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
——基于郑州金融业竞争力的分析

2015-01-30 03:05张雯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省会金融中心区域性

张雯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河南郑州450042)

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
——基于郑州金融业竞争力的分析

张雯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河南郑州450042)

构建金融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金融规模、金融效率、金融机构实力、金融开放程度和金融生态环境5个方面。将郑州与其他中部地区省会城市进行横向比较,可以找出郑州金融业的优势和不足。郑州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应当坚持市场化推进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发展壮大金融机构体系、完善金融市场层次、加快金融开放创新、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等。

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中部地区;金融业竞争力;对策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现代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能够促进金融资源及其他生产要素在中心城市的集聚和在区域内的有效配置,最大限度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1]。2007年河南省政府颁布实施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规划纲要》(豫政办〔2007〕112号)、郑州市政府颁布实施了《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的意见》(郑政〔2007〕33号)等一系列文件,明确提出要把郑州建成服务中原、辐射中西部,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区域性金融中心。2012年2月郑州市出台《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纲要(2011—2020年)》,明确将金融中心作为郑州都市区的功能定位之一。同时中部地区其他省份也十分重视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相继提出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发展战略。

近年来,郑州市金融业整体实力持续提高,金融业集聚程度不断增强,逐渐成为郑州市的优势产业。2013年,郑州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487.4亿元,仅次于武汉,在中部6省省会城市中居第二位。尽管郑州市金融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但金融对郑州经济的拉动作用尚没有完全释放,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仍然面临来自中部地区其他省会城市的竞争压力。我们通过构建金融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中部6省省会城市金融业竞争力进行横向比较,找出郑州金融业的优势和不足,以期为郑州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提供参考。

一、金融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金融业竞争力,即指一个地区所拥有的金融资源的总量,利用金融资源的便利性和效率,当地金融机构的发展情况,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以及当地金融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等[2]。我们从金融规模、金融效率、金融机构实力、金融开放程度和金融生态环境5个方面来构建金融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下:

1.金融规模。金融规模主要由银行业规模、证券业规模、保险业规模来衡量。具体指标包括: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款、A股市场上市公司数量和保费收入3项。以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衡量一个地区银行业的市场规模;以A股上市公司数量衡量一个地区证券业的市场规模;以保费收入衡量一个地区保险业的市场规模。

2.金融效率。金融效率主要由银行业效率、证券业效率和保险业效率来衡量,具体指标包括:银行存贷比、证券化率和保险深度3项。以银行存贷比衡量一个地区的银行业效率,存贷比是用银行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值计算得到,表示银行拥有的存款能够发放多少单位贷款,反映该地区银行业对存款资金的使用效率,存贷比越高则表明该地区银行业效率越高;以证券化率衡量一个地区的证券业效率,证券化率是用一个地区各类证券总市值与该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计算得到,我们用A股市场总市值与该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来反映该地区证券市场筹集资金的能力,证券化率越高则表明该地区证券市场效率越高;以保险深度衡量一个地区的保险业效率,保险深度是用保费收入与该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计算得到,反映该地区保险市场的发育程度,保险深度越高则表明该地区保险市场效率越高。

3.金融机构实力。金融机构实力主要由银行机构实力、证券机构实力、保险机构实力及其他类金融机构实力来衡量,尤其是本地法人金融机构实力。具体指标包括:本地法人商业银行数量、本地法人证券公司数量、本地法人保险公司数量和本地期货交易所数量4项。

4.金融开放程度。金融开放程度除了与金融自身开放程度有关,也受到该地区宏观经济开放程度的影响。具体指标包括:外资金融机构数量、地区进出口总额和地区实际利用外资额3项。以外资金融机构数量衡量一个地区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由于数据的可得性,我们用外资银行在本地的分行数量代替;以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额衡量一个地区宏观经济的开放程度。

5.金融生态环境。金融生态环境是指金融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主要由该地区的经济总量、中介服务水平、人才环境、信用环境等方面来衡量。具体指标包括:地区生产总值、会计师事务所数量、律师事务所数量、普通高等学校数量和“211”高校数量5项。以地区生产总值衡量一个地区金融发展的经济环境;以会计事务所数量和律师事务所数量衡量一个地区金融中介服务水平;以普通高等学校数量和“211”高校数量衡量一个地区金融发展的人才环境。

二、郑州金融业竞争力比较与评价

1.金融规模比较与评价。截至2013年,郑州市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为21792.8亿元,落后于武汉的27719.56亿元,在中部6省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二位,这表明郑州银行业的业务总量比较大;同时,2013年郑州市保费收入达到220.1亿元,在中部6省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一位,这表明郑州保险业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截至2013年,郑州市在境内A股市场上市的公司数量仅有21家,不仅落后于武汉的44家,也落后于长沙的39家和合肥的30家,在中部6省省会城市中居于第四位,这说明郑州的资本市场尚不发达,资本市场对经济的支持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

2.金融效率比较与评价。2013年郑州市存贷比为75%,已经达到银监会规定的商业银行存贷比的上限,这说明郑州银行业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已经最大限度地使用存款资金,存款资金利用效率高。此外,2013年郑州市的保险深度达到3.58%,落后于太原的4.04,在中部6省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二位,这表明郑州不仅保险市场规模大,同时保险业效率也比较高。但同时,2013年郑州市证券化率仅为16.66%,在中部6省省会城市中排名靠后,这说明郑州不仅上市公司绝对数量少,而且现有上市公司并没有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实现自我发展,进一步证明郑州资本市场发育迟缓。

3.金融机构比较与评价。当前郑州的金融机构仍不发达,突出表现为本地法人金融机构还比较少,截至2013年,郑州市本地法人商业银行仅有3家、本地法人证券公司仅有1家、尚没有本地法人保险公司,在中部6省省会城市中排名靠后。但与其他中部省会城市相比,郑州在金融机构方面也有自己的突出优势,郑州拥有中部地区唯一的一家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2013年郑州商品交易所累计成交量为5.25亿手,累计成交额为18.9万亿元,分别占全国期货市场的25.48%和7.07%,郑州商品交易所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已经形成影响世界行情的“郑州价格”。

4.金融开放程度比较与评价。在引进外资金融机构方面,截至2013年,郑州市仅拥有3家外资银行,不仅落后于武汉的8家,而且落后于长沙的5家和合肥的4家,在中部6省省会城市中排名第四位,这说明郑州的金融开放程度偏低。目前,郑州市仅有银行业和保险业有外资金融机构入驻,证券、信托、基金等行业在引进外资金融机构方面仍是空白,而且已经进入郑州市场的外资金融机构业务范围窄、资产规模小,在人才引进、产品开发、管理理念创新等方面对郑州金融业的促进作用有限,基本上没有为郑州的金融市场带来竞争压力。在宏观经济方面,2013年郑州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427.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3%,进出口总额和增长率在中部6省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一位;2013年郑州全年实际利用外资额33.2亿美元,落后于武汉的52.5亿美元和长沙的34亿美元,在中部6省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三位,这表明近年来伴随郑州航空港的建设,新郑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河南保税物流中心等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发展以及综合性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等平台的推进,郑州对外开放的力度持续加大,但开放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5.金融生态环境比较与评价。2013年郑州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201.9亿元,落后于武汉的9051.27亿元和长沙的7153.13亿元,在中部6省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三,这说明郑州的经济总量在中部地区省会城市中排名靠前,但要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仍需要创造更广阔的经济发展空间;2013年河南省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155.86亿元,连年稳居中部6省之首,这也为郑州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2013年郑州市的会计师事务所达到209家,落后于武汉的374家,在中部6省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二;律师事务所达到227家,在中部6省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一,这说明郑州的金融中介服务比较发达,在中部地区具有比较优势。郑州市为全国培养了大批金融管理人才,在全国银行业形成了独特的“郑州现象”,但同时存在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2013年,郑州市的普通高校数量达到53个,与武汉的80个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中部6省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二,但“211”高校的数量,不仅落后于武汉的7个,也落后于长沙的4个和合肥的3个,这表明郑州金融发展的人才环境,特别是本地金融人才的培养环境不容乐观。但是,郑州作为全国主要的交通枢纽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其成为全国乃至全球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集散中心,这为郑州建设具有较强辐射力和影响力的区域性金融中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外部条件。

三、加快建设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对策

以上可以看出,郑州的银行业和保险业在中部地区具有一定的优势,但证券业无论是规模还是效率排名都比较靠后,同时,郑州还存在金融机构尚不发达、金融开放程度偏低、金融生态环境不完善等问题。因此,郑州要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坚持市场化推进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增强郑州金融业辐射力。从理论上讲,金融中心的产生是正反两种力量相互博弈的结果。较大的经济规模、便利的商品和要素流动、丰富的信息资源等力量有利于金融中心的发展;而较高的入市成本、人为设立的市场壁垒等力量阻碍金融中心的发展。从实践上讲,国内外已经形成的金融中心主要可以划分为自然演进型和政府主导型两种模式[3]。结合郑州实际,郑州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应结合市场与政府二者的力量,坚持市场化推进与政府引导相结合。一方面,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利用郑州独特的区位优势,实现区域内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不断集聚;另一方面,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通过规划引导、制度创新、环境建设等措施,在全国金融系统中科学准确定位,突出郑州本地特色,助力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

2.发展金融机构体系,壮大郑州金融机构实力。第一,加快培育本地法人金融机构。推动郑州银行、中原银行开展跨区域经营,支持中原证券、中原信托等进一步做强做大,加快筹建中原农业保险公司等地方法人保险机构,支持本地金融机构组建金融控股集团,建立具有品牌效应的本地法人金融机构体系。第二,大力引进境内外金融机构。吸引尚未在郑州设立分支机构的境内外金融机构入驻郑州;对已在郑州设立分支机构的金融机构,争取其在郑州设立区域性总部或研发、信贷审批等功能性中心。第三,积极建设金融后台服务中心。为了更好地支持金融机构开展业务,要积极建设金融数据中心、金融信息备份中心、金融客服中心等金融后台服务中心。

3.完善金融市场层次,提升郑州金融业服务力。根据前文的分析,郑州当前的金融市场层次尚不完善,突出表现为银行业和保险业实力较强,而资本市场发展滞后。这就需要做到:第一,继续做强货币市场。努力将郑州建设成区域性票据交易中心,提高对资金的吸纳能力。第二,高度重视资本市场。推动主板、创业板、新三板等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发展,支持优质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或企业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鼓励中小企业到新三板挂牌交易,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第三,发展郑州商品期货市场。目前,郑州商品交易所的期货品种已经从粮食类为主扩展到煤炭、化工等更多种类,今后争取上市更多交易品种,提高郑州商品交易所在国内乃至全球的影响力。第四,推动融资方式多元化。支持和鼓励信托、金融租赁、产业投资基金等融资业务发展,加快组建河南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进一步完善多元化的融资体系。

4.加快金融开放创新,激发郑州金融市场活力。随着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载体的临空经济的发展,郑州经济将呈现出更强的开放性,这在为郑州金融发展提供更大空间的同时,也对金融开放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积极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和国外战略投资者,借鉴外资金融机构在经营理念、风险管理、人才储备、产品开发等方面的经验。第二,加强区域内和区域间的金融合作,探索与中部其他城市共赢的合作模式,积极承接沿海地区金融外包业务。第三,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做好金融机构的机制创新、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随着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战略的加快实施以及郑州都市区建设的不断推进,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新趋势,这就要求加快金融创新。比如,在城镇化过程中通过金融创新吸引社会资本,实现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通过土地抵押贷款、土地信托等金融创新,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依托航空港通过拓展航空租赁业务、离岸金融业务等,打造航空金融特色产业链。

5.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保持郑州金融业吸引力。由前文分析可知,郑州金融生态环境尚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第一,持续推动郑州经济健康发展。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作用,经济增长会创造出更加丰富的金融需求,进而带动金融业的发展。纵观国内外的经济发达地区,无疑都拥有先进且运行良好的金融市场体系。第二,加大对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在前期阶段,更加需要重视发挥政府的作用,出台有利于金融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第三,加快信用环境建设。依托人民银行征信体系,建立起包括信息采集、等级评定、信息披露、监督和失信惩戒等在内的完善的社会信用系统,尤其要解决制约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评价难题。第四,大力培育金融中介机构。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信用评级、资产评估、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与金融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提高中介机构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第五,培养和引进金融人才。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建立多层次的本土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引进紧缺的专业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

[1]侯红昌.加快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问题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

[2]汪来喜.基于城市比较的郑州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问题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4,(6).

[3]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课题组.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报告(第6期)[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 王亚伟]

F832.7

A

1671-6701(2015)02-0034-04

2015-02-20

张 雯(1983— ),女,河南开封人,硕士,中共郑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师。

猜你喜欢
省会金融中心区域性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佛山万科金融中心
A Trip to Xi’an
上海外滩金融中心空中健身会馆
省会攻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的通知 国办发〔2017〕11号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正确认识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
构建昆明市面向沿边离岸金融中心的探究
中国首个区域性商贸物流发展指数在兰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