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冬阳 (大连大学 116000)
浅析中西钢琴作品中的“水”意象
——以朱践耳《流水》和拉威尔《水之嬉戏》为例
张冬阳 (大连大学 116000)
对意象的正确赏析是钢琴演奏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也是演奏者把握作品灵魂的关键。本文通过赏析朱践耳的《流水》和拉威尔《水之嬉戏》中的“水”意象,以寻求对钢琴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最终在钢琴演绎中融会贯通。
“水”意象 钢琴音乐;流水;水之嬉戏
从古至今,描绘有关“水”题材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在中西音乐的长河里,更是不乏通过“水”这一意象来抒情达意的作品。例如大型管弦乐作品有:斯美塔拉《沃尔塔瓦河》、雷斯庇基《罗马的喷泉》及德彪西的《大海》,谭盾《水乐》等。独奏钢琴作品中有如:中国的陈培勋的《平湖秋月》、崔世光的《浏阳河》和《山泉》、朱践耳的《流水》,西方则有:德彪西《水中倒影》、李斯特《埃斯特庄园的喷泉》、拉威尔《水之嬉戏》和《水妖》等。下面将以朱践耳《流水》和拉威尔《水之嬉戏》为例,来领悟中西两位作曲家在钢琴音乐领域所展现的“水乐”。
(一)朱践耳简介及其创作思想
朱践耳,原名:朱荣实。生于天津,在上海长大。自幼习乐,1955年,朱践耳留学于苏联莫斯科音乐学院,成为了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巴拉萨年教授的学生。《第二号“流水”》就是这个时期里写下的。回国后,他仍勤奋写作,在很多重要的创作领域都留下了伟绩。他的主要作品有交响曲十部及其它体裁的交响乐作品十余部。因作品具其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他被列入英国剑桥传记中心的《世界音乐名人录》、荣获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
朱践耳音乐创作的重要资源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间音乐,正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间音乐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使得他有了丰富的感想力和对事物更为深刻的认知。他的音乐作品中运用了各种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手法,同时与西洋技巧完美融合于一体,展现出了一种新的意境和思想,“兼容并蓄,立足超越”是朱践耳先生的音乐创作指导思想,“合一法”则作为他的创作原则。所谓“‘合一’,他认为只要扎根中国,无论是何种音乐、何种艺术皆可以拿来用。
(二)朱践耳《流水》
1.《流水》总慨
在苏联留学期间,朱践耳第一次接受到了正规的音乐教育,这使得他在作曲技术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序曲二号:“流水”》就创作于此时,它和《序曲一号:“告诉你……”》堪称“姊妹篇”。《流水》的主调音乐来自被称为云南“调子”的民歌《小河淌水》,此曲源自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是当地相当著名的民歌之一。《小河淌水》如一幅音画,描绘出了在皎洁月光下,万籁俱静,只有山下小河潺潺的流水声,画面如仙境一般美丽。美丽喜人的阿妹望月抒怀,触景生情,想起了阿哥,那份一往情深伴着她那亮丽柔美的歌儿飘向远方,飘去了阿哥哥所在的地方。其节奏较为自由,旋律变化起伏,动听悦耳,被西方人称为“东方小夜曲”。
2.《流水》之“水”意象
《流水》以中国传统五声羽调式为调式基础,带再现的单三为结构基础,全曲以水作为最大的背景,对水进行了各种形态的描绘,达到了“情水交融”,的境地,仿佛把人们带到了一幅水乡画卷之中。
乐谱开始,1-4小节,右手呈现出的是美妙如歌的《小河淌水》的主题,左手织体为连续的琶音,形象的表现出了水的流动性。同时,织体有对古琴的模仿,音韵独特,空灵苍穹,古朴典雅,更具有中国的“韵”味 。右手不时出现的倚音,似人声歌唱,更是水的灵动,激荡人心。左手的琶音与右手的旋律连为一个整体,描绘出了连绵不断的流水和荡漾人心的波纹。是含蓄,是内心。
乐谱9-12小节,乐曲进入第一变奏,左手的短琶音分解织体继续着溪水的流淌,优美地流动着,不断延续。左手的高八度琶音则像是一朵朵激荡的浪花儿,翻滚着前行。是情,是味。
乐谱21-22小节,右手主题旋律进行了又一次的变奏,左手的短琶音继续着溪流的潺潺奔进,流动着,流动着……右手三连附点音和三连跳音的使用,似乎改变了此处的音乐基调,像内心的呼唤,水如人般的思绪。是幽婉,是深邃。
续后音乐,右手变为柱式织体,力度一点一点的加强,音区上升,织体丰富,预示着溪流即将汇入大海。新的水意象出现,十六分音符的连续运用,使人们感觉到海水汹涌澎湃,具有象征着冲破一切阻力,不可抵挡之势。是雄伟,是大气。
主题再现61-66,色彩性的和弦在使用,画面变得更加丰富,迷人。水有了颜色,五彩斑斓,那是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创景。流水声在减弱中远去,是缕缕不绝,是疏阔,是空灵。水面恢复了平静,大自然又沉浸在这静谧中。
(一)拉威尔简介及其创作风格
拉威尔(Maurice Ravel),20世纪初期法国著名作曲家、指挥家、配器大师,是续德彪西以后印象派作曲家的最杰出代表之一。他创作了各式体裁的作品,钢琴方面的创作是拉威尔对印象主义音乐最全面的阐释。他喜欢舒曼、肖邦、李斯特的音乐,在精神上和李斯特很是具有相似性。他从各处寻找灵感,研究印度、日本、吉普赛、西班牙的音乐,最终将其融为他自己的音乐语言。他一生创作了六十多首钢琴作品,著名的有:《为已故额小公主而写的帕凡舞曲》《水之嬉戏》、钢琴套曲《镜子》、钢琴二重奏《鹅妈妈》《库普兰的坟墓》。
拉威尔擅长于运用各民族音乐素材,大胆地探索和追求新的和声效果,善于在“死胡同的尽头找到通向美丽的新田野的敞开着的大门”。他早期的创作受到了德彪西革命思想的重大影响,喜爱波特莱尔.马拉美的诗歌和爱伦·坡的作品。一战后,他的写作转向了更为朴素和严谨的技法,用斯特拉文斯基的话说,他的节奏像“瑞士的钟表匠”一样精确。特别是在他的后期创作中,尽管表象类似德彪西,但实际则更是倾向于“新古典主义乐派”,一个与德彪西主义完全背道而驰的乐派。拉威尔追求乐思的自由表现,但又受固于古典形式的种种,作品华丽且辉煌。
(二)拉威尔《水之嬉戏》
1.《水之嬉戏》总慨
《水之嬉戏》创作于1901年,当时的拉威尔26岁,这是他题献给恩师弗雷的作品。拉威尔曾在“阿帕谢”团体每周艺术活动的聚会上,首次对外介绍了《水之嬉戏》。该作品受到了李斯特《在泉边》和《伊斯特别墅的喷泉》的影响,具有高超的技法,在古典主义规则结构的基础上运用印象派技法创作的一幅充满无穷变幻色彩活的音乐油画。该作品通过和声和音响激起人们的感官映像,更多的运用了一些短小的音乐动机的组合来创造出了一种奇幻的意境。他把法国高雅音乐发展到了极致,这首作品也成为了用印象派技法描绘“水”意境的第一首杰作。如波裔法籍钢琴家拉多·佩勒穆泰所说:“这一作品的出现,把钢琴这一乐器的表演技术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许多世界顶级的钢琴家都曾演绎过此经典作品。该曲被称为“液体的诗歌”。
2.《水之嬉戏》之“水”意象
乐谱3-6小节,分解和弦流动着,左手是古典乐中不常用的空五度音程在进行。没有清晰的旋律线条出现,从第4小节开始,三十二分音符及六十四分音符的组合出现,使得此处的链接过渡自然,增强了水的流动性和色彩性。使得乐曲一开始就给人呈现出一种似有似无的音响色彩与感受。这是色彩,是神奇的效果。
乐谱19-20小节,右手以二度音型出现,左手主题以高八度加强八度和弦出现,体现了河神嬉戏流水的画面。水花溅起,是娱,是乐。
乐谱38-50小节,从38小节开始 ,由2对4、3对8到6对8(如下谱例第1小节),增大了音乐的紧张度和动力性,音响强度在上升,速度在加快,右手小拇指把隐藏在密集的三十二分音符中的旋律线勾勒了出来,46、47小节(如下谱例第2、3小节),半音化的和声效果以及减七和弦的应用使得音乐变得紧张和尖锐,情绪不断的攀升,将全曲推高潮。力度由p—mp—f—ff—fff,经过一组和弦的震音,通过刮奏音由高至低,如同汇聚的溪流成为江河后到悬崖所创造的奇迹,那气势磅礴的瀑布一泻千里,水花绽开。其后,流水又由fff—p—pp,回于平静,是技巧,是和声,是空间感。
乐谱67-69小节,运用了分层复合和弦,表现出的是当清泉、溪流汇集在高山上纵流而下溅出的碎水花,在阳光的照耀下五彩斑斓的景象。是细腻精致,是晶莹剔透。
最后三小节,全曲进入尾声,色彩变淡,但没有减慢或者分解和弦的出现,拉威尔的尾声是需要用色彩的变化才能感知到的。感知水的各种音响效果,感知水的各种声音,水各种的形状。水是美妙的音乐,是奇幻的效果。
意象,“一种一刹那间表现出的理性与感性的集合体”(英国庞德在《诗刊》上发表纲领时声称)。它是作为人与世界的一种特殊的联系,是一种无功利性、集具体形象和情感于一体的关系状态。它以具体和抽象、理性和感性、主观和客观、追求真理和背离真理为特质,作为具体形象的一种心理感应。
对于作品意象的正确赏析是钢琴演奏中最具灵魂的东西,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虽然中国的钢琴音乐艺术源于西方,但由于中西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步伐、历史发展和社会形态,而音乐又根源于此,所以钢琴艺术的发展也不尽相同。分析朱践耳的《流水》和拉威尔的《水之嬉戏》中的“水”意象,便可知中国的“水”意象重含蓄、内心;重情和味、爱幽婉、深邃;喜雄伟、大气;自古便有韩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且疏阔与空灵。由此我们便可感知到中国钢琴作品的“远、虚、淡、静”。西方之“水”则重于色彩的变换和神奇的感受;重娱与乐;由无尽变幻的和声色彩构成空间感;它们细腻精致、晶莹剔透,它们要达到的是奇幻和美妙的音乐。但中西钢琴音乐发展的差异实则并不对立,反而正是这种差异性构成了多姿多彩的钢琴音乐。同时我们也可以感知到中西钢琴作品中的“水”意象也是有很多共同点的,比如:模糊的意境感、片段的章感、独特的个人审美表达等等。认识作品的审美异同,对于一个演奏者来说是至关重要也是最基础的,法国科学家布封曾说“风格即人”,所以更大的程度上,我们需要在演奏前充分了解作曲家的生活背景和音乐创作特点,这样才可能真正表现好作品。
张冬阳,大连大学钢琴演奏与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