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丰(河北省廊坊市第五小学065000)
学习之路启迪之旅
——谈重庆学习的收获
王景丰
(河北省廊坊市第五小学065000)
2013年5月4日,伴着春天的脚步,迎着和煦的春风,在我从教30年之际,迎来了“2013年全国名师教学艺术观摩展示活动”。聆听专家的讲座,填补了我的思想空白,让我拥有了绝顶望远的胸襟;领略专家们的教学风采,让我眼界更加开阔,教育观念更加先进,使我洞察到教育改革前进的方向……这一切,让我兴奋、让我激动、让我震憾、更让我难眠,深感自身能力不足,那种一次“充电”终身“放电”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进入了一个“学无止境”“终身学习”的时代!我将把这次观摩,作为自己专业发展的一次机遇,向专家教授和其他优秀的教师学习成功的经验和方法。为自已“充电”“加油”,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因为那些名家的课堂教学是一笔丰富的、优质的教学资源。聆听他们精彩的课堂教学,有的如春雨慢慢滋润心田,有的如一场演出,看完之后让人回味无穷。下面具体谈一些启示:
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秘书长、北京市教科院小语教研室主任张立军引用了李嘉诚的“鸡蛋论”,让我懂得了一条人生哲理。
李嘉诚说:“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如果你等待着别人从外打破你,那么你注定成为别人的食物;如果你自己从内打破,那么你会发现自己的成长相当于一种重生。李嘉诚用一个鸡蛋做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人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是的,人生就像是一个鸡蛋,外表看上去毫无吸引人的地方,而且还极容易破碎。可是,如果这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实现一种自我的突破,那么最终就能打破包裹自己的这层蛋壳,不但可以就此看见外面多彩的世界,而且将以一种全新的形象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由此可见,人生在很多时候需要突破的,就是这么一层薄薄的蛋壳。从内部打碎这层蛋壳,就是人生的一个关键,就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我觉得我们的教学也是一样,只有打破束缚自己的、不适合新时代要求的旧观念、老方法,吸纳外面一些新观念、学习一些适合自己又适合学生的新方法,我们才能成长、才能进步。打破一次,你就会进步一次、成长一次;打破两次,你就会进步两次、成长两次;不断打破自己,你就会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张立军主任讲的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一文第二课,在课堂上他幽默风趣的语言将学生引入了自然交流的课堂之中。
上课前的交流,趣味当中不失文味,又为后面的课做好了铺垫。看似不经意的聊天与交流,却谈中有思考,交流中体现情感的感悟。张主任精彩的课堂我一共看了三次,现场观摩一次,回来还想看又在网上观摩一次,后来荣校在会议室组织学习一次。给我的总体感受是他在谈笑风生中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轻触点拨中彰显大师风范。听过这节课我深切地感受到语文课是语言交流、思维深入、智慧碰撞的课,学生在读中体验、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发展,在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得快乐,思得深刻。
张立军主任曾经指出:教学设计要体现延展,只有给学生延伸的视野,学生才会有发现、再发现的过程;要突出情味与文味,让学生通过联想、想象达到入情、入境、入心,让无痕的教学使学生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的确,张主任的课是笑声、读书声、争辩声,声声入心;思想、思考、思维,越思越深;师生、生生语言交流、智慧交锋、情感交融。抓思维扩展点,抓语言运用点,抓情感的生发点等等,此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我将把此次培训的内容深化到备课与课堂实践之中。
名家设计问题注意到提问的趣味性和评价的文学内涵。例如,当张主任问到《落花生》一文,为什么要分角色朗读时,一名学生回答为了有层次感,接着如果要追问的话,一般会这样说:“为什么要有层次感?”而张主任这样问:“谁能理解他,他很苦恼。”学生思考着,他边走边说:“触摸别人的想法,解读别人的心声。”当学生回答:“有人物对话,通过读出每个人的特点,充分深入领会不同角色的内心世界,更能感受到文章所要表达的含义。”时,如果咱们评价呢?什么你真棒!太聪明了!等等。而他的评价“果真有弹琴的伯牙,就有识声的子期”,这句话得到师生们自发的阵阵掌声。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地思考,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教学。
另外提问时注重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不同的课堂情境采取不同方式的灵活提问,如疑问、设问、反问等等,每一种提问方式的作用及所能达到的效果是不同的,这样更能体现课堂的灵活性,活跃课堂气氛,令课堂妙趣横生,让学生在轻松和欢乐中学到知识。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语文课堂,大的框架要粗线条,小的细节要细线描。教学中最能给人留下印象的,往往不是整体构思与设计,而是对细节的处理,是一句机敏的话,一个得体的动作。”兰州市的邹洪涛声情并茂地讲了六年级《伯牙绝弦》一课,补充了“绝”字的来历,和历代文人对“知音”的理解,使学生感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加以继承。还有指导重点句朗读要求“声断气不断”让学生很快找到技巧,朗读到位。
例如,讲《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课的结尾我是这么拓宽的:“邱少云被烈火烧死了吗?”当时听课的教师和学生,表面不动声色,心里肯定会想:“老师脑子进水了吧?他在熊熊烈火中一动不动,没有任何保护地烧了半个钟头,肯定会死的。”于是,学生纷纷答道:“烧死了!”而我说:“不!”学生带着不解、疑问产生了强烈的期待。接着,我充满激情地说:“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在他去世不久,在那松柏苍翠、巨石林立的高地上,在那巍峨高耸的坚硬石壁间,出现了一行金光闪闪的大字:‘为战友、为胜利而自我牺牲的伟大战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它将千秋万代永不磨灭,永远屹立在天地间,闪耀着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光辉!’随后请同学们起立,带着对烈士的崇敬和爱戴,齐读碑文,深化了主题。下课以后,没想到一位老教师张慧兰从楼下上来,让我把课的结尾写下来送给她,至今想起来,我还很感动、很得意。感动的是老教师这么好学,看来在知识面前,不分老幼,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使自己完美,三人行必有我师吗!
总之,名家的课堂中有许多精彩的教学细节,值得我们好好地记录、反思。通过此次学习,我感受颇多,感谢学校为我提供的学习机会,使我在紧张的工作状态下能及时为自己充电、吸氧。看到年轻有为的教师们那一堂堂精彩的观摩课,我更加有了前进的动力。结合教改需要及专家提出的建议,将新思想、新理念带入自己的教学当中,科学而艺术地捕捉教学细节,改变教学行为,让自己的课堂“亮”起来。
(责编 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