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富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河南郑州450000)
新型城镇化的人本绿色取向和“产城人”融合发展模式探索
——以郑州市马寨镇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为例
田文富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河南郑州450000)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实现“人的城镇化”,关键在于处理“化人”和“化地”的矛盾,把促进居民就业、完善社会保障、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摆在重要位置,坚持民生优先和“产城人”融合发展的原则,辩证看待城镇建设与产业支撑、城镇建设与改善民生、城镇建设与生态文明的内在逻辑,妥善处理当前与长远、政府与市场、可能与需要等关系,科学有序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和多方共赢。
新型城镇化;绿色人本;“产城人”融合发展
郑州马寨镇位于郑州市西南部,隶属二七区管辖,辖13个行政村,54个自然村,域内土地总面积30.4平方公里,全镇常住人口约11万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马寨镇依托自身区位、产业、人才和生态禀赋,突出“人的城镇化”,以提升产业支撑能力和城镇承载力为重点,遵循绿色人本价值取向和“产城人”融合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和对待城镇化过程中当前与长远、政府与市场、产业与城镇、创业与就业、适度超前而又量力而行等关系,实现了“土地的城镇化”和“人的城镇化”的有机统一,探索出了一条“以人为本、绿色低碳、产城融合、人城融合、生态宜居”的新型城镇化路子。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是一项战略性、基础性、政策性很强的综合工程,其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惠民便民。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处理好着眼长远与立足当前的关系。推动新型城镇化必须立足当前,认真解决好眼前群众迫切的发展问题,克服急躁心理和短期行为,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能快则快、需稳则稳,既不急于求成、盲目跟风、大拆大建,又不能无所作为、放手不管、消极等待,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切实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着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对常住人口的全覆盖,使全体居民共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果,让人民感到公平正义的存在,这样才能科学有序地推进城镇化进程。
马寨镇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中,始终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围绕“郑州大都市区”建设的要求,秉持“产城互动”“生态宜居”“文明现代”的规划理念,充分考虑城镇建设、产业发展、民生建设、生态整治和合村并镇的需要,坚持民生优先的原则,特别邀请国内一流的工程咨询和规划设计院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制定和完善城镇总体发展规划,实现了从城市土地、产业、新老镇区、安置区复合功能到社区规划的全覆盖,使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建设、土地利用、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等规划相互对接和整合,保证了生产要素和生态自然空间及其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在发挥规划的引领和约束作用的同时,马寨镇结合自身发展实际,优先考虑解决群众的现实需要,对镇区内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统一修建,统一标准,统一要求,严格施工进程,同时加大城市建设的管理力度,着眼当前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逐一解决,提高城镇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产业支撑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根本和原初动力,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和物质基础。只有产业兴旺,才能商品流通、城市繁荣。只有产业发展了,城市承载力提高了,才能让农民的居住条件有改善,就业有岗位,生活有保障,新型城镇化建设才能更持久。因此,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就必须把发展产业摆在突出位置,把就业和生计作为农民进城的前提条件,通过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劳动者就业,带动人口向城镇集中。“坚持产业跟着城市走、人口跟着产业走的思路,真正把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走产城融合发展的新路子,打牢新型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的产业基础”[1]。特别是要围绕产业集群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进一步繁荣城镇经济,拓宽城镇就业渠道,提高居民收入,使更多的农业转移人口愿意进城、乐意留城。
马寨镇城镇化坚持“产城融合”的发展导向,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充分发挥产业聚集与城镇发展的相互支撑。第一,通过合村并镇对存量土地资源进行整理,积极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空间,实现产业与镇区的业态融合。第二,加大产业载体建设。产业载体建设是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的重要结合点和突破口。马寨镇依托区位、交通优势,积极实施“大交通、大物流、大产业”的发展导向,加快各种产业载体建设,不仅有效拉大了镇区框架,而且推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民转移就业。第三,以产业集聚区为依托,努力培育产业集群。马寨镇积极发挥产业集聚区的规模效益和支撑作用,着力培育上规模、竞争力强、成长性好、关联度高的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融合。康师傅工业基地、河南花花牛乳业基地、新大方重工、三中收获、东方食品机械、天方集团等重大项目相继落户马寨镇,这些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入驻有力促进了现代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等产业集群发展,2013年,集聚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37.9亿元,同比增长20.3%,并带动了相关服务业的发展,有效吸纳当地群众就业,为居民收入提供了稳定来源。
人的城镇化是城镇化的核心,是衡量城镇化质量高低的主要尺度。新型城镇化就是如何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破除现有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的稳定就业和长期收入保障,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因此,新型城镇化必须处理好城镇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关系,始终把促进农民增收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把加强社会保障作为安稳之计,实现镇村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农民安居乐业,真正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马寨镇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秉持“民生优先”的核心理念,突出群众主体地位,坚持“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用“四个一”的城镇化推进模式,着力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马寨镇努力实现每一户在2015年底有一套用于居住的过渡房、每一户都能在自己家门口有就业机会、每一个安置社区具备一套完善生活服务配套设施、2014年底开工建设安置房面积100万平方米的目标。具体做法是:第一,优先考虑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就地就业和创业难题。根据劳动力市场用人需求和结构变化,以培养急需紧缺技能人才为重点,依托澍青医专、郑州科技学院、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先后进行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失业人员再就业技能培训、新成长劳动力技能储备培训、创业促进就业培训、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等。同时,镇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拿出工作岗位安置被征地农民,确保每户家庭至少有一人在产业集聚区就业。第二,建立多重收入来源保障机制。一是每家安置房最高补偿面积是800平方米,多出的应得面积由政府按3000元/平方米的价格统一回购。由于每家的具体情况不同,基本上都能得到20~50万元不等的货币收入。二是每家还可以从800平方米的安置房里拿出一部分面积置换成商业用房、标准化厂房、职工公寓等,由村集体统一管理进行出租,换取稳定的租金收入。三是做好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与城镇居民社会保障的有机对接,建立健全了全覆盖、均等化、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优先解决城镇发展过程中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现实问题,有效提升了城镇市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水平,深受群众的拥护和好评。
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城镇化既是市场主导、自然发展的过程,又是政府引导、科学发展的过程”[2]。可见,灵活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既遵循市场规律,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又发挥政府规划设计、政策导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宏观职能,使二者扬长避短,有机结合。
马寨镇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既充分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的引导作用,又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第一,镇政府研究制定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重点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与拆迁安置小区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制定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的进度,实行任务分解、层层分包的方式,明确到具体事、具体人,确保质量和数量的要求。尤其在城镇化过程中,坚持特色,因地制宜。第二,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推动城镇建设,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城建资金筹措机制。比如,通过引进河南投资集团、郑州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参与,确保了“先安置后拆迁”方案的顺利实施,做到自愿拆迁、和谐拆迁,避免了野蛮拆迁和大拆大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了社会稳定。这些措施既避免了政府主导城镇化的偏向,也避免了单纯市场主导城镇化可能带来的诸如安置房容积率较高、质量没保证、居民怨言多等问题的负面效应。
适度超前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城镇自身客观规律使然。但城镇化的适度超前必须依据各地实际,做到量力而行,避免无谓的“高大上”和重复建设、过度举债、劳民伤财,使需要与可能相匹配,这种超前必须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综合考虑发展阶段和发展实际,克服一味地追求速度和规模的倾向。
第一,马寨镇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发展的客观需要,先是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出具有超前性、分阶段性和科学性的新型城镇化总体规划、体系规划和详细配套规划,对城镇工业路、同兴街、曙光路、东方路、先锋路等主干道路和水电气配套管网,统筹布局、系统建设,力求基础设施建设的超前性和功能服务的主动性,杜绝“建了拆、拆了建、建了修、修了补”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第二,本着利民便民的原则,充分考虑群众经济收入水平和镇财政实力,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积极推动郑州育才外国语学校、先锋外国语学校、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马寨分院、体检中心、郑州澍青医专附属医院、法律服务中心、养老服务中心以及康师傅公园、农民公园等公共服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建设,实现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集聚的协调发展。
坚持绿色低碳原则,在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同时,正确处理城镇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关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按照“五位一体”总布局要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绿色发展作为建设“山水城镇”“人文城镇”的重要抓手和基本途径,逐渐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避免城镇建设的千篇一律、千城一面,探索绿色人文意蕴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马寨镇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充分利用自身生态资源丰富的优势,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容量和承载力,突出产业基础、人力资源、交通区位、地理人文,走出了一条“产城人”融合,“生态人文”融合的路子,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第一,优化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绿色转型。依托产业集聚区,以工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为增长路径,通过设立严格的环保门槛,引导激励现代食品制造业转型升级,引导传统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促进电子商务、物流服务、生活服务、养老康健、生态文化等产业的发展,推进了由单一的传统食品工业区向“第二、第三产业并重,功能符合完善”的现代绿色新城转变。第二,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促进土地利用的节约高效。通过合村并镇,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农村宅基地占用基数多、用地粗放、土地资源浪费等现象与问题,统筹居住用地、产业用地、公共用地,妥善处理城市发展与产业布局,促进了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据初步测算,通过优化城镇布局、合村并镇,大约整合出建设用地1.2万余亩。2013年通过调整规划、拆迁村庄新增建设面积5.8平方公里,园区规模从原有的11.8平方公里扩展至17.6平方公里。这为郑州市微小企业的发展和郑州西南生态产业新城的建设奠定了发展的空间基础和土地指标”[3]。第三,集中整治环境卫生,创造良好生态环境。对镇区和农村环境卫生、集贸市场、“五小”门店等存在的脏、乱、差等突出的环境问题进行综合整治,对四环沿线生态廊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廊道等通道进行绿化净化,积极推进马寨污水处理厂、水磨生活污水处理站等生态环境设施的建设,完善“村收镇运”体系,有效地改善了全镇的生态环境质量。第四,在城镇化过程中,充分考虑城镇居民休闲放松身心的需求,通过稷水农业生态观光园、蓉坤农业生态观光园和郑州西南生态涵养带建设,利用尖岗水库及孔河的自然资源规划建设生态田园镇区,全力将新镇区打造成生态宜居的产业新城,为城镇居民营造了优越的生产生活环境。
综上所述,马寨镇的新型城镇化的实践探索告诉我们,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坚持为民惠民原则,体现绿色人文的发展导向,正确处理和对待城镇化过程中当前与长远、政府与市场、产业与城镇、创业与就业、生态与城镇等关系,使城镇建设与民生改善、“人的城镇化”和“土地的城镇化”同步发展,实现“产城人”三者的有机融合,建设宜业宜居乐居的生态产业新城。
[1]刘利.新型城镇化与农民市民化协调发展[N].光明日报,2014-05-22(16).
[2]陈亚军.新型城镇化规划把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作为重要原则[EB/OL].http://www.gov.cn/wen zheng/wz_zxft_ft07/2014-03/25/content_2645734. htm,2014-03-25/2014-11-10.
[3]谷建全,完世伟,陈东辉,田文富.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践样本[N].河南日报,2014-09-04(05).
[责任编辑 王亚伟]
F299
A
1671-6701(2015)02-0081-04
2015-03-01
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3BKS044)、2014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重点课题(编号:2014003)阶段性成果
田文富(1970— ),男,河南鹿邑人,硕士,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