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承耀
(宁波市行政学院,浙江宁波315012)
习近平论历史
乐承耀
(宁波市行政学院,浙江宁波315012)
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到历史。他认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是教科书,懂得历史是每一个人的基本素质。领导干部要读历史,要学习中国历史和世界史,重点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他认为,以古为鉴,可知兴替;要以史为鉴,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和历史警示,善于从历史的大视野中考虑问题;要用唯物史观指导下学习历史,将历史事件放在所处时代下,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对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习近平;论述;历史
重视历史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毛泽东、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向全党尤其是领导干部发出学习历史的号召。习近平同志是一位具有渊博历史知识、卓越历史见解的杰出领导者,他十分重视学习历史和借鉴历史经验。习近平同志关于历史学习的阐发本身,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它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精神,笔者把他梳理以下四个方面。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华民族已经有5000多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为人类的文明的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习近平在他的著作中阐述了历史的重要价值。
(一)历史是前人的百科全书
习近平同志认为:“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会。”“历史记述了前人积累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记述了他们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思想与智慧,记述了他们经历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与教训。”“大量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无不对今人,也必将对后人起到一个启蒙作用,振奋作用”。习近平还指出中国历史对中华民族的特殊意义。他说:“中国历史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创业史和发展史。”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创造和传承下来丰富的优秀文化传统,“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2014年6月6日,习近平在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讲话中又一次指出:“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共同的根让我们情深意长,共同的魂让我们心心相应。”
正因为如此,习近平强调认识中国就要注意历史和现实。他在比利时欧洲学院发表重要演讲中说:观察和认识中国,历史和现实都要看,物质和精神也都要看,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斗争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发展史,改革开放30多年探索史,这些历史一脉相承,不可割裂。脱离了中国的历史,脱离了中国的文化,脱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脱离了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是难以正确认识中国的。习近平多次强调,正确认识中国不能脱离中国的历史、文化,不能脱离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
(二)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和最好的老师
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进行第七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他还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中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他在中央政治局第18次集体学习中又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他认为“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走到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他又说到:“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对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十分必要,对开创未来也十分必要,因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习近平认为: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习近平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他还举例说:“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
(三)中国历史的主要内涵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就认为中国历史包含着许多涉及对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的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诸如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顽强意志,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海纳百川、虚怀若谷的博大胸怀,修齐治平、治国安民的政治理想,‘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执着追求,等等。”习近平还引经据典举例说:“我们的先哲很早就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这是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刚健有为、勇往直前的内在动力。古代神话中流传的‘精卫填海’、‘女娲补天’、‘愚公移山’,孔子倡导的‘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汉使苏武的饮雪吞毡,以及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逐而赋《离骚》、司马迁忍辱而作《史记》等等,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刚强坚毅、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从上述的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内涵涉及中国古代理想、开放、创新、修身等内容。
习近平同志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也善于把历史经验有机地融入,这是他的独特的执政风格。
(一)史籍书林中蕴涵着丰富历史经验
习近平在他的著述、演讲中认为史籍书林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他指出:“优秀传统文化书籍作为古今中外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是一种以一当十、含金量高的文化阅读。”因为中国古代典籍中,有治国理政的丰富经验。他指出:“几千年来,我国流传下来的各种历史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其丰富和完备的程度,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相比。这是中华文明特有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中国历史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创业史和发展史。其中既有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丰富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的深刻教训以及由乱到治的经验智慧;既有当事者对时势的分析陈述,也有后人对前人得失的评论总结。可以说,在中国的史籍书林之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其中包含着许多涉及对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的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
(二)牢记历史经验教训和警示
习近平认为,总结历史经验的目的是以史为鉴。他指出:“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是我们党一贯重视并倡导的做好领导工作一个重要的思想和方法”。“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一贯重视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习近平还认为:“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为此,“要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在《领导干部要学习历史》中又说:“我们学习历史,要结合我们正在干的事业和正在做的事情,善于借鉴历史上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各种有益经验”。他举例说:中国历史上,很多人主张“儒法并用”、“德刑相辅”,用现在的话来说,也就是主张思想教育手段要和法制处治手段并用。法是他律,德是自律。治理国家和社会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全面规划。我们党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古人这方面的治理思想与经验。他又举例说:中国历史上凡是有作为的政治家都非常重视人才问题。他们深深懂得“为政之道,任人为先”的道理,在选人用人方面留下了很多可取的思想和经验,诸如知人善任、选贤任能,才兼文武、德才兼备,敬贤敬能、礼贤下士,访求俊彦、唯贤是举,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避其所短、用其所长,勤于教养、百年树人等等。
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后,语重心长地说:“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回首过去,全党同志必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习近平在这里第一次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的中国梦。
当然,历史的警示也不能忘记。习近平认为腐败是社会毒瘤。如果任凭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亡党亡国。习近平说:“我们党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到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是深刻总结了古今中外的历史教训的。中国历史上因为统治集团严重腐败导致人亡政息的例子比比皆是,当今世界上由于执政党腐化堕落、严重脱离群众导致失去政权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啊!”他号召人们要“牢记历史警示”。为此,习近平举例说:“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了中国的封建帝王,开始是代表了历史发展要求的,但他好大喜功,横征暴敛,弄得民怨沸腾,不过传之二世秦王朝就灭亡了。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唐王朝建立后。唐太宗励精图治、纳谏任贤,成就了贞观之治。但是,唐王朝后来的统治者渐渐忘乎所以,沉醉于声色犬马,唐玄宗‘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期’,各级官吏贪污贿赂成风,结果‘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发生了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就从兴盛走向衰落,最后王仙芝、黄巢起义攻下长安,不久唐王朝就寿终正寝了”。习近平认为这方面的例子是多得很,我们应该以史为鉴,牢记历史警示。
(三)运用历史典故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习近平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内涵丰富,在阐述中运用大量历史典故。习近平认为,从历史经验看,凝聚共识对改革能否成功至关重要。他针对深化改革中的一些认识,引经据典,给以说明,他说:“历史上,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宋代的王安石变法,明代的张居正变法,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当时君主专制的政权性质和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加之统治集团内部盘根错节、相互倾轧,改革触动了一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他们的变法都遭遇了强大阻力,甚至弄得自己身败名裂。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是有改革观念的一个人。清代末年,社会矛盾积重难返,大局变革势在必行,各种观点沸沸扬扬,各种人物粉墨登场,搞得莫衷一是,张之洞感叹道:‘旧者因噎而食废,新者歧多而羊亡;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不知通则无应敌制变之术,不知本则有非薄名教之心’,说的就是因把握不好守成和变革的分寸形成共识之难”。习近平运用“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等历史典故来说明要深化改革,必须对改革形成共识。
习近平同志的有关历史的讲话中,善于从历史的大视野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也着眼于发展的大趋势,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光芒。
(一)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放在所处时代中
习近平说:“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习近平认为:“革命领袖是人不是神。尽管他们拥有很高的理论水平、丰富的斗争经验、卓越的领导才能,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认识和行动可以不受时代条件限制。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把他们像神那样顶礼膜拜,不容许提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
习近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读历史的典范。他以科学的历史观,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分析。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谈会上讲话》中就指出:“我们党对自己包括领袖人物的失误和错误历来采取郑重的态度,一是敢于承认,二是正确分析,三是坚决纠正,从而使失误和错误连同党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宝贵的历史教材。”习近平认为,毛泽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振兴、中国人民解放和幸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毛泽东毕生最突出最伟大的贡献,就是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性成就,并为我们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积累了经验和提供了条件,为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胜利发展、为中华民族阔步赶上时代发展潮流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不能否认,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走过弯路,他在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对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过,功绩是第一位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的错误在于违反了他自己正确的东西,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
对待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的两个“三十年”,习近平也以唯物史观为依据,做了实事求是的分析,提出了“两个不能否定。”习近平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改革开放是人民的要求和党的主张的统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实践主体。所以,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党的领导的统一,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开放。”2013年11月12日,他又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的力量源泉。改革开放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忠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一开始就使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归纳了改革开放积累的宝贵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
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还指出:“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不论发生过什么波折和曲折,不论出现过什么苦难和困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在2014年10月13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8次集体学习时也指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文明也是人民创造的。”而“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习近平还率先垂范,深入基层,比如2012年12月7日至11日,到广东考察,12月29日至30日在河北阜平县考察,慰问革命老区群众等。习近平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对历史的深入阐述和身体力行,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观和人民为本的价值观。
(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习近平认为,学习历史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给以总结,对所读之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知古鉴今、古为今用,这样才能在我们认识和处理现实问题中发挥历史知识应有的积极作用。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2014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进行第18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时就如何对待历史经验时又提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问题,他说:“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
习近平同志在历次讲话、著述中,不仅谈到学习历史的意义以及总结历史经验的作用,而且强调领导干部要学习历史。
(一)领导干部学习历史意义
学习历史,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是我们党一贯重视并倡导的做好领导工作一个重要的思想和方法。习近平指出:“我们学习历史,就要学习和吸取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宝贵思想财富,从中获得精神鼓舞,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防止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作出自己的贡献。”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又指出:“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科技、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知识,领导干部要结合工作需要来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这里把学习历史作为知识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他还说:“各种文史知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也要学习,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
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广泛学习各方面知识的同时,要尽可能多同学习和掌握一些历史知识。”“领导干部学习和了解历史,不仅可以拓宽知识面,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而且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社会活动规律,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历史知识丰富了,眼界和胸襟就可以大为开阔,精神境界就可以大为提高,思维层次和领导水平就可以提升到一个新境界。”“领导干部要通过研读历史经典,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起到‘温故而知新’、‘彰往而察来’的作用。”
(二)要学点中国历史
习近平认为,领导干部学习历史,首先要学习中国历史。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学习历史.要学习中国历史,了解和懂得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创造的灿烂历史文化,继承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从中汲取思想精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发扬光大。他认为中国历史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创业史和发展史,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和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其中包含着许多涉及对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的成与畋、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要善于借鉴历史上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各种有益经验。“我们学习中国历史,就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中汲取思想精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发扬光大”。习近平也认为学习中国历史同时,应该学习一些世界历史知识。
(三)重点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党史和国史
学习中国历史的侧重点何在?习近平强调,“领导干部学习历史,要注重学习鸦片战争以来的我国近现代历史和中共党史,加深对近现代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习近平指出,学习中国近现代史要特别注意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是党带领人民不断把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推向前进的历史,所取得的成就与进步,伟大辉煌,所经历的困难与风险也世所罕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已经在这条道路上走了30多年,历史证明,这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富民强国的正确道路,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四)了解历史的可靠方法就是看志
习近平强调了志书对记述历史的价值。
早在福建工作时,习近平就认为了解历史的可靠方法就是看志。他说:“志书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为现实工作服务有利辅助手段。我们是搞领导工作的,‘以古为鉴,’可达到‘知己境地’,做出科学决策。”习近平在福建宁德地区地方志工作会议上说:“我来这里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看府志、县志。要马上了解一个地方的重要情况,就要了解它的历史。了解历史的可靠第一件事就是要看志,这是我的一个习惯。过去,我无论走到哪里,第一件事就是看地方志。”他认为从地方志中“可以较快地了解到一个地方的山川地貌、乡情民俗、名流商贾、桑麻农事。可以从中把握很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可谓‘开卷有益’。”这是为各级领导干部如何学习历史,运用方志了解历史作出了实践典范。
[注释]
从宏观方面(漓江生态系统模拟和动物的行为)呈现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建立模拟漓江生态系统,设计对照试验,模拟降酸雨,从黑藻细胞的叶绿体数量和黑藻生长情况变化,反应酸雨对生物的影响。从鼠妇、蚯蚓等动物被酸雨侵袭后的行为,推断酸雨对动物的影响。
责任编辑:梁一群
K01
A
1008-4479(2015)01-0027-07
2014-11-27
乐承耀,宁波市行政学院教授,专业技术二级,研究方向为浙东区域史和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