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职业精神教育及其研究现状

2015-01-27 08:31晨,李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学生医师

于 晨,李 红

(北京大学医学部教育处,北京 100191,yuchen@bjmu.edu.cn)

医学职业精神教育及其研究现状

于 晨,李 红*

(北京大学医学部教育处,北京 100191,yuchen@bjmu.edu.cn)

全面分析了我国医学院校开展医学职业精神教育的研究现状与不足之处,从医学职业精神的内涵,我国医学生对医学职业精神的认知与实践现状,我国医学院校职业精神教育现状和国外医学职业精神教育的有益经验等角度进行研究分析,提出目前医学职业精神教育的局限性与未来研究的重点,为我国医学职业精神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研究提供借鉴思路。

医学职业精神;研究现状;国外经验;医学院校

医学职业精神是医务工作者的基本素养,要求医务工作者在医学实践活动中将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相统一;要求我国医学院校的医学生教育要以全人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既要追求卓越的医疗技术,也要关注和尊重患者的情感体验。然而,我国现阶段医疗卫生领域存在的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增多等问题侵扰了医学生的行为认知,他们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略职业精神的培养与传承。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是贯彻全人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医学教育改革的内容之一,只有在以学生为本、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医学生职业精神,才能实现塑造拔尖、创新的医学人才的目的。

1 医学职业精神的内涵

由全球36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个国际医学组织认可的《新世纪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概括了当代医学的职业精神,其中提出三项基本原则,包括将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患者自主、社会公平;提出十条职业责任:提高业务能力、对患者诚实、为患者保密、与患者保持适当关系、提高医疗质量、促进享有医疗、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公平分配、对科学知识负有责任、通过解决利益冲突而维护信任、对职责负有责任。[1]中国医师协会于2005年正式签署该宣言,加入推行《医师宣言》的行列。2011年6月中国医师协会正式公布了《中国医师宣言》,将医学职业精神本土化,包括平等仁爱、患者至上、真诚守信、精进审慎、廉洁公正、终生学习六条准则。

2 我国医学生的医学职业精神认知和实践现状

2.1 医学生职业精神的认知现状

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其对医学职业精神的认知程度,是影响其以后能否成为一名优秀医务工作者的重要因素。首都医科大学一项研究显示,仅有18.7%的医学生知道《医师宣言》及其内容,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医学生对医学职业精神认知度不高。[2]山东一项涉及700名某医学院在校生的类似研究也得到了一致结果。[3]不过,仅仅从医学生对《医师宣言》的了解程度来判断其对医学职业精神的认知程度并不全面,但从某种程度仍可说明医学生职业精神的认知现状令人担忧。

2.2 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实践现状

近年来,医学生选择二级学科已经不再单纯出于个人兴趣和对相关医学领域的追求,而是较多受到趋利因素的影响,较侧重考虑以后的发展机会与工资待遇等,存在“技术至上”引领医疗实践的现象,注重对医疗技术和学科发展的培养,对于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引导形式和内容较单一,这对于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山西某医学院校以在校本科生为样本的一项研究中指出,在496名医学生中,有35.1%的医学生选择去较好的“医疗机构”工作;[4]而复旦大学校团委公布的一份调查访谈结果显示,部分医学生认为能避开医疗纠纷是好科室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其选择科室的标准,均反映出现在部分医学生的医学职业精神的实践程度并不理想。

3 医学职业精神教育现状

医师职业精神教育的研究,在发达国家已经比较深入,且在实践中广泛应用。我国医师职业道德体系的历史已有千年,最早源于《黄帝内经》,不仅要求医生医术高明,还要有仁爱医心,严谨医风。[5]但现代医学职业精神实践教育模式尚处于早期阶段,亟待深入研究。

3.1 医师职业精神研究机构

北京大学医学部中美医师职业精神研究中心成立于2008年10月,从2006-2013年举办过八届中美医师职业精神研讨会,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职业研究中心每年资助6~10个研究项目。该中心在全国范围的招标研究课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医师职业精神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方向。2009年成立的中国医师协会临床医师职业精神研究中心,由中国医师协会授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牵头于2009年10月正式成立,并召开了一系列医师职业精神专题研讨会。[6]

3.2 医学职业精神教育课程设置

目前我国医学职业精神教育缺乏整体规划,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个是对于人文教育课程所安排的课时所占比重仍然偏少,且课程单一。陈燕玲[7]指出,我国医学院校过度依赖《医学伦理学》这一门课程来完成在校医学生的医学职业精神教育;同时也有调查显示仅靠医学伦理学的教育并不能达到医学职业精神教育的理想状态。[2]如一些大学的医学八年制课程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医学八年制的培养模式以医学专业课程为主,涉及人文素养、沟通技能的课程非常少,仅有体育、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课、人文社科选修课、英语课等,而整个课程设置表格没有明显的完全体现出医学职业精神内涵的要求。[8]

另一个是医疗实践中人文关怀的课程数量不丰富,教育与临床实践相脱节。美国一些医学院校在实践课程设置中比较重视医学人文课程,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人文社科类课程占总课时的比重多达25%。[9]根据2010年的文献显示,美国许多医学院校开设了与医学职业精神教育相关的特色课程,如哈佛大学医学院开设了医患关系课程;耶鲁大学医学院开设了职业化与人文课程;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开设了医患沟通课程;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开设了病人关怀基础课程等,[10]让学生把医学职业精神落实到医疗实践中。国内一项针对五所医学院校2200名医学生的调研显示,“医学人文教育与临床实践脱节”是目前医学人文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49.9%的人认为医学人文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医学人文与临床及其他医疗实践的结合”;而对于结合的形式,被调查者将“在查房和教学中选择适当病例,结合病例进行人文分析”作为首选的比例最高,占到32.5%。

3.3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

我国借鉴了国外“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概念,但是对于医学职业精神教育是应该涵盖在显性课程还是隐性课程并没有进行细致讨论。赵玮等[11]指出,加强医德教育要在开设显性课程的同时注重校园文化、社团活动、学生讲座、志愿者爱心行动等隐性课程的设置。纪宗淑[12]指出,医学教育中的隐性课程包括临床前期的入学宣誓以及临床实习期带教老师的模范作用的激励等。但是两人都没有对隐性课程的授课者提出一些较为具体的要求,比如是否需要进行相关的课程培训积累隐性课程授课经验等,这可能导致隐性课程的医学职业精神教育的效果不佳;同时,国内也未有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教学效果等作出比较的相关研究。

3.4 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方式及效果

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医师职业精神教育,但是整体实施方式单一,效果不佳。结合我国社会和医疗体系现状,教学与研究医师职业精神,涉及教学内容的有医患关系、医学伦理、医师行业自律、利益冲突、薪酬支付模式、职业潜规则、医药企业的影响等,并用于指导实践。但是现有的医学职业精神课程大多还是以教师课堂教授为主,而且很多都是照本宣科,不注重学生需求,难以引起学生兴趣。一项涉及广州医学院230名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2.7%的学生认为学校里开设的医学伦理课、思想道德修养课效果不佳,对自己的思想影响不大,教学模式缺乏多样化,如小组讨论、故事分享、角色扮演、案例分析、视听教学等,且配套的教材建设还不能及时满足各阶段教育和培养的需求。[13]

3.5 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医学职业精神教育的评价方式还不完善,多采用考试等传统考核方式,比较多的是在临床医学生多站式考核中设置医患沟通站,以分数的形式测评,方式单一,难以真实评价和体现学生接受医学职业精神教育的真实水平。国内也几乎未见关于其他如与患者沟通等的技能考核相关的研究报告。[7]在医学教育中应贯穿医师职业精神的教育和评价,构建本科生、住院医师、中高级职称医师连贯一体的培养系统。医师职业精神的一些要素,如具备临床知识和技能、与患者沟通的技巧、伦理要求、利益冲突的应对、人道主义和追求卓越的精神,需要学习和培养才能实现。同时还需对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进行评价。所以建立学校、医疗单位、管理部门和行业组织于一体的教育体系,实现持续有效的教育是研究医师职业精神的重要目标。

4 国外医学职业精神教育的有益经验

4.1 培养模式

美国完善的培养模式保证了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完整度。因为美国的学生需经过本科学习毕业后才能进入医学院校学习,而且美国医学教育联络委员会还要求医学院必须选拔睿智、正直、个人品质和情感方面符合成为合格医生标准的学生。[14]相比之下,我国的医疗体制、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文化背景不同于美国,由于近年来国内医患关系紧张,伤医事件频发,高等学校招生时,优秀生源更愿意选择经济、金融等热门专业,而且在医学生就业时,又有一些学生不愿意从事医疗相关工作。“低门槛”的培养模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学生对医学职业精神的接受和实践效果,所以我国对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必须立足于我国现实状况,学习借鉴国外一些好的经验。

4.2 课程设置

1999年一项涉及全美125所医学院校的调查显示,89.7%的学校开设了医学职业精神教育的相关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职业精神教育融入实践,丰富活动形式,包括运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来学习与患者沟通;设计医学职业精神论坛来解决医疗实践中遇到的职业问题等等。[12]借鉴美国成功的经验,医师职业精神教育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上、临床实践中,还应贯穿在医师生活和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在医师职业精神教育中首先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通过专题讲座、分组讨论、角色模拟、具体实践、典型事例分析、个人观点表述和对“隐匿”事件的处理等手段培养医师职业精神。[15]

4.3 教师队伍培训

优秀的教师队伍会让医学职业精神教育达到理想的效果。美国有专门的机构培训从事医学职业精神教育的教师,内容包括职业精神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和效果评估等。[16]我国医学职业精神教育现状为:多数教师来自有经验的临床医师或者与人文专业相关的教师,存在着具备医学知识的老师缺乏科学的教学方法及精通教育理论,具有人文知识的老师缺乏医疗实践的问题。

4.4 评价体系

美国的医学职业精神评价体系注重多人、多维度、长效的评估。Mayo医学中心的医学职业精神评估系统评价的重点,从传统判定型的总结性评估转化为更注重医师进步和重视品质提升的形成性评价,有效的评估需要设定多个考评者、不同的考评地点、真实的环境、可能涉及医患冲突的场景等,考评的氛围要严肃但不失宽松,整个评估过程都要透明和一致,即所有参评者知道考评的目的、所有层次的医务人员都需要进行相同的评估。医师职业精神评估模块的内容包括职业精神相关的品行、支持职业精神的评论数据、对职业或非职业行为的看法和反应以及心理分析师的评价。这就要求医师要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要证明他们能与患者及其亲属以及其他医疗人员间建立起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合作。对医师职业精神的培养和评估涵盖所有医疗相关人员,包括医疗后勤人员、管理者、医学生、住院医生、进修生等。评估方式主要采用基本知识考试、资深顾问对“不端行为”的看法、患者投诉意见、同级或高年资住院医师等医护人员的评价、医师自我评价等,据此对医师的人文精神、职业态度和言行举止等全方位的打分,并最终形成对医师职业精神评估的总结报告。[15]

5 讨论与展望

我国医学生职业精神研究存在很多局限性,值得我们继续探讨:①关于医学职业精神的本土化界定还比较模糊,大多还是借鉴国外的概念。②医学职业精神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包括薪酬制度、医学职业潜规则和医学伦理生态等,[17]但是我国目前的研究大部分仅仅从“医学职业精神”的角度就事论事,如何将薪酬制度、医学职业潜规则和医学伦理生态等影响因素融入到我国医学院校的医学职业精神教育中,目前还没有较成熟的研究报告,或者说,我国现今还没有涉及专业领域较广的、体系较为完备的医学院校的职业精神教育的研究。③国内的研究多是个人凭经验进行介绍和阐释医学职业精神教育的一些状况,专家进行述评,实证的且质量较高的研究或调查较少。④横向的国际对比研究非常少,[18]纵向的传承研究不够深入,仅有少量的与美国医学职业精神教育对比研究的文献。虽然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很强的医德教育意识,但是关于如何传承医德研究做得比较少,质量也不高。⑤关于医学职业精神教育体系设计的探讨研究,学者们多从自身经验角度出发,没有提出完善的方案和改革意见,也少有关于医学职业精神教育的成功经验的报告,所以我国医学院校的医学职业精神教育的研究尚有很多维度值得继续深入地探讨和研究。

[1] ABIM基金、ACP-ASIM基金和欧洲内科学联盟.新世纪的医师专业精神——医师宣言[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6):29-31.

[2] 崔群颖,刘芳.对医学生职业精神认知状况及培养途径的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6):810-812.

[3] 李雯,胡睿,刘兆玺,等.医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与医学职业精神培养探索[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4):445-446.

[4] 王念.医学生就业意向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研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2.

[5] 陈秋铭.《黄帝内经》医德观探析[J].光明中医,2007,22(6):1-3.

[6] 万学红,吕小岩,郑尚维.医师职业精神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0,10 (4):376-378.

[7] 陈燕玲,郑会贤,陈进,等.核心能力为导向,循证医学为载体,终身学习为目的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二)——中美本科医师职业精神教育现状比较[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0,10 (4):433-436.

[8] 万学红,卿平,石应康.“从树干到树叶”:医学八年制课程整合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9,9(4):367-370.

[9] 陆金国,林琦.浅谈我国医学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培养对策[J].中医药导报,2005,11(8): 74-75.

[10] 李亚平,陈翔,田勇泉,等.美国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对我国医学教育的启示[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3):424-426.

[11] 赵玮,史立波,丁晶,等.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2):364-366.

[12] 纪宗淑,刘海燕.隐性课程与医学职业精神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3):469-471.

[13] 乔旺忠.对我国医学生培养目标的反思[J].中医教育,2012,31(4):1-4.

[14] Liaison Committee on Medical Education.Functions and structure of a medical school:standards for accreditation of medical education programs leading to the MD degree[Z].2003.

[15] 保罗·米勒.医师职业精神的教育与评估——解读美国梅奥医学中心的经验[J].医院院长论坛,2010,(2):60-61.

[16] Ginsburg S,Regehr G,Hatala R,et al.Context,conflict,and resolution:a new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professionalism[J].Academic Medicine,2000,75(10):S6-S11.

[17] 孙福川.医学职业潜规则的颠覆与“伦理生态”的营造——论医学职业精神重构的第一要务[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 (3):14-17.

[18] 刘继同,严俊,王明旭,等.中国医学人文、医学职业精神的主要研究议题与制度化决定因素[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09,2(10):56-61.

〔修回日期 2015-01-20〕

〔编 辑 李恩昌〕

Medical Professionalism Education and Its Research Status

YU Chen,LI Hong
(Education Department,Peki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Beijing 100191,China,E-mail:yuchen@bjmu.edu.cn)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and problems of medical professionalism education in medical colleges in our country.From the connotation of medical professionalism,our medical students to the situation of cognition and practice of medical professionalism spiri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universities of China,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useful experience of foreign medical professionalism education,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current limitations of medical professionalism education and future research focus,for further reform of medical professionalism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 China to provide

.

Medical Professionalism;Research Status;Overseas Experience;Medical College

R192

A

1001-8565(2015)02-0240-04

2014-08-29〕

* 通讯作者,E-mail:lihong@126.com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医学生医师
中国医师节
韩医师的中医缘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发展的逻辑起点——读《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发展战略研究》有感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医学院校内药用植物园规划与建设初探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医师为什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