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莉
摘 要 教师权威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与必要性,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教师权威弱化严重。究其原因可以教师、学生和人们的错误认识三方面进行考虑,同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重构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型教师权威。
关键词 教师权威 权威弱化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1.031
经济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多种价值观的融合,使得人们对信息的获得较之以往更加开放、快捷。传统的“师道尊严”、“尊师重道”观念在人们的认知中已逐渐淡化,在新课程改革和创新的背景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绝对权威受到严重威胁,致使教师权威不断弱化。由于教师权威是学校教育得以实现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如何解决教师权威弱化问题并构建适合当代的教师权威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教师权威的内涵界定
《中国大百科全书》把“权威”界定为:在社会生活中靠人们所公认的威望和影响而形成的支配力量。①顺而推之,教师权威就是教师由公认的威望和影响而形成的对学生的支配力量。马克斯·韦伯根据教师权威来源将其分为三类,即传统型权威、感召型权威和法理型权威。随后克里夫顿和罗伯兹在此基础上,经过更为细致、严谨的研究,得出教师权威受制度性和个人两方面因素影响,即制度性因素是教育制度和社会文化赋予教师的权利;个人因素是对教师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等因素的诠释。②
作为学校权威的代表,教师权威代表的是一种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师生关系的呈现,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权威必然要随之发生改变,它是教师在自身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的基础上,以国家赋予教师的权利为辅助,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自愿服从和认同的威信和内在影响力。
2 教师权威弱化的表现及原因
2.1 教师权威弱化的表现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以赫尔巴特提出的传统的教学三中心已然受到了质疑,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方式的多样化,在无形中致使教师知识上位者的权威地位受到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获取知识渠道的多样化和师生关系的改变。对知识拥有绝对的掌控权,这既是传统教师权威的主要表现,也是传统教师权威建立的基石。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论提倡专制主义的教师权威观,这与现今国家大力提倡的全民终身教育是相悖的,同时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创新观念的提出,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出现,打破了教师对知识绝对掌控的局面,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得以拓宽,对知识的理解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讨论, 教师的角色由传递者转变为领航者,使得教师以往所扮演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使得教师权威弱化成为必然结果。
(2)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改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倡导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能力,其目的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能力,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解决日常实际问题。这种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中从“填鸭式灌输”到“被动性接受”的模式,从根本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中成为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对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是对教师权威提出的挑战。
2.2 影响教师权威弱化的因素
随着教育改革和新课改的推行,作为学校权威代表的教师权威处于不断消解的境地,而要实现学校教学活动顺利有效进行,强化教师权威势在必行,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2.2.1 教师方面
(1)教学理念陈旧和教学技能单一。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墨守成规,严守“严师出高徒”的理念,强调自己“灌输知识”的权威性,盲目扼杀学生的好奇心,最终的教学效果往往通过单一的分数来体现。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主体性发挥和创新精神能力缺失,师生难以适应新课改和教育改革的需求,教师权威在学生心目中难以真正确立。同时这种推崇“以分数论英雄”的教学实践,必然无法满足学生发展需求,阻碍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得教师权威无法真正建立。
(2)教师角色的模糊性和不适应性。学校教育改革和新课改的出台,使得教师角色地位发生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师权威的弱化。现有的教师权威以个人因素为主,制度性因素为辅,正如社会学所论,当社会期望随着社会发展而发生变化时,人们唯有调整自身角色行为来符合新的社会期望的要求,否则就会导致角色冲突和不适应性。③由于这种变化对现今很多教师太过于突然,超出他们的短期调节能力,很难适应新的客观环境,难以调整自身的角色行为以符合新的社会期望的要求,对自身角色缺乏清晰的定位,使得社会对教师的表现很失望,从而导致了教师权威的弱化。④
2.2.2 学生方面
(1)学生获取知识形式的多样化。时代的高速发展,使得教师是知识的绝对掌控者的局面被彻底打破,学生也成为文化资源的拥有者。获取知识形式的多样化致使教师是知识上位者的权威受到了全面挑战,其“知识上位者”的角色逐渐被消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更加自由化和多样化。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得到发挥和发展,传统教师权威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错误教育消费观念的存在。近年来教育界存在一种错误的教育消费观念:学生是接受教育服务的消费者,教师是提供教育服务的销售者,将教育活动完全市场化、交易化,⑤致使教师权威影响消失殆尽,使得学校办学观念发生巨大变化,学校向教师提出“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的要求。家长只是以考试分数作为单一的标准来要求、衡量教师,社会也已发展趋势来要求教师,使得教师难以适应这种革命性的观念变革,而最终只能无奈屈服于大众观念,致使教师权威不断消解。
3 教师权威的重构
涂尔干认为:“从本质上说,教育必须是一种权威性活动”。⑥由此可见,教师权威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教师权威作为学校教育权威的集中体现,是实现教学活动科学有效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需要因地制宜地去重构教师权威。
3.1 教师方面
3.1.1 加强教师自身专业发展
由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占主导地位,教师权威又是学校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由此,要建构适应社会和教育发展需求的教师权威,就必须加强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真正的教师权威是无形存在于师生之间的,对学生多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也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心。唯有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实践技能,才能促使教师从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转变,这是贯穿于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是实现教师权威顺利转变的前提条件,二者相互协调,不可分离。
3.1.2 转变思维观念,提升自我修养
(1)树立新的教学观;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内容要适应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能力,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角色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这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更利于师生之间的积极双向交流,实现教学相长。(2)树立新的学生观;新课改倡导的学生观指出学生是发展的人,其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应掌握并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3.2 学生方面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对教师以礼相待。我国素有师道尊严的优良传统,正如韩愈《师说》中所说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正是对教师权威地位的解读和定位。尊师重教是不容忽视的文化传统,但现代社会倡导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教师权威在无形中受到减弱,对教师不再是“唯师是从”。因此,我们要在发扬中华民族“尊师重道”的文化传统基础上,实现对教师的尊崇和爱戴。
3.3 社会方面
(1)创新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离不开教育管理者的创新素养和民主、宽松的创新氛围,而教师权威弱化的原因之一在于陈旧的教育管理体制。因其陈旧的体制难以适应教育发展趋势,使得教师专业素养和实践技能缺乏创新意识和个性化,唯有实现由管理者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变,才能革新旧有的管理体制。除了确保有关教育法规的有效实施,还应充分信任教师,给予教学自由,让其有充分展示才能的平台和空间;同时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护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个性发展,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教师的内在权威。
(2)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教师权威的培育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工程,它既涉及到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建设,也关系到教育体制和法律制度的变革。⑦因而教师权威的重构离不开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同时监督机制的创建必须坚持适度原则。当然监督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也离不开社会舆论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如此才能在保证教师权威合理、公正的基础上使得教师在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整体发展水平,时刻准备接受社会实践的考验。
注释
①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哲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690.
②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10.
③ 宋灵青,周庆友,李玉环等.新课程情境中对教师权威的再认识与重构[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7.14(4):93-94.
④ 陈艳,林清华.中小学教师权威的弱化与重建[J].当代教育科学,2003(18):8.
⑤ 陈新文.试析我国教育中的消费主义倾向[J].教育科学,2002.18(5):15.
⑥ (法)涂尔干.教育与社会学[A].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03.
⑦ 裴嵘军.浅析教师权威的弱化问题[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27(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