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桃琴
(江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西 南昌 330000)
“哎呀嘞!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同志哥!夜打灯笼访贫农……”这首兴国山歌,在上世纪30年代传遍整个苏区。苏区百姓用直白朴素的语言,充分表达了对苏区干部好作风的称颂和拥护之情。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内涵非常丰富,主要表现为:坚定信念,深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勤政为民,“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清正廉洁,躬行“自带干粮去办公”;求真务实,坚持“反对本本主义”;争创第一,创造“第一等的工作”;无私奉献,“一切为了苏维埃”。[1]毛泽东则简洁概括为:“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可以说,苏区干部好作风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完美诠释和具体表现,党的群众路线则是苏区干部好作风的概括和升华。
毛泽东在1933年6月指导查田运动时,第一次提出“群众路线”,他指出:“不按阶级路线与群众路线,不得群众赞助与同意,都不能使查田运动收到成绩,反会使群众不满,阻碍查田运动的进行。”[2]而比较完整的论述群众路线则在抗日战争时期。1943年6月,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3]
此后,中国共产党对群众路线做过三次系统总结。第一次是1945年党的七大上,刘少奇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根本的组织路线。他同时概括了毛泽东关于群众路线的四个思想观点,即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第二次是1956年党的八大上,在党章的总纲中把“群众路线”写入修改后的党章。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提出,要通过建立制度和加强监督来保证群众路线的贯彻,使党不脱离群众。他指出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每一个党员必须养成为人民服务、向群众负责、遇事同群众商量和同群众共甘苦的工作作风。另一方面,党的领导工作能否保持正确,决定于它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这就使群众路线内涵更丰富了,表述也更完善了。第三次是1980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群众路线进行了理论总结,指出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党的文献中第一次从定义的角度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高度概括。后来,党的十二大又在党章中写道:“党坚持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群众,并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党的十四大党章中又表述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此后,关于党的群众路线基本内容的表述一直沿用至今。
“一切为了群众”是我们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解决“为了谁”的问题。弄清“为了谁”,才能找准前进的目标方向,才能使广大党员干部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引导动员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
“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党的政治路线和工作路线的集中体现,是解决“依靠谁”的问题。弄清“依靠谁”,才能找到工作的根本动力,把群众的伟大实践作为工作的动力源泉。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基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循环反复的实践过程。
明确“为了谁”、搞清“依靠谁”,归根到底还是要解决好“我是谁”。这个问题对于每一个党员来讲,既简单又重要。解决“我是谁”的问题,关键在于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视群众为亲人、把群众当主人。只有弄清“我是谁”,才能更好地认清自己、定位自己。党的群众路线讲来自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组织动员群众,实际就回答了“我是谁”的问题。全体党员只有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智慧的增长和本领的增强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实践中,坚持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才能更好地改造自己、提升自己。
在“二苏大会”上的报告中,毛泽东在列举了兴国县长冈乡干部作风的模范事迹后,就向大会提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广大群众认识到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那么,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4]
其实,早在1928年11月的中共中央第二十号通告中,就曾指出,“无产阶级的领导权不是天然巩固的,农民劳苦群众不是天然就跟着无产阶级跑的,这要靠正确的政策和不断的斗争来决定。”[5]
老一辈革命家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整个苏区时期,共产党建立了苏维埃民主制度,苏区群众享有广泛民主权利,在政治上翻身做主人;打土豪、分田地,广大农民获得赖以生存的土地,在经济上摆脱了受压迫受剥削的境地。通过文化教育,改善了群众的精神生活;通过工农业的发展,提高了群众的生活水平;通过医疗卫生,保障了群众的生命健康。正是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使人民群众真心实意地拥护党、拥护革命、拥护苏维埃政权,把革命当作无尚光荣的事业,坚定不移地跟党走,自觉自愿地把一切献给革命。“只有240万人口的赣南苏区,参加红军达33万余人,参战支前60余万人,有名有姓的烈士10.8万人。……同时,苏区的党和红军,以一切相信群众、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和动员组织群众的群众工作路线,成功开辟了中国工农武装革命的崭新局面。”[6]
只有坚持“一切为了群众”,才能实现“一切依靠群众”。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只有坚持“一切为了群众”,才能得到一切群众的支持、爱戴和拥护。
1930年5月,毛泽东做“寻乌调查”后,撰写了《反对本本主义》(原名为《调查工作》),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他强调,“反对本本主义。……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察,一味盲目执行,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的态度是很不对的。……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7]调查必须深入群众,坐在房子里或者单凭“本本”,是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和制定出正确的政策的。毛泽东自己就先后对寻乌县、兴国县、吉水县东塘和木口村、兴国长冈乡、上杭才溪乡等地进行了调查。内容涉及中央苏区的政治制度、经济关系、阶级状况、商业交通、文化教育、宗祠族权、家庭伦理、风土民情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央人民委员会主席张闻天,在看了毛泽东的《乡苏维埃干部怎样工作》后,学习毛泽东的榜样,深入各区进行了区苏维埃干部的工作调查,写出了《区苏维埃干部怎样工作》的小册子,并将这两个小册子合编成《区乡苏维埃干部怎样工作》,发给区、乡干部学习。在他们的带动下,中央苏区的全体干部都树立了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良好工作作风。
当然,把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同坚持中国实际相结合也是在曲折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1931年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几乎照搬了苏联的做法,强调以城市工人为中心,脱离中国的实际。许多农村工人纷纷以不同方式进行抵制。1933年临时中央政府对劳动法进行了修改,并且承认“一九三一年十二月一日所颁布的劳动法,经过一年来实施的经验,认为该劳动法的条文有些地方不合于现在苏区的实际环境,对于雇农、辅助劳动力的中农、贫农与手工业者,没有变通的规定,在执行上发生困难,而且有许多实际事项又迫切需要规定。”毛泽东后来总结说:“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我们党只有坚持求真务实,“反对本本主义”,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也才能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正是在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指导下,苏区干部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才使苏维埃决定要做的事,不用一点威力和强迫,人民群众就乐意去做,甚至愿意牺牲一切,帮助苏维埃。人民群众爱护苏维埃,比爱护他们的家庭还更恳切。
廉洁奉公,是共产党人应有的道德素质。廉洁政治,是对共产党员的本质要求。而对廉洁政治最好的诠释就是共产党人“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她所代表的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也是反映共产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一个价值尺度。
苏区时期,共产党始终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当时,党和苏区政府的中心任务是“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目的是实行无产阶级的专政。”围绕这一中心任务,苏区政府制定了一整套有力的监督机制来保证广大干部能践行良好的作风。苏区政府成立了工农检察委员会,委员会下设控告局,管理群众的控告,并配有巡视员。大到《土地法》 《婚姻法》《劳动法》等的贯彻执行,小到某一具体工作任务的完成,都有巡视员督察。群众对党和苏维埃工作人员存在的不良作风和现象,随时可以向控告局告发,并受到法律保护。对违反法律法规的干部,不论职位高低,一律依法惩处。1930年先后制定了《政府工作人员惩办条例》 《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规定贪污五百元以上者枪决。1932年9月6日颁布的《中央工农检察部控告局组织纲要》中,明确规定,“每个革命的民众都有揭发苏维埃工作人员的错误缺点之权”“如果发现了贪污腐化消极怠工以及官僚主义的分子,苏维埃立即惩办他们,决不姑息。”[8]1933年4月29日下午,苏维埃中央政府对既不廉政又不勤政的两位腐败分子许文亮、刘开进行公审。时任财政部会计会长的许文亮因“写私人的信,滥用政府特别快信,以财政部名义打电话给瑞金财政部代买糖给他老婆吃,限定星夜送到,养成下级政府替上级私人办差的官僚恶习”等错误,被开除职务。时任财政部总务厅长的刘开,因“脱离群众,瞧不起工农分子,对上狡猾,对下骄傲,在节省运动中他不但不节省,反而用公家的洋油煎肉吃”,被开除厅长职务。
在批评和惩办的过程中,苏区还逐渐建立了统一的财政制度,健全了苏维埃民主制度,完善了以法制监督、党政监督、审计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为主要内容的监督机制。正是通过对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完善,苏区逐渐成了一个让贪污腐败分子无处容身的、风清气正的区域,苏区政府也成为了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无论高层领导,还是普通干部,他们都以身作则,不讲究个人利益,一心为了革命,把人民的利益、革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曾任闽浙赣苏维埃政府副主席的徐大妹回忆,“当时干革命,大家根本不考虑自己家里的事,没有私心杂念,什么老婆、孩子怎样安排呀,工资待遇呀,房子照顾呀,根本不想,而是一心考虑怎样扩大红军,怎样保卫苏维埃,怎样去做革命工作,脑子里装的不是个人的吃好、穿好,或者做一件什么好衣服。”[9]
苏维埃广大干部用自己无私奉献,“一切为了苏维埃”的工作作风,让众多党外人士和群众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性质,也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苏区群众的爱戴和拥护。
站在历史的新起点,我们深刻解读以“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为核心价值的苏区干部好作风,就是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开拓新时期的“第一等工作”。
革命战争年代,党和苏维埃政府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以服务人民群众为根本宗旨。人民群众把苏区党员干部当亲人,甚至不惜以自己和全家、全村的生命保护党的干部、红军战士和伤病员,苏区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关系血浓于水。历史事实表明,群众路线是共产党的生命线,是共产党的传家宝。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贯彻执行得好,党群关系密切,党的事业就发展、前进;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贯彻执行得不好,党群关系受到损害,党的事业就停滞、遭受挫折。胡锦涛在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曾指出,“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导、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全党同志必须牢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
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使党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我们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认真倾听群众意见,真实反映群众意见,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只有这样,我们党才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和根本动力,我们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艰苦奋斗,廉洁奉公是苏区干部好作风的优良革命传统,也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当时,由于敌人残酷的军事“围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中央苏区物质严重匮乏,生活极其艰苦,但苏区干部与人民群众一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始终保持高昂的革命斗志和奋勇向前的革命精神。
如今,经济发展,条件改善,虽不需要“日着草鞋”“夜打灯笼”开展工作,但与民同苦的公仆本色精神不能忘,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政治本色不能丢。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激昂的革命干劲和勤俭节约的作风,始终秉承革命先辈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品质,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以更坚定的信心、更坚决的态度、更有力的举措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定不移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我们要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坚定的信念是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应有之义。苏区干部在战火硝烟中,时刻经受生死考验,他们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革命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念,在战争中不怕流血牺牲,英勇冲锋陷阵,在革命遭受挫折时不动摇、不灰心,坚持斗争,战胜困难。毛泽东在革命形势极其严峻时,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诠释革命的前途;江善忠临终血书:“死到阴间不反水,保护共产党万万年。”邓小平曾说,“根据我长期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经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民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
我们要大力弘扬苏区干部坚定信念、迎难而上的好作风,坚定信心、勇于创新、开拓进取,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和毅力,带领人民群众早日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011年11月,习近平在《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讲话》中指出:“在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这一精神既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共性,又显示了苏区时期的特色和个性,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升华,也是我们今天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来源。”苏区精神与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内涵是一致的,其核心要义都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我们党员干部要坚定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踏着坚定的步伐,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1]李小三.苏区干部好作风[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1.
[2]毛泽东文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4.
[3]毛泽东文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9.
[4]继承和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N].赣南日报,2012—4—14,3.
[5]中央通告第二十号——反帝国主义与争取群众策略(1928 年11 月30 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四册(1928 年)[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468.
[6]大力弘扬苏区革命精神[N].赣南日报,2011—6—27,3.
[7]毛泽东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1.
[8]何叔衡.工农检察部控告局的组织纲要[J].红色中华,1932—09—06,32,7.
[9]徐大妹.断忆闽浙赣苏区的斗争[A].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