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 妮
永不退休的老厂长——记惠安最美退休干部江家宽
■ 张 妮
在老厂长江家宽家里,有一个四门的大书柜装满了化工类的研究书籍,虽然离开科研工作多年,但心系公司发展,每每想到公司的发展前景,仿佛有一种责任的牵引,让他不自觉地翻起厚厚的科研类书籍。
他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投身国防事业;他是惠安的第一代建设者,从选厂址、搞基建、到打通生产线,他都奋力拼搏在第一线;他是有着58年党龄的老党员,尽管年过耄耋,还依旧心系惠安发展……他就是惠安的老厂长江家宽。
1953年,为了国家的重点项目尽快建成,他和团队人员开始了为惠安寻找厂址的艰苦跋涉。从兰州到西安他们跋山涉水,翻山越岭,不知走了多少路,磨破了多少双鞋,终于在终南山下选定了厂址。伴随着惠安的发展,江家宽同志从一名技术员一步步成长为总工程师,并于1983年—1985年任惠安厂厂长,与当时的党委书记刘茂功一起,为惠安发展倾心倾力。惠安从无到有,从建设到壮大,发展的每一步都牵动着老厂长江家宽的心,对于他来说,惠安就像他的孩子一般,惠安遇到困难,他忧心忡忡,夜不能寐;惠安发展好了,他激动不已,喜上眉梢,因为他的青春和心血都留在了这里。
1990年,江家宽光荣退休。但退休近30年了,他没有一刻不牵挂惠安的发展。当时山东一位老板请他过去做顾问,但由于具体的研究工作少,应酬多,干了没多久他就回来了。回来后,闲不住的他组织了七八位退休的工程师,自发成立了“惠民化工研究所”,利用自己研究了一辈子的经验和专业发挥余热。尽管当时服务的对象是乡镇企业,但他们的科研工作一直关注着惠安的发展。出于保密的要求,他们不能沾手军品,但对于民品工艺的研究他们从未中断过。精制棉纯度、白度、粘度的提升,CMC成本的降低等都是他们一直在研究的课题。
1993年,在他们的“化工研究所”正忙的时候,他的老伴病倒了,由于脑溢血瘫痪在床。他悉心照顾老伴的同时,一有空就询问研究所的情况。老伴年轻时就是惠安的技术骨干,对惠安也有着浓厚的感情,她非常理解江家宽牵挂研究所的心情,因此两个月后病情刚刚稳定便商量着请个保姆,这样江家宽可以白天去研究所工作6-8小时,其余时间照顾老伴。老伴这一病就是十二年,这段时间研究所有过辉煌,对惠安民品的研究也持续到最后,2001年研究所因不适应市场经济,再加上这群搞研究的老人也都年过古稀,力不从心而结束了。最后陪老伴的三年里,两人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在一起谈论惠安的发展。
老伴去世后,江家宽一度很迷茫,还好他有读书的习惯,一次意外的机会,他在一个小地摊上看到一本盗版的《四书五经》,便买来看看。尽管错别字很多,但搞了一辈子科技研究的他并不在意这些小节,依然非常认真地看,一本旧书上做满了注解,看到触动心弦的东西,还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想。从此他又爱上了传统文化,买了很多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进行研究,并整理撰写了近20万字的读书笔记,总结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并自费出版,送给惠安的年轻人,希望能在思想上给予年轻人积极的影响。
这几年应子女们的多番邀请,他旅游了美国、南非、韩国等不少地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今他眼界更宽了,看到国外的领先技术和优秀的文化风情,感触之余也不忘与惠安人分享。他随行处处写下游记,投稿《惠安》报和《惠安文化》,希望通过文字将正能量传递到惠安。
在老厂长江家宽家里,有一个四门的大书柜装满了化工类的研究书籍,虽然离开科研工作多年,但心系公司发展,每每想到公司的发展前景,仿佛有一种责任的牵引,让他不自觉地翻起厚厚的科研类书籍。尽管已经八十多岁,他却从来没有中断过学习,自学电脑,打字上网,如今还经常上网查阅公司民品发展的相关科技文献。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二十多篇有关于民品发展的论文资料,激动得彻夜难眠,立刻进行研究,翻阅大量资料,将自己的建议整理成一篇《寻梦》送到厂里,得到了公司领导的热情接待,赞扬了他心系惠安发展和忠诚奉献的精神。
他常说:“企业要发展,要追上市场发展的步伐,必须从科技出发,惠安的未来也在科技创新中,因此科技人员责任重大!”为此,他给惠安科技人员写了一封长信,不仅详细讲述了自己的一些科研观点,更希望将科研工作责任的接力棒亲自传下去。特别是在公司改革转型的关键时期,他来到公司,为青年科技工作者上了一堂精彩的民品科技前景分析课,不仅为青年人树立了发展的信心,更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肩负责任,面向市场,走出惠安民品创新之路。
许多人都认为梦想是年轻人的事,可是在老厂长江家宽心里一直有一个梦,那个梦叫“惠安梦”。
(作者单位:惠安公司 党委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