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胡塞尔之忧”透视我国工程伦理教育
李景山,陈连军
(黑龙江科技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哈尔滨 150022)
[摘要]21世纪是人类社会再次步入大变革的时代,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不仅推动着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革,而且也推动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重构。科技革命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物质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科学危机。20世纪30年代德国著名哲学家胡塞尔已经关注到科学危机问题,“胡塞尔之忧”反映了人们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被禁锢于自然科学思维方式之中,导致了人们对科学世界的理想憧憬取代了对人生意义与生活目的的追问,由此而产生人类的生存危机。胡塞尔关于科学危机的提出给我们带来深刻启迪,作为未来工程师培养的理工科大学生不仅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提高与其专业活动相关的道德素质和工程伦理意识。因此,高等教育在开展科学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人文教育,尤其是在未来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工程伦理教育。
[关键词]科学危机;胡塞尔之忧;工程伦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B82-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5)02-0000-05
[收稿日期]2015-08-14
[作者简介]薛金成(1990-),男,吉林辽源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
工程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人类的生命和生活环境的改善以及生命、生存、生活价值的提升。这个目的同时也是工程伦理的底线。随着技术革命的大幕拉开,工程活动影响着现代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内在逻辑中不但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必然涉及且深刻影响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进入20世纪,随着现代工程活动范围的扩大,对社会影响也愈加深刻,工程技术这把“双刃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不断显露了其负面作用,同时引发社会各界对工程活动责任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与此同时,理论界对工程师和工程系统在技术设计、实施中承担起社会责任的呼声日益高涨,由此带来的工程伦理问题、工程师的人文素养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前一时期出现的“桥脆脆”“楼歪歪”等事件,折射出设计者、施工者伦理意识的缺失问题,也为国内的工程伦理教育敲响了警钟。因此,在工程师的教育和培养中,加强工程伦理教育和建立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不仅是德育的重要环节,也是面对科技发展所带来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物工程等新的伦理问题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是工程教育和工程文化培育的重要环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发展为“五位一体”,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也对工程伦理和工程师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这就要求即将成为工程师的理工科大学生进一步强化工程伦理意识,提高人文关怀的胸襟和视野,为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胡塞尔之忧”的由来
自科学技术革命以来,包括工程技术在内的科技活动带来空前的物质繁荣,在大多数人思维方式里,对理性盲目乐观的自然科学思维方式逐渐占据了多数。这种思维方式表现在: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乃至价值观被禁锢于自然科学思维方式之中,对物质的欲望呈现不断膨胀的趋势,导致了对科学世界的理想憧憬取代了对人生意义的考量与生活目的的追问。由此带来的是盲目的理性变成了非理性,人的问题被排斥在科学世界之外,甚至出现了作为人的创造物反过来对人实施统治,成为与科学相对立的一方。这样的大背景下,还有一个人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他就是德国著名哲学家胡塞尔。胡塞尔深感欧洲人文精神日益边缘化,对科技带来的危机感到无比焦虑。1935年5月,胡塞尔应邀到维也纳演讲,主题就是“欧洲人文危机中的哲学”。在这之后的几个月里,胡塞尔又在巴格达等地做了题为“欧洲科学危机和心理学”的一系列的演讲。在这些演讲中,胡塞尔提出的一个中心问题是:“为什么自启蒙主义运动以来,一直假借理性的力量无往而不胜的欧洲人会发生目前如此严重的危机呢?欧洲人性的危机或者说欧洲文化的危机的根源又在哪里呢?所谓欧洲人性的危机,就是欧洲科学的危机,它是现代人让自己的整个世界观受实证科学的支配,并迷惑于实证科学所造就的‘繁荣’”[1]。这些危机表面上看是人与物的关系,但其实质是人能否自由地自我决定,涉及人在与人和非人的周围世界的相处中人的独立性问题。在胡塞尔担忧科学危机的同时,他提出了“生活世界”的理论,这个理论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对当时的欧洲乃至世界是一种极大的启发。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在现实生活中物质生产日益繁荣,当我们透析精神文化时,却呈现出日益淡化的趋势。一方面,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展现了人类向大自然宣战,并显示前所未有的力量,人类对自然的征服空前地改善了人类自己的生存条件;而在另一方面,带来的是未曾预料的结果,对手以自然灾害的形式正在且将继续无情地报复人类,不但那些被征服的自然在生态等方面重新恢复起自身的自然性,更为可怕的是人类用以征服自然的技术本身也愈来愈成为失控的超力量。由此可见,胡塞尔所担忧的不仅是欧洲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当前我们国家所面临的问题。
科学危机所造成的人的边缘化问题和人性丧失日益增多,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把以人本作为科学发展乃至工程活动的核心原则,发展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的技术,进行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的生产,这往往离不开工程伦理教育。在这个方面,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解决“科学危机”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高等教育在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工程伦理教育,促进工程伦理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培养和造就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有责任、有担当的工程技术人才,担负起中国工业化顺利发展乃至于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历史重任。
二、高校开展工程伦理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工程伦理教育是一门以适应现代工程建设的需要而派生出来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互交叉的新兴学科,进行工程伦理教育的宗旨是在未来工程师培养中,启蒙伦理道德的自觉意识,塑造坚持伦理道德基本原则的行为能力,展现工程活动中的高度社会责任感。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尤其是部分理工科大学已经“开始实施工程伦理教育的教育教学活动,比如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开设了工程伦理的课程,长沙理工大学成立了科技与工程伦理研究中心,开展了一些工程伦理的研究和教育教学活动。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正逐步发展成为理工科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最佳途径”[2]。虽然工程伦理教育在我们国家才开展起来,而将工程伦理课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设的高校并不多见,仅仅只有西南交通大学等为数较少的高校。这些高校也存在着在课程中对工程伦理教育的目的、内容、形式等方面的研究和探讨不多的问题,还有许多理工科大学生对工程伦理的要求、基本原则都不了解。即便是工程师也只有在工程活动中或亲身经历的具体事件中才认识到伦理问题的存在。由此可见,在理工科大学生中普遍进行工程伦理教育任重而道远。
首先,加强工程伦理教育是现代工程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意义的工程已发生实质变化,现代工程已成为“大工程”,不仅工程实践应用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而且有更丰富、更完善的理论做指导,尤其是工程活动的社会影响、环境影响问题也成为现代工程的重要参考指标。传统工程项目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出现了很多负面社会影响,如煤矿生产、交通工程中的安全事故,工业领域中的环境污染,药品制造、食品加工业中的假冒伪劣,建筑行业中的“楼歪歪”“桥脆脆”,等等。纵然这些事故的出现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有技术方面的,也有制度方面的,有工程师责任心方面的,也有某些利益博弈,等等,但是留给人们的教训和反思也是多方面的,这些都是现代工程系统中的重要环节,需要加以关注。为此,需要对技术要求精益求精,需要深化制度改革,需要进行反腐倡廉,等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从工程伦理的角度来反思和总结。有些人片面地认为,工程师只要有开发、设计的能力就足矣,或者说掌握过硬的专业技术和广泛的人脉就可赚“大钱”,顶多就是不出重大事故、把好质量关就可以“立足江湖”。至于更多负责任的考虑,诸如工程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对公众生活的重大影响,对社会产生的各种负面作用,对人们身体健康和安全的危害等伦理道德问题,不会去主动探究、深入思考。其原因在于他们缺乏对现代工程的深刻认识,缺少对工程技术对自然和社会所引发巨大风险的切身体验,就不会主动形成工程活动中应有的伦理道德意识,也不会自觉养成工程活动中应有的工程伦理道德行为。这就像列宁所说:“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必须向政府争取颁布工人所必要的某些法律等等的信念。”[3]因此,理工科大学生要具备工程伦理基本素质,适应现代工程的要求,必须补上工程伦理这一课。
其次,加强工程伦理教育是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成长为现代工程师的需要。当今的理工科大学生会成为未来的科技工作者、未来现代工程师的主体,他们思想道德素质如何,决定着中国未来科技发展和能否实现中国梦。但是,现实情况是由于社会大环境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特别是传统教育中过多强调考分而忽视综合素质培养的局限性,当今的理工科大学生普遍存在着重实务操作而轻综合素质提高、重专业技术而轻人文素质、重技术的实际应用而轻环境与社会问题的思考等问题。我们知道,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素质中最重要的素质,而当今的部分理工科大学生存在着“急功近利”思想,轻视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培养和训练,只重视专业技术的学习,不重视人文社科知识的积累。在他们身上,更多“关注的是毕业后‘用得着’‘有饭吃’的专业技术,关注凭技术立足的实用主义,认为只要能拿到工程项目,能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就是最大的成功,就是所追求的价值目标,而对于在工程活动中对社会、对公众、对环境、对未来所应负有的社会责任、道德责任则不够重视甚至于麻木不仁”[4]。当然,对社会上的“豆腐渣工程”和危害人体健康、污染环境的事件,一些大学生虽然也深深感到问题的严重性和痛感其性质恶劣,但多数学生则感觉这些事件与自己毫无关系,认为这是社会的责任而不是自己的责任,因此很少去关注和深刻思考这些问题。这说明他们对科学技术和工程存在许多模糊的认识甚至是错误理解,更严重的是他们对工程活动的基本伦理原则和作为一名工程师的道德底线乃至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并不明确或知之甚少。
三、目前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起步较晚,从目前来看与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相比,在工程伦理教育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美国、德国、法国等工业发达国家,他们的各种工程专业组织都有专门的伦理规范。整个社会对工程伦理都很重视,并且把接受工程伦理教育作为未来工程师的必备的条件,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对伦理道德素质的认证程序。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起步晚,开设学校少,没有与专业认证联系起来,这些都亟待解决。
(一)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定位不明确
在工程是否价值中立的探讨中,人们认为技术和工程是科学的具体应用,正因为科学没有价值负荷的认识,导致工程也是价值中立的认识普遍存在。这种认识正是工程伦理教育失信于人的重要原因之一。李伯聪所著的《工程哲学引论》(2002年版)中,提出科学、技术、工程属于三种不同类型的社会活动的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思想,这种提法也逐渐被普遍认可。实际上,工程活动具有其自身独特的内在发展机制,工程也是具有独立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的,我们应该把它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发展力量来研究。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由于工程伦理教育缺少制度支持和官方定位,一些高校没有纳入教育教学环节,造成部分理工科大学生对工程伦理存在误解,甚至把工程伦理教育的性质错误地认为是对工程师工作和行为的外在的一种约束和规范。表面上看,似乎人的品质出现问题是使包括工程师在内的工程技术人员陷入伦理困境的缘由;从深层次看,导致工程师不能妥善处理好工程实践中的重大问题甚至酿成严重后果的一个重要根源是伦理意识淡漠。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工程伦理教育就好比法制教育一样,其功能对工程师利益的根本保护,而不仅仅是对工程师行为的约束。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工程伦理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
就当前而言,开展工程伦理教育主要是在高校,其他工程技术人员培训偶有涉及,但都是蜻蜓点水。问题是部分高校开展工程伦理教育也没有系统化,只注重伦理道德知识的传授,并没有深入触及工程师在工作中遇到的伦理问题和道德规范相关问题,理论与实践脱节,不利于培养理工科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工程伦理道德观。在实际教学中,和其他专业教育一样,所用的普遍方法就是学生下面听、教师台上讲的传统教学模式,缺乏有助于学生思考的引导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造成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在教学手段上,尤其是缺少现代教学手段,理论与实践相对立甚至相矛盾,没有把工程理论和工程实践活动联系起来,没有充分引入与现实紧密相关的内容和案例。工程伦理教育仅靠单纯的知识传授是难以令学生深入把握工程伦理的深刻内涵,只是知识层面的浅尝辄止,其结果是难以塑造良好的工程伦理道德观和价值观。
从现实来看,我国高等教育比较注重专业知识教育,忽视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喊了许多年仍然停留在文字层面上。工程伦理教育课程通常情况下是作为学校的公共课开设,并且缺少针对不同职业的伦理道德教育,很多学校的工程伦理教学没有针对工程师个人的责任伦理和工程师共同体的团体伦理来区别讲授,更没有根据不同的知识背景乃至于根据不同的专业的实际情况去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导致最终结果是工程伦理教育的失调和失信。
(三)工程伦理教育学校间差异明显,缺少统一的教材和系统的研究
目前,一些教育工作者虽然逐步认识到开展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但还没有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去。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相对于一些其他高等教育完善的国家相比较起步较为晚些,教育主管部门还没有统一实施方案,各个高校也没有形成统一认识,造成了各个高校开设工程伦理课程的情况千差万别。尽管有的高校已将工程伦理作为独立课程开设,但大部分都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穿插讲授部分工程伦理内容为主的。虽然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但现在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中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第三条指出,要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第四点指出更加重视工程人才培养国际化。想要做到这两点,就必须从最基本的工程伦理教育的课程设置开始,而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代替工程伦理教育是不合适的。”[4]7-8从目前来看,大部分高校对开设工程伦理教育课程还处于酝酿准备阶段。并且现在多数情况是授课教师根据自己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育背景编写课程讲义,并没有统一编制的教材,内容更新慢,与现代工程不相适应,新兴专业学科的教育内容还是空白,整个课程体系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步伐。
(四)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教师缺位严重
教师是工程伦理教育的具体实施者。但是从目前高校工程伦理教育教师队伍来看,层次较为复杂,有些是从事自然辩证法教学的,有些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些专业知识丰富但欠缺实践经验,还有些对工程问题缺少专业认识,教师队伍参差不齐。虽然有的教师还有些理工科背景,但大多数却是纯文科出身。事实上,工程伦理学是涉及哲学、伦理、文化、环境等多因素的一门交叉学科,不仅涵盖文科、理科和工科,而且与工程活动紧密相关。这样,就要求工程伦理教育既需要有理工科的专业知识背景,还要有综合思维能力,最好需要有哲学和伦理学的思维能力,善于总结和把握工程设计和管理的相关实践经验认识,并融会到工程伦理教育教学中去。这些要求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乃至知识结构都提出了挑战,而目前敢于面对这些挑战的教师又不多,这也是造成从事工程伦理教育的教师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加强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对策
为了更好地缓解胡塞尔所担忧的,即当下社会正面临的科学危机,对整个教育界来说,培养理工科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工程伦理道德观和价值观成为重中之重。就是要使未来的工程师(即理工科大学生)必须要接受相关工程伦理教育,从而树立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关注人的生活世界的伦理观念,进一步掌握现代工程应对社会评价和道德评价的基本原则,提高他们的伦理素质和道德水准,归根结底是使他们在工程活动中做出符合人类共同利益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判断和抉择,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
(一)高度重视工程伦理教育
作为教育主管部门要分析形势、形成共识,将工程伦理教育纳入到整个工程教育规划中,科学设立工程教育目标,认真规划课程改革,进一步完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并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通过评估手段推进工程伦理教育的开展。对那些条件已经成熟的高校,要不断总结经验并逐步加以完善,可以把工程伦理课程作为必修课开设,并且总结经验起到推广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高校,要学习借鉴在工程伦理教育方面开展较好的高校,尝试以讲座或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待条件成熟时再以必修课形式开设。
(二)加强工程伦理教育方面的教材编写工作
教育主管部门或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应尽快拿出工程伦理教材规划,组织有经验的一线教师编写教材以及相应的参考书和案例分析,从而为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教材、教学体系奠定基础和提供支撑。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国内一些理工科大学通过工程理论教育实践编写了一些适用性较强的教材,也涌现出了一批对工程伦理教育有研究成果的专家学者。下一步还要紧密结合现代工程发展的实际,以系统化的思想整合内容体系,并且针对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实践活动编写更有针对性的工程伦理教育教材,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硬件支持。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有计划地整合教师资源,有针对性地培养和培训教师,是持续推进工程理论教育的有效途径。“加强工程专业教师与人文社科教师的交叉配合,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找出问题,综合分析,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寻求共同遵循的规范和原则,形成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5]纵观国内情况,开设工程伦理课程时间较长的大连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院校,已形成了一支工程伦理教育力量较强的师资队伍,取得了一些宝贵经验。需要利用他们的经验甚至教训开设工程伦理教育师资培训班,可以尽快弥补一些高校相关教师队伍空缺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工程伦理教育还应从两方面来进行强化和完善,一方面培养和培训有活力、专业化较强的师资队伍,从支撑条件层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为教学研究立项创造条件,开展工程伦理教育的基本理论体系的教学和研究。同时,另一方面还要对那些已经走出校门从事工程活动和科研的毕业生或已成为工程师的这部分群体进行工程伦理的跟踪教育或再培训,使这部分毕业生在实践中自觉地应用工程伦理的原则、价值和规范,贯彻到具体的工程活动中去。
(四)采用多种形式拓展工程伦理教育空间
从根本上说,工程伦理素质作为理工科大学生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维度,不能期望通过一门课程就能够实现目标,因为它不是一门学科能解决的,一蹴而就的想法和做法只能是昙花一现。同时也不是通过一个时段的教育活动就能解决的,需要通过吸收、思考、强化的不断反复过程。必须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和持续教育才能达到目的,才能固化为基本的素质。从一方面来看,工程伦理教育和其他品质教育一样有其普遍性,将工程伦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是一种较为可行的方法。另一方面来看,工程伦理教育又有其特殊性,要求针对不同专业的背景、领域和方向,由教师在大量相关案例基础上进行工程伦理方面的有针对性的专题教育。在各专业领域的工程实践中均有诸多正反案例,运用案例分析往往能够使学生加深对工程伦理的认识理解以及在操作层面上的应用。再者,工程伦理教育需要融会贯通,可以结合专业教育中的教学实习及毕业设计等环节,设置教育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感知、思考综合设计中的工程伦理问题并贯彻到毕业设计整个方案之中,把工程伦理知识融化为一种内在的精神,依靠这种精神推动力,促使之形成自觉的意识和行为。
“胡塞尔之忧”为蓬勃的科技发展敲响了警钟。面对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由科技带来的种种危机,我们需要重新理顺我们的思维,拿出应对的勇气和行动。工程伦理教育不仅是培养和造就现代工程师的需要,更是消除当前我们面临的科学危机的重要解决之道。重视工程伦理教育就是重视国家的未来,尽管任重道远,我们仍要尽快发展工程伦理教育,促进我国工程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富民强国梦想的实现奠定坚实的教育基础。
[参考文献]
[1]倪梁康.胡塞尔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982.
[2]伍接潮,谈传声.理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及其实践体系构建[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41.
[3]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8-29.
[4]杨迎潮.关于加强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的思考[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9,(8):7-8.
[5]刘园园.我国工程伦理失范与工科学生工程伦理教育[D].长沙:湖南工业大学,2013.
〔责任编辑:张毫李彬琳〕
博士硕士论坛
·理论社会学论坛·
[基金项目]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央高校自由探索项目“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多值逻辑’与现代法治建设”(HEUCF2015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