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颖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领导研究院,上海201204)
官场“两面人”的心理演变
——基于社会认知论的探析
林颖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领导研究院,上海201204)
官场“两面人”心理演变的基础是自恋或自大的心理。演变的诱因是指向满足感的双重行为标准。演变特点是始“微”终“盛”的道德滑坡。
“两面人”;心理演变;社会认知论
官场“两面人”不同于一般的“人的两面性”的地方是掌握公权力者知行分离,其本质是对公权力的滥用。当事人通常掌握着“绝对”的权力或资源,对大小不同的公务事项享有“拍板”或“说了算”的权力。官场“两面人”的表象是严重“知行分离”。当事人表面上是党员干部的楷模、群众的榜样,实质上却违反了党纪国法,突破了道德底线,结果是欺骗性和危害性大,在不同程度上有损党和国家的利益和形象。领导干部承担着治国理政的特殊使命,他们能否正确行使权力、在各种诱惑面前经得起考验、努力做到知行合一,是决定他们能否密切联系群众、引领人民群众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此,有必要对官场“两面人”进行专门的、深入的探究。
官场“两面人”说一套做一套、欺上瞒下、弄虚作假的复杂矛盾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社会、制度、人性等多重根源。我们看到,已经落马的官场“两面人”,大多并非本来如此,甚至有许多曾经是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才俊,是表现突出、经过各种锻炼、层层遴选出来的优秀干部,但是,在掌握越来越多公权力、在资源配置中渐渐处于主导地位后,这些官员开始背离最初的理想信念,逐渐“变脸”知行分离,从无到有、从有到兴、从兴到盛、从盛到定,最终演变成损害公共权益的官场“两面人”。这种演变可以说是当前政治生态、官员职务特点和官员个人三方互动的结果。但是,任何社会土壤和制度环境等外部影响最终都将通过个体内部的消化吸收反映出来,“人的自觉的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根本特征”。
社会认知论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其显著特征在于强调个体的自我主导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该理论认为人们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不只是外部事件塑造的有反应性的机体,而是自我组织、自我调节和自我反思的。在社会认知论看来,“为了能以一种有序的、内部一致的方式行动,人们必须定义环境、环境中的他人以及环境中的自己”。这种认识反映了个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构成了个体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也是自我调节、自我监控的途径。本文将借助社会认知论的观察视角,试图探究官场“两面人”滥用职权、知行分离、道德滑坡背后的心理症结和心理演变。
自我效能感是社会认知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与判断。其提出者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指出,自我效能的信念系统是人的能动性的基础,除非人们相信通过自己的行动能够达到预期结果,否则没什么力量能够使人们面对困难而坚持不懈。具体而言,这样的信念调节人们选择干什么;在从事的事业中投入多少努力;面对困难和失败时,能坚持多久;思维模式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在困境中,能经受多大的压力和沮丧,以及从逆境中恢复的活力。
自我效能感是一种精神动力,比实际的能力水平能更好地预测人们的所作所为。研究表明,高自我效能感是领导力的基础。《领导力》的作者库泽斯和波斯纳指出,作为领导者,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基于一个重要的假设,那就是你很重要。在领导他人之前,你必须相信你能对他人产生影响、你能有效带动他人;如果你不相信,你就连尝试都不会去做。近期研究(Zhu&Chen,2015)显示,自恋的领导者容易显现出个人魅力,并被提拔到重要岗位;自恋的人相信自己有超常的才干和非凡的品质,在动机上倾向于不断确认这种自信,因此喜欢做能带来鲜花与掌声的事情。研究还发现,在面对不确定性较强的战略决策时,自恋的领导者主要依靠自身经验而非班子成员经验解决问题,因为他们会正面解读自己的经验,认为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更强。“自己很重要”的自我评价和“自己更能干”的信念,使领导者在质疑和挑战面前更有担当,能带领团队在困难面前坚持更久、走得更远。
官场“两面人”往往是有这种精神动力的人,高自我效能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他们曾经的优秀。然而,自我效能感会随着成功经验的不断获得而被强化甚或放大,自信、自恋可能转变为自大,使他们陶醉在过去的成绩里、沉溺于更多更大权力的掌控中。观察可见,落马的官场“两面人”普遍存在膨胀的自我意识。一是“我的贡献大”。自恃劳苦功高,认为是自己克服各种局限和障碍才开创了今天的局面,加之身边不乏阿谀奉承、溢美之词,渐渐就放松了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二是“我说了算”。听不进批评建议,排斥异己、拉帮结派,有的甚至发展到“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地步。三是“我该享受的”。当公权力被异化为个人特权、当各种成绩全被归结为个人的“聪明才智”,放大的自我就有可能忘却最初的理想信念,理所当然地在公权力中寻求个人私利的满足和“补偿”。中国官场长期以来的“人治”传统以及权力集中的制度环境,助推了自大心理的形成。自大心理往往是特定社会文化、官场制度环境以及个人成功经验共同作用的结果。自大,使人的能动性逐渐偏离公共福祉,转而凸显个人名利;自大,是目无法纪、理直气壮滥用职权的心理基础。
官场“两面人”知行不一,不是因为“不曾知”或“知不清”。新时期的干部有充足机会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时期的干部往往学习能力很强。知而不行,是他们主动选择的结果。通常认为,态度决定行为,但是,心理学研究发现,构成态度的“知”“情”“意”三者之间常常存在不一致,因此“知易行难”“知行不一”现象较为常见。在预测行为方面,情感反应比其他要素更胜一筹。相对于态度的三元模型,态度的单维模型将情感成分看作指向态度对象的唯一可信的指标。
社会认知论解释了认知与情感在自我调节中的作用。班杜拉指出,自我调节是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反应的循环过程;建立行为的内部标准是自我评价与反应的核心,自我调节大部分是通过内部标准和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性反应实现的;实现有价值的标准所带来的自我满足或低于标准所引起的不满,都可以成为人们行动的诱因。换言之,认知上的价值标准是行为的深层动因,自我评价性反应即情感上的自我满足则是行为的直接诱因。而且,皮埃尔的研究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指出,深层价值标准对行为的调节作用,因个人的自我觉察水平而不同。正如道德研究领域的“道德失声”现象所揭示的,人们很难觉察和解释自己的道德判断的根本原因,人们的道德行为往往是依靠直觉、受当下情绪驱动的。因此,情感或者说满足感似乎是行为最直接、最有力的预测指标。
在满足感的驱动下,社会、组织的外部要求和个人内部的价值标准都能有效调节官员的行为,当两者呈现出截然相反的价值取向时,“双面人”出现了。一方面,他们清楚地知道党组织考察干部、提拔干部的要求以及群众评价干部的标准,为了赢得更多掌声和荣誉,他们用漂亮的辞藻甚至工作中的成绩表演出信念坚定、正直为民、勤政务实、廉洁干净的形象,自居“胜任”领导而洋洋自得。这种符合外部标准的言行必定发生在“台上”、“明面”、组织看得见的地方,组织的肯定和赢得的政治资本是身处体制内的官员维持良好感觉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在“台下”、“暗面”、规矩模糊、监督不严的地方,满足感主要取决于个人内部价值标准,然而,转型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对官员的价值追求形成了巨大冲击。社会认知论揭示,个人的价值标准常常是在与同一环境中特定同伴的社会比较中形成的。掌握特殊权力和资源使官员们在多元价值比较中享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也使他们面临更多诱惑。在潜规则盛行的政治生态中,“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劣币驱逐良币”等错误观念使个别官员“不甘落后”,逐渐放弃了为公为民的理想追求。当权力扩大、接触越来越多“有钱老板”的时候,比较失当使有的官员开始寻思如何“官商结合、共同致富”。当仕途受损、升迁无望的时候,“争取向上的努力”可能会转向“谋取更多的私利”。于是,名利双收、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的生活慢慢成为“成功”的标志。一旦这种“成功”在职权范围内、在制度环境中容易获得,即时的满足感又会进一步强化已经发生严重偏差的价值标准。因此,不足为奇的是,虽然台上台下是截然不同的言行,“两面人”却不感到矛盾困惑;因为看似矛盾的言行带来的是内部一致的满足感。
官场“两面人”的伪装和欺骗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利益和形象。当他们违反党纪国法、突破道德底线的时候,有没有经受道德良心的谴责与拷问?社会认知论指出,道德标准并非始终不变地调节着人们的行为,当实际行为与道德标准背道而驰的时候,人们往往可以找到许多推诿借口,有选择地消除道德的自我约束。比如,重新解释自己的行为,以免承认它违反了自己的价值标准;诉诸行为的动机,以将自己犯错的责任降至最低;缩小或歪曲已经引发的不良后果;或者将错误归咎于环境、制度和他人。事实上,官员的违法乱纪行为有些就是以造福百姓、改善群众生活的高尚之名实施的。他们之所以能够心安理得地享受滥用职权所获的名利,关键在于他们可能并不认为自己是不道德的官场“两面人”的道德滑坡,通常经历了始“微”终“盛”的过程。比如背地里收受贿赂,一些落马官员反省自己第一次受贿往往数额小,觉得是小恩小惠没关系,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随着受贿金额越来越大却没有被发现,贪念和侥幸之心渐渐战胜了道德良心,巨额受贿慢慢变得理所当然。近期实证研究(Welsh等,2015)发现,大的道德滑坡往往始于小的道德越轨。研究指出,由于有道德标准的约束,在面对难以抵挡的诱惑时,人们会从小的不道德言行的合理化开始,寻求两股力量之间的平衡,既占到便宜又维持了对自己的正面评价。当人们习惯了小错误的合理化时,不道德行为就会升级,在逐步升级的过程中,道德推诿出现了,渐渐道德钝化,最终行为失去底线。研究还指出,之所以我们的道德约束机制大多数时候还是起作用的,是因为大多数人更看重的是不要失败、更偏好安全而不是竞争,大多数人的底线意识、风险意识重于竞争意识、求胜意识。相较之下,自恋或自大的官员似乎更有可能采取冒进,不断合理化自己的行为,最终突破道德的底线。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对官场“两面人”的预防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制度设计应充分考虑复杂行为的心理演变规律,从严规范强化底线意识,倒逼官员的自觉性、自控力,而非简单地将问题归结为静态的道德品质和纯粹的价值判断。
第二,反腐教育和党性教育应同时兼顾价值引导和心理调适,注重方式方法使理想信念“入脑入心”,切实帮助领导干部回答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三大命题。
第三,干部选任应全面加强心理素质测查,深入研究各种心理特征和干部用人标准之间的对应关系,用科学的心理指标补充完善干部德才综合考评体系。
[1]阿尔伯特·班杜拉.思想与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M].林颖,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姚桓.贪官两面人特征的形成及防治[J].理论视野,2014,(10).
[3]Zhu,D.H.,Chen G.,CEO Narcissism and the Impact of Prior Board Experience on Corporate Strategy,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15,Vol.60(1)31-65.
[4]Welsh,D.T.,Ordonez,L.D.,Snyder,D.G.,Christian M.S.,The Slippery Slope:How Ethical Transgressions Pave the Way for Larger Future Transgressions,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15,Vol. 100(1)14-127.
[责任编辑李冲锋]
The Psychological Evolution of Double Faced Man in Officialdom——Social Recognition Based Exploration
LIN Ying
(Leadership Research Institute,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of Pudong,Shanghai 201204,China)
The basis of psychological evolution of“double-faced man”in official circles is the psychology of narcissism or arrogance. The cause of such an outcome is the double behavior standards leading to satisfaction.Evolution feature is the ethical slippery starting from“minor”and ending with“affluence”.
double-faced man;psychological evolution;social recognition
B849
A
1674-0955(2015)06-0101-04
2015-05-16
林颖(1976-),女,福建福清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教授,心理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