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理念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15-01-30 14:35孙丹张宇王欣兰
商场现代化 2015年1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孙丹+张宇+王欣兰

本论文属于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地方高校跨学科本科生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G2013010530);基于创意经济理论下地方高校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创新人才培育模式研究(JG2013010508);地方高校经管类课程TBL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JG2014011132);佳木斯大学教育科研项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经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JKA2012-007)部分研究成果

摘   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就业岗位对于个人知识储备的复合化要求,使得我们在本科生培养上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改变原来以知识传授为现在以能力培养为主,不仅要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本文通过对柔性理念及创新人才内涵的揭示,指出了柔性理念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及误区,从而提出了立足实情,打造专业特色等一系列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

关键词:柔性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需要我们解决的重大问题越来越多,科学技术的创新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而科学技术创新的关键还体现在培养人才的创新。随着社会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地方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如何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当前地方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柔性理念与创新人才

1.柔性管理理念内涵

柔性管理是属于西方经济管理学的一个概念,是相对于 “刚性管理”而提出的,是 “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扩展。所谓“柔性”,即“柔韧的、灵活的、能适应新环境的、可通融”。中国知名的人力资源管理学家郑其绪对于柔性管理的阐述是:“柔性管理指的是采用非强制方式研究人们的心理及行为,使人们心里发生变化,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自觉的行动。”柔性理念采用非强制性的方法,按照人的内心及行为规律,使个体自身激发出驱动力,从而满足人更高层次的需求。它是一种人性化管理方式主要强调要从内心激发人的潜能和创造性,是一种全新人性化的管理模式。

2.创新人才的内涵

所谓创新型人才,指的就是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同时还具有意识、精神、能力等方面创新的人才,是立足于现实而又面向未来的人才,其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广博及专业相结合的知识储备;发达的智力和卓越的能力;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一定的献身精神;强健的体魄。

地方高校采用柔性管理理念进行创新人才培养,主要是指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依据地方高校的创新理念和创新价值观,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内心产生潜在的创新欲望,不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从而实现地方高校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

二、采用柔性理念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1.是解决重大经济问题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对培养人才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地方高校经管本科专业培养人才除了应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应不断增强对于先进技术、先进理念、先进思想的理解、消化能力,对于重大经济问题的解决能力。

2.是地方高校经管专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科技的不断发展,就业岗位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就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随着地方高校间竞争日趋激烈,培养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就成为高校的责任和发展方向。

3.是地方高校经管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变迁,地方高校经管学生对自身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他们希望除了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外,还迫切希望自己能具备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成为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创新型人才。

三、经管本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误区

1.办学条件相对较差

无论是创新教育的实施,还是创新人才的培养,都需要一定的师资力量和一定的教学设施和资金。但就地方高校而言,获取教育经费的来源和能力是相当有限的,这主要体现在,地方高校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力相对较弱,由于多数不属于211院校,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拨款非常有限,通过科研经费、项目经费、校办产业取得的经费更是有限,学生的学费无疑成为其经费的主要来源,于是地方高校通过扩大招生规模,增加生源来取得办学经费,这使本来有限的教学资源显得更捉襟见肘,本该安排的实践、实验课因为仪器、实验室的短缺而被大量的压缩。这对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质量势必会照成严重影响。

2.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高校教师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保证。但目前许多地方高校的师资队伍现状显然与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不相符,主要表现在,大部分的高校经管专业存在着教师数量短缺的问题,师生比例严重失衡,有的专业师生比例甚至达到1:50。专业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许多教师每周承担20甚至30课时教学任务。特别是新成立的专业,一个教师要承担多门课程,教师的工作任务过重,使得他们鲜有精力去改进教学和从事科学研究,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创新人才教育的贯彻实施。

3.学生素质相对较低

学生是地方高校创新人才教育实施的对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普及大众化教育实质上更多体现在地方高校教育上,因为在我国高校扩招之后,重点院校几乎包揽了素质高的学生,分数较低的学生就几乎全部进入了地方大学。这导致了地方高校的生源素质较低,主动学习的意识较差,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有的学生根本没有把精力放在学习及提高自己能力上,而是抱着得过且过的思想,逃课、迷恋网吧、考试作弊现象严重。地方高校生源水平的降低使得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困难重重。

4.课程体系设置较旧

课程体系相互关联,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地方高校经管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因存在着许多与教育创新不适应的地方,大多数地方高校经管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考虑的是知识细化和纵向发展,多是以学科为基础设置,从而使得课程体系的可选择性和整体性丧失,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对于学生自身多样性发展尤为不利。另外,大多数地方高校在课堂教学中,不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只强调答案标准化,势必在人才培养上造成千人一面,严重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柔性理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1.立足实情,打造专业特色

经管专业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要立足自身优势,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校以学科专业教育作为其基本特征,也是地方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地方高校经管专业应依据专业的实际情况,立足于本地区经济的发展,打破原有的格局,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对一些主干学科应实行跨越式的重点建设,加大力度使其培养的人才具有突出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

2.提高教师素质,鼓励教师创新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质量保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创新能力和完善的知识结构。地方高校经管专业要实施创新教育,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创新型教师。可以说,任课教师没有特长,学生就不会有特色;任课教师不具有创造性,就培养不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地方高校经管专业要努力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积极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理念的创新,从而影响学生创新品格的塑造。

3.加强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

柔性理念注重以人为本,强调按照人的心理及生理规律,从内心激发个人的创造力和潜力。柔性理念重点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个性一般是指个人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倾向性的包括个性、爱好、理想、意志、信念等心理特征的总和。在创新活动及研究中个人的个性品质及特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广泛的兴趣、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好奇心、不墨守成规不怕失败等个性品质与特征。有关数据显示,文化素质教育在人的个性发展及创新人格培养中起到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同时要注重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好奇心;要训练学生具有开阔的思路及对知识的敏感性;要加强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地方高校充满活力,才能取得竞争优势。

4.改革课程体系的设置

课程体系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方向、是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依据。创新教育的贯彻实施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而课程内容的创新又是创新教育实施的基础。因此,地方高校经管专业要进行创新人才的培养,就必须改革课程体系,教师应依据创新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结合经管专业的实际情况,改革课程设置,革新课程理念,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技能,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另外,要不断更新课程内容,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是不可能培养出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的。地方高校经管专业的课程内容要不断吸收学术前沿的理论及方法,与时俱进,才能保障创新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荆颖蔷,关明文,黄解宇.3+X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为例[J]. 运城学院学报,2014(04).

[2]孙中刚,王超萃.基于岗位需求的金融本科培养方案的三维模型构建[J].时代金融,2014(03) .

[3]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1).

[4]袁爱玲.知识经济呼唤创新教育[J].教育研究.1999(05).

[5]孙丹,陈旭.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2):142-143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提高实验动手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