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恒(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214000)
正如明代思想家黄宗羲所说,明后期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宦官专权,政治黑暗,欺压百姓使这个时代烙上了永远不可泯灭的伤痕。石涛不仅画艺高超,而且理论成果也颇丰。他借助深奥的佛家和道家哲学理念,以《易经》为理论本源,著《画语录》,也称《苦瓜和尚语录》,供十八章。全十八章以”一画”为大法,尊感受,重笔墨皴法,讲运腕自然,要分四时,善穿插蹊径,远尘脱俗,以资任万方,终成大家。
从“古者,识之具也”。我们可以看出石涛作为一代大家他首先是认同绘画或者说是做任何事情都是要以古人或先前的技术为基础和根据的,但是石涛又说:“化者,识其具而弗为也”。这说明懂得变化之道的人意识到这一点不会机械的模仿,从中可以不难发现石涛所倾向的是不盲目的仿古。随后石涛又说明了经与权、法与化的辩证关系又曰:“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凡事有经必有权,有法必有化。一知其经,即变其权;一知其法,即功于化”。
我国自古就有在掌握根本准则的基础上在寻求变化的传统,例如,在先秦名学家公孙龙的《公孙龙子》和六朝文艺理论家刘勰的《文艺雕龙》里都有“通变”专章论述如何通变。宇宙本源就是宇宙万物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基本规律。在中国的传统的哲学思想中,儒家、道家、佛家可谓是中国传统最重要的、最广泛的哲学。其中儒家是社会人伦之“礼”,道家是宇宙自然之“道”,佛家是涅槃重生之“境”。石涛主要是运用佛家的宇宙起源论来说明世界的诞生,他自幼离弃凡尘归于佛门,受到禅宗佛学影响颇深,不二法门是他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这一切都体现他所阐述的“一画”,石涛曰:“众有之本,万象之根”,“一画”在石涛的理解是艺术创作的最高法则,“此一画,收尽鸿蒙之外,即亿万万笔墨,未有不始于此而终于此,惟听人之握取之耳。与其说是法则不如说是最高境界。它的地位可以与自然之道相提并论,他们的差异在于“道”是以“有”生“无”,而“无”又生成或等于“道”所以才会有“无为而治”,“回归自然”。石涛不言“无”,而直接言“有”,就是着眼于现象世界,因为只有现象世界才是画家最终要表现和可以表现的,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单纯模仿现象世界,要在把握艺术中的本源基础上加以通达权变方可成果。此变是形象之变,情感之变,意义之变。
石涛子在变化章虽然没有提及关于画家主观感受问题,但是在第三章尊受章专们论述可见石涛对此的重视。佛家有句经典的话:“相由心生”,我觉得在此可以改为画由心生。我觉得有两种含义,首先是画家根据心理所感所想表现在画面上,其次是欣赏着根据画作感受画家的所感所想。在尊受章石涛告诉我们:“受与识,先受而后识也。识然后受,非受也。
最近拜读王宏印所编写的《石涛画论研究》,他认为石涛的感性经验在先,理性认识在后的纯粹感受是有缺陷的。首先,他所说的纯粹的感受我觉得有待商榷,石涛所谓纯粹的感受指的不是仅仅用心感受而不加以思考。从石涛看来我觉得是不可能的,从他的画作来看他的感受是融于对整个宇宙本源的认识基础上的,在此基础上他才用感受到的造化经过认识的加工扬弃最终形成艺术品。其次,感性经验在先,理性认识在后符合中国文化哲学而不符合西方哲学,中国哲学讲究感性,西方讲究理性。所以我认为他是用西方的眼光看待中国的绘画方式,这显然是不太可取的。感觉经验是中国文人画家特有的艺术手段,它只是在中国的思想、文化、政治交织下的产物而已。
笔者认为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中,绘画者应该分两步走。第一步就是借古,此借古只是为了培养绘画者的绘画素养与基本技能,并不是终极目的。第二个就是开今,其实这是个很难回答的命题,石涛没给答案我们只能自己探索其中的奥秘,当我们在脑中搜索中国美术史中开今的艺术家时或许我们会有所感悟。从最初的六朝吴道子的”吴带当风”到宋代的文人画初现到米点山水再到元文人画高度发达以及清初四僧、扬州八怪的另类。我们不难看出他们所谓的变有两种;其一,将传统颠覆。其二,反正统。吴道子和米点山水是属于颠覆传统,前者是颠覆线条,后者是颠覆用墨,而文人画以及清初四僧、扬州八怪则是反正统。所以,笔者认为石涛的开今应该就是指的是反正统,自成一体。
石涛在变化章不仅提及到通达权变的概念,也用近半篇讲述了要有自我风格的观点。石涛认为如果绘画者一味的寻求模仿某大家的风格只是我为某家役,非某家为我用。纵逼似某家,亦食某家残羹耳。于我何哉7!石涛用了非常形象生动的例子解释了要有自己的个性,“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
唐代画家张璪曾对毕宏说了句经典的话:“外师造化,中的心源”。此话哲学含义颇深,被很多理论家解读。大致的意思就是师法造化在脑中形成印象,然后经过心中加工形成意象。其实,这里面还谈到了一个重要的概念“中得心源”就是形成自我,中得心源是自我风格加工形成的过程即求自我的过程。当画家在外是造化的时候,他首先是先用心感受,此感受就是石涛所谓的纯粹的“感性认识”,不带有任何杂质。在感受完成的时候,画家会根据自己对于宇宙本源的认识,先决经验,人生经历对所得到的感受进行扬弃的过程,对于不符合自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部分进行加工。
变通古今最重要的是:求的本源,讲究权变。博彩广收,化归一家。前面我们已经说到了权达通变必须以宇宙本源为准则,那么形成自我同样也必须以此为准则,它指导着我们的意识、行为、观念等。在掌握了绘画的“一画”原则,就可以寻求变古今的方法,关于变古今的方法我个人觉得若要变古今需先通古今,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只有熟练掌握从古至今的绘画法则、技法、思想,才有机会从中力求突破与创新。吴道子就如此,文人画家如此,石涛更是如此。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对于石涛画语录的变化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中我们学习到了艺术法则下的“通变”与师造化下的“自我”。只有在艺术上通大权变,我之为我,自有我在,我们在艺术道路上才会真正有所建树。
[1]刘亚谏.《中国画道论》.中国书店,2012年10月第1版.
[2]方闻.《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