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人本思想与高校人本精神的塑造

2015-01-28 16:11邓双霜吴晓霞
广西教育·C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人本思想塑造儒家

邓双霜++吴晓霞

【摘 要】儒家思想如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等中蕴涵着鲜明的人本思想,高校可承继这些思想,将人本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实现人本管理,加强“人本”教化,从而促进人本精神的塑造。

【关键词】儒家 人本思想 高校  人本精神 塑造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088-03

当前,高校塑造人本精神十分重要,这不仅是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还是实现学生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需要。然而,目前高校校园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人本精神缺失现象。比如,有的高校为提高自身及学生的竞争力,更多地注重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方面,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精神和情感等方面的需求;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创出更多业绩,可能不顾学生实际情况,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等,不利于学生各方面的提升;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对自身的长期发展规划关注较少,同时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过于冷漠,等等。对此,可以借鉴儒家思想中的人本思想,塑造高校人本精神,以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培养出真正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实现高职教育的健康、和谐、快速发展。本文试图在分析儒家人本思想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承继儒家人本思想,塑造高校人本精神。

一、儒家的人本思想

儒家思想中蕴涵着较鲜明的人本思想,限于篇幅问题,本文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来对之做一介绍。

(一)孔子的“仁者爱人”

在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仁学是最为突出的内容。春秋时期,社会大变革,人道思潮兴起,不仅尊重人格,而且重视如何做人,怎样做人,关怀人的内在修养,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这是一种泛爱人本精神。《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如见大宾”、“如承大祭”,表示对人的恭敬,这是一种严肃的爱,也是真诚“爱人”的条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从反面说明“爱人”,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这都体现了一种真诚无伪的“爱人”精神。《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意思是说,抑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回复到传统的礼所允许的范围,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践仁德,全靠自己,不能靠别人。在处理人我关系时,“克己”是“爱人”的基本条件,“复礼”不是取消“爱人”,而是规范“爱人”。需要注意的是,孔子所谓“爱人”,是表示人我关系的一个极其广泛的概念,它包括对人的关心、爱护、同情、理解、尊重、宽厚、信任、亲近、恩惠以及尽心尽力,等等。

(二)孟子的“性善论”

战国时期,战争频繁,人民苦难,孟子从天下人视角思考战争问题,继续发扬孔子“仁道精神”。孟子不停留在孔子如何做人规定上,提出人的本质,即人性本善,所以仁者才能爱人,为孔子仁学或人本精神找到内在根据。

孟子认为,人性之善,是先天的、固有的。《孟子·告子上》:“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性善论的核心是他的良知说。所谓良知,就是人人生来都具有的一种善性。良知主要体现在“四心”。《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因有之也,弗思耳矣。” 然而,在孟子看来,良知并非先天固有的,而是道德潜意识的表现,是人类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渐积淀而成的,是一种社会性的道德心理和感情。据此,孟子的“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最终要落实到“四德”——仁、义、礼、智。“四德”是自觉的、有意识的道德概念与规范。因此,孟子的良知说,主要是引导人们自觉地进行心性修养。心性修养的目的,是要最终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这是孟子所描绘的社会理想,体现了其深厚的人本精神。

(三)荀子的“性恶论”

在战国儒家各派中,荀子最自觉到天下统一的历史要求,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到“一天下”的概念。统一趋势出现,人们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国君应该如何统治人民?荀子认为,人性恶,所以应该依靠礼治、教化让人去恶扬善,去爱人,爱民。荀子人性观,为孔子仁学或人本精神找到了外在依据。

《荀子·性恶》中荀子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儿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比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在荀子看来,圣人和凡人生来都是性恶的,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关键在于他们能够自觉地、有意识地“化性起伪”,即接受教化和进行个人学习。也就是说,人通过礼治、法治等后天教化,可以化恶为善,成为仁者,仁者爱人,具体为爱人和爱民。爱人有亲疏,差等之分,不同人以不同爱;爱民则以普天之民作为施爱对象。

二、承继儒家人本思想,塑造高校人本精神

儒家人本思想对于当前高校人本精神的塑造具有极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其中,孔子“仁者爱人”思想中的克己、关心、爱护、同情、理解、尊重、宽厚、信任,孟子“性善论”中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和仁、义、礼、智,以及荀子“性恶论”中的“化性起伪”等概念和范畴,是从自我约束和修养,到发自内心去找人的善根、善性,及到外部去寻化恶化善的方法,对人们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高校中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都应对儒家所体现的这些人本思想进行继承和借鉴,这就是要从人的本位出发,真诚地对待、爱护身边的人,共同塑造人本精神。endprint

(一)将人本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无论是孔子、孟子还是荀子的人本思想,都有一个共同目的,即引导人们去爱人,即做到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理解和信任他人,等等。高校要营造人本精神氛围,可将人本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形成互相尊重、互相关爱、互相理解和信任的氛围。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将人本精神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精神文化在三种文化中属较高层次。因此,将人本精神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将人本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展开。

其一,发展高品位的社团活动。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第二课堂的延伸,学生社团活动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平台,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它对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活跃校园气氛、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社团活动的内容多种多样,学生在学生社团活动中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自由选择,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践证明,学生社团已成为完善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锻炼、自我服务的重要模式。由此,发展高品位的社团活动也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行为。高校应坚持对社团的统一领导和管理,鼓励社团开展富于思想性、体现时代性、高雅文明的校园活动,引导社团走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之路;要加大对社团的扶持力度,使其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以吸引和带动更多的学生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发挥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其二,拓展高品位的“走出去”活动。“走出去”活动是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到社会实践中去体验生活的一种活动方式。利用寒暑假、节假日、双休日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勤工俭学、顶岗实训、下乡支教等社会实践活动,是发挥学生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觉悟,充实和巩固专业知识,锻炼和培养毅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团结协作能力,增加就业信心以及控制和减少不良心理情绪和困惑,从而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提升心理素质。因此要积极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不断提升社会实践活动的品位。

其三,利用新媒体,建立立体化的网络平台,向学生渗透人本思想。利用手机媒体、博客、微信、QQ、MSN等新兴媒介和即时沟通软件,对人本思想进行生动形象的宣传传播,使人本思想贴近生活, 为广大师生所喜闻乐见,为加强大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推动作用。高校应进一步发挥和挖掘数字化校园优势,建立立体化的网络平台,向学生渗透人本思想。应建设绿色校园文化网站,开拓学生的视野,使他们了解世界最新的新闻信息和行业动态,扩展对外交流的时空领域,提高综合素质。应利用校园BBS为学生提供新的互动平台,及时了解学生新的思想动态、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可充分利用微博,营造良好的校园微博文化氛围,通过微博传播先进文化,倡导良好社会风尚,为师生提供更多教育、生活等实用信息,满足师生多方面、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2.将人本精神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主要包括高校的教学、科研、生活等物质设施以及校园环境建设等。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和载体,包括校园建筑、教学设备、生活设施、人文景观、绿化美化等,还包括校训、校歌、校徽等各种具有文化符号意味的物质,对学生人本精神的培养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将人本精神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以学校发展规划为依据,尊重学校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赋予校园整体布局规划以文化底蕴。要建设好学生日常活动场所,尤其是教室、图书馆、职业技能实训室、体育训练场馆等设施,要对校园环境、校园建筑、道路交通等实施绿化美化工程,为人本精神的塑造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3.将文本精神融入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人本精神的塑造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特点,因此,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制度机制,消除建设中的盲目性、随意性。校园制度文化包含高校师生应当遵循的各种规章制度,诸如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生活管理制度、后勤保障制度等。将人本精神融入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应根据学校的具体特点,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易操作的、人性化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办事,以发挥师生在学习、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二)实现人本管理

孟子的良知说,认为应将“四心”落实到“四德”,即将人的本心转化成自觉的、有意识的道德概念与规范,以此引导人们自觉地进行心性修养。只有将心性修养好,才能更好地去爱人。孟子提出良知说的目的是实现“天下平”,也就是说,统治者要想治理好天下,必须践行心性修养,去爱人,这样人民也才能拥戴他、爱护他,使他的统治长久不衰。这对处理高校中学校和师生的关系也是有借鉴意义的,那就是,无论是学校对于教职员工的管理,还是教师对学生的管理,都应实现人本化、人性化。现有的教学管大多理偏重于可量化的大学生专业技能目标的达成,而相对忽略精神内涵,忽略对人的重视和考虑。高校应用人本理念加以引导,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和大学生发展的特点出发,增强管理的弹性和柔性,实现人本管理,尊重个性、保护教学自由和学习自由。

一方面,应坚持以教师为主体,尊重教师、塑造教师献身教学和科研及服务社会的形象,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不同需求、能力差异,尊重他们的创造和权利,探寻实现他们发展的多种途径,不断创造条件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实现促进教师专业化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其一,创新教师培训机制。每一名教师都有发展的需要,都有面临观念更新、知识更新从而跟上时代发展步伐的需求。因此,应建立教师培训机制,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项目,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其二,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应重视教师的正当利益和合理要求,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和价值选择,营造一个宽松的,有助于满足教师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利益需求的环境,调动他们潜心于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其三,加强本校教师与其他专家、其他院校教师的交流。通过举办交流会等平台,为教师提供与专家、同行交流的机会。

另一方面,应突出学生为主体的事实,在教学管理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应尊重学生的价值观,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意见和需求。在实践中,可考虑让渡一部分教学管理的权力给学生,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意见平台和意见表达渠道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使综合素质也得到提升;同时,在专业学习中,要推进多种学习平台的构建,让学生有一定选择课程和选择教师的权利,并通过学习平台主动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

(三)加强“人本”教化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应该依靠礼治、教化让人去恶扬善,去爱人,爱民。可见,荀子是从孟子的反面去阐述他的人性观点的,但是引导人们去爱人,也是他的理论旨归。荀子的人本思想侧重在道德教化上,他认为,只有经过道德教化,才能让人们去恶扬善,达至圣人的境界。鉴于此,高校在塑造人本精神的过程中,应提倡道德教化,让学生抛弃以自我为中心的做法,多关注他人的需求,与他人和谐相处。大学生要真正能够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不仅需要相应的专业技术素质,更需要有关心人类社会前途、命运的责任感以及为此献身的精神。高校塑造人本精神,应加强“人本”教化,即加强人本精神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如通过开座谈会、主题班会、黑板报等方式,宣传人本思想;将“人本”教育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并积极挖掘各门课程蕴涵的丰富教育资源,潜移默化地渗透“人本”教化。同时,应推进高职学校人本精神进网络、进学生公寓、进学生社团。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中所蕴涵的人本思想,对于当前高校人本精神的塑造具有巨大的启示意义,值得我们借鉴和承继。借鉴儒家杰出代表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中的人本思想,高校可从三方面,即将人本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实现人本管理,加强“人本”教化,促进高校人本精神的塑造。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M].长沙:岳麓书社,2000

[2]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责编 何田田)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本思想塑造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人本思想在中职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基于人本思想的本科教学管理相关问题探讨
论如何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浅析《天堂电影院》中次要人物的成功塑造
简述中国戏剧语言
经济新常态下中小房产企业竞争优势的塑造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