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及护理观察

2015-01-27 07:21:45曾文勇黄进帮邵思辉孟绍琴
中国社区医师 2015年7期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造影剂

曾文勇 黄进帮 邵思辉 孟绍琴

678400云南省德宏州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

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及护理观察

曾文勇 黄进帮 邵思辉 孟绍琴

678400云南省德宏州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及护理价值。方法:2010年4月-2014年9月收治疑似动脉瘤患者192例,均行三维CT血管造影技术(Three-dimensional CT angiogra-phy,3D-CTA)检查,观察护理前后的效果。结果:192例疑似患者,未发现动脉瘤34例,其余158例发现动脉瘤175个,3D-CTA检查结果,除1例外,其余均一次性检查成功,动脉瘤敏感性92%,特异性94.1%。结论:在诊断动脉瘤中,采用三维CT血管造影,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通过实施护理,可提高患者预后。

三维CT血管造影;颅内动脉瘤;诊断;护理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因为颅内动脉瘤,占健康人群的比例3%~6%,首次破裂后会出现脑水肿、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需通过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及时采取措施来治疗[1]。而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得到了良好的应用,为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手段。本研究探讨该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4月-2014年9月收治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192例,均行3D-CTA检查。其中男90例,女102例,年龄9~82岁,平均(50.3±2.4)岁。病例类型包括: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97例,眼睑下垂45例,头昏、头痛等非特异性症状20例,脑实质内出血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3例,闹事出血9例及单纯脑实质内出血8例。

方法:①3D-CTA检查:采用20 G静脉留置针,行穿刺肘静脉,见回血后,将针芯退出外套管内2 cm,通过针芯,将外套管及针芯送入血管,并拔出针芯。固定后,经外套管注射1 mL造影剂,进行碘过敏试验。15 min后,观察患者是否有不良反应,若无不良反应,可接高压注射器,流率设定3~4 mL/s,使用100 mL的造影剂量。而患者动脉瘤的扫描用16层螺旋CT机。注射造影剂15~18 s后节能型扫描,并将原始数据上传到Wizard工作站,用MPR、MIP及VR等技术进行后处理。②DSA检查:完成3D-CTA检查后,便可开始DSA检查,两种检查的时间间隔不得超过7 d。DSA检查采用GE公司研发生产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所有患者均行常规右侧股动脉穿刺,行颅脑前、颅脑后循环血管造影,并取后前位、侧位、斜位像。③观察指标:完成3D-CTA检查后,观察患者的注射部位有无造影剂渗漏,患者是否出现临床不良反应,并对照DSA检查及3D-CTA检查结果,并进行3D-CTA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特异性及敏感性。

统计学处理:所有患者的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分析,DSA检查及3D-CTA检查结果对比采用t检验。

结果

192例疑似病例的诊断结果按DSA检查及手术综合判断。在所有疑似患者中,未发现颅内动脉瘤34例,而其余病例发现颅内动脉瘤175个,其中17例均有>2个动脉瘤。

3D-CTA检查结果:192例疑似病例中,一次性检查成功患者191例,1例因为造影剂渗漏进血管外,导致检查失败。3D-CTA检查阴性病例44例,呈阳性148例,检查发现163个颅内动脉瘤,直径1.5~44 mm,平均(6.4±2.3)mm,瘤颈1.4~6.5 mm,平均(2.7±1.2)mm。动脉瘤的位置:位于交通动脉41个,位于后交通动脉40个,位于大脑中动脉30个,位于颈内动脉颅内段24个,位于大脑前动脉15个,位于基底动脉7个,位于大脑后动脉4个,位于椎动脉2个。动脉瘤的形状为梭形或囊状。

对照结果:本研究所纳入的资料中,3D-CTA对动脉瘤的敏感性92%,而对动脉瘤的特异性94.1%。3D-CTA检查结果,假阳性动脉瘤2个,位于后交通动脉1个,位于颈内动脉颅内段1个。

讨论

3D-CTA用于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价值:颅内动脉瘤多发于脑底动脉环周边的动脉分叉处,一般在蛛网膜下腔[2]。该病的发病原因及机制尚未形成共识,不过多数学者认为,该病的发病与血管分叉部血液流动对血管壁的剪力及血管壁功能退化相关。从形状上看,有夹层、梭形和囊状几种,最常见的为囊状及梭形动脉瘤。常规DSA检查被看作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随着3D-CTA的应用,常规DSA的缺陷也暴露出来,即漏诊部分小动脉瘤。本研究所纳入的病例资料中,1例常规DSA显示为阴性,而在术中发现,颈内动脉末端出现一个直径2 mm动脉瘤。3D-CTA经静脉行快速团注造影剂,在血管内造影剂达到高峰时,可通过螺旋CT采集数据,经计算机处理后,可形成三维血管影像。该技术的优势表现在:①可用最短时间检查出动脉瘤;②将动脉瘤内、外部形态学特征充分显示出来,比如瘤内血栓、管壁钙化及病灶骨质结构;③模拟手术入路,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指导。据相关文献报道,3D-CTA对动脉瘤敏感性89.6%~98.8%,准确率94.8%~99.2%,而特异性95.4%~99.8%。本研究3D-CTA采用16层螺旋CT,对动脉瘤的敏感性92.0%,特异性94.1%,与上述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3D-CTA护理:目前,关于3D-CTA检查的最佳时机,尚未形成定论,但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患者应尽可能进行检查,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笔者根据自身的临床经验,多数患者在出血后,经3D-CTA检查,可获得明确诊断。但同时,也有一些患者因为出血量大,致使蛛网膜下腔密度较高,以至于在3D-CTA检查时,无法清晰显示部分血管,一些小动脉瘤无法发现。因此,对于这些患者,在蛛网膜腔出血后,便可开始检查[3]。

3D-CTA的基础为增强扫描,护理措施包括:扫描前,及时了解患者是否有造影禁忌证及肝肾功能情况,进行心理护理,消除其恐惧心理;选择穿刺血管时,选择易固定、富有弹性的血管,防止反复穿刺;扫描时,保持患者头部不动,如注射部位肿胀,停止检查;如造影剂出现渗漏,可用冰袋冷敷1~2 d。

[1]范光明,沈金丹,曾新群.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7):1594-1595.

[2]张少华,王红.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2,21(2):108.

[3]陈文华,邢伟,彭亚,等.16层螺旋CT三维重组技术在评价颅内小动脉瘤中的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2,27(9):1189-1190.

Applic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CT angi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and nursing observation

Zeng Wenyong,Huang Jinbang,Shao Sihui,Meng Shaoqin
Department of Medical Imaging,the People's Hospital of Dehong State,Yunnan Province 678400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CT angi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and nursing value.Methods:192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aneurysm were selected from April 2010 to September 2014.They were given 3D-CTA examination.The effects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were observed.Results:In 192 suspected patients,34 cases not found the aneurysm,and the remaining 158 cases found 175 aneurysms.3D-CTA examination result showed that,except in 1 case, the rest were one-time examination success;the aneurysm sensitivity was 92%;the specificity was 94.1%.Conclusion:In the diagnosis of aneurysms,using three-dimensional CT angiography can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diagnosis,and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nursing can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the patients.

Three-dimensional CT angiography;Intracranial aneurysm;Diagnosis;Nursing

10.3969/j.issn.1007-614x.2015.7.88

猜你喜欢
蛛网膜下腔造影剂
循证护理在增强CT检查中减少造影剂外漏发生的作用
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造影剂肾病”你了解吗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16排螺旋 CT 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分析
靶向超声造影剂在冠心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