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平 向 义
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恶性肿瘤中居第2位,直肠癌占50%,其中低位直肠癌占直肠癌的70%[1-2]。我院对收治的142例直肠癌患者分别给予了不同的手术与护理方式,旨在观察腹腔镜下荷包钳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联合围术期优质护理对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3年1~12月收治的142例直肠癌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男80例,女62例。年龄31~82岁,平均(53.2±2.1)岁。将采用开腹直肠癌根除术设为对照组;采用荷包钳行腹腔镜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设为观察组,两组均经纤维肠镜检查和病理检查确诊为直肠癌[3]。肿瘤与肛门相距范围在5~7cm内,其中腺癌98例,黏液癌44例。依据Duckes分期,其中A期95例,B期34例,C期13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给予荷包钳行腹腔镜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所有患者行全麻,并于术前安置好胃管与尿管[4]。采取常规四孔入腹的方式并行电凝分离手段,在患者身体左侧位耻骨结节上部横向切约4cm长的口子,将荷包钳放置在患者腹腔内,紧夹其直肠癌远端,确保患者切缘与肿瘤远端距离超过2cm,用电凝钩分离与断开直肠,置入荷包线并穿过中远端直肠,在切口位置将直肠近端拉出并放入吻合器钉座,由肛门置入吻合器和收紧荷包线,对合钉座完成吻合。剩余操作方式参照常规腹腔镜下直肠癌切除手术。
1.2.2 对照组 采用开腹直肠癌根除术。于患者下腹正中位置切口,并依次分离其乙状结肠左右两侧的系膜,其两边则在腹膜的反折位置处相交,于直视下处理患者系膜血管与其对应的淋巴结,对患者盆腔内游离直肠的操作方式与腹腔镜操作手段相同。借助闭合器离断患者直肠并行肠管吻合,肠管吻合方式参照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出血量、手术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镇痛次数及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或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表1 两组临床各项相关指标比较
自腹腔镜问世以来,因其具有微创、痛苦少与恢复快等优点[3-4],深受临床欢迎。腹腔镜的应用范围较广,涉及到较多医学领域,特别在胃肠专科有着明显作用。相关临床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救治方案辅以优质的护理措施,对患者病症的治疗与恢复有着积极作用。我院对收治的两组直肠癌患者分别给予了开腹术与腹腔镜下荷包钳低位前切除术以及精心护理,结果发现两组患者除了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外,出血量、肠道功能恢复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镇痛次数各项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说明腹肠镜下荷包钳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效果较好。
患有结直肠癌的患者,本身便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5-6]。往往表现为焦虑、烦躁、悲观、恐惧等负性心理,从而引发内分泌失调,这将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因此护理方面非常重要:护理人员应在术前对患者家庭及病症状况进行摸底,掌握其个人需求与心理动向,发现问题及时疏导,建立和谐护患关系,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感,使其能以积极乐观心态面对手术治疗。全麻后在患者臀部位置垫胶垫,将床位调整为头高臀低后再冲洗会阴,以防消毒液进入患者臀部;冲洗完毕后取下胶垫并确保患者骶部干燥,因患者全麻后肢体感受性较弱,故护理时应注意调整患者受压部位与承压程度。须在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与氧分压情况,进行高流量吸氧,避免昏迷等情况的发生[7]。患者通常在术后2 d可进食,最初进食时应进流质食物并观察其进食后腹痛、腹胀情况,术后2 d可行下床活动,因切口还在恢复阶段,故忌强度较高的活动以免伤口撕裂与感染。
总之,临床给予直肠癌患者采用腹腔镜下荷包钳低位前切除术,具微创与恢复快等优点,再结合优质的围术期护理干预,更能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该法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1]赵建芳,金芝珏,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保肛术的护理进展[J].当代护士,2012(1):3-5.
[2]高兴峰.完全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Dixon术8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3):49-51.
[3]沈明娟.直肠癌低位前切除加保护性回肠造口术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2,11(9):847-848.
[4]张文峰,未耀明,刘兴元,等.荷包钳与吻合器在食管贲门癌切除术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刊,2011,38(7):83-84.
[5]凌玉芳,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345-346.
[6]吴俊晓,陈 英.护理干预对大肠癌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精神和心理健康的影响[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4,22(10):1460-1464.
[7]田芳曦.结肠造口患者家属早期参与护理干预对其心理及护理能力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0,25(2):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