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好一难”现象透析及对策思考

2015-01-30 03:05马凤梅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领导干部群众

马凤梅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函授处,河南郑州450042)

“两好一难”现象透析及对策思考

马凤梅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函授处,河南郑州450042)

“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是反“四风”孕育出来的一种怪现象,能否有效加以应对,事关党的执政形象和未来发展。有必要从“两好一难”的表现与危害的视角切入,在认真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探索有效解决问题的根本性措施。这些措施有:一是构建干部能“下”的支撑体系,让不想“为”的干部离职;二是建立践行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让在职干部不得不为;三是优化环境与资源配置,提升干部主动履职的水平。

“两好一难”;问题;对策

“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是反“四风”孕育出来的一种怪现象,能否有效加以应对,事关党的执政形象和未来发展。

一、“两好一难”的表现与危害

所谓“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是指群众办事能够比较方便地找到地方,办事人员对群众有了笑脸,但群众想办的事却很难顺利办成。经过前一个时期的反“四风”,各地集中整治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三难”问题,实现了“门难进”向“门好进”、“脸难看”向“脸好看”的转变,但“事难办”的现象却依然存在,而且更具有隐蔽性,让群众找不到“告”的理由。综合当前各地实际,目前“两好一难”的表现和危害有以下几方面:

(一)“两好一难”的表现

1.“进去了门而找不到人”。一些机关为了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采取一站式、一篮子服务等方式,让群众办事不用再在机关之间来回穿梭,知道办事情该去哪里,这与过去群众找不到办事地方相比应该是巨大的进步。遗憾的是“办事人不在”成为司空见惯,有时一个事群众跑了多趟就是见不到经办人。这种现象多发生在一些事情不太好办或者比较棘手的情况下,而经办人不想介入进去。最为典型的是记者采访调查时,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

2.“笑脸迎送而办事糊弄”。一些机关干部在经历反“四风”洗礼之后,不敢再给群众难看脸了。对来办事的群众,迎来送往总是一脸笑容,端茶倒水可谓“无微不至”。但是,对群众想要办的事情则极不尽心,甚至糊弄了事。如以“这个事情比较复杂,了解一下情况再说”,“这个事情需要多个部门协调,先协调看看啥情况再说”,“文件上没有规定,先向上反映反映再说”等等理由,把人忽悠走就行。

3.“解释不厌其烦而干事没有己见”。向群众宣传法律、政策、规定等是干部的责任,一些机关干部在面对办事的群众时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来一次解释一次甚至是多次,一种方式解释不清换另一种方式,唯恐听者不清楚。然而,在看似尽职尽责做法的背后却隐藏着不作为的实情。目前,在现行的法律、政策中缺少针对某一具体事项的说明,也正因如此才会有群众找上门来咨询。作为经办者的干部理应根据经验、先例或通过自身努力,为群众指出如何处理这些事项,但解释来解释去,还是拿不出恰当的办法,满足不了群众的办事需求。

4.“听不烦而事没干”。“耐住性子听群众说”是党对每一个干部的行为要求,一些干部在这方面确实做到了,但“味道”却不一样。一些机关干部面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一遍一遍听群众反映,不仅不烦而且显得很“诚恳”,让反映问题者挑不出毛病。可群众反映的问题却石沉大海,一拖再拖得不到解决。无论群众怎么反映,没有新闻媒体、社会舆论或上级领导的直接介入,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

5.“层层转交而不见结果”。在现实中确实有很多问题是一般干部所解决不了的,面对这样的问题经办人将问题呈报给领导是正常的事情。关键是不论呈报给谁,群众所关心的是解决问题。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经办人先是说“这几天领导不在单位,等领导回来会抓紧给领导汇报”,接着又说“领导刚回来忙着处理应急的事务,等领导得闲马上汇报”,再接着说“已经给领导汇报过了,领导正在研究”,然后说“事情不太好办,领导正在想办法”,没完没了。群众不知道跑了多少次,总是不见有结果。

6.“深感同情而无能为力”。这种现象主要集中在一些因各种原因导致家庭困难的群众,他们相信组织的力量,在万般无奈下向组织寻求解决办法。尽管一些困难因缺少相关制度规定而难以答复,但并不是没有办法解决。现实中,一些机关干部面对这样的问题,常常表现出“深感同情而无能为力”的态度。大多机关部门会组织单位职工进行捐助,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能够暖暖人心。然而,不可否认,有个别机关部门,什么办法都不想,直接把人推走了事。

(二)“两好一难”的危害

1.形成问题顽疾。“门好进、脸好看”表现了一种“好”的态度,从而掩盖了问题的实质,让群众有话说不出,不满情绪只能压在心里。这样,一方面阻断了信息的上下畅通,主管领导或上级领导因得不到相应的信息,无法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支持;另一方面群众跑的次数多了便不想再跑了,致使很多问题积攒起来,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叠加。在两个方面的综合作用下,问题逐步成为顽疾,解决难度会更大。

2.固化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实质上是官僚主义、个人主义、主观主义、习惯主义和懒汉主义“五毒抱团”的综合体,其自身的“抗药性”极强。反对形式主义本身就是向个人利益开战,如同用自己的刀割自己身上的疤,既需要胆略,更需要勇气。如果“两好一难”持续发酵,干部不作为、慢作为就会成为一种常态,敢于担当、亲力亲为的干部就会被孤立,从而诱发更多的形式主义出现,导致形式主义成为顽症。

3.动摇党的执政根基。人民群众历史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但能否永久选择跟党走,关键在于党的干部队伍能否把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党的执政来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国家和民族复兴。如果“两好一难”成了实现党执政理念的羁绊,并且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理,那么我们党就会因此而失去民意、民心,进而动摇党执政的根基。

二、“两好一难”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管理体制因素

1.干部能上不能下。干部能上不能下是多年来理论界一直探讨的问题,由于这一问题的长期存在,使得干部只有“上”才能被推崇,大家都在为“上”而不懈努力,甚至宁可不干事也不去“惹”群众的事,以免在“上”时受群众投反对票的影响。之所以如此,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从政策层面上,缺少干部主动离职离岗的政策保障,一些干部尽管有离职离岗的念想,也难以付出实际行动,毕竟工作岗位来之不易、去之可惜;二是从管理层面上,存在干部“下”的管理断层,“下”的干部不好安排、难以管理;三是从教育层面上,缺少发展能力的培养,“下”的干部出路更少,甚至面临生活质量降低的问题。

2.干部考核不科学。对干部考核不科学,导致干与不干没有太大区别,在不干事就不容易出事的错误思想影响下,只要不让群众找出事就没有事,工资照发、待遇照有,有机会还可能因“没事”而升迁。之所以如此,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对干部能否胜任现职工作缺少可量化的规范性标准,靠年终群众投票方式决定过于形式化,起不到应有作用;二是缺少科学的考核方法,既没有岗位特殊性的设计,也没有做到层级差异,更谈不上因人而异,无法准确识别干部的工作业绩;三是考核手段过于单一,既没有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也没有充分挖掘投票、民主谈话等传统手段的合理内涵,不出明显的事故或问题的干部考核都能称职,甚至在群众中“会来事”而无为的干部还能够被评为优秀。

(二)单位及社会因素

1.单位学教活动不深入不具体不持久。一些机关单位的学教活动尽管按照有关要求走完了流程,但触及根本的工作却没有做。譬如政务公开,虽然也公布了一些政务信息,但很不到位,对什么事可办或什么事不可办,可办事项多长时间必须办结等,缺少规范性约束,为干部的不作为提供了空间。

2.单位领导对所属干部监管不力。现行的单位管理体制是一般干部对中层干部负责、中层干部对分管领导负责、分管领导对一把手负责。这种看似科学的层级管理体制,往往因单位领导对所属干部监管不力而导致管理虚化。在工作任务层层下达之后,一把手没有时间管,分管领导听中层干部汇报,中层干部对领导报喜不报忧,一般干部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如此一来,工作任务完成如何,领导掌握的情况同实际产生出入,甚至会出现截然相反的结果。譬如机关作风整顿,领导讲话是振振有词,政务公开栏上挂满应有尽有的制度和办事程序,但“事难办”的症结依然存在。领导在“两好”的错觉中,因不能够及时得到群众真实的声音而发生误判,认为干部作风变好了,群众满意程度提高了,却不知群众的事情更不好办了。

3.社会舆论环境不够优化。社会舆论环境对干部的成长影响是巨大的,有些甚至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一是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助推干部只能上不能下。长期以来,社会上形成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舆论环境,加之干部“不犯错误不下台”的实际做法,导致“下”就意味着干部庸、劣或犯错误,于是不到万不得已时没有干部乐意“下”。二是社会讲面子,鞭策干部快“上”。中国历经几千年爱面子思想的传承,社会到处充斥着要面子的影子,而面子往往与干部的权力、地位相互交织,似乎干部只有不断地“上”才会有更多的面子,否则就会“人走茶凉”。所以,干部为了在社会上有面子只能向“上”走。

(三)家庭及个人因素

1.家庭思想的影响。家的概念在干部心中有很深的烙印,这是我国民族文化传承的结果。一个干部走上财政供给的工作岗位,常常被视为家庭或家族的荣耀。从家庭视角讲,家人对其要求并不是“上”的最快、最高为第一,而是先求稳,别出事,能上则上。尤其在当前高压反腐的态势下,工作出错可能直接面临被免职。所以,在求稳的家庭思想影响下,“干事不干事只要不出事”成为一些干部的第一选择,工作中不愿主动触及矛盾,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

2.对家庭既得利益的担忧。在现行的财政供给体制下,干部的工作同其家庭及本人的利益直接相关,干部在位与否对其家庭及本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对长期从事党政机关工作的干部而言,官场的事情比较谙熟,而其他专业技能基本没有,无法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自我立足,丢掉工作就意味着家庭既得利益的丧失,所以,轻易不会选择离职离岗。

3.自身水平的制约。干部工作态度与工作成效尽管受制于多个方面,但最终还是取决于其自身水平的制约。一是自身能力不足。面对新时代新要求,一些干部缺少新常态下的新思考,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无所适从,只能一推了之。二是自身觉悟不高。尽管一些干部学历很高,但觉悟却很低,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思潮影响下,扭曲了党的宗旨,把工作与获取个人或家庭利益等同起来,“无利不起早”,能够干的事也推三躲四。三是期待“风”过再“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但一些干部总认为是“一阵风”,期待“风”过后能够有机会再捞一把,如果现在离职离岗就再不会有机会了。所以,先稳住不出事就好,只要做到“门好进、脸好看”,至于事办不办都不重要。

三、有效应对“两好一难”的对策思考

(一)构建干部能“下”的支撑体系,让不想“为”的干部离职

1.政策支撑。经过一定工作历练的干部,不仅有一定的资金积累,也有判断是非的理性,更有人脉关系的沉淀。尽管干部自身有一些短板,但只要有相关政策的支持,会有一些愿意到社会上干一番事业的人主动离职。目前,确实存在有能力而难以施展的干部,他们认为在单位混日子不如自己去闯天下,但在没有相关政策支持的情况下又不敢下这种决心。因而,在制定政策方面,应充分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带薪进行技能培训,让这些干部补齐自身短板;二是制定留职创业期限,一般以2~3年为宜,尽量降低这些干部对创业失败的忧虑;三是加薪离职,为“上”无希望的干部增加内在动能。

2.法律支撑。法律是最强有力的保障措施,再好的政策如果缺少法律支撑,就很容易被地方领导的不断更替所棚架,从而造成这些干部的心理阴影,导致政策虚化。法律支撑方面应考虑这样几点:一是完善《公务员法》,把相关内容纳入进去;二是各地对“下”的干部,要制定完善的管理规章,规范其创业行为;三是从法律层面规定“下”的干部的社会保障措施,譬如养老、医疗、创业、救助等等。

3.社会支撑。任何人都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没有社会认可做支撑,这些干部想离职也很难实现。因而,在社会支撑方面要注意三点:一是树立先进典型,加大社会舆论正面宣传力度、广度、深度,为离职创业干部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二是鼓励离职创业干部在社会组织中兼职,不断提升这些干部的社会影响力;三是强化社会的教化功能,最大限度地弱化“官本位”思想对家庭及社会成员的影响。

(二)建立践行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让在职干部不得不为

1.学教活动长效机制。要把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与巩固学教活动成果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紧紧围绕各单位学教活动整改方案,不断进行督查,确保每项措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二是各单位对学教活动必须做出后续安排,确保每一个在职干部在践行群众路线方面不松劲。

2.干部管理长效机制。既要发挥单位管理干部的长处,又要克服其弊端,把干部管理做实。一是在干部选任机制上,取消单位边界,在事前公示选任岗位、职位、条件等基础上,由个人自主报名、单位初审、组织部门把关,然后进入业绩评定、公开选拔、实践历练、组织考察等相应环节,确保符合条件的干部能够获得“上”的机会,以此增强干部作为的内在动力;二是在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上,坚持全方位与分类考核评价干部的原则,切实做到显绩与潜绩相并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横向与纵向相比较、领导与群众相统一、部门与党委相吻合,使考核评价结果与干部工作实际真正一致起来;三是在单位管理体制上,工作安排要与工作落实结合起来,有安排就有督查,二者不能相互脱节。

3.信息沟通长效机制。保持领导与群众之间的信息畅通是决策科学的前提和基础,“两好一难”的存在使群众心灰意冷,不想或不愿再为“办不成”的事白耗精力与时间,从而导致上下之间的信息阻塞,既不便于领导发现问题,更不便于领导解决问题。因此,解决“两好一难”问题必须建立信息沟通长效机制。一是各机关部门应在政府网站上开设群众办事窗口,对群众需要办理的事项逐一登记挂网,以便领导督查;二是建立部门领导询问的制度。各机关部门领导对自己分管的事务要随时关注,对挂网事项定期询问,确需领导协助时应主动采取措施,以确保按期办结;三是建立向群众反馈信息的制度。对因客观因素不能按期办结的事项,经办人在与分管领导沟通后应及时向当事人进行信息反馈,以取得群众最大的理解和信任;四是定期对未按期办结的事项在网上进行情况说明,接受群众监督。

(三)优化环境与资源配置,提升干部主动履职水平

1.优化工作环境,确保干部能干事、干成事。好的环境能迫使不想干事的干部去干事,差的环境则能让想干事的干部干不成事。因此,优化工作环境意义重大。一是可以加大对优秀干部的奖励力度,激励广大干部主动作为;二是可以抑制自己不干事也不想让别人干事的行为,尤其对主动干事人进行冷嘲热讽甚至是匿名告状的行为要进行查处,不给这些人留活动空间;三是可以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为干部想事干事提供条件。

2.整合干部培训资源,提升干部履职的自觉性。学习培训是提升干部觉悟的有效载体。目前,干部培训机构繁杂且效果差异太大,需要进行有效整合。一是建立干部培训准入制度,提升干部培训门槛,让那些名为培训实为盈利的机构脱离干部培训队伍;二是充分发挥各级党校培训干部的作用,坚决杜绝一些机关为部门利益而垄断自身干部的培训,把各级干部的培训、轮训纳入党校培训这一主渠道,避免出现党校“找米下锅”的现象;三是加大对干部培训的考核力度,确保干部培训的规范化、科学化,不断提升干部培训的质量。

3.减少干部的后顾之忧,让干部放心工作。干部也是家庭中人,上有老人需要照顾,下有子女需要抚养,这些事项得不到保障,干部就难以放心工作。因此,应从三个方面做好这项工作:一是减少不同地区干部之间的待遇差别,让老少边穷及中西部地区干部的心理不再失衡;二是在工资构成中体现家庭差别,为家庭困难干部增加补贴金;三是提高对干部生活保障的覆盖面,尽量减少干部工作的后顾之忧。

[责任编辑 陈 静]

D252

A

1671-6701(2015)02-0027-04

2015-02-26

马凤梅(1972— ),女,河南杞县人,本科,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函授处副处长。

猜你喜欢
领导干部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2016重要领导变更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