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选
(中共河南省直党校科研室,河南 郑州450000)
以文明河南建设为载体探索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与思考
周四选
(中共河南省直党校科研室,河南 郑州450000)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创设出科学有效的载体,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具体的社会实践之中。文明河南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形态向社会实践转化的有效载体。具体来说,要抓好以下三个载体:坚持“接地气”,选好用好色彩浓厚的“地域”载体;增强“贴近性”,选好用好导向明确的“行业”载体;突出“对象化”,选好用好引领示范的“榜样”载体。
三个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机和活力植根于社会实践,体现在人们的自觉行动。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创设出科学有效的载体,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具体的社会实践之中,才能使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文明河南建设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形态向社会实践转化的河南探索,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河南的具体化、精细化,使其转化为全省各地各行业各领域的办事规章和行为规范,进而为全省人民践行核心价值观搭建广阔舞台,培育形成德润中原、崇德向善的文明理念,塑造昂扬向上的中原人文精神,弘扬社会新风正气。实践证明,文明河南建设立足河南现实、符合时代要求、顺应群众期待,在全省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立得起、领得住、行得开。自文明河南提出以来,社会各界反响强烈,广大群众响应积极,中原大地呈现出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文明行为日渐普及流传的良好态势。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文明河南建设已由当初文化建设的思路概念,变成实实在在的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不可能脱离社会、脱离实践,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运用一定的方法,通过一定的途径方能实现,需要通过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交往、互动等形式,努力使“三个倡导”的内容要求适应经济转型时期的多样性与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多变性,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身的影响力和覆盖面。文明河南建设着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求与各地群众思想实际的有机结合,充分考虑广大群众的思维方式、接受能力和文化习惯,把“三个倡导”的内容要求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行为习惯,实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普通话”向群众理解的“地方话”转变。一个时期以来,全省各地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开展和选用了多种各具特色的“地方”模式载体,深入推进文明河南建设。比如,新乡市推进“德润新乡”建设,打造好人之城;安阳市组织开展“十佳农民标兵”评选,培育新型农民;焦作市长期坚持宣传“身边的榜样”,实现长流水、不断线;平顶山开展“守规则、尊重人、争当文明好市民”活动,有效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形象;南阳市以“和谐家园”“绿色家园”“欢乐家园”为主题,推动文明新村创建活动;济源市推动“月末文化大讲堂”、农村精神文明“三级联创”常态化等等。这些活动,或坚持运用原有的方法路径或创新发展新颖的模式载体,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不仅有力推进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深化拓展、使文明河南建设更加深入人心,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道德支撑,而且也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总结取得的经验发现,“地域”载体应该实现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要通俗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建立在广大群众对核心价值观接受和理解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广大群众特别是城乡基层群众的接受能力和思维习惯,把深邃的理论用本地特色的语言讲清楚,把深刻的道理用本地群众欢迎的方式说明白,使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化为形象的生活逻辑,让科学理论从书斋走进城乡百姓、融入人们心灵。
2.形式要多元化。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决不能简单照搬或套用某些看起来管用的固定模式和套路,必须在贴近群众、贴近实践中采取既行之有效又受群众欢迎的多元化形式,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在具体实践中,只有遵循思想认识发展规律,创新形式、丰富手段,努力找准人民群众的关注点、兴奋点,充分利用多种文明创建手段,采取“齐步走”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加以推进,才能取得培育和践行工作的应有效果。
3.主体要“分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在本质上是一个理论武装群众的过程。推动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必须采取“分众化”的方法。为此,在推进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中,要针对不同对象,不断改进理论宣传的形式,充分考虑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进行不同的定位、组织和载体安排,扩大覆盖面、延伸教育链。按照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组织安排适合不同人群的宣传教育内容和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熟知、认同、愉悦的情境下,得到教育、受到熏陶、提升境界。
4.话语体系要“地方话”。要着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地位与群众思想实际的有机结合,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普通话”转化为地方群众熟悉理解的“地方话”。应充分考虑城乡基层群众的思维方式、接受能力和文化习惯,把理论宣讲的“书面语”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口头语”,用最通俗、最易懂、最朴实的语言传播知识、宣讲理论,最大限度地拉近核心价值观与群众的话语距离,最大限度地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必须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上下功夫,而不能使理论脱离实践,各说各话,搞“两张皮”。着眼“三个倡导”的内容,要求文明河南建设必须与行业部门工作实际有机结合。把文明河南建设融入行业部门工作实际,吸引干部职工群众广泛参与,是细化做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针对当前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文明河南建设聚焦重点领域、瞄准重点问题,深入开展“践行价值观、文明我先行”主题系列活动,从文明服务、文明执法、文明经营、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六文明”入手,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治理活动。比如,以转变职能、转变作风,提高效能、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服务型机关建设;以救死扶伤、廉洁奉公为重点,加强医德建设,创建群众满意医院;以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为重点,加强师德建设,办人民满意教育;在企业组织开展当好主力军、争做劳动模范、工人先锋号评选等活动。这些活动,贴近现实、导向明确,找准了文明河南建设的突破口,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有利于动员全省各级机关、各行各业和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合力;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有利于把“三个倡导”24字内容贯穿融入生产生活实践之中。活动的各行业载体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
1.主题要突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可以选择和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及途径,但都必须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切实把“三个倡导”的内容要求贯穿活动之中。只有主题突出,才能吸引和调动广大群众,汇聚起强大力量;只有主题突出,才能聚焦重点领域,明确主攻方向,瞄准主攻目标,确保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比如,针对当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一些机关干部脱离群众、在位不为,服务意识淡薄,衙门习气滋生等问题适时开展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主题系列活动。只有切实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具体实际有机衔接起来,才能使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文明河南建设既体现中央精神,又贴近工作实际。
2.导向要明确。导向就是方向,只有导向明确,才能清楚前进方向,引领群众一往无前。“行业”载体建设应坚持和体现明确的政治方向与政策内容,旗帜鲜明地亮出所要倡导和树立的东西,使其在思想上成为指路明灯,在行动上成为行为准则,在目标上成为价值追求。在当前,“行业”载体的导向就是要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局,在全社会唱响昂扬向上的正气歌,积聚健康向上的正能量,鼓舞士气、提振信心,最大限度地调动各行各业各领域践行和弘扬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
3.运作要规范。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在各行各业各领域开展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实践活动,既要引导教育,也要管理约束。要着眼形成知而信、信而行、行而成的衔接递进、互动共进的良好局面,把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文明创建的活动内容和评价体系,与文明创建奖惩挂钩。要坚持教育与治理相结合,创建与管理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把“三个倡导”24字要求与各部门各行业自身实际相结合,制定、出台一批文明公约、文明规范,使行业创建活动,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确保主题实践活动不空、不虚、不偏。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注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因此,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载体的选择与运用不仅要做到因地制宜、因势而变,更要做到因人而设、因人而建。文明河南建设,归根结底是把文明河南的目标要求转化为全省人民的实际行动,体现在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伟大实践之中。离开了切切实实的社会实践和千千万万的干部群众,文明河南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切都无从谈起。文明河南建设着眼新载体与已开展活动的有机衔接,坚持知行统一、群众本位,精心选好用好现有已广泛开展并被实践证明有效的“榜样”载体,努力做到在继承中发展,在坚持中完善。比如,在坚持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基础上,深化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信用户、文明职工、文明警察、文明医生、文明教师、文明市民等创评活动。在以往选树典型的基础上,深入开展道德模范、感动中国、感动中原、最美人物、身边好人、学雷锋标兵评选活动。设计推出以先进典型为主题的宣传栏、景观墙、雕塑作品,扩大先进典型的影响力。推动区域地方、行业部门、单位组织的实践活动落实到每一个社会成员。这些载体围绕各行业人们的生产生活,满足多数人的行为习惯和要求,采取符合群众的行为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突出了文明河南建设活动的对象化。让人们在亲身参与中认知认同,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感染,从而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的精神追求。它能够克服价值观教育“见理论不见人”的弊端,真正将现实生活中的人作为根本,以他们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的培育为出发点,容易使之在熏陶感染中接受教育,引起共鸣,为进一步推进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提供深刻的启示。
1.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动作用。党员干部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坚领导力量,对于全社会的培育和践行工作具有引领带动的重要作用。党员干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先行一步、做深一层,是重要的导向和最有力的引领带动。因此,选好用好“榜样”载体,必须抓好党员干部这个重点,发挥好党员干部的引领带动作用。党员干部在培育和践行工作中,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坚定理想信念,带头保持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尤其是基层党员干部身在基层,直接服务于人民群众,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最直接的桥梁和纽带,基层干部的状态直接影响群众的状态。要想带动群众践行,自身必须率先践行,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群众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只有这样,才能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和实际行动影响带动全社会。
2.发挥先进典型的表率作用。典型最有说服力,典型最能教育人。用先进典型的榜样力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各级各类、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评选统筹起来,形成强大的整体示范引导效应。不仅要大力培育宣传重大先进典型、道德模范,还要深入挖掘和宣传群众身边的凡人善举、好人好事,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楷模,形成“最美”“感动”“文明”等系列楷模,让广大群众见贤思齐,受到鼓舞,汲取力量。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大力表彰培育和践行活动中的好人好事、先进典型和道德模范,营造浓厚的学习先进、敬仰先进、争当先进风气。用先进典型的模范行动,为群众竖起标杆;用先进典型的不言之教,影响带动群众、感召群众、引领风尚。
3.发挥青年学生的生力军作用。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要把青少年价值观培育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渗透到国民教育各个环节。在德育目标的安排和设计上,要着眼青少年的成长特点和国民教育要求,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教育网络中,进一步突出青少年价值观培育的导向性。在德育教育的实施和推进中,要准确把握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实际,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突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在德育活动的选择和安排上,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让青少年的思想追求有目标;深入开展以学雷锋为主要内容的道德实践活动;让青少年的学习模仿有榜样;深入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主体教育活动,让青少年的行为实践有标准。
[责任编辑 游玉华]
D64
A
1671-6701(2015)02-0017-04
2015-01-26
2014年度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编号:2014BZX014)阶段性成果
周四选(1969— ),男,河南中牟人,本科,中共河南省直党校科研室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