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燕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编辑部,河南郑州450042)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张敬燕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编辑部,河南郑州450042)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根据我国城镇化的总体要求,农业部等多部委多次联合发布了农民工培训规划,也标志着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期。相关国家统计数据表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在培训的实践过程中也暴露了培训经费不足、农民工自身的认识不到位、培训实用性不强、后续服务不完善和管理混乱等诸多问题。未来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应当建立有效的经费机制、做好培训的宣传工作、建立健全培训体制,完善管理和职业技能培训的激励机制。
新型城镇化;农民工培训;职业技能培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村镇的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已成为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党中央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要求下,农民工由纯体力劳动者向技能劳动者转化也迫在眉睫。
1.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经费不足。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需要足够的经费支持才能良好运转,而目前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机制还没有建立健全。培训的投入基本是以政府投入为主,用人单位、劳动者个人投入为辅。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大,普遍受教育程度不够高,政府和社会所能提供的培训资源和大量的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需求之间,显现了巨大的供需矛盾,政府行政经费的投入显得相对不足;企业是以盈利为目标,经营的目的便是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对农民工培训的经费投入上的积极性不高;就农民工个人来说,他们普遍收入不高,养家糊口刚刚可以,却难有富余,所以个人对于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投入的意愿不足,由此导致了农民工整体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经费紧缺,从而极大影响了培训工作的正常进行。
2.农民工自身对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农民工个体对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大部分参加培训的农民工都是各级政府下达的行政指标。而且由于地方政府的宣传工作不到位,许多农民工对于城市需要拥有什么技能的劳动力不甚了解,从而无法正确意识到经过培训掌握一门技能对他们自己找工作和增加收入的好处。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导致部分农民工不愿意花时间去参加培训,甚至很多农民工都认为培训是浪费时间。大部分农民工只看到眼下的利益,缺乏长远的眼光,思想观念跟不上现代化的步伐,也没有开创性,仅仅满足于当前自身的质素能满足所承担的任务。在他们心中,自己是为了赚钱养家才外出务工的,这种状态不是长久的,只是一种暂时的赚钱行为,因而他们对工种的选择没有什么确定性,往往是找简单的、好赚钱的去干,再加上自己本身的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水平不高,就业时能供选择的工作的局限性很大。根据政府部门的相关统计,城市外来务工的农民工都集聚在建筑、食品、服务业等技术要求不高而体力要求相对较高的行业,这也让他们形成了没必要花时间、金钱和精力去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意识,更何况,他们还要承担部分直接经济成本和间接的机会成本,而且,他们也看不到职业技能培训对增收的作用。
3.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不够规范,培训内容实用性不强。目前在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理论的教学而忽略了实际操作培养的重要性。农民工愿意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吸引力来自于为了增加收入,必须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而单调的理论教学和缺乏实用性的培训方法难以激发农民工群体的兴趣。相比之下,他们更愿意接受对提高自身技术水平有切实效果的培训。培训内容的设置上也与企业的实际用工需求严重脱节,农民工技能培训的整体内容没有按照其群体共通的特点和需求共性来设置,导致目前培训内容与实际就业状况严重脱节。一是培训的整体培养思想没有照顾到农民工群体的整体文化素养,没有考虑到他们的接受能力与教学目标能否匹配;二是不考虑当下社会的用工需求,没有切合社会用工需求市场来设置科目;三是只考虑到专业科目培训而忽视了对农民工群体思想文化、法治观念等方面的培训。
4.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后续服务体系不完善。各类型的培训机构仅仅是为了培训而培训,并没有调查城市用工需求,所开设的培训科目脱离了市场的实际需求,培训的收益率不高,影响了培训对象的参训积极性。例如,目前市场上非常紧缺电子精工等方面的人才,由于一些劳动部门不了解相关信息而没有开展此项技术培训,就造成很多农民工不能从事这些工作。而培训的建筑、缝纫等技能却找不到对口的工作从而浪费了职业技能培训的资源,没能产生预期收益。形成这种状态的主要原因就是市场化运作的整体就业服务体系至今尚未建立。当前从村镇出来的务工人员寻找工作的主要渠道便是朋友亲戚的介绍,脱离了社会的正常运行的就业服务体系,所以整体培训机构无法通过适当的数据掌握农民工的培训需求,因而难以制定符合市场要求并且符合农民工自身需求的适当的培训计划,而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也很难找到合适的用人单位。
5.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多头管理造成的混乱。目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下,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给予了相当的重视,人事、劳动、教育等诸多部门都或多或少地参与了培训工作的管理,但都是各自按照本部门的业务要求开展的针对农民工的技术培训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虽然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各个部门之间的业务条块分割,没有形成必要的协调衔接,从而浪费了较多资源,造成培训的效果不是很好,不能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相结合。更有个别地域的部门之间权责不明,多头管理多头不管,又造成了个别地区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漠视。
1.建立有效的资金投入与使用机制。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经费投入上,必须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导,农民工自身和用人单位自身投入为辅,有机结合三方的利益,从而把三方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最终建立起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机制,从而从制度层面解决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经费缺口,在有限的资源下,充分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源,尽快建立起多级培训机制。各级政府财政上要做到专款专用,按规定安排农民工培训资金,根据现实情况确定当地职业培训的补贴标准,从而实现资金运用效率的最大化;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增加农民工外出务工之前培训类别的培训补贴,农民工公共就业服务补贴的资金投入也应该有所加大。政府足够的重视与投入,将是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健康有效开展的根本。企业应当增加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投资力度,在人力资源战略层面提高对人力资本的未来投资的认识,承担其应有的社会责任,扩大其在多元机制中自身的份额。在企业利润增长的同时,企业对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也应加大,这正是逐步扩大其份额的良好途径;在政府的号召下,应多发动开明人士及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经费上来,在三方投资机制的前提下,建立更加多元化经费投资体系。与此同时,还应该督促企业通过提高农民工工资待遇、提供人性化的员工服务等举措来减少农民工的流动,从而降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投资风险。
2.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的宣传力度。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宣传上,政府应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大力宣传培训工作,让更多的村镇居民了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媒体应以党和政府关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有关法规政策为主要宣传导向,树立通过培训务工致富的典型模范,从而鼓励广大农民转变观念,踊跃参加培训。如报道学习致富幸福家庭的感人故事,邀请高技术人才与培训学员进行座谈式交流等方式,引导农民工加入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各级党委、政府应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切实加强宣传,集中社会各界力量,扩大对农民工培训工程的宣传与引导,加强组织力度,以期达到提高其内在需求,从“要我培训”到“我要培训”的目标。政府还可以通过手机平台发布宣传短信、开展关于培训工作的入户式调查等多种形式,讲解政府的培训政策,发布培训就业的相关信息,并且免费提供职业指导、介绍等后续性服务,从而让农民工树立学习改变命运的市场化就业意识。
3.建立高效的培训体系,健全运行机制。政府在各类农民工培训机构的认证和考核上应把好质量关。公平合理、合法合规地甄选出优秀的培训机构作为定点培训机构,切实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质量,建立健全培训、管理与服务互相结合的劳务网络开发的服务体系。疏通就业输出渠道,拓展就业空间,要加强对劳动力市场及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规范中介行为。同时,政府要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农民工外出务工产生法律或者劳务纠纷的法律援助服务,认真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切实保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当前社会对人才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因而培训机构的课程设置也要有足够的灵活性,针对市场的需求,做好适当的培训安排,从而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在培训过程中,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密切结合就业与培训,来开展工作。培训的整体过程的设计要突出其实用性。坚持学而有用的原则,发展农民工自身的特长,发现他们思想中的闪光点从而引导他们参与创业,在当地鼓励特色农业和经济作物等实用技能的培训。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课程安排上要根据农民工群体自身的特点来设置,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加农民工的兴趣,如田间地头的实地讲解授课方式。在培训时间安排上也可以采取像大学MBA课程类型中脱产和在职两种培训方式,合理的利用节假日,法定休息日等因素开展培训。对于不同文化素质的农民工要分类展开培训,根据农民工自身职业技能掌握的程度分不同等级,如初级,中级和高级,针对不同分类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并且设置合理的考核方式发放证书。最后,在培训工作中更应该重视农民工自身动手能力的培训,多开展动手类的实践工作课程,帮助其熟练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而能够在培训结束后快速地融入工作,学以致用。
4.主管部门牵头分工合作,深入市场,供需对接。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对应的政府部门也很多,社会上的培训机构更加多,因此应建立一个带头机制。明确在政府统筹管理的作用下哪个部门牵头,其他部门机构配合协作的管理机制,并且接纳社会办学力量的参与,建立整体并且运转高效的培训体系。对于农民工劳动力的供需方面,可以以政府的形式联络友好企业召开劳务招聘会,不发达地区应派遣联络员走访知名企业,了解其用工需求,从而实现供与需的结合,也可与外派劳务公司合作,开拓沿海及国际劳务市场。根据调查所反馈的意见,掌握社会的用工需要和岗位的要求,从而开展根据需求培养农民工,尽可能实现定向输出,定向就业等订单式农民工培训,总体上形成农民工培训、就业和保障一体化的完善的培训机制。
5.完善农民工培训激励机制。对于用人单位,应考虑建立农民工培训奖励基金,主要用于奖励积极主动的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企业;对于参加培训的农民工来讲可以实行补助金制度,发放补贴或奖励,从而提高其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而对于培训机构来讲,鼓励普通中学和职业学校开展职业培训的技能培训课程,结合技能等级评定,奖励优秀的培训机构。
[1]李功奎,何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政府定位分析[J].农业经济,2006,(4).
[2]吕德宏,李平女.新形势下农民职业教育需求调查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1).
[3]彭移风.我国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完善和优化[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7,(2).
[4]许涛.当前中国农村高中教育的特点与经济学效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0).
[责任编辑 李孝敏]
G725
A
1671-6701(2015)02-0072-03
2015-01-10
2014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编号:2014228)阶段性成果
张敬燕(1973— ),女,河南方城人,硕士,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编辑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