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坭兴陶行业家族式传承模式研究

2015-01-28 16:37王宁高洁
广西教育·C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清代研究

王宁+高洁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田野考察法对清代坭兴陶行业家族式传承模式进行梳理,对坭兴陶制作技艺传承模式进行研究。

【关键词】清代  坭兴陶行业  家族式传承模式  研究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164-02

坭兴陶,学名紫坭陶。钦州坭兴陶,古称越陶,学名为紫坭陶,与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陶、四川荣昌陶并称中国四大名陶。宣统二年(1910 年)至民国十九年(1930 年)钦州坭兴陶3次参加国内外大展,均获大奖。第一次是宣统二年(1910 年),清政府在江宁(今南京)兴办第一次劝业会,钦州参展的坭兴陶瓶及罐荣获金牌奖;第二次是 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钦县(今广西钦州市)“黎家园” 制作的一对山水花鸟陶瓶参展,并荣获第二名金奖,这是中国陶器最早获得的国际大奖;第三次是1930年在比利时独立一百周年纪念所举办的世界陶瓷展览会上,钦县“黎家园”制作的坭兴陶猪胆瓶参展,并荣获第一名金奖。新中国成立后至 21 世纪初,钦州坭兴陶先后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参展参赛大奖 40多次。

一、清朝坭兴陶传承历史

受访者二叔施力人,年龄80岁。他爷爷曾经告诉他,在大清朝咸丰年间,钦州有一个制作缸瓦窑的老艺人叫胡老六。他年轻时曾在现在的江苏宜兴当过兵,在当兵期间学习了一些制作陶瓷的方法。胡老六为人非常豪爽,也非常讲义气。他退伍回到钦州后,便以制陶为生。因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制约,生意并不能让他养家糊口,这样的日子让胡老六感觉无望。一天晚上,他偶然间做了个让他起死回生的梦,梦中有一个仙人告诉他:“练泥为玉,锻土为珠。”胡老六第二天早上醒来,虽然仙人的话记住了,可意思还是不太理解,所以就没放在心上。几天后,他偶然走到城西的大坪的地方,非常意外地跌落到池塘里面,从塘里爬出的胡老六情绪甚是低落,湿了衣服不说,还搞得浑身是泥,懊恼之余他发现脚上的泥非常细腻柔滑,于是他想到仙人的话,不再使用原来的老方法制陶,而是采用紫泥单种泥料来制作,采用搅拌、沉淀等工序,这样制作出的成品非常细腻柔滑,并且没有杂质。于是胡老六将制作的几个试验品进行烧制,烧成的陶器虽然与以前有所改进,但黯淡无光。后来他想到用山上的石头进行打磨,打磨出来的坭兴陶非常精美,具有玉一样的质感。这一成功令胡老六名扬广西,他也就成了广西壮族坭兴陶制作公认的鼻祖了。后来胡老六把技艺传给了他的子孙。在钦州具有传承历史,并且能够拥有自己品牌的坭兴陶世家当属黎氏家族。他们家族的传承最早不是父辈的传承,而是由他们的外祖父传承而来。据说黎昶春的外祖父刘素清是当时有名的坭兴陶制作者,年轻的小黎看到外祖父成功的身影,从小就想成为像外祖父那样的人。后来黎昶春跟随外祖父学习,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也成了当时有名的制陶者,他将钦州东岸和西岸的泥土混合在一起烧制,制作出比原来更加成功的坭兴陶产品。1910年清政府在江宁(今江苏南京市)举办第一次劝业会,他制作的坭兴陶瓶及罐参展并获金牌奖。

二、清朝坭兴陶的制作

清朝早期,坭兴陶制作多采用江边的泥土来制作,这些泥土大多含有一定量的沙,利用这样的材料进行制作,目的是减少泥土的收缩。在烧制过程中,不会因为柴火的不均匀,导致陶器受热不均开裂。另一个方面是烧制好的陶器,在家庭生活使用的过程里,快速升温和降温过程中,这样的使用状态很容易让陶器开裂,融入一定量的沙,就延长了陶器的使用寿命。

制作坭兴陶工具。在家族中制作坭兴陶的工具主要是采用木拍拍打成型和手动转盘拉坯成型。所以工具就相对比较简单,有手动拉坯转盘、木拍、竹片、竹刀、刮刀、木架等工具。手动拉坯转盘大多为木质,下面部分埋在地下起到支撑作用,尺寸大于35~42厘米,上面部分较大40~60厘米,厚度12~20厘米,主要是放泥巴拉坯成型。在上面部分和下面部分的连接处有一个相对较圆的竹子连接,大概20~30厘米高,在上面有个便于用木棍插入的凹槽,这样就可以用力把轮子转起来,再利用这个转的惯性拉坯。当然这样的制作工具,转速是非常慢的,用木棍用力一次,只能是转动12~30秒之间。

在早期的成型方法当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用泥条盘筑,尤其是大型的陶器,比如水缸,一个人制作是相对难度很大,但泥条盘筑就一个人就可以完成了。泥条盘筑完成后,用木板拍打,一方面可以使泥条能够更加结实,另一方面可以完善陶器的造型,在阳光下晒几日,从里到外都干了就可以了。

上釉。陶器受到材料的限制,烧结温度较低,液体容易渗漏,所以壮族先民经过漫长的经验总结,制作成稻草釉料。把铅块在容器当中烧溶,然后加入草木灰,进行搅拌。放入草木灰的量,根据对釉料的需求为准。这样的釉料准备工作主要是由壮族的男性来制作,制作完成后交给妇女来给坭兴陶上釉。这样的釉料主要是放在坭兴陶的内部和口沿,这样水就不会渗漏出来,也不会渗漏到坭兴陶内部。早期的坭兴陶上釉,还主要是在外面,这样水容易进入坭兴陶内部,制作坭兴陶容易开裂。

早期钦州坭兴陶烧制还是在使用一次性窑炉。最下面一层用木或竹打底,然后在上面洒上大量的木屑或竹屑,起到铺平的作用,第三层就是铺稻草,大概有十到二十公分厚度就可以了。这样底部就做好了,再将坭兴陶坯体在上面排开,大的器物放地下,小的放上面,排列像金字塔的形状。最外面一层就是用泥和沙混合而成的泥浆,将泥浆涂在外面起到保温的作用。当然在四周也留有一定的投柴口。坭兴陶的烧制是由年长的老夫人来负责的,在四周投柴口点燃窑内柴火,不同的时间段去触摸窑外层的泥浆层,感触它的温度,温度过低的地方就用木柴在这个地方戳一个空,让空气从这个地方进行流通,当这里的温度上升以后,达到所要的温度以后,就将这个口封住。这样的做法主要是为了保持窑炉内部温度的均匀。当窑炉内的木柴、竹子、稻草、木屑都几乎燃尽的时候,就可以让窑炉自然冷却了。壮族坭兴陶人主要选择在下午烧制,经过一夜的冷却,第二天一早就可以开窑了。整个烧制过程大约需要15~20小时,因天气和温度、空气的湿度不同而异。最高温度不会超过900度,烧成的颜色主要是红色,也有少量的烟熏色。endprint

三、清代家族式传承模式特点

在当时自然环境相对闭塞的前提下,存在的坭兴陶技艺只能是靠家族式的传承模式一代代往下传。特定的传承模式,必然是由家族中技艺高超的长者借助口传身授的方式进行传承。受到社会需求的限制,这样的坭兴陶制作技艺必然是依附在农业生产的这个主流下进行的。因为坭兴陶器物的使用量很小,不可能进行专业化的生产。在这样的家族式的传承模式中,受到需求量的限制,一般都不会有分工,都是一人完成整套工艺。家族传承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受当时的经济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影响,从事这样的制作技艺不能脱离家族的生产劳动,只能是在农闲的时候进行制作。

第二,在广西壮族从事坭兴陶生产的劳动者,他们并没有完全从家族事务中脱离出来,成为专门的坭兴陶生产者。这些劳动者只能在家族事务处理之后的剩余时间里,进行补充式的劳动,为家庭提供一些生活便利。只有多余的坭兴陶制品,才会拿到圩上去出售。这里的出售也无非就是拿自己多余的坭兴陶制品和别人多余的生活用品进行交换,并且这种物物交换的量是非常小的。这里所制作的坭兴陶制品数量不仅少,品种也很单一,仅限于生活用品。

第三,这种家族式的制陶方式相对比较原始,在现代的生活中相对较少了,只有很少一部分保持了这种制作技艺。这种制作技艺在选材上非常讲究,必须对泥料的性能比较了解,泥料要软硬适中,才能既有可塑性,又有非常强的支撑力,还要耐急高温和急降温,以防开裂。大部分坭兴陶石器时代的器物都含有一定量的沙。沙相对于泥料而言它可以耐高温,能够大大降低泥料的韧性,并且在干燥的时候,收缩也非常小,可以防止泥料在干燥过程中的收缩变形。

第四,在广西壮族村寨里面,后来主要采用轮制成型,最有代表性制作工艺就是手动轮制工艺。在广西壮族地区的手动轮制工艺主要是采用一个平板做底,可以自由地顺时针和逆时针转动,这样的制作便于全方位地观看和调整。这样传统的制作工艺,相对来说较古老,站在世界的角度来看,不仅仅是中国有,世界上其他地区也有,只不过不同的地区对材料的要求不同。有的地区是把原来使用过并且已经用坏了的陶器的底部来做基础进行制作,有的是用烧制好的盘下面垫草进行制作。相对而言,广西壮族先民这种使用木板来制作的做法是比较先进的,减少了很多工序,并且这样的制作更加的稳定。

人工转轮技术相对前面制陶技艺而言是一个质的飞跃,因为人类在此之前的所有制作全部是纯手工的捏塑,这样制作出的器物大多是造型相对简陋,具备使用功能,但并未从审美上进行艺术化处理。而这种相对简单的人工轮制技术,则开创了人类借助工具进行陶器的制作的历史。广西壮族先民主要是在这个转轮上先盘筑成型,在转轮上盘筑可以自由的转动,能够修整到每个面,可以人固定不动,借助转轮的旋转就可以完成盘筑了。然后再用木片或竹片进行拍打,使泥条之间压实,防止泥条间有空隙或者开裂,增加了器物壁的力量,在这个拍打的过程中,人可以固定,只是转动转轮就可以完成了。然后再利用转轮旋转,修整器物的底部和口沿。通过转轮减少人的活动量,并且提高了制作的质量。使用的这种转轮是木质的。这样的转轮有采用手转动、脚转动、木棍转动三种方式。

第五,在这样的制陶家族里面,不仅仅教的是制作陶器的技术,还有制作陶器的行规、礼仪、风俗。这样,在家族的教育里面就具有了技术和品德两个方面的学习,提高了陶艺人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于长敏.南国名陶——论广西钦州坭兴陶的传承[J].中国陶瓷,2008(9)

[2]帅民风,毛文青.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3]吴筱荣.陶瓷艺术教育与现代审美[J].中国陶瓷,2008(11)

[4]王宁.试论广西坭兴陈设陶的设计研究[J].中国陶瓷,2009(12)

[5]王宁.广西吉祥物“马拐”在现代陶艺中的应用[J].中国陶瓷,2013(5)

【作者简介】王 宁(1981- ),男,山东滨州人,钦州学院美术学院高级工艺美术师;高 洁(1982- ),女,山西孝义人,硕士,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责编 卢 雯)endprint

猜你喜欢
清代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略论清朝蒙古族“那达慕”概况
永远的末代皇帝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