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否定与自由
——试论《共产党宣言》中辩证法的三重意蕴

2015-01-30 03:05李一鸣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辩证法资产阶级

李一鸣

(中共海南省委党校新东方杂志社,海南海口571100)

批判、否定与自由
——试论《共产党宣言》中辩证法的三重意蕴

李一鸣

(中共海南省委党校新东方杂志社,海南海口571100)

马克思与恩格斯合撰的《共产党宣言》被视为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行动纲领,是共产主义者真正觉醒、有着自己科学的奋斗目标的战斗宣言。但诚如卢卡奇所言,“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我们现在重读《共产党宣言》,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其中所洋溢的批判、否定与自由这样三重意蕴。

批判;否定;自由;《共产党宣言》;辩证法

一般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撰写的《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行动纲领,是共产主义者真正觉醒、有着自己科学的奋斗目标的战斗宣言——因为在那个时候,《宣言》发表的1848年,共产主义者同盟还只能是地下的、“非法”的,所以它更能显示出一种对于理想追求的坚定信念。然而,如果单纯地把它作为“政治纲领”来解读,似乎有些片面,而且有可能将其更多的思想之光给埋没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不无遗憾地表示,因为当时卷入到无产阶级运动的地区还非常狭小,所以连俄国和美国都没有提到。而在《宣言》发表之后的35年间,北美大规模的农业生产震撼着欧洲大小土地所有制的根基,其工业的迅速发展也对美国本身起着革命性的作用;俄国更是走在了欧洲革命的先进队伍之列[1]。其实,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就已表明:“由于最近二十五年来大工业已有很大的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个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2]

在21世纪的今天,《宣言》真的已经过时了吗?再次仔细研读这篇不足百页的文字,扣人心扉的不再仅仅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样一句耳熟能详的响亮口号。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慎重地提醒我们:所谓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某个论点一味崇拜,也不是对他的言论进行注解;“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3]。卢卡奇认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用这种方法哪怕是推翻了马克思的全部论断,也是有教益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故此,我们现在再来研读《宣言》,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其中所洋溢的这样三重意蕴:批判、否定与自由。

一、批判:以此揭示出“异化”的劳动

读《宣言》,令人最直接想到的是早期马克思所残存下来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当《宣言》激烈地批判资本主义,批判资产阶级借拥有资本而对工人进行无耻地剥削和压迫的时候,无疑是《手稿》中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下的私有财产持批判态度的理性延续。而《手稿》对私有财产的批判是从“异化劳动”这一概念开始的。

关于“异化”,我们可以追溯到费尔巴哈那里。费尔巴哈“证明了哲学不过是变成思想的并且通过思维加以阐明的宗教,不过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另一种形式和存在方式”[4]。所以,宗教连同哲学都应该受到谴责;人创造了神,人本身最后却又被神所控制,人的本质由此产生了“异化”。费尔巴哈仅仅是在精神的层面来追问人的异化,人何以产生了异化;他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建立一种“爱的宗教”,试图以抽象的爱来消弭人的本质存在的裂痕。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这种异化的论调,把人的“异化”的产生创造性地移植到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个大的前提下,而最明显的说法就是“异化劳动”或者说是“劳动的异化”。试看马克思在《手稿》中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异化劳动”的。

其一,劳动者与劳动的关系之异化。劳动本来应该是人的一种自由的选择,为了满足劳动的单纯需要而劳动。但是在私有制的条件下,包括生产资料在内的资本为社会中只占少数的资产阶级所拥有,劳动者不得不为了自己本身和劳动之外的生存需要而被迫劳动。在手工作坊时代劳动者受制于资本占有者,到了机器工业时代劳动者则是受到资产阶级与机器的双重控制。在这里,劳动没有体现出自由选择,没有显现出美来,这种劳动自然就是已经“异化”了的劳动。

其二,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关系之异化。劳动者被迫进行劳动,是为占有资本的资产者劳动,创造出来的产品都是属于资产阶级的。所以,劳动者创造的产品越多,创造的社会财富越丰富,劳动者本身却是越来越贫穷的,劳动者的价值与其创造的财富成反比。

其三,人与类存在物之异化。人作为类存在活动,以区别于动物,即人不像动物一样为了单纯的生活生存而猎取食物,“只是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5]。然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劳动者同样是为了生存而被迫劳动,劳动所获得的产品只能维持自己的原始生存需要。这便使得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类”本质同人相异化。

其四,劳动者与劳动者之异化。机器工业越来越发达,劳动者要不就是沦为简单、机械操作的人,要不就是被机器排挤掉成为“回到野蛮的人”。人与人之间看不出丰富多彩的个性,也看不出每个人的自由的特性,每个人都成了整齐划一、单面的人。这也就导致了劳动者之间的异化关系。

马克思的《手稿》对“异化劳动”予以了关注和讨论,将之归结为私有制与私有财产的结果,并对之进行了有力的控诉。而在《宣言》中则延续了这种批判精神,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反思,揭示其冷酷的社会现实。一方面,资产阶级壮大和发展,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代之以“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和“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6]。但在另一方面,劳动者则处在悲惨的处境,劳动者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却没有实现应得的价值,“劳动越使人感到厌恶,工资也就越减少。不仅如此,机器越推广,分工越细致,劳动量也就越增加,这或者是由于工作时间的延长,或者是由于在一定时间内所要求的劳动的增加,机器运转的加速,等等”[7]。

在实际的运用中,批判不仅是一种理论工具,它与辩证法相结合,成为“批判的辩证法”与“辩证法的批判”,已经具有元方法论的意义,这是《宣言》在哲学方法上的最大贡献。因为可以看到,在《宣言》中,批判资产阶级、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寻找现实和理论根据的同时,追根溯源,揭示资产阶级在上升阶段同封建制度、教会制度进行斗争所具有的社会进步意义,但当资本主义制度再也无法满足社会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时候,“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8];认识到自原始土地公有制以来的历史都是阶级社会的历史,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最终将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消灭资本主义旧的生产关系的同时“也就消灭了阶级对立的存在条件,消灭了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从而消灭了它自己这个阶级的统治”[9]。

二、否定与自由:预言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未来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它对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正是遵循了从肯定其在资本主义上升阶段的积极作用,到批判其阻碍社会继续向前发展,最后断言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的根本性否定这样一条“正、反、合”的辩证法路径。这也就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彻头彻尾的批判,以否定资产阶级以及其存在的合理性。当然,在这里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否定,还仅仅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一端,它的另一端是对于未来共产主义理想,即科学社会主义的积极建构。就如在《宣言》中历数各种所谓的“社会主义理论”文献,也便暗示了自己的“社会主义”——不过,当时所谓的种种“社会主义”,并不是现在我们所称谓的社会主义,“在1847年,所谓社会主义者”,“一方面是指各种空想主义体系的信徒,特别是英国的欧文派和法国的傅立叶派”,“另一方面是形形色色的社会庸医,他们想用各种万应灵丹和各种补缀办法来消除社会弊病而毫不伤及资本和利润”[10]。这两种人都是置身于工人阶级运动以外,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继续统治而寻求社会的改良,以缓和社会中涌现的各种矛盾。当时的“社会主义”是资产阶级的运动,而共产主义才是工人阶级的运动。与各种假“社会主义”区别开来的“共产主义”的运动,是一种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而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行动纲领,必然是一种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

与资本主义社会相对立的,是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是为了人的本身、劳动本身的需要。劳动不再是异己和异化的存在,“异化劳动”也就不复存在。《宣言》形容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1]自由,被提升到一种社会制度最首要的追求。因为必须是符合人的本身存在的社会制度,允许人的自由发展,人的本体意义必须得以彰显,而且满足人的一种内在的审美要求;在这种新的社会里,没有了人与人的压迫,没有了人的“异化”,也必然是消除了生活存在的威胁。马克思后来更是诗意地描绘了这种自由:“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12]

三、结 语

在《宣言》中,其辩证法的思维轨迹,以批判为基本手段,通过对资本主义的否定,预言共产主义的未来——如此严格地遵循着“正、反、合”的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路径。然而,我们也可以偏执地认为,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与其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科学预见和理论追求,毋宁说是马克思本人的一种精神向往和审美追求;如果说它是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否定而建立起来的理想的社会形态,那么,它是最终极么?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里面是拒绝“终极”的,运动着的发展必然是无穷地向前和延伸的。一种社会形态以克服旧的形态的片面性而出现,当它充分发展的时候,自己也必然显示出片面性来,也必将为更新的社会形态所否定和取代。在现实意义上,如果我们当前所生活的社会主义社会真是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那么关于“异化劳动”问题显然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比如,在我们的公有制条件下,劳动是否已经成为第一需要,这种劳动是否能够更多地体现丰富多彩的个性以及人的自由追求,等等。

伟大的理论最终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单个的实际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之处正是在于提供了辩证法、批判与否定等理论工具和思想维度,指出了人之自由的理想追寻。因此,我们才可以在更为广阔的空间来理解自然世界、人类社会以及人本身,从而实现自己的审美追求以及构建一个精神的彼岸。

[1][2][6][7][8][9][10][1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5-6,3-4,30,34,33,50,19,50.

[3][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48.

[4][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96,97.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5.

[责任编辑 陈 静]

A811

A

1671-6701(2015)02-0009-03

2015-01-09

2014年度全国党校系统重点调研课题(编号:DY140127)阶段性成果

李一鸣(1981— ),男,湖南会同人,研究生学历,中共海南省委党校新东方杂志社编辑,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共产党宣言辩证法资产阶级
论辩证法的总规律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
转诊率下降背后的“辩证法”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解析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是辩证法的对应物”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
第一支资产阶级军队的创建者——克伦威尔
俄国资产阶级军事改革家——米柳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