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丰有
陕西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对这个话题思考了很久,总想写点东西出来,以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探讨,但又觉得题目太大,也太复杂,自己的知识积累、知识面和认识水平远远不够,因而一直未敢动笔。最近,也不知什么原因,这个话题一直在我脑际萦绕,挥之不去,既然这样,我想,就干脆把它写出来,不管多么肤浅、片面、错误甚至荒唐,就当是供大家批判甚至炮轰的一个“靶子”好了。
人是一个物质和精神、生理和心理、生物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体,体质是指一个人物质、生理和生物性的一面,人格是指一个人精神、心理和社会性的一面,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和矛盾运动,就构成了一个完整、丰富并具有鲜明特性的人,以及每一个人不同而多彩的生命和生活。
中国的文字既不能片面地望文生义,也不能离开文字本身去解释它的意思。显而易见,体质指的就是人的身体素质。素,是指本色,本来的,原来的,平日的意思;质是指性质、本质,从字面意思说,人的身体素质就是指人的身体本来的、平时的性质和状态。对于体质的概念,比较通行、较多认可、也较为合理的说法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人类个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方面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再进一步说或者说得与健康、医疗关系更密切、更专业一些, 就是个体体质的不同,表现为在生理状态下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和适应上的某些差异性,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疾病发展的倾向性。说到这里,大家就能感受到体质对一个人生命和健康的重要性了。
如果体质比较具体易感的话,那么人格就相对比较抽象和复杂一些。还是先从字面解释说起,人格即人的品格,品主要指品相、品位、品类,格大概是指格式、限制、推究的意思,这样解释的话,人格就是人的品相、品位、品类在思维和行为上所表现出的格式化、原则性、倾向性特征。对于人格的概念,比较通行、较多认可,也较为合理的说法是,指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思维模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也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特征之一。灵魂心理学给人格的定义为,是人类独有的、由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与后天禀承的内外信使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能代表人类灵魂本质及个性特点的性格、气质、品德、品质、信仰、良心以及由此形成的尊严、魅力等。社会心理学中讲的人格即是指人的个性,它是个体在先天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交往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这几个定义是从不同角度讲的,都有其侧重面和合理性,综合起来看,可能会更全面一些。说到这里,大家就能感受到人格对一个人的精神活动和为人处世的重要性了。
说体质与人格是一个人最为基本的两个方面,是因为人不论是身体上的任何表现还是思维行为上的任何表现,不论是本人的自我感觉还是社会评价,不论是顺利、成功还是挫折、失败,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归结到体质和人格这两个方面,或者说都能从这两个方面找到其原因。体质和人格还将伴随人的一生,是一个人基本的印记和标志。体质和人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虽然也在发生着变化,有时是较大甚至是很大变化,但其基本面和核心性却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在日常情况下又往往会回归到本来的状态或发展变化的方向。
人是由体质和人格构成的,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体质和人格,世界上没有体质和人格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就像某个哲人说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人不仅具有不同性,也具有相似性,不同性构成了一个个具体鲜活的人,相似性又把人分成了不同的类。
体质与人格因人不同,表现的千差万别,纷繁复杂,往往让人眼花缭乱,甚至有些迷茫。然而,按照个性中的共性对其进行分类,则就比较清晰条理了许多,也更容易抓住具有普遍性、根本性的一些东西。
就体质而言,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从身体健康和强壮程度分,大致可以分为强壮型、一般型、病弱型等,从胖瘦和体形上分,大致可以分为肥胖型、适中型、偏瘦型等,这些分类比较直观、简单、明了,一般人通过观察就能看得比较清楚,但不够细致和准确,也不能反映体质的内在因素。我觉得,比较科学合理、能反映体质基本特征的分类方法,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从人的整体出发,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阴阳平衡、气血运行、虚实寒热及变化特点的体质分类法,即将中国人的体质分为九种基本类型,分别为平和型、气虚型、阳虚型、阴虚型、痰湿型、湿热型、血瘀型、气瘀型和特禀型。这九类体质,听起来好像比较抽象、不易捉摸,但只要认真看看每种体质特征表现的描述,并仔细对照一下,如果还不明白的话,可以咨询一下中医大夫,还是比较容易分别和把握的,也能搞清自己到底属于哪种体质类型。
就人格而言,同样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目前比较流行的有:特质人格分类,把人的行为的一致性和倾向性概括为某人的人格特质,并以此测量和区分人格;精神分析人格分类,把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并据此进行人格分类;现象学人格分类,重视个体对世界的独有观点;能需均衡人格分类,从人性要素与环境因素的能需均衡关系中提出了十八种人格类型,等等。但这些分类都比较学术化和专业化,一般人较难理解和把握,也没有必要作更深入具体的了解。其实,我国古代就有许多关于人格研究、解释和分类的记载,如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以及他关于“君子” “小人”等论述,可以说把人格分成了最基本的两大类。结合现代人格研究的一些成果,侧重从人的品德和社会性上分析,我觉得,人格还可以相对分为圣贤型人格、君子型人格、普通型人格、不良型人格,不良型人格还可以再细分为抑郁型人格、暴力型人格、犯罪型人格等。历史上的三皇五帝、孔孟老庄以及名垂青史的古圣先贤,以至到近现代的民族英雄、英模人物,可以说,他们在不同程度上都具有圣贤人格的特征,相反,一些具有暴力倾向、实施暴力行为,或有犯罪倾向,重犯、累犯、屡犯人员,就可能具有暴力型或犯罪型人格的特征。
其实,无论怎样进行分类,也只是一种大致的概括和归纳,现实生活的情形则要远远丰富复杂的多,有的人兼有几种体质和人格类型的特点,有的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则表现出不同的体质和人格特点。由于人的内因作用、外界影响以及体质和人格的相互影响,使一个人的体质与人格表现出更多的可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尽管如此,了解了人的体质与人格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的基本知识后,我们就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以及对每一个人体质与人格的分析把握,有了一个基本的参照和坐标。
体质和人格构成了一个人基本的生命现象,而生命现象最本质的特征是自我复制,即通过遗传把包括体质和人格在内的生命性状传递和延续下去,并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因此,体质与人格在人生下来之后,就带着先天的因素。所谓体质与人格的稳定性,也主要是指先天的因素。
一个人体质的先天因素,是由父母体质的遗传信息决定的,而这两方面需要结合、组合,才能形成有效的遗传信息,从而成为控制人的体质特征的内在因素。这种遗传信息上的排列组合,形成了后代遗传因素和性状特征上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就出现了有的人像父亲的体质(倾父遗传),有的人像母亲的体质(倾母遗传),还有人兼具父母的体质特征,还有的人父母的体质特征都不像,即出现了新的遗传性状等等这样一些情况。只要注意一些,大家在实际生活中就能观察和感受得到。
先天因素或遗传因素,是我们体质的内因,它就像电脑程序一样,大体设计了一个人一生的基本体质和在不同时期的表现,为什么一个人的体质相对稳定,并且往往伴随人的一生,原因就在这里。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知道,先天性体质我们没有选择性,也很难从根本上去改变它,重要的是,了解清楚它的特点和表现,顺应它的习性和规律,尽可能地使它朝着人们期望的、最佳的方向发展和变化。
一个人人格的先天因素,同样是由父母人格的遗传信息所决定的,与体质相比,人格遗传更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遗传因素、大脑构造以及大脑对信息加工处理的系统配置等,构成了人格的物质基础,虽然目前的科学还不能完全作出解释,但人格的物质基础、人格的外部表现由体内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和物理过程所控制,并能够通过物理、化学手段检验检测出来,则是科学界公认的。这就使人格具有了 先天的差异性和每一个体的相对稳定性。
人们常说的“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或多或少就包含了先天的因素。人格的先天因素,往往是一种结构配置、一种潜在的功能、一种自我的倾向,只有与外部环境发生作用时,才能外化客观地感受到它的表现和特征,因此,它比体质更为丰富、复杂和多样。
体质与人格虽然都有明显的先天因素,但并不像人的五官面貌那样成型而稳定一致,它是由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后天环境对人的体质与人格影响较大,乃至能够起到重塑的作用。
能够对体质产生较大影响乃至重塑的后天环境因素,主要有生活水平、医疗条件、体育运动、休闲调养等。先天体质必须通过后天不断的物质能量支持才能得到展现、增强和改善,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在没有解决温饱的状态下,就很难谈得上体质问题。实现温饱之后,生活水平影响体质的因素就逐渐多了起来,如饮食合理、营养均衡,如环境良好、很少污染,再如现在大家普遍关注的食品安全等等。疾病是健康的杀手,严重影响着人的体质,医疗条件对人的体质的影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灾难、战乱、疾病而绵延不衰,其中中医的作用功不可没。20世纪30年代,青霉素的发现带动了抗生素产业的兴起,将人类的平均寿命从40岁提高到60岁。现代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人的健康改善、体质增强、寿命延长的作用愈来愈为重要。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说,活动或运动是人体健康的导师。毛主席曾号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现在正在兴起的全民健身活动,就反映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感受到了体育运动对于改善人的体质的重要性。辛勤劳动,紧张工作,还要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是现在很多人的常态,但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得不到应有的休息,没有一定的闲暇时间去调整和修复,亦会对体质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至于调养,特别是根据自己体质特点的有针对性的中医和饮食调养,对体质的改善和增强大有益处,但目前还只是很少一部分人有这种自觉意识。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正是这些外部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国人的体质得到增强,寿命得到延长,据《2013年世界卫生统计报告》发布,中国人均寿命76岁,排中等收入国家之上。今天60岁左右的人,其体质状况比改革开放前40岁左右的人还要好,中国人的总体体质状况不仅得到了改善,甚至得到了重塑,这从近几届奥运会奖牌数和田径等一些项目的突破上也可见一斑。
能够对人格产生较大影响乃至重塑的因素,主要有信仰、道德、知识、宣传教育、社会诚信、人际关系等。信仰是人们为之追求和奋斗的信念和目标,信仰坚定的人,精神力量就会得到极大提升,人格内涵就会发生很大变化。在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为信仰,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前仆后继,英勇奋斗,表现出巨大的精神力量和崇高的人格风范。宗教是一种普遍的信仰,全世界约有80%的人信仰宗教,而其中的80%信仰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三大宗教。宗教是管心灵的,总体上来说就是一种敬畏之心、向善之心、虔诚之心,可以对人格起到规范、约束、调整乃至重塑的作用。道德无疑是人格中最重要的因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就等同于人格。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就曾说过,“德行啊!你是纯朴的灵魂的崇高科学”。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应当是一个人格健全且具有魅力的人。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同样也改变人格。苏格拉底说“知识就是美德”,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大学》中说,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从中都可以看出知识对于人格的形成和改变的重要性。宣传教育是指一个国家、民族在一定历史阶段向国民特别是青少年宣传、倡导和灌输的核心价值体系,它是一种政府行为,也是社会的一种主流意识形态,其对人格的影响和引导也是显而易见的。此外,还有社会诚信、人际关系以及法律制度等,都直接或间接对人格的形成或表现产生影响。
个人从来都不能脱离集体而存在,每个人从一出生开始就打着国家、民族的烙印,人的体质与人格亦然。民族是在长期的自然进化和文化发展中形成的,相近的或相似的自然环境、生活习俗、思维习惯、行为方式,经过长期的传承、浸润和沉淀,就构成了民族基本的或共性的体质和人格因素,每个人的体质和人格就是在这些民族的基本的或共性的体质和人格因素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和展开。在全世界,欧美人和亚洲人,白种人、黄种人和黑人,在我国,汉族和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体质的民族特征和个体表现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个体体质受民族集体体质的影响,容易感受认识,也比较容易理解,这里不再赘述。
相比较而言,民族的集体人格则要复杂和较难理解一些。余秋雨先生在《君子之道》一文中对人格、集体人格即集体无意识及中国人的人格理想都有很好的阐述。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追随弗洛伊德进行有关“无意识”、潜意识的研究中,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并认为“集体无意识”即集体人格才有普遍意义。“集体人格”可以追溯到民族的原始时代,从古老的神话传说,到一代代圣哲先贤所创造的文化成果,建构起“集体人格”的原型,这个原型就潜藏在每一个人的人格之中,影响着、浸润着每一个人人格的发展、变化和内部建构与外部表现。正如余秋雨先生所指出的,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这个问题,既带有历史性、现实性,又带有理想性,与西方的“圣徒”和“绅士”不同,中国文化的集体人格模式是“君子”。这是中华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对后世的有效遗嘱,她已经融化在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做“君子”成了我们做人的理想标准和目标,即使做不了“君子”,也不去做“小人”。有几千年建构起来的集体人格原型,有绵延不断、奔流不息的民族血脉,有经典照耀、代代传承的中华文化的有效遗嘱,要说民族集体人格对个人人格的影响,这就是最大、最深、最远的影响。
人是社会的分子和主体,而体质与人格是人的基础和主宰。那么,很显然,体质与人格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人生,无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每一个人或者说绝大多数人体质强健,这个社会、 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生机盎然,充满活力,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人这个因素就会迅速发展,富有效率,社会财富就会较快增加。同时,养老、医疗等社会成本就会下降,社会福利水平就会相应提高,这样的社会,就会成为一个健康、和谐、幸福的社会。国民体质状况对中国人最为刻骨铭心的记忆,莫过于清末民初,鸦片之害,国人身体羸弱,被西方列强冠以“东亚病夫”的耻辱,这也足以说明国民体质对于社会、国家、民族的重要性。体质之于人生,更是生死相随、须臾相伴。体质好了生命力就强,精力就充沛,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就高,就能为社会做更多的事情,也就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如果体质不好,就会给自己的健康、工作、生活甚至给家庭和社会带来麻烦,人生的质量、作为和精彩程度就打了折扣,这是每个人都不希望的。
每一个人或者说绝大多数人的人格都比较健全和完善,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事实上,自从有人类社会以来,大致是循着生产力的发展或者说物质生产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或者说精神生产的发展、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过程或轨迹运行的,而人的全面发展突出的体现在强健的体质和健全的人格上。健全的人格基本的要求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符合道德规范、符合时代常规、符合法律制度,当然在这之上,人格还可以分为若干层次,比如圣人人格、贤达人格、君子人格等等。人格,既是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也对社会产生着影响,社会成员的人格发育良好,比较健全,人际关系就比较宽容、平和、友善,社会就比较和谐、安定、幸福,对于个人生活而言,人格更是与之息息相关,内心是否安静平和,身心是否健康协调,事业是否成功顺利,人际关系是否融洽和睦,家庭是否幸福和谐等等,在一定程度上,都取决于人格是否健全和完善。
既然体质和人格如此重要,那么,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才能增强体质和完善人格呢?对于这个问题,恐怕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任何事情总是有规律可循,总能找到一些普遍的、基本的、共同的途径和方法,而且这些途径和方法又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增强体质普遍的、基本的、共同的途径和方法,除了膳食合理、营养均衡、适当休息之外,对现代人来说,我认为,主要的有两条:一是适宜适量的、坚持不断的体育运动或健身锻炼;二是有针对性的、科学合理的饮食和中药调理。运动是物质的特性,更是生命的特性,运动是增强体质、保持健康的总开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运动还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可以为肥胖的人减肥降负,为瘦弱的人强身健体,使强壮的人保持强健,使身体素质达到平衡的和最佳的状态。就拿最常规的有氧运动来说,在运动的过程中,心跳加快,血液循环加速,这在西医来说,就是新陈代谢加快,生命必需的能量得到吸收转化,人体多余的能量得到消耗释放,身体的多个部位和器官得到充足的营养,从而使生命体征处于理想、平稳和较佳状态;在中医来说,就是气血运行通畅旺盛,实得消,虚得补,寒得散,热得清,滞得通,湿得祛,毒得排,阴阳趋向平衡,体质趋于平和。而且,体育运动或健身锻炼还可以磨炼意志,放松身心,对治疗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具有辅助作用,其好处可谓大焉。诚然,人的体质是有差异的,有的人不注意锻炼甚至不锻炼,也感觉体质状况很好,有的人经过一定时期的锻炼后才能达到一些身体素质好的人的体质水平,这是人的体质差异造成的,但据此认为体质与运动锻炼关系不大,则是认识上很大的误区。事实是,体质好的人坚持运动锻炼其体质就会更好,而体质差的人,坚持运动锻炼,体质就会逐渐好转和不断增强。至于如何进行运动锻炼,则因人而异,重要的是,需要达到适度的运动量,采取适合的运动方式,以及长期乃至终生的坚持。
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人类的重大贡献,其关于天人合一、人的整体观念、阴阳平衡、辨证施治、药食同源等理念和方法,对养生、保健和疾病治疗有独特的作用和优势。如前所述,中医将人的体质分为九类,除了平和型体质外,其他八种体质都与理想体质存在一定的偏差或者说在某一方面存在着过或不及的问题,也就是说需要根据体质的状况,进行一定的调整、调理和调适。其实,即使平和型体质也不可能一直处于理想的或最佳的状态,体质总是动态的、变化的,这种变化的幅度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体质的状况就是正常的,如果超出了一定的限度,体质就会出现问题,甚至导致疾病。现在很多人存在的亚健康状态一般来说都是体质出了问题,也就是体质中的一些过或不及的因素超出了正常范围。解决这类问题,中医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智慧和办法,如饮食调理,中医认为药食同源、物各有性,针对自己体质特点的食材、烹饪方法,在调理体质中有着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神奇作用和效果,可以在不知不觉中使我们的体质得到改善和加强。再如药物调理,中医有许多药物亦药亦食,药性平和,调制简单,可食可饮,既可单剂使用,也可简单配伍,用量也不十分严格,且调理效果很好。当然,体质问题稍严重一些的,则需要中成药、配方药进行调理。但无论是饮食调理还是药物调理,无论是中药单剂还是配伍方剂,都要根据自己的体质特点,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否则可能适得其反,损害自己的体质。
完善人格普遍的、基本的、共同的途径和方法,一言以蔽之,就是加强自我修养,而与自我修养密切相关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育,二是学习,三是法制。教育对一个人人格影响是奠基的、长期的、再塑的甚至是根本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教育,特别重视对孩童的启蒙教育。被奉为群经之首的《易经》中的《蒙卦》中有一句话叫做:“蒙以养正,圣功也”,是说启蒙是为了培养纯正无邪的品质,这是神圣的事业,是圣人的功劳,是造就圣人的成功之路。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虽然有先天接受到的人格方面的遗传因素,但那只是潜在的,只有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认知,才能形成现实的人格,在几近一张白纸的情况下,教育就为人格的形成涂上了最初的基本的底色,确定了未来的方向。所以,就有了西周时期国学和乡学两类官办教育,就有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就有了“孟母三迁”的千古佳话,就有了颜子家训、朱子家训等家教传承,就有了《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启蒙教育的经典教材,这是中华民族整体人格形成的基础,也是每个中国人人格深处的灵魂,不管你是否意识到了没有。“蒙以养正”,这个正,就是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就是诚实、善良、勤奋、助人、奉献等优良品德,就是正确的是非观、利义观、自我观、他人观、社会观等价值观念,就是正确、正直、健全、完善、美好的人性人格。现代教育,不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人格养成、重科学教育轻人文素养、重分数学历轻社会能力、重竞争进取轻合作和谐的通弊,这也是导致一些人人格出现缺陷、偏差甚至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教育是一项长期的、重大的、社会性的系统工程,不仅在青少年时期需要加强教育,同时也需要对全体社会成员进行教育,如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人格的形成、引导、纠偏、健全和完善,同样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学习对于一个人的意义太重大了,尤其是现代社会,一个人品德的优劣、才能的大小、事业的成就、自身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学习是认知世界的基本途径。人一生都在认识、感知、审视、理解、解释这个世界,世界的构成、世界的状态、世界的运行规律、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关系等等,都是在不断的学习思考中获得感知和认识,逐步形成了每个人的世界观即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态度,而只有有了正确的世界观,才能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才能有健全和完善的人格。《易经》中有两句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话,那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早期人类(春秋和春秋之前)通过对天地及其运行规律的观察与思考,形成对世界的初步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和启迪,基于此,“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等就成为中国人理想人格的重要特征。对于学习与修养、与人格、与社会的关系,《礼记?大学》中有一段话说得十分精辟和深刻:“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见学习对于人格,对于修、齐、治、平关系极大,且处在基础、前提、源头的地位。学习是做到知行合一、既提升人格又展示人格的重要媒介。学习是获取知识,是明白事理,是追求真理,可以丰富精神,滋养心灵,培育美德,进而达到增强修养,提升境界,升华气质,正所谓知书达理,腹有诗书气自华。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可以更好地调节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使言行举止、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工作生活等,更明达、更理性、更平和、更合乎社会规范、更体现出文明进步的要求。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思想,可谓是道出了学习的深义和知与行的辩证统一关系,知体现在行上才算是真知,行符合知才算是实行,只有把知与行统一起来,才能把自己的知识和修养落实在日常行为上,并通过切实的行动来展现知识和修养,实现知与行的良性互动,既增强内在的人格力量,又展示外在的人格形象。学习是激活先天禀赋、弥补后天不足的强大动力。人总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既包括先天的也包括后天的,一般来说,先天差异不会太大,而导致人的差异性往往主要是后天的原因。学习既可以激活先天禀赋,使潜在的转化为现实的,又可以弥补后天不足,起到补短扬长的作用。打个比方,人脑如同电脑,一个配置较高的电脑如果放在那里不用,或用的很少,或只是一些简单利用,就不能显示它应有的价值和作用,而一个配置较低的电脑,如果能得到较为充分有效的利用,就能很好的展示其价值和作用,而且还可通过软件升级,更新增强其功能和作用。关于学习与人的先天、后天的关系,古今中外的圣哲先贤有不少精辟论述。春秋时期,大思想家孔子被人们认为天生聪明,是生而知之,一生下来就对万事万物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孔子听到后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世上没有生而知之的人,只有孜孜不倦地学习研究才能懂得更多的道理。对于先天禀赋很高的圣哲来说,非是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那么对于先天禀赋较差一些甚至很笨拙的人,学习的功效又如何呢?《礼记·中庸》中讲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通过学习,人可以变得更智慧、更善良、更高尚,正所谓人人皆可成尧舜,人人皆可成圣贤,而唯有认真努力的学习可以为之不断地注入动力、提供阶梯。
健全的法律制度、良好的道德风尚,同样是完善人格的必要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如果教育和学习是着重于人格的内部建构,为了更好地自律的话,那么,法律和道德则是着重于人格的外部规范,为了更好地实现他律。人类社会的实践证明,健全的法律制度、良好的道德风尚,有利于集体人格和个人人格的完善,也就是常说的可以使好人更好,坏人变好,反之,不健全的法律制度、不好的道德风尚,不利于集体人格和个人人格的完善,就可能使好人变坏,坏人更坏。法律制度是人格建设的最后一道防线,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基本人格的规范性要求和重要的外部特征。《道德经》第38篇有这样一段话:“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对这一段话不同的注译版本、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都各有各的道理,鄙人初学以为,这段话反映了老子从历史纵向对人性之演变、社会之发展和法制之必然的深邃洞见和高度智慧,从横向划分出了人的修养和人格的几个不同层次,得道的圣人是一个层次,随着社会发展、诱惑增多,欲望增强,一部分人离道渐远,逐步退到德、仁、义的层次,最后一个层次就是礼,礼即制度规范,也可以说是法制,到这里就不能再退了,因为遵礼守法是社会成员共同的基本的规范,是最后的底线。至于社会道德风尚的状况,则直接对社会成员的集体人格和个人人格产生影响,如社会和谐,人们就相互比较理解和宽容,社会文明,人们就比较注意约束和改进自己的言行举止,社会诚信,人们就会自觉履约、守信,反之,亦然。
强健的体质和完善的人格,既是人人追求的目标,也是社会发展追求的目标之一,然而实现这一目标,既需要认知上的明确、理念上的正确、意志上的坚定,更需要付诸行动、付出努力、付出成本甚至付出代价,既需要着眼当下、坚定信心、树立信念、立即行动,更需要长期坚持、逐步积累、良性互动、艰苦力行。
强健的体质和完善的人格,从人自觉积极地追求开始,就在向着这一目标迈进,它就离你不远。孔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是说人格方面,体质也是同样的道理。然而,要真正实现,又不可能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按照适合自己的途径、方式、方法,一生奉行坚持,不懈、不断、不怠,就必然会取得一定的成效、成绩、成就。
强健的体质和完善的人格,如同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积于跬步,既不在一时一事,又积于一时一事,是一个逐渐、逐步的积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认识的积累、经验的积累,也有理念的积累、信心的积累,更有成效的积累、境界的积累。《孟子·公孙丑上》解释浩然之气时说:“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其意思是,浩然正气的养成,是不断地积累正义的结果,而不是做一两件正义的事情就能达到的。体质和人格修养莫不如此。那种心血来潮、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做法,不仅成效不大甚至还有害。
强健的体质和完善的人格,在目标上是并行不悖的,良性互动的。体质与人格是一个有机统一体,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我国古代重视修身养性,倡导身心兼修。体质是人格的物质基础,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体质的状况和变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健身活动的人,不但能感受到体质的增强,而且还能带来心情的愉悦,意志、毅力以及耐力的增强。民间有心宽体胖,人逢喜事精神爽,气大伤身等说法,也都反映了人格对体质的影响,有时人格优劣、心情好坏甚至能对健康和体质产生重大的影响。
强健的体质和完善的人格,既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后天可以轻易获得的,亦不是获得了以后就不再变化的,而是需要经过艰苦的历练和修养才能获得并且得以保持。挑战自己的惰性是艰苦的,挑战自己的体能是艰苦的,挑战自己的欲望是艰苦的,挑战自己的意志是艰苦的,人的体质和人格的成就与境界,如果是磨炼和雕刻出来的话,那么每个人就是自己体质和人格最好的雕塑师,这需要面对挑战,面对考验,需要悉心投入,锲而不舍,如同一件精美的玉器,需要经过一道道工序的精心雕琢,才能达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其实,在追求强健体质和健全人格的过程中,这种艰苦并不只是苦,而是苦并快乐着,苦并幸福着,只有这样的人生,才是真实、丰富而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