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机遇与挑战

2015-01-30 01:06杨峥嵘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网民互联网+政府

杨峥嵘

(中共潮州市委党校,广东 潮州 521000)

近两年来,“互联网+”概念被持续热炒。“互联网+”就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简单来说就是“互联网+某某传统行业=互联网某某行业”,例如互联网+传统集市有了淘宝和京东[1](P1)。今年两会上,“互联网+”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这意味着“互联网+”正式被纳入顶层设计,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当前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的潜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因此,除了经济领域,互联网还能+政治领域,比如国家治理。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治理现代化”这个概念。治理是一个全新的政治概念,它不同于传统的统治或管理的观念。传统观念认为,公共事务的管理权只属于政府,在某种程度上将社会等同于政府。政府对整个社会实行一种自上而下的、单一向度的垂直管理。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政府包办一切[2](P3)。但治理理论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多元化,单单靠政府是管不好社会的,必须将政府机构、公共组织以及公民个人这三者组合起来,通过一种合作、协商、伙伴等关系来构筑起一个治理平台,这样才能够满足高度复杂的现代管理。因此,中央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从传统的自上而下、单一向度的统治和关系,变成现代的一种彼此之间的交互、多元向度之间的治理。而这样的一种转型,与互联网的趋势是不谋而合的。互联网时代最为典型的一个特征是多元向度[2](P2)。因此,互联网+国家治理就是要借鉴互联网的多元向度的方式将政府机构、公共组织以及公民个人这三者组合起来治理国家事务。

一、当前我国互联网发展的态势特征

一方面,从网络规模上说,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一网络大国。根据2014年国家互联网发展报告,截止2014年12月31日,我国有6.18亿网民,相当于两个美国的人口,接近我国一半人口,互联网的普及率是45.8%,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总体来说,中国互联网已经发展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和人群之中。而且,6亿多网民中有5亿的手机网友,2014年就增加了8000多万手机网民。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手机上网,这反映了互联网快速实现移动化和智能化,这是“互联网+”发展的重大基础。此外,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和使用率非常惊人,一半网友使用过网络购物,人数居世界第一。2014年,淘宝的“双十一”全天交易额571亿元。中国的网购经济是全世界第一,创造了一个新兴行业的发展奇迹。整体来说,这些都是我国“互联网+”发展的优势。

另一方面,我国还不是网络强国。这是因为,作为网络大国,中国还具有独特的网民结构以及非常独特的网情,称不上网络强国:在年龄结构上,30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超过一半;在学历结构上,高中及以下学历的网民接近八成,其中最大的一个群体是初中学历的网民,占36%,数量超过2.2亿;在职业结构上是以学生、个体户、无业下岗人员为主;在收入结构上,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草根网民占七成。6亿多网民中,低学历、低收入人群还在持续增长,所占比例在整个网民群体中持续提高,成为了网民群体的主力。这就是中国目前的网情。除此之外,我国还有自己独特的国情,概括起来就是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价值多元和矛盾多发。这种国情在当前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普及下,给我国互联网发展造成劣势,也由此带来了互联网+国家治理的挑战[1](P3)。

二、在独特的中国网情中,互联网给国家治理带来的挑战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风险无处不在的时代。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和舆论形成呈现新的格局,过去官方媒体控制信息传播、一个声音说话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言论表达和舆论氛围与以前大不相同,传统道德、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不断被解构和颠覆,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面临巨大挑战[1](P3)。

1.信任危机。在网络自媒体时代,有了微博、微信、贴吧、论坛、qq空间这些平台,每个网民都是记者。在网民人人参与、众声喧哗当中,舆论导向进入多样化,正确的舆论导向面临巨大的挑战。例如,2015年初,陕西某高级中学多名高二女生向学妹施暴,逼她们“卖处”一事再次在网上发酵,引起舆论关注。针对此事,当地政府调查研究,处理了相关人员。其中,经公安机关反复侦查,目前该案中未发现任何公职人员参与。可是,这个调查结果却遭到网友的一致质疑:这个结果早就料到、官官相护、中国特色,自古如此……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

2.舆论危机。如今,有些网民自由地、隐秘地通过互联网发表言论,使一些负面的言论在网络舆论场得到放大和强化。例如,2015年初,中央军委前副主席张万年将军和青年歌手姚贝娜相继去世,一时间,有关姚贝娜的话题热度居高不下,朋友圈以及各种社交网络平台也被有关姚贝娜的消息刷了屏。随后,有部分网友以此做对比,生出诸多感慨,从而又在网络上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论,质疑社会畸形,甚至上纲上线到批评政治制度。其实,这个现象的实质是互联网娱乐化趋势下的一些现象。作为互联网主力的年轻草根,他们理所当然会更关注一个英年早逝的女歌手。这件事完全没有必要站在道德制高点批评社会、批评政治制度。

3.信仰危机。基于现代社会人们的接受心理和网络传播特点,在互联网上,一些另类的、负面的、批判质疑性的信息更容易被传播,正统的、官方的信息和思想文化价值不断受到质疑和恶搞。比如,邱少云火烧的故事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但是,近年来,某些网络媒体不断炒作“火烧邱少云违背生理学”的命题,以此来质疑邱少云火烧的真实性。还有一些人发段子调侃邱少云,以歪曲丑化共和国英雄人物的方式博取眼球。这种攻击烈士英雄人物,麻痹中国人精神信仰的行为值得我们关注。这提醒我们,互联网是关键的社会政治因素,具有多方面的、深刻的、巨大的社会政治影响。如果不能准确深入把握互联网发展的态势特征,不善于管理互联网,不善于引导网络舆论,互联网将给我国的社会稳定、政治安全和国家治理造成严重的挑战。

三、积极推动互联网+

我国资深互联网观察家林军认为:互联网将是中国改革的下半场。确实如此,互联网将是政府进行公共治理和基层民主建设的一个崭新的平台,对我国社会的推动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推动“四个全面”进程当中,国家应对互联网加以更大限度的整合和应用,让互联网在国家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3](P3)。

1.加速互联网+政务发展,构建起一座联系民众与政府的桥梁。在过去由于条件所限,也由于我们政府的服务意识欠缺,使民众的意见和投诉不能够真正地传达到我们的政府,而这种状况将会引发很大的社会问题。就像首都机场爆炸案的肇事者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为什么要进行这些活动,是因为我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所以我们在“互联网+”时代当中,真正地构建起民众与政府之间通达的桥梁是非常关键和必要的。数据显示,我国的各级政府网站已超过8万个,但许多政府网站的内容存在更新速度缓慢、错误百出的现象。各级政府都要将政务公开作为常态化的工作,养成在“放大镜”和“聚光灯”下行使权力的习惯,扎实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逐步完善,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要以互联网为依托,遵循保密例外的原则,及时公开各类施政信息,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信息公开,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阳光政策清除暗箱操作,使小道消息和流言蜚语失去市场。要落实新闻发言人制度,增强新闻传播的及时性。对于重要的决策出台、重大的政策调整、突发的公共事件等公众关心关注的问题,要通过新闻发言人在第一时间及时发布信息,做到快说、敢说、说好,掌握网上舆论的话语权和主导权[4](P3)。

2.推动“互联网+益民服务”,建设智慧城市。《指导意见》提出的“互联网+益民服务”概念,覆盖了与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领域。电子政务、便民服务、在线医疗、健康养老、网络教育等等是关乎人民生活福祉的重要举措之一。可以说,“互联网+益民服务”既是发挥互联网优势改进民生服务的新途径,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而这些重要的益民服务都将集中体现在“智慧城市”建设当中。其中,号称“中国最互联网城市”的深圳,以智慧城市发展为契机,与腾讯公司合作在微信打造了一个“城市服务”平台,可在线享受包括水电煤缴费、驾驶人违法查询、个人纳税信息查询、社保查询、环保举报、医院挂号、港澳再次签注、户政业务预约、长途汽车购票等多项民生服务。而且,市民通过该平台,可直达政府各委办局的服务项目,实现“一个入口,多种服务”。可见,“城市服务”将政府部门线下的、桌面端的办事流程升级到移动端,使公众足不出户、随时随地就能获得政府提供的服务,为公众的生活工作带来便利,也切实减轻政府部门的工作负担,推动转变政府职能。

3.提高互联网舆论引导能力,牢牢把握网络舆论引导主动权。一是潜移默化,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在互联网上大力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和谐理念、传递美好情感、守护道德良知,提升网民的道德规范意识,唱响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互联网主旋律。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开通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站,积极搭建互联网行业公众监督平台,及时掌握和处理互联网上违法和不良信息。提升网络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坚决杜绝虚假报道和有偿新闻现象,努力建设一批“权威、及时、实用、时尚、亲和、互动”的主流新闻网站。二是主动出击,营造网上正面舆论强势。要培养一批坚持正确导向的网络意见领袖,强化主流的言论来孤立非主流语言,以此来引导网络民意的方向。加强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通过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实战演习、座谈会、研讨会等培训形式帮助网评员掌握网络评论技巧,提高网上评论能力。要经常性主动设置意见主题,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网络意见领袖和网评员进行评论[5](P4)。对一些重点、热点社会问题要组织跟帖,通过各种观点的集合、碰撞和交汇,形成舆论影响。三是疏堵结合,净化网络空间。对一些过激的误导公众的言论和各类谣言实行必要的网络管制,依法严惩制造传播虚假信息者。坚持严厉打击与管理整治相结合规范公众的网络行为,严打网络淫秽色情表演、网上招嫖、网络赌博、网络贩毒和网络诈骗等犯罪活动,坚决维护互联网信息安全和正常网络秩序。

[1]王国华.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国家治理的新挑战[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

[2]施雪华,张琴.国外治理理论对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启示[J].学术研究.2014(06).

[3]汪旻艳.网络公共领域与政治生态的互动与对接[J].领导科学.2012(31).

[4]刘杨.地方服务型电子政务建设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5]谈国新,方一.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3).

猜你喜欢
网民互联网+政府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政府信息公开”观察
有感“网民节”
2.9亿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