勇于尝试的基层实践。回顾历史,重视基层探索实践、鼓励大胆创新,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取得的宝贵经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无不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要鼓励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试点,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中央通过的改革方案落地生根,必须鼓励和允许不同地方进行差别化探索”。可以说,善于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是改革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
王金定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基层和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限的改革动力和创新智慧,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推动改革的原动力。30多年前,安徽小岗村18位农民的红手印摁下了中国改革的按钮,从而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今天,我们更加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最大限度调动地方、基层以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是改革开发历史经验的深刻昭示,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与会专家表示,值此改革进入攻坚克难、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要打好这一仗,需要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研究当前中国经济社会面临的风险、挑战和机遇,认清形势、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全面深化改革。
刘明康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了巨大的下行压力,进出口增长深度下滑,投资乏力,消费增长缓慢,通货紧缩形势严峻。从数据上看,主要的风险因素表现在:2014年GDP平减指数增速全年上涨0.8%,2015年一季度GDP平减指数增速下降1.1%,二季度增速同比下降0.43%,三季度增速同比下降0.66%;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连续16个季度上升,到2015年三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1.9万亿元,同比增长36.1%,达到去年全年新增额的1.7倍,其中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2万亿元,同比增长54.7%,达到去年全年新增额的1.4倍;此外,关注类贷款余额和向下迁徙率继续上升,关注和逾期贷款高位运行,表明不良仍面临较大上升压力,风险尚未见底。经济下行巨大压力倒逼全面深化改革全速推进。
魏加宁指出,从长期趋势看,当前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正处于持续下降阶段。统计数据表明,我们以前的潜在增长率在9%以上,十二五期间下降到8%左右,十三五的潜在增长率预测的最高值是8.50%,最低值是6.08%,平均值是7.19%。从短期因素看,经济增长率难有起色,在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各驾马车均处不利阶段。外部经济不景气影响我国出口,政府消费、私人消费一路下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也在下降。因而全面深化改革是当前至关重要的战略举措,经济发展亟需加快改革来扭转局面。
刘靖北指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对千名领导干部思想动态问卷调研的结果表明,近几年的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已经成为部分党员干部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信心不足的主要原因。从改革周期看,以往我们遇到经济困难、内外危机的时候,都是通过思想解放带动改革开放,通过改革开放带动经济增长。由改革开放的向前推进而带动经济增长,这是我们过去发展的基本规律。现在我们又面临一个很好的契机,就是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召开。深入学习五中全会精神,解读经济新常态的宏观政策,宣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对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把全国人民的注意力和精力凝聚到改革发展上来,具有重大意义。
黄中平指出,改革是进行式,不是完成式。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把改革开放摆在非常突出的位置,他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8次会议上指出,我国发展走到今天,发展和改革高度融合,发展前进一步就需要改革前进一步,改革不断前进能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发挥改革的先导性作用,增强改革创新精神,提高改革行动能力,着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推进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依靠改革为科学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发展是硬道理,改革是深动力。与会专家指出,面对经济矛盾和经济风险增多的挑战,适应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形成经济结构的新动力,需要在重点领域的改革上实现突破性进展,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实践运用好,坚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
第一,关于创新发展。王金定指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创新”一词出现70次,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求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迟福林指出,我国进入工业化后期,无论是增长的趋势、结构,还是动力,均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变化,增长、转型、改革高度融合的特点相当突出。在这个特定背景下,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以创新引领经济转型与发展,关键是“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迟福林强调,尽管经济下行的压力增大,但经济转型呈现新的趋势性变化,使经济稳中向好面临着重要的历史机遇。在“互联网+”的趋势下,“中国制造”正由生产型制造业为主向服务型制造业为主转型,“十三五”将形成制造业的竞争新优势。
第二,关于协调发展。迟福林指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面临一系列的结构性矛盾,解决这些结构性矛盾,关键是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他给出四方面的政策建议:一是以改革投资体制为重点,实现投资、消费的动态平衡。二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民间资本为主体的中小金融机构为重点的金融体制改革。三是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形成以消费税为主体的财税体制,加快服务业发展。四是调整教育结构,加快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教育结构改革,促使教育结构与转型升级、发展服务型经济相适应。刘明康指出,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中国要致力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应该作为干部考核和企业考核的重要标准之一;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刘明康提出必须遵循“三个建成”的原则,即技术建成、经济建成、社会建成,确保经济与社会的平衡发展。
第三,关于绿色发展。吴晓青以《落实规划建议,推进绿色发展》为题,结合参与研究编制“十三五”规划的体会,论述了规划首次以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为统领,提出绿色发展的目标要求的重要意义,指出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十三五”时期的重要发展理念。“十三五”是我国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任重道远。
第四,关于开放发展。刘明康指出,“一带一路”为中国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一带一路”横贯亚欧,不仅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更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国策执行,将同时有力推动内部深化改革。迟福林指出,“十三五”期间服务业市场开放将成为市场化改革的重头戏。目前我国对外贸易正处于从货物贸易为主向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转型,这将使我国在推进双边、多边,以及区域性、全球性的自由贸易进程中形成新的竞争合作优势。服务业市场的开放牵动和影响增长转型全局,因而适应快速上升的全球服务贸易需求,有序推进服务业市场双向开放,打破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出口管制,成为扩大服务贸易、加快自由贸易进程的重大任务。
第五,关于共享发展。刘靖北指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着力于怎样发展,但最终要落到“共享”上。从逻辑上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阶段性目标和方向,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最关键的一步,是实现中国梦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坚实基础。耿文清在论述反腐败工作问题时,回顾了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的巨大成效,指出必须树立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来看待腐败问题,全面从严治党,以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也是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公平正义的过程。迟福林提出,要加快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和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到2020年基本形成规模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转型的新格局。刘明康提出,要加快税制和税费减负的改革,促进正确有效的国民收入分配方法不断产生。
此外,多位专家指出,全面深化改革主要着力点应放在完善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其中重点是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民主与法治的关系。刘靖北就领导干部思想动态调研中关于“党大还是法大”的争议问题作出了回答。他指出,在理论上“党大还是法大”的问题早已解决,但在现实中,它往往与“权大还是法大”交织在一起。因而“党大还是法大”其实是一个伪命题,“权大还是法大”才是一个真命题,处理好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是我们完善政府和市场关系的一个症结所在。
[责任编辑沈斐]
D232;D50
D
1674-0955(2015)06-0123-04
2015-11-15
沈斐(1973-),浙江杭州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美国塞勒姆州立大学、佛蒙特大学访问学者(2010-2011、2014-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