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杰
摘要:科学的价值问题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科学的内部价值问题,二是科学的外部价值问题。本文先从科学的内部价值进行分析阐明科学的价值负载,再从科学的外部价值进行阐述,最后表面有关主体对科学及其应用应持有的态度,从而为科学更好的为人类造福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科学;内部价值;外部价值;反思
一、科学、价值及科学的价值释义
科学往往被界定为对人类知识的系统整理和思考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知识体系,或是人类探求客观世界本质的认识活动及其活动成果的统一。①随着科学社会化进程不断深入,科学对社会的作用以及社会对科学的影响日益明显,一种新视角下的科学内涵在科学与社会日益紧密的互动关系中产生了,即科学不仅是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它还是一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建制,科学就是三者的统一。价值是一个哲学范畴,它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用法和意义,马克思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②价值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存在着,判断是否存在價值通常以一物能否满足人们某方面的需要,如果能满足则具有价值,但价值也因具有社会性历史性而非一尘不变的。在明确了普遍意义上的价值内涵后,那什么是科学的价值呢?本文把科学的价值分为内部价值和外部价值。前者是科学系统内部自身蕴含的价值,价值是存在于主客体关系范畴内的概念,科学的内部价值也蕴含着这两种关系,即存在于科学活动的主体及科学活动指向的客体中,详言之,是指人类在建立科学知识体系、进行科学活动中参与的主观价值及科学主体共同约定的价值规范对科学活动的影响。科学的外部价值是通过科学活动能满足人们需要的一种性质,它是科学在促进人及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巨大作用,也称科学的社会价值,包括各种具体的社会价值,如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工具价值、生态价值等。
二、科学的内部价值负载
科学与价值的问题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存在,古希腊时期,以柏拉图为代表的自然哲学家就认为真、善、美的是相统一的,一事物是真的,那就是善的,必然也是美的。在希腊人眼中,人类行为的规范与自然界的客观事物的运行法则是一致的。亚里士多德“四因说”当中的目的因解释事物为什么要运动?因为各事物都有其本身的目的,即自然界所有事物都有自己的目的性。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价值是关乎意向性和目的性之实现的一种关系,凡是具有意向性和目的性者都可以成为价值主体。因此,古希腊哲学中,科学与价值是统一的。
近代自然科学主张事实与价值的二分,并力图摆脱宗教的束缚,摆脱宗教的束缚就是摆脱价值的影响,主张事实与价值没有交点,事实属于客体,价值属于主体,事实与价值二分,科学的价值中立观就是建立在这种科学观念基础上的,科学研究是纯客观不依赖于人的一切因素。休谟把“是”与“应该”严格区分开来,前者是事实部分,后者是价值部分,两者不可逾越。科学价值中立观后经康德、笛卡尔以及逻辑实证主义者发展和完善逐步壮大起来,爱因斯坦也认为:“一切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是‘真的或者假的,粗略地说,我们对它的反应是‘是或者‘否。科学的思维方式还有另一个特征,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对于科学家,只有‘存在而没有什么愿望,没有什么价值,没有善,没有恶,也没有什么目标。”③科学价值中立观在一定程度上为科学事业创造了防止主观性因素任意入侵的良好环境,它认识到主体间的差异会对科学的客观性、真理性造成影响,这些都有助于科学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然而,系统论、信息论、非线性科学、量子力学等都证明了科学活动的进行不可能离开人的主导,人的因素必然会融入到科学活动中去,科学观察、科学原理及定律的形成都不可避免的要涉入主体性因素。科学作为知识体系、社会活动、社会建制的统一,科学的各个环节都受到人的情感、价值取向、背景知识的影响,科学研究的动机与目的、科学事实的选择、科学理论的评价、科学方法的认定、科学成果的确认等等都具有价值负载,韦伯也不得不承认“科学家本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必然会根据他的价值观设定对科学意义的承诺——这必须是他的天职。”④研究者在选题和收集材料和做出科学结论上都有价值取向。这些选题以及研究对象正是在研究者价值观的支配下进行才有科学意义。“它们总是为了阐释的目的而被选择、分析和组织的”。⑤“科学致力于获得有价值的结果.,也就是具有科学意义的在逻辑上和事实上正确的结果;更进一步说,论题的选择本身已经包含了‘评价。”⑥马克思指出:“如果没有商业和工业,自然科学会成为什么样子呢?甚至这个‘纯粹的自然科学也只是由于商业和工业,由于人们的感性活动才达到自己的目的和获得材料的。”可见,科学一开始就是从人自身的需求和利益出发而不可能与价值无涉。
三、科学的外部价值类型
(一)、科学的功利价值
科学能够指导人类实践并从中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这便是科学的功利价值。在科学与技术不断融合的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极大的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它不仅能够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革,而且能够深刻的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内容以及生活的方式,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和实现自身发展的需要。无论是个人、社会、国家乃至世界来说,科学技术都深刻的影响着这些主体的方方面面。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决定性的动力。
(二)、科学的精神价值
科学作为探索真理的事业,科学精神包括求真精神、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在这些精神塑造的过程中满足人类对自然界无止境的好奇心,这种人文主义的价值和美学的情神是永远存在的。作为一种反映人的主体特性及其创造活动与结果,人类内心的一种深层次的精神需要正是通过这种有价值有意义的活动表现出来,并且为满足这种精神需求不断做出努力,通过这种不懈的努力以使人类获得对自身及外部世界日益深入、广泛、正确的理解和认识。通过这种认识和理解满足了人类希望对自身认识的精神需求,使人能真正成为在精神上获得自由和解放的主体性存在。科学家研究自然界, 除了研究的成果很有用外,他们还能在研究中从中得到乐趣、享受大自然带给他们的美,那种深奥的美,否则科学家也不会对此感到莫大的兴趣。科学使人成为精神追求更为丰富的思想性存在。爱因斯坦也曾说“我坦白承认,我被自然界向我们显示的科学体系的简单性和美强烈地吸引了。”⑦
(三)、科学的认识价值
人类天然对自然界以及人本身及其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充满极大的兴趣,渴望对世界本质和规律的把握,了解他们所生存的世界真实面目是什么。科学并不仅仅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上,它迫切希望看到这表面背后隐藏的奥秘,把除自身以外的一切视为客体,在人类实践活动中探求世界真理获求真实知识。因此,科学认识不仅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同时也是人们加工而成的创造物,是发挥理性思维对感觉器官收集的各种经验信息的重新建构,是科学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结果。
(四)、科学的生态价值
人类从事的科学活动以及对科学成果的运用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人类生存创造更加优越的环境,使人类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消除和避免对限制人类发展的不利因素,消除和避免过程中必然要应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这往往可能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导致一系列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问题和环境问题,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我们绝不能仅仅把经济效益作为科学价值衡量的唯一标志,而应牢牢树立起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意识,这不仅是人类生存之需,更是人类全面发展之要。因而,我们只有用通过科学活动形成的理论、知识和力量去处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维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系统,社会才能健康、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
可以说,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发展给人类生态系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甚至使整个生态系统面临危机。在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已经并且必然继续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深刻而广泛同时,它又为解决人类生态系统的问题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供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动力,从而体现科学对生态的重要意义。
四、科学研究的伦理反思
科学对人类社会及自然界的影响日益明显,既可以带来福祉,又可以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在上世纪前半叶,不少科学家站在科学中立论的观点上对科学的研究及应用持超然的態度,认为科学家的责任是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和价值因素去探求和发现客观世界的,对于科学的应用并不担责。但是,科学活动是在人的主导下进行的,人所具备的价值形成于长期的社会实践,而社会实践的本质是主客体的矛盾运动,主体与客体交互影响和渗透,因此,科学家必然会有意无意将其积累的社会实践贯穿于科学活动中,科学作为知识体系、社会活动和社会建制的的统一,必须由人来推动和发展,人对科学研究的目的、动机、理论评价等都要作出价值判断。科学可以造福于人类,而一次次惨痛的教训也让我们知道科学也可以毁灭人类,因此,无论是直接从事科学活动的科学家、科研机构还是最终有权决定将科学成果应用的国家都应站在整个人类的立场上来考虑该考虑科学的价值及自身应承担的责任,促进科学事业的健康发展与世界的和谐稳定。(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注解:
①国家教委社会科学研究与艺术教育司组编:《自然辩证法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5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9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3 年版,第 406 页。
③许良英,李宝恒等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版,250页
④Parsons, T., Value -Freedom and Objectivity,in Stammer, O., ed., op. cit., p. 34。
⑤Weber, M.,op. cit.,1949, p. 72.
⑥M·韦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109页。
⑦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l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