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利军 王军文
(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 330202)
对于蚕桑及茧丝绸行业来说,蚕种是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同时蚕种又具有生产风险性、需求多变性、用途单一性、使用时效性、区域适应性和生产技术专用性、社会公益性等特点。蚕种一旦出现问题,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极大地影响蚕农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影响蚕桑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江西蚕种以优良的品质、良好的信誉享誉全国。现简要介绍江西蚕种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与运行。
江西省各级蚕种质量的检验检疫均按照国家有关蚕种质量检验标准统一组织实施,1991年颁布了《桑蚕种繁育技术规程》、《江西省蚕种生产检验规程》、《桑园建设及管理技术规程》、《蚕室蚕具及蚕体蚕座药剂消毒》等四个标准。根据有关蚕种质量检验标准,江西省蚕种质量检验检疫站全面负责全省各级蚕种的母蛾微粒子病检疫、一代杂交种家蚕微粒子病卵率检疫、原种及一代杂交种孵化率和良卵率检验、一代杂交种杂交彻底率的抽样检验等工作。
经过二十余年的实践运行,江西省已经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以江西省蚕种质量检验检疫站为核心,以蚕种冷库为依托的全省蚕种质量检验检疫体系。蚕种冷库质检中心严格执行行业标准,对全省生产的三级桑蚕种实施全面的检验检疫,确保蚕种质量安全。
在检疫工作中,江西省建立了严格的蚕种质量检验制度,制订了《江西省品牌蚕种加工、检验规程》、《江西省品牌蚕种生产规程》、《江西省一代杂交种地方标准》、《江西省一代杂交种品牌蚕种质量标准》,并对品牌蚕种率高的蚕种实行奖励。两标准自2003年实行以来,江西蚕种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有效保证了江西蚕种质量在全国始终处于领先地位。现行各级蚕种质量标准见表1、表2。
表1 江西省一代杂交种地方标准表
表2 江西省一代杂交种品牌蚕种质量标准表
母蛾、成品卵微毒超标直接淘汰。成品卵检验虽是必检项目,由于检验时间比母蛾长,致使春制秋用种成品卵结果比较滞后。因此一般春制秋用种采取对母蛾结果为带毒合格、带毒临界、虽未超毒但少数样本孢子密度大、可疑孢子较多的批进行成品病卵率检验。越年种成品卵全部进行检测,可弥补母蛾检验不足,对防止超毒蚕种的流出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确保样本的真实,对原蚕区采取监督袋蛾管理。由蚕种冷库质检中心统一进行母蛾干燥处理,实行密码编号、盲样检验。三级原种在袋蛾操作上更为缜密,检验前进行空圈、遗失蛾、双圈检查登记,并将原种场上报空圈号与实际调查空圈号仔细核对,若二者不一致的则淘汰,以避免因袋蛾不规范造成检验结果不准确现象的发生。
三级原种检验时采取初检、复检工序,把初检无毒罐留样进行2 ~3 次复检,严格杜绝带毒原种的流出,从源头上把好胚种传染的关口。批合格的对应逐张淘汰,不合格的整批淘汰,不复无毒罐。
杂交彻底率只有在依靠幼虫外形检验才比较准,而这种检验不能及时地在发种之前得到检测结果。所以对于杂交率检验只能采用比较落后的方法。即毛种按一定比例抽样,点异色卵圈进行肉眼评定。采取目测卵色来确定每批的杂交彻底率,在检验时间上能做到及时和超前,虽然和饲养鉴别有一定偏差,但根据多年的摸索,一般以卵色调查杂交彻底率,控制在98%以上对农村生产不会产生不良影响。
越年种、浸酸种采取在常规入库前调查卵质外,人工孵化种、越年种均进行动态良卵率调查,动态认识良卵率的变化。即越年种在预备感温前、丙胚子冷藏分时间段跟踪调查卵质。浸酸种在浸酸后冷藏范围内以15 天为一时间段进行调查,及时了解卵质变化情况,用其增长率作为不良卵发生率,对良卵率在丙胚子冷藏过程中下降大的蚕种直接淘汰,对不良卵发种率稍高的批次进行重新整理,通过二次盐比提高良卵率。所有进行动态卵质调查的批次均进行孵化率的跟踪调查,在试催合格后才进行配发。
蚕种入库时良卵率不合格批次须重新整理。人工孵化种因冷藏时间短不易比选,采用二次干燥次日盐比的方法延长第一次干燥至盐比的时间。吸湿机、空调同时工作,并中途翻卵一次。通过采取以上举措提高了不良卵的比出率。
2.4.1 采取常规与自然环境中双向试催
生产上采用的催青条件,因为充分考虑了蚕卵胚胎的发育要求,同时催青温湿度设置的标准是以减少消耗蚕卵营养为前提。因此,即使批与批之间蚕种质量有一定差异,但绝大多数批次之间孵化率和孵化整齐度也不一定会出现显著开差,也就是说质量不会开差太悬殊。因此,创造适宜的环境催青不容易发现问题。只有用自然、不良环境才能把正常环境下的差异放大,更深入地展现蚕种的内质。
鉴于以上情况,同时针对蚕种运输途中常遇不良自然环境,而且有些县市没有催青条件只能在自然条件下催青,因此采取常规催青与自然条件下同步试催非常有必要,只有这样做才能保证用户的蚕种质量。在实际操作中既采取适宜环境试催,同时也用特定的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的环境)进行试催,以预知蚕种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2.4.2 参照双向成绩合理配发
特定环境与适宜环境试催成绩开差大的批次不配发给无催青设备的县市,做到蚕种配发时心中有数,避免蚕种事故的发生。从孵化率看,经过双向试催方法后,同品种同批次蚕种的实用孵化率开差最大的已经超过10%,进行双向催青很有必要,有催青条件的县市配发标准试催合格批。
2.4.3 存在问题
因时间问题即浸种、短期冷藏浸酸种孵化率很难成为配发时的质量依据,结果滞后,只能作为质量评价的参考。
克卵粒数是一个可以量化蚕种质量的项目,是蚕卵大小与卵质充实度的体现,作为质检辅助指标。
公斤茧颗数是提高种茧成绩和一代杂交蚕种成绩的重要指标。公斤茧颗数越多,则克蚁单产成绩越低、克卵粒数也越多,蚕卵越小且与孵化率呈显著负相关。种茧公斤茧颗数越多,蚕种孵化率则下降。公斤茧颗数与克蚁单产、孵化率呈负相关,与克卵粒数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