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诗,连 毅,上官杨平,叶少芳,阮积晨,许冬武
(1温州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学工办,浙江 温州 325035,420253063@qq.com;2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浙江温州 325035;3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医学大学生医德教育实践体系构建的探索*
林文诗1,连 毅1,上官杨平1,叶少芳1,阮积晨2,许冬武3
(1温州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学工办,浙江 温州 325035,420253063@qq.com;2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浙江温州 325035;3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通过对我国医德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及现状进行分析入手,结合笔者学校医德教育的实践与经验,基于生命教育理论,提出以体验式公益医疗救助活动构建医学生医德教育实践体系,促进医学院校实践育人工作落实,提高医德教育的实效性。
医学生;医德教育;实践体系;教育理论
在医患关系紧张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使学生坚定医德信念,建立自愿献身祖国医学事业、无私奉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已成为医学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大课题。[1]当代大部分医学生有较强的职业认同感,有爱心、同情心,愿意为医疗事业做贡献。但部分医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医德认同模糊或缺失,做事较功利、缺乏对病患的爱心、耐心,奉献意识不足等问题。[2]造成当前医学生医德认同模糊或缺失的根源,在于其对生命缺乏应有的认识与尊重,[3]医德教育缺乏深层内化的有效载体。
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医德教育现状入手,探究其低效的根源,以生命教育为路径,结合温州医科大学的实践探索,提出以慈善公益医疗为载体,构建医科大学生医德教育实践体系。
1.1 传统医德教育以单向性为主
当前医学院校现行的医德教育多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教材内容相对也偏陈旧乏味,缺少现代因素,与实践相脱节。这样的教育模式忽略了医学生的主体需求,造成医德教育的单向性,远离医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情况,以致医学生对德育学习不感兴趣,学生处于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体验不到德育实践的愉悦心情,很难引起学习兴趣,这样以来使他们很容易产生医德行为上的无力感。
1.2 医德教育的实践体系存在“碎片化”
从本质上讲,医德教育应是生活品德教育,需要扎根于现实的环境和生活,需要开展一定的实践。大多数高等医科院校的医德教育已开始注重实践,有意识地安排医学生通过社团、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走出校园,接触社会,服务基层,通过“三下乡”、医疗义诊服务、献爱心活动等,用所学的医学知识服务于人民。[4]从实施现状来看,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实践仍为零星组织,处于“碎片化”的状态,未形成全程化的实践体系,缺乏分阶段、分项目有序推进的方式,从而提高医德教育的有效性。
1.3 医德教育的实施缺乏联动性
医德教育作为一门德育课程,[5]同其他德育教育一样,需要外在社会环境,需要高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同推进,实现科学有效的教育落实。而在目前,许多高等医学院校中,实施主体多以医学院校为主,主要依托课堂为主,忽略医德养成及医德教育缺乏家庭和社会的参与等问题,影响了医德教育的深化和实效。
2.1 构建思路
第一,要充分结合医学生的主体需求,根据医学生成长期不同阶段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做好顶层设计,以体系化活动塑造医学生的医德认识、医德感情、医德信念、医德行为和习惯,形成师生互动,从而实现医德教育“双向互动”。
第二,要将校园文化、专业实践和生命体验活动相融合构建实践体系,使医学生从入校开始,分阶段、分项目,参与到生命关怀、救助活动中,加深对医德的理解,感受生命的价值,促进知、行、意合一,实现医德教育实践“体系化”。
第三,要充分整合高校、医院、社会力量,组建专业教师、辅导员、临床医生、公益组织管理者等多元化主体队伍,以项目化运作,融入医学生的生活,逐步内化,形成自我约束,外化为学生的行为,从而确保医德教育的联动性。
2.2 理论依据
医德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社会性教育活动。对医学生而言,医德教育旨在使医学生更好适应医疗卫生环境和病人的需求,担负起治病救人的职责,学会为生命造福,弘扬生命价值。这样的理念同生命教育理论提倡的人生观教育一致,教育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进而珍惜生命,不仅珍视自己的生命,还要同样珍视别人的生命,爱护别人的生命。
基于生命教育的医德教育实践体系,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对生命应有的认识与尊重,学习认真、细心、亲和及责任感等优秀品质。这不仅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道德自觉,更是医学生医德教育的良好载体,遵循了习惯行为的逻辑顺序,提高医德教育实效。
3.1 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制定医德教育梯次结构
针对医学大学生五年不同阶段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做好顶层设计,逐年定制医德修养提升计划。以医学院校的公益医疗慈善救助项目、学校的志愿者服务社系列活动、社会实践等为依托,使医学生从入校开始,分阶段、分项目,参与到生命关怀、救助的活动中,激发其爱与奉献的意识,有助于实现医德教育的社会化、项目化、生活化。
大学一年级,以“生命相知”为主题,以志愿者身份参加医院导医、关爱孤寡老人等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向大体老师鞠躬”等敬畏生命的活动。通过咨询、导诊(引导病人挂号、候诊检查;为急救、重症、老弱、行动不便又无陪伴的病人提供便捷服务)、诊室管理(营造良好的就诊秩序)及病房温馨服务(舒缓焦虑感)等第一层次体验活动,体会生命的不易与尊重,认知生命价值。
大学二年级,以“生命相连”为主题,以参与者身份参加“关爱白血病患儿”项目,为家长和患儿提供健康宣讲、心理辅导,与住院患子进行一对一结对,陪聊、辅导功课,减少他们卧病的焦虑感,从中也让医学生深刻体会白血病患者及其家庭的痛苦与困扰;以宣传员身份参与“血液银行”项目,开展无偿献血知识宣传与新理念普及,呼吁身边的人加入生命救助的队伍,将对生命的认知进一步转化为奉献的行动。
大学三年级,以“生命相髓”为主题,坚持每年组织开展中华骨髓库志愿者征集工作,让医学生以践行者身份组织中华骨髓库志愿者招募,传播骨髓捐献知识、参与造血干细胞宣讲,用专业知识及自我示范,汇集爱心人士,扩增中华骨髓库样本,提高白血病配型率,让医学生在有效载体中懂得和理解医生治病救人的责任担当。
大学四年级,以“生命相惜”为主题,利用进入医院见习的机会,走出校园,与医院相关科室互动合作,让医学生在见习临床知识的同时,更加深入了解病患者所需所求。同时在医院所在地区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无偿献血等宣传推广服务,让“血液银行”“生命相髓”项目走向“社会”,改变社会公众对无偿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错误认知。让医学生担任推广者,让医德教育实现内化。
大学五年级,以“生命相守”为主题,让学生在实习医院中,参与“临终关怀”“康复治疗”“心灵驿站”等服务活动。“临终关怀”指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进行适当的医疗及护理,减轻其疾病的痛苦;“康复治疗”是指对病、伤、残者提供心理支持,康复训练指导等服务;“心灵驿站”是针对肿瘤科病患给予心理支持与疏导,帮助减轻疾病带去的消极情绪。通过直面生命的志愿服务体系,完善医学生对生命的系统理解。
经历这样的实践体系,系统培育医学生的医德修养,医学生内化程度增强,受到的医德教育更为立体,更为深刻,内化认可度更强,教育实效性越高。
3.2 系统部署,精心组织,实现医德教育的广参与
医德教育要融入医学院校的教育中,做到“学校主导,校院联动,社会参与”,在实施中充分结合学校专业特色,为医院医生、公益志愿者、医学生提供接触交流机会,结合医学生的专业成长需要,设计相关活动,让学生更深刻认识自己所学专业的价值。在医德教育实践体系中,辅导员、公益项目负责人、医生等都在其中担任一定的角色,扮演者策划者、组织者、参与者、引领者的角色。医学生从入校到离校,广泛参与各类生命支持、救助活动。
在我校,为了让医学生理解医生治病救人的责任担当,辅导员引导医学生参加无偿献血宣传、推广等社会公益活动,并作为医学生的关爱、责任、奉献、慈善等道德品质的培育过程。从公益医疗救助中提炼鲜活的教育主题,将生命救助行为与医学生医德教育相结合,在行动中体验,学习呵护生命,感受生命的价值,激发医学生爱与奉献的意识,形成关心他人和关爱社会的品质。以学校附属医院为基地,由医护人员带领学生,利用周末、寒暑假等机会,开展导医、病房陪护、生命支持、临终关怀、康复治疗等活动。利用医学生的专业优势,为家长和患儿举办健康宣讲、心理辅导,帮助树立信心,带去快乐。
在实践体系的运作中,我校有越来越多的医学生,从一名在校医学生、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从最初单纯的中华骨髓库志愿者,继而成为生命相“髓”、血液银行的传播者,用行动传递着“感恩、尊重、奉献”的生命理念,践行着医者的使命与担当。在活动中,医学生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对其成长成才有积极促进作用,我校每年都涌现出一批国家自强之星、自强之星提名奖、国家奖学金特别奖、浙江省十佳大学生、浙江省美德学子等优秀学生代表。
3.3 建设阵地,形式多样,拓宽医德教育的联合面
作为医学院校,要重视医德教育,积极搭建有效的教育平台。在学校主导下,要充分整合学校的附属医院、当地高校、社区、社会实践基地、公益组织等力量,在专业支撑、师资力量、活动场所、活动载体等给予支持,保障医德教育的可行性运作和有效性开展。
以我校为例,学校在持续开展医疗慈善公益服务活劢,逐渐形成了四大医疗慈善品牌——“特奥”志愿朋务、“生命相‘髓’”活动、“明眸工程”和“幸福微笑”,走出了服务大众的特色医疗慈善公益之路,在这些活动的实施中,学校一直倡导让医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依托学校20多家见实习医院,建立“医德教育”联合开展基地,与当地红十字会、中心血站建立合作关系,利用见实习、社会实践等机会,组织医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解决当前社会医疗问题中的棘手问题。
以我校生命相“髓”——骨髓捐献志愿服务推广为例,自2005年学生自主发起,累计近3000名医学生在招募骨髓捐献志愿者、关爱白血病患者、宣传普及骨髓捐献的正确理念等活动参与,6名我校学子先后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救治白血病患者,在校内外成功招募中华骨髓库志愿者2730人,项目于2012年获浙江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项目,于2013年在学校接受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时被专家组认可为德育工程。2012年,我校组建成立浙江省首家“血液银行”,开展无偿献血推广服务,招募到2379名有意捐献全血和血小板的献血志愿者。一个电话,一个短信,即可召集到一批有爱的人为血荒、重大事件奉献爱心。仅2007年~2013年,我校发动校内外献血总量就达2307600毫升,为“7·23”动车事故救援等重大突发事件给予了支持。“血液银行”项目获得教育部核心价值观典型案例。
医学生通过参与无偿献血推广、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服务及推广等一系列生命救助的活动,强化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使命,形成了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价值取向。实践体系的活动也从校园逐步走向社会,成为医学生提高其个人的生命价值的平台,成为学校社会主义核心践行的有效载体。
在实践育人理念的指引下,结合笔者医学院校开展的实践活动,以生命教育为依托,以体验式活动构建医学生医德教育实践路径,创新了医德教育的模式,提高医德教育实效性,让更多的医学生在过程中不断受益,不仅拓展了医德实践活动的平台,还提升了医学生内在的知识技能与品德,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
[1] 李恩昌,程乐森,王庆淼.打造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优质课程群——中国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发展研究之四[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4):414-417.
[2] 宋洪涛.当前高校医学生的医德教育研究——以泰山医学院为例[D].济南:山东大学,2011.
[3]虞悦,蒋索,何金彩.生命教育: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方式[A]//心理学与社会和谐学术会议[C].武汉:美国科学研究出版社,2012: 359-362.
[4] 代安琼,刘芳.高等医科院校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实践探索——以重庆医科大学为例[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12):946-947.
[5] 徐玉梅,刘宪亮.论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医德素质培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 (2):181-183.
Construction of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Practice System for Medical Students
LIN Wenshi1,LIAN Yi1,SHANGGUAN Yangping1,YE Shaofang1,RUAN Jichen2,XU DongWu3
(1 Student Work Office,The Second School of Clinical Medicine,Wenzhou Medical University,Wenzhou 325035,China,E-mail:420253063@qq.com;2 Yuying Children's Hospital,the Second School of Clinical Medicine,Wenzhou Medical University,Wenzhou 325035,China;3 Renjj College,Wenzhou Medical University,Wenzhou 325035,China)
In this paper,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facing predicament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the authors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and the school experience,based on the theory of life education,put forward to experience the activities of public medical treatment building practice of medical students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system,promote the educational work to carry out the practice of medical colleges,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Medical Students;Medical Ethics Education;Practice System;Educational Theory
R192
A
1001-8565(2015)05-0786-03
2015-06-27〕
〔修回日期 2015-09-03〕
〔编 辑 商 丹〕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14JDC024)“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农村及社区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2013B022)、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015232)“以STAR模式构建全科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模式研究”、温州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WZSZ-2014Z1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