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德良 李娟 章临婧
(1.中共抚州市委党校,江西 抚州 344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一思想落实到改革方面,既指明了改革的重要意义与历史地位,又强调要找准深化改革开放的突破口,明确深化改革开放的着力点,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和理论武器。
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来的全面深化改革,给予了充分的阐述。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以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高度揭示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与重大意义;以历史-现实-未来的宽阔视野,从方向、原则、本质、规律、方法、途径等角度对改革开放的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这些论述使全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更加自觉地把握改革开放的规律性,从而更加坚定地肩负起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责任。更引人注目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1](P67)身体力行地致力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切实推进。
虽然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深化改革给予了充分的理论阐述,强调改革开放是党在新时代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革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但这些理论阐述目的是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提供充足的理论支持。例如,当他断言“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时,就强调“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当他断言“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时,就强调“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当他断言“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时,就强调“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当他断言“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时,就强调“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1](P67-68)
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成立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小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各次会议上,几乎每次讲话都强调要将改革举措落到实处。比如,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今年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要真刀实枪推进改革,为今后几年改革开好头。各地区各部门要狠抓工作落实,实施方案要抓到位,实施行动要抓到位,督促检查要抓到位,改革成果要抓到位,宣传引导要抓到位,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2]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进而将抓改革举措落地作为重要政治责任。
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看来,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其基本特征是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其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实践观也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眼中的实践主要是作为一个本体论的范畴,突出的是实践的能动性,目的是克服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片面性;而毛泽东眼中的实践主要是作为一个认识论范畴,强调的是实践的客观性,重在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目的、检验标准。从马克思到毛泽东,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作为一种基本形式,主要指的是社会革命;而随着时代主题的变化,实现中国梦、现代化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就成为当代中国的主要实践形式。当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必然反映这种时代变化,必然要高扬“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思想旗帜,重视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注重改革举措的落实。
如果说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那么“改变世界”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
1.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实践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理念与治国理政思路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后,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任务,面对发展方式亟待转变、社会矛盾集中凸显、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新形势,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如何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备受国内国际关注。习近平总书记致力于全面改革的推进、落实,正是对这一问题的积极回应,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理念与治国理政思路的具体体现。这些执政理念与治国理政思路主要包括: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执政使命;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执政目标;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每个中国人享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以及与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进步的机会为执政追求;以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执政方略;以为民、务实、清廉为执政准则;以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为执政信条等等。这些执政理念、治国理政思路与改革相联系时,就势必要求将改革全面推进、将改革举措落到实处。
2.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实践观,为中国梦提供了实现路径,赋予中国梦以行动内涵。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阐述了民族复兴中国梦,这是着眼于坚持和拓展中国道路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它反映了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指明了全党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目标。它把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与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它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把中国过去、现在与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它把中国、世界和人类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个心心相通的“最大公约数”,是一个跨越时空的宏伟梦想。在习近平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实践观指引下,我们更加自觉地时刻关注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不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断推进体制改革的进程。实现中国梦这一重要战略思想,在深化改革的全面推进中,越来越变得触手可摸:它既是奋斗目标,更是实践过程;它既是一个宏伟梦想,更是一个伟大事业与建设工程;它不仅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担当,更日益成为一种使命追求;它不仅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更是一个艰巨的践诺历程;它不仅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更是一串创造历史的进军步伐。
3.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实践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性特色。创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是总结实践经验的过程,也是用这一理论体系指导和推动改革发展的过程。同时,新鲜生动的伟大实践又在检验着最新理论,有力地证明了中国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邓小平理论是这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也无不如此。新时期以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在一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进行阶段性总结的基础上,对中国理论作出新的概括;另一方面又提出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任务。从党的十五大到党的十八大,从学习邓小平理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用中国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高潮迭起,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实践的成就又进一步增强理论的巨大威力。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实践任务,当今中国的实践主题就是以全面深化改革促全面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践观,立足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鲜活实践,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发展内容,丰富着中国理论,同时也使其实践性特色更加鲜明。
4.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实践观,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实践秉性。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历程。半个多世纪的奋斗历程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毛泽东思想正是对这些经验教训进行深刻总结而形成的理论概括。同时,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指南作用正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得以体现,在它指引下,中国革命才找到了正确道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才得以确立;毛泽东时代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并提出了许多很有启发性的论断,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为生产力水平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经验。毛泽东思想对社会实践的依托、总结,形成了“实践论”的理论自觉。总之,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发展、体系内容、历史作用无不呈现出厚重的实践品性。习近平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实践观,正是对这一实践秉性的继承发扬,是对毛泽东“实践论”的通俗化表达与时代化阐发。
5.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实践观,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注重“改变世界”的实践品格。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民族独立和社会现代化的双重历史任务。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历史证明,指导完成这双重历史任务的思想武器,正是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注重实践的革命理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方法论。马克思说过: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P19)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学说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它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点引入哲学,全面科学地论证了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基础及发展动力,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只能通过“变革的实践”加以解决;揭示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和在自身理论中的基础地位;它强调自己的全部理论都要付诸实践,指导实践,变为群众的行动,化作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才把自己的学说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习近平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实践观,在当代中国时代条件下,就是“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1](P9)以中国方式、中国气派、中国语言阐释弘扬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
全面深化改革是当代中国主要的实践形式,“一分部署,九分落实”,[1](P101)落到实处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既是认识过程的主要环节,更是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1.认识论是其第一个维度。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全面深化改革是目前重要的实践形式。但改革本身也可以成为我们的认识对象,需要我们去探索其规律,以问题为导向,“摸着石头过河”,逐步形成改革的思想理论、顶层设计、总体方案等,这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将改革举措落到实处,即必须由理论再回到实践中去,实现认识的又一次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后者之所以更为重要,就在于通过这次飞跃使认识物化或对象化,使认识变为现实,使精神力量变为物质力量。人的全部活动无非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前者是后者的准备,后者是前者的归宿,第二次飞跃才是目的所在。何以“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从认识论看根本原因即在于此。
2.第二个维度是价值论。实践,它不仅是改革认识论的重要范畴,而且更是改革价值论的重要范畴。价值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生成、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一种主客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价值具有鲜明的实践烙印,它源于社会实践。人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一种价值活动,都是人们追求、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过程。因此,实践的观点是价值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首先,社会实践是理解和解决一切价值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实践中,事物及其属性进入人的视野,才会形成特定的价值关系。事物能否成为价值客体,不仅依赖于事物自身的属性,而且取决于人们的实践水平。其次,实践是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运动。它既要求主体了解、掌握对象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也要求按照人本身的目的、需要和能力去选择决定“应该如何”,从而创造一定的价值;既要遵循“真理原则”,也要服从“价值准则”。实践的本性及任务正在于实现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前进。”[1](P67)习近平总书记精炼概括了改革实践的真理性要求;“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1](P71)习近平总书记又准确指明了改革实践的价值所在。
将改革举措落到实处,作为改革的实践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尤其重视其价值方面,他总是将其与人民利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华民族复兴、“三个进一步解放”、“两个让”等联系在一起。毛泽东提出实践第一观点,主要是为了纠正当时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故侧重于认识论来论述实践的重要性。当今时代的主题、需要、精神、特征、潮流、意愿正处于重大变革之中,世情、国情、党情已然深刻变化,革命党成为执政党,党及其各级干部面临着严峻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打破不合时宜的思维定势,是推进全面改革必须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思维定势有的是在长期工作中形成的,有的是个人立场、地位、利益决定的,有的是同现有的一些工作格局、工作权限、工作机制密切相关的。……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果完全顺着既有的思维定势来行事,可能就觉得不需要改革或不积极去推动改革了,就可能误事。我们说要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就是要破除妨碍改革发展的那些思维定势,顺应潮流,与时俱进。”[4](P152-153)
为打破思维定势,落实改革举措,推进改革进程,习近平总书记从认识论与价值论两个维度,对实践主体提出了大智、大勇与大仁的相关要求。
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认识真理并发展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思考、研究、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5]全面深化改革是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复杂性前所未有,要善于探索其内在规律,把握和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六个重大关系,包括: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还要重视探索改革方法。在总体方法上注重改革的“三性”: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1](P68)在突破方法上,有“四从”选择:从最紧迫的事项改起,从老百姓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这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可行方法。在推进方法上,如何处理好“五个关系”:“整体政策安排与某一具体政策的关系、系统政策链条与某一政策环节的关系、政策顶层设计与政策分层对接的关系、政策统一性与政策差异性的关系、长期性政策与差异性政策的关系”[1](P68)还有待于进一步摸索。“大智”来源于伟大实践,伟大实践必定是社会的实践,要将“实践-认识-实践”的过程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结合起来,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坚持问计于民,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要果断拿出改革勇气。勇气,是古今中外都推崇的一种美德。在古希腊,它与“智慧、正义、节制”并列;我国古代的“三达德”——智、仁、勇中的勇,都说明勇气的重要地位。政治勇气对于处理国内外重大事务尤其是改革方面有着重大的影响。当年毛泽东因其巨大的政治勇气,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完整与领土安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英勇奋斗、团结奉献、不怕牺牲的大无畏气概;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国两制”的治国方针,也体现了巨大的政治勇气与政治智慧。今天,全面深化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深水区,改革越是向前推进,越会碰到困难、遇见阻力,这无疑对改革者提出了“大勇”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断然指出:“中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需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6]在改革实践中,实现政治勇气,离不开政治智慧。既要认真分析处理重大政治事务的风险,也要考虑其信心的来源,更要认清矛盾冲突及其得失。可以说,政治勇气是政治智慧的体现。政治勇气的实现,也离不开善良的政治意志。政治勇气必须用之于维护并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而非一已私利,否则勇气会变成邪恶与冷酷。
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当代共产党人的“大仁”,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必然逻辑。价值观是人们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事物价值的根本看法,是关于如何区分好与坏、善与恶的总体观念。价值关系的本质是利益关系。作为利益的主体可以是个体,可以是集体,也可以是社会。任何一个现实的个人必然既是个体,又属于某个集体,同时还是社会的成员。因此个人的利益是多层次的,既有个人利益,又有集体利益,还有社会利益,仅仅以个人利益作为价值评价的依据,显然会失之片面。正确的态度是“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1](P97)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方案、落实改革举措,“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P4)要将“实践-认识-实践”的过程与“从人民利益出发试行改革-形成改革的思想理论、总体设计、方案举措-落实改革举措以创造人民的美好生活”化为一体。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的讲话[N].2014-8-18.人民日报,2014-8-1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5]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N].2014-9-29.人民日报,2014-9-30.
[6]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N].2014-4-1.人民日报,201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