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韩,王敬春,卢长方,陈刚,郑岩,张可勇,于海涛
齐齐哈尔医学院科研处,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快速发展,以专利为代表的知识创新,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高校作为专利发明的主要力量,需要对专利进行科学管理、保护和开发利用,充分发挥专利成果的价值。医药院校专利管理、保护和开发利用,对于医药院校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国家对知识产权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高校也不断加大了知识产权工作的力度,许多高校相继成立了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制定了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的相关规定与激励机制,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创造热情和创新活力。专利的保护和管理是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的重点内容,近年来,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的专利保护意识普遍提高,高校的专利申请数量逐年稳步上升。在取得成绩的同时,高校的专利保护和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1-3]。
高校拥有社会最强研发资源与最优秀的学术人才,是国家专利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自1999年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以来,我国高等院校专利申请数量已经有了质的飞跃。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在“十一五”成就系列报告中指出,在“十一五”期间,高校授权专利数累计为115489件,年均增长40.1%,这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这充分说明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对专利申请的重视程度加深,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加强。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立的时间短,所以医药院校的专利管理工作起步也较晚,保护和管理工作繁杂和琐碎,缺乏健全完善的体系。尽管专利申请数量逐年上升,但由于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知识产权流失严重的现象。2004年,教育部和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院校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就如何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加强高等院校知识产权工作提出意见。其中明确指出:高等院校应从战略高度认识和展开知识产权工作,促进专利技术的保护和实施,健全专利服务体系[5]。
对高校科研人员来说,专著和学术论文的数量及质量是衡量其工作成果的硬性指标,也是评定职称的重要条件。所以许多研究人员对其研究成果往往注重发表论文而轻视申请专利,这往往造成专利成果的丧失。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学校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有所提高,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对专利申请的重视程度加深,但这种意识的提高往往基于一些政策的引导,研究人员在受到晋级、奖励的驱动下申请专利,而不是以保护自己的研发成果角度考虑问题。这就导致申请专利数量多而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发生。
2003年,18.1%的高等院校既没有专利管理机构也没有专人对专利进行管理。超过30%的高校发生知识产权流失事件[4]。现今,仍有部分高等院校没有完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没有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而是由其他科技管理人员兼职管理知识产权工作。这就造成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不健全,专利管理不规范。把专利管理工作简单化,仅仅停留在申请和常规工作管理而在授权和成果转化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缺乏深层次的统筹考虑[6]。
能反映权利人对专利的实际拥有量的是有效专利数而非专利申请量[7],但在高等学校授权的专利中,其占有率并不高。这是由于三种类型的专利均有权利期限,在专利授权后需要每一年缴纳专利费,并在权利期限内专利费逐年增加。目前,医药院校的专利成果转化率不高,大多专利还需科研人员自己维持,受科研经费不足的限制,无法承担维持专利费用,这就导致很多没有到期的有效专利提前终止。另一方面,高校存在人才流动问题。如出国留学、私人与企业合作携专利出走,这都会造成高校专利流失[8]。
近年来,高校专利申请及授权数量呈明显增长的态势,但专利质量却没有达到明显提升。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高校教师在科研工作中存在急功近利现象,一些教师为应付职称评聘、科研绩效考核、科研结题等工作,只重视申请专利的数量,忽视了申请专利的目的和意义,导致大量“垃圾”专利、很难或无法实施与转化的专利出现。
其次,高校专利技术成果多数处于实验室阶段,该阶段的专利技术成果经过种子期、中试期、成熟期后方能达到产业化水平。由于高校受人员、资金、场地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专利技术成果很难进行中试放大,然而没有经过中试放大的专利技术成果在产业化生产过程中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与企业需求的可直接用于生产的专利技术成果差距巨大,难以得到企业的认可,高校科研人员在从事科学研究时不了解企业需求和市场动态,导致高校的专利技术成果与企业的需求脱节,影响了高校专利技术成果的成功转化。
此外,医药院校由于受到专业性的限制,其研究方向主要涉及医药卫生领域,专利技术成果研究领域相对狭隘,可深入合作的企业受到限制。在我国,医药卫生行业主要被大型企业占据,医药院校一些小的发明创造很难得到大型企业的关注。
把高校的创新成果转化为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是国家核心竞争力一项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就需要高等院校开展多种方式的知识产权的培训和宣传活动。首先,在研究人员和教师中普及知识产权基础知识和保护知识。其次,对高校领导层进行深入的知识学习与管理培训,提升保护知识产权在管理决策中的地位。一方面通过人才培养,提升了申请专利的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通过提高专利保护意识,防止专利权的流失。
研究表明,专利的生命周期分为科研成果的产生和专利申请的萌芽阶段,专利授权和中试称为成长阶段,最后的成熟阶段为工业批量生产[6]。在每一个阶段都需要高校具有完善的管理观念,健全的制度体系来保证每个阶段的有效实施。医药院校应当设置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制定管理制度,规范管理体制,规划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成果转化,规避技术风险等。同时设立专利管理科执行各项政策,主要解决专利生命周期的三个阶段可能产生的问题和争议,同时配备经过培训的专利管理人员。
3.3.1 加强专利发明人责任心 专利发明人作为专利技术研发及后续开发的依托者,要明确申请专利的意义。如果发明人不是从保护知识产权的角度申请专利保护,而单纯的为了获得个人利益,那么这样的专利即使得到授权,也不会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专利技术成果也难以实现转化。因此,专利发明人要树立严谨的科研作风,真正体会到申请专利的意义所在。
3.3.2 出台“重转化、轻授权”的专利管理和激励政策 高校在各种相关政策的制定上,将专利授权作为考核指标的同时,加大专利技术成果转化在各项考核中的比重,鼓励高校教师拓展横向科研项目,给予横向科研项目与纵向科研项目相同甚至更高的权值。
3.3.3 加强与企业交流合作 多数高校教师对于专利的市场价值、市场需求缺乏了解,一些专利技术成果脱离市场,无法得到转化应用。如果科研项目直接来源于企业,或者科研项目根据市场需求进行选题立项,那么,这些项目衍生出的专利技术成果就会有更好的应用前景,具有更高的转化价值。因此,高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保证专利研发和申请有的放矢。
3.3.4 拓宽研究领域,加大开发力度 医药院校要摆脱传统研究领域的束缚,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把产品研发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不断拓宽药品、医疗器械、食品、化妆品、教学用具等产品的研发方向。
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需要通过自身努力建立并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还需要提高管理者和科研人员对知识产权的正确认识,从而提高高校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高校应当切实加强专利意识,逐步重视专利授权、重视发明专利、重视有效专利,不断提升专利质量。充分发挥科技优势,重视技术创新与专利的有机结合,重视专利战略的制定与运用。建立健全并合理使用科技转化与专利管理制度,实现高校科技创新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职能。医药院校肩负研发新药、新制剂技术等使命。新药开发对知识产权保护依赖程度更高,这是因为它具有高投入、高收益和高风险的特点[2]。完善医药院校专利保护和管理体系不仅有利于院校自身发展,又能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1]张丹.高校专利保护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0(2):26-28.
[2]郭志成,兰恭赞,刘兰茹,等.医药院校知识产权经营现状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医药,2011(5):773-774.
[3]王瑞敏,滕青,卢斐斐.影响高校专利转化的因素分析和对策研究[J].科研管理,2013(3):137-144.
[4]熊海强.基于专利情报的高校专利管理体系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4.
[5]姚茜.青海省高等院校知识产权现状及管理制度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12):62-65.
[6]林素仙,刘京.地方高校知识产权绩效管理机制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15(37):109-112.
[7]吴红.论地方政府在专利工作中的角色定位[J].科技管理研究,2009(2):243-245.
[8]王莹.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5(1):24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