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分层合作教学的实践研究

2015-01-29 22:18崔永红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14年3期
关键词:分层目标评价

崔永红

分层合作教学属于差异教学范畴,是根据学生的智力、心理、潜能、学习基础等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并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依据各层次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疑、讲解、训练、辅导、评价及动态管理的教学方法。

一、分层合作教学的原则

(一)扬长避短原则

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表现在特长上,不同的学生尽管在认知方式和学习基础上有较大差异,但只要仔细观察,都可发现他们的特长,这也是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思想。正确运用教学的扬长避短原则,就是让学生通过发挥特长来弥补短处,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发展个性原则

发展个性原则,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兴趣特长、认知水平、学习需求等来设计教学。对学习上有明显自卑感,同时又自尊心强的学生,我们就要为他们创造赢得荣誉和树立威信的机会,使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三)分组学习原则

分组学习原则是通过分组预习、研讨质疑和交流评价等方法,使学生既培养了合作意识,提高了交往能力,同时又能完成学习任务。

(四)异步教学原则

异步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根据学习材料的要求,在教师较少的帮助下进行独立的学习活动;而部分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则主要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活动。

(五)分层递进原则

分层递进原则,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制定分层学习目标和对应的分层练习,并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进行分层施教和考核。

二、分层合作教学的操作程序

(一)建立动态的层次体系

对学生进行分层是分层合作教学的基础,教师一要认真做好学生动态分层的准备,了解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二要认真做好动态分层的情感准备。创设分层次目标教学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产生强烈的内驱力。三要师生达成动态分层共识。确定每一位学生的层次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意愿。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标签效应”。

1.认真搞好调查研究

在调查内容上,既要了解学生家庭,又要了解学生个体;既要了解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又要了解学生的智力因素。在调查方式上,用交谈、家访和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家庭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用考查和测试等方法,了解学生智力因素。教师通过多形式、多角度、多层次的调查,不仅了解了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学习愿望、接受能力、发展潜力、人生态度,更熟悉了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差异。

2.分层分组策略

①规范分组:每班32到36人,按4~6人编组,班级分为6个小组左右。

②推选组长:要推选善于协调、善于沟通、有亲和力的A层或B层学生做组长,C层学生最好不做组长,因为不少C层学生对学习数学缺乏自信,这是做好组长的障碍。同时要对组长做好培训,提高他们的协调、沟通能力,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去帮助每个同学发挥自身优势。

③编好小组:任课教师、学习班长、组长要认真商榷。每一个小组由A、B、C三层学生合理搭配,尽量避免平时有矛盾冲突、思想有隔阂的学生在一组,努力创造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使每个组员共同努力,提高学习效果。

(二)确立分层合作教学的目标体系

1.构建分层合作目标的序列

教师要在充分分析学生、分析教材、分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制定分层长期教学目标、分层阶段教学目标和分层课时教学目标。分层长期教学目标是指在一个学习周期,即在中职校的整个学习阶段的教学目标。分层阶段教学目标是指一个学期的教学目标。分层课时教学目标是指每一个授课课时目标。

2.分层合作目标内容

分层目标分为情感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三类。情感目标是指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觉、情绪、态度、兴趣和鉴赏等方面的内化程度,在教学中主要把智育的思维过程和德育的心理过程有机结合起来,一般不分层。知识目标是指要求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识记由浅入深、对概念的理解由表及里、对知识的应用由易到难的不同层次要求。能力目标是指对记忆储存能力、观察思考能力、机械模仿能力、比较与分析推理能力、归纳概括能力、迁移发散创造能力、使用工具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制定各层次目标要从不同的起点出发,最终各层学生都要能达到大纲的要求,只是在知识的掌握上、作业的设计上、技能的形成上、达到基本要求的时间上要求不同。

在教学中,具体目标的制定应立足于B层学生,扶持C层学生,发展A层学生,对各层学生学习目标的制定除了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外,还要逐渐增强学生的挑战性,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梯度分层,明确到层,细化到人,让C层“吃得进”,B层“吃得好”,A层“吃得饱”。分层目标确实起到了定位、导向和激励作用。

(三)创设分层合作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

分层合作教学最好的组织形式是采取教师对学生的有效指导和学生间互相合作,教师的有效指导在学生学习中起着引领作用,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间的合作是指在教学班内,以学习小组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具体办法是将学生分成4~6人的学习小组,并选出一名善于协调、善于沟通、又具有亲和力的学生做组长。学习中的问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沟通、互相切磋、碰撞来解决。学习小组有两种组织形式,一是同层集中式,二是混层协作式。同层集中式是指同一层次的学生集中排座,并分成小组。教师按照不同层次学生接受知识的实际情况,分别提出难度不同的学习任务、讨论题目、练习内容。混层协作式是指学生按不同层次混合编成学习小组。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可以代表小组参与组间的讨论、辩论,从而激发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这种教学形式是在集体教学与分层合作教学的结合上找到一个契合点,在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两种形式中构筑一座桥梁。

(四)构建分层合作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是分层目标的制定者,学生是达标的主体。课堂教学能否确保学生达到预定目标,不仅取决于课堂的组织形式,更重要的是让有差异的学生都能参与学习过程。这就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体现分层,要创设适合分层合作教学的课堂秩序。

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各个环节中的教学要求与学生的接受水平之间的矛盾。分层合作教学要体现在教学目标、预习、任务、设疑、讨论、辅导、练习、反馈作业等环节中,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性原则设计各环节的教学活动,切实解决不同层次学生“吃不饱”与“吃不消”的矛盾。

例如,在分层设疑中,除考虑设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外,还必须考虑提出的问题与被问对象是否相匹配。在对新知识做铺垫时,侧重为C层设疑,为他们更好地接受新知识铺路搭桥。在学习新知识时,侧重为B层设疑,因为B层学生占班级的比重较大,是分层合作教学的基准点,针对他们设疑,教师不仅能掌握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情况,而且可以将B层学生的学习疑问交给A层学生去解决,从而使A层学生也能够提高。在突破重点、难点、深入探究时,侧重为A层设疑,发挥他们的优势,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分层合作教学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良性循环。衔接好、低起点、小步伐、勤反馈、多讨论是分层合作教学的课堂规律。衔接好,就是复习和导课要与新课衔接好,注意唤起学生的学习动因,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低起点,就是要简化基础知识的运用,新课要以C层学生可接受的程度为起点进行教学设计。小步伐,就是在讲解重要知识点时放慢进度、多停留,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新知识进行加工、理解和强化,学一点就收获一点。 勤反馈、多讨论,就是要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练习、思考、讨论,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五)分层合作教学的科学评价机制

科学评价要体现激励性、全面性和差异性,分层评价的目的是考查学生是否达到本层的学习要求。激励性评价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激励学生尽量发挥所长,给他们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全面性评价是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综合评价,多方位评价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个人平时成绩,包括平时提问、作业、测试等成绩;二是学习小组成绩,教学中对各学习小组讨论、研究问题的成绩进行累加,期末算出平均分,作为小组每一个学生的成绩;三是期末综合测试成绩。这三部分的权重以2 ∶ 3 ∶ 5为宜。 差异性评价是对不同层次学生用不同标准进行评价,并鼓励其升入高一层。

(六)分层合作教学的动态管理

分层合作教学到了一定阶段,要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本着自愿的原则,把达到或基本达到高一个层次要求的学生及时编入高一个层次去学习。把在本层次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调到下一个层次去学习,从而使学生始终处于适合自己的群体中接受知识,参与学习。 这种动态管理的优点是学生能及时判断自己与所要达到目标的差距,变以往的“学生与学生比”为现在的“自己与自己的努力目标比”,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中。

(责编  陈   颖)

猜你喜欢
分层目标评价
基于分层教学下的高中数学“让学”策略
基于分层的FCM算法在医学图像分割中的应用
基于分层的FCM算法在医学图像分割中的应用
基于“学为中心”的分层作业的设计与思考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