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2015-01-27 06:10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年20期
关键词:核磁共振临床表现

46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石磊

【摘要】目的 探究和分析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以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自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46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以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常以眩晕起病,伴有各种神经功能缺失。其核磁共振呈现幕上和幕下两处以上病灶,病变部位多为丘脑以及中脑,且合并有其他部位的梗死。经过系统治疗,其预后不良。结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但可通过核磁共振确诊,其预后较差。

【关键词】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表现;核磁共振;预后

作者单位:110101 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

基底动脉尖是由左右大脑后动脉、左右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组成。当基底动脉尖血液循环出现障碍,则会出现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等各种临床表现,统称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本文探究和分析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以及治疗效果,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46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其中男22例,女24例,年龄54~78岁,平均年龄为(63±0.5)岁。其中糖尿病11例;高血压20例;冠心病12例;高血脂10例;吸烟患者24例;有脑卒中病史者12例,患者基本资料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头颅MRI检查,记录每位患者病变部位。经MRI确诊后,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对所有患者进行扩血管、降纤、脱水以及营养神经等治疗,记录患者预后状况。

1.3观察指标

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定,统计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神经缺损状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以(±s)表示,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MRI检查结果

所有患者经头颅MRI检查,其结果显示3处以上病灶15例(32.6%),其余均为两处病灶。病灶累及丘脑23例(50.0%),其中单侧梗死9例,双侧梗死14例;病灶累及中脑21例(45.7%),均为双侧梗死;病灶累及小脑2例(4.3%),且均为双侧病灶。

2.2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均以头晕呕吐为首发症状。出现意识障碍、嗜睡者14例(30.4%),出现眼球运动障碍者14例(28.9%),行为异常者10例(21.7%),感觉异常者11例(23.9%),共济失调者9例(19.6%),失语者2例(4.3%)。

2.3预后情况

治疗之前所有患者平均NHISS评分为(16.3±1.3)分,在治疗后,所有患者平均NHISS评分为(13.2±2.3)分,治疗前后患者平均NHISS评分并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患者虽经系统治疗,但其效果不佳,预后不良。

3 讨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是由基底动脉顶端2 cm范围内的5条动脉闭塞所致。5条动脉包括双侧大脑后动脉、双侧小脑上动脉以及基底动脉顶端。大量研究表明,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糖、心脏病。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高血脂、脑卒中史以及吸烟史[2]。

本文探究和分析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以及治疗效果。其结果显示,基底动脉尖综合症以头晕呕吐为首发症状。且有大部分患者伴有意识障碍、嗜睡等症状,可为一过性、反复发作或者持续性。其发生机制为:中脑以及丘脑网状上行激活系统由于缺血缺氧功能损伤,导致外周刺激不能传至大脑皮层,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下降[3]。其次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可伴发眼征,其主要表现在眼球运动障碍以及瞳孔异常,发生机制可能与动眼神经核所在的导水管腹侧中脑被盖内侧缺血缺氧有关。除此之外,还伴发有行为异常、感觉异常以及共济失调等。

大多数基底动脉尖综合症患者核磁共振成像为双侧病灶,且多为丘脑以及中脑,其原因为中脑及丘脑的血液供应来自于大脑后动脉的深穿支,其较为细小,且在闭塞后较难建立侧支循环,因而中脑及丘脑较易出现梗死[4]。根据本次研究对象的MRI检查结果显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有幕上和(或)幕下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部位对称性受损的特点。出现双侧丘脑内侧梗死时,MRI成像可为“蝶形”,且T1呈低信号、T2呈高信号。

本文结果显示治疗之前所有患者平均NHISS评分为(16.3±1.3)分,在治疗后,所有患者平均NHISS评分为(13.2±2.3)分,治疗前后患者平均NHISS评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基底动脉尖综合症临床治疗效果一般,无法达到令临床医师满意的目的,甚至伴有较差的预后。

综上所述,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可通过核磁共振进行确诊,其具有幕上和(或)幕下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部位对称性受损的特点。但基底动脉尖综合症临床治疗效果不佳,预后较差,因此要求早日诊断,早期治疗。本次对46例基底动脉尖综合症患者进行临床分析,以期为临床工作中早期发现以及预防此病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由于本次研究所涉及的样本量较少,临床医师可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以获得更精准的结果,从而保证患者的健康安全,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赵鹏,朱晓冬,周广喜. 表现为丘脑“蝶形”病灶的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一例[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9): 1590-1591.

[2]韩雄,刘炯,张健,等.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MRI 病灶分布特征[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10): 11-13.

[3]王维治,罗祖明. 神经病学[M].2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137-2138.

[4]黄雪源,兰克宁.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10): 35-36.

Clinical Analysis of 46 Patients With Basilar Artery Syndrome

SHI LeiThe Second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Shenyang City,Shenyang 1101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imaging characteristics and treatment. Methods Forty-six patients with basilar artery syndrome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3 to April 2015 we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imaging data and its treatment. Results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 often with vertigo onset,accompanied by a variety of neurological deficits. Th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presented on the screen and the screen over the next two lesions,multiple lesions of the hypothalamus and midbrain,and associated with other parts of the infarction. After systemic therapy,the prognosis was poor.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basilar artery syndrome complex and diverse,but can be confirmed by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the prognosis is poor.

【Key words】Basilar artery syndrome,Clinical manifestations,MRI,Prognosis

doi:10.3969/j.issn.1674-9316.2015.20.029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16(2015)20-0038-02

猜你喜欢
核磁共振临床表现
DSP在磁共振数据接收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陈旧性前交叉韧带断裂膝关节退变影像学研究
超声检查在类风湿关节炎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螺旋CT与核磁共振在肝脏囊性占位诊断中的应用比较
大肠埃希菌肠道外感染及其治疗的研究近况
脊柱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
成团泛菌感染及其诊治的研究近况
克雷伯菌感染及其诊治的研究近况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