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济 民
一部《穹顶之下》纪录片,引发人们对环保问题的热议,关于如何消除雾霾、净化环境的讨论再度热烈起来,其中关于能源结构转型及如何发展天然气一度成为焦点话题。雾霾的形成与能源消费有很大关联,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便是雾霾的主要元凶。因此,如何发展替代能源,对雾霾的治理具有决定性意义。就当前我国能源行业的发展现状而言,鼓励天然气消费、发展天然气产业应该是比较现实的途径。
我国天然气价格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与煤炭、石油的比较关系一直低于国际水平。尽管如此,国内工业企业依然觉得使用天然气的成本比较高,即使是低价位对需求也有抑制。我国是天然气生产大国,目前国内天然气产量已经达到1200亿立方米,但与能源消费大国的地位相比,这个产量依然偏低,需要大量依赖进口。这些年我国非常重视天然气资源的引进,先后建成中亚、中缅管线与一批沿海LNG接收站,同俄罗斯的天然气合作也取得重要进展。长远来看,未来供应中国的天然气气源应该是有保障的。可问题在于,在全球天然气价格相对高位时,国内整体低迷的气价若不发生调整,资源引进会受限制;若调整至国际市场水平,国内企业因成本问题会“惜用”天然气,将天然气视为奢侈品,这样大量的资源引进可能会面临无法消化吸收的窘境,导致天然气“多得用不了”的现象出现,国内目前已有这方面的担心。究其本质,还是对价格的纠结,而这种纠结形成的前提就是全球天然气价格整体高位。
目前,有助于实现国内外天然气价格接轨的条件正在逐渐成熟起来。2014年下半年以来,伴随着国际油价的下行,天然气价格也出现大幅下降,降价幅度与油价下降幅度基本一致。目前各地销往亚太的天然气价格大约在10美元/百万英热单位,较高峰气价时期下降近50%。就国内天然气进口而言,由于受到长期合同定价因素的限制,2014年的进口气价还没有出现大幅下降,若油气市场低气价现象长期维持下去,进口天然气降价是迟早的事。总体看来,当前是推进国内外天然气价格接轨的好时机。据《经济学人》预测,全球天然气的出口能力将在接下来的几年来保持持续增长,将由2013年的2.9亿吨增加至2018年的4亿吨。在供应宽松心理预期的支撑下,天然气价格长期低位运行的可能性很大。
不过由于天然气的替代能源煤炭、液化石油气价格也出现低迷,未来天然气价格即使低位运行,也未必有煤炭那样的价格竞争力。据报道,目前国内市场上已经不同程度地出现能源逆替代,部分企业鉴于天然气成本高而重新选择使用煤炭。这种现象的出现按理说是正常的市场行为,但从宏观层次考虑环境的治理目标因素,那么众多微观个体的行为汇集起来,其行为和结果可能意味着倒退。环境治理的愿望和理由越充足,倒退的特征便越明显。
在此形势下,政策的干预是必要的。在低气价下应尽快实现国内外气价接轨,同时出台一些应对风险措施。若低气价对国内的天然气生产带来抑制,比如影响到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开采,可以考虑采用财政补贴政策对生产企业予以扶持。同时,即使国际市场天然气价格下降,也可能存在进口气价高于国内气价的现象,在此情形下推进国内外气价并轨对消费天然气的工业用户依然意味着成本和负担,可以考虑给予天然气消费企业必要的补贴。由于环境保护是硬约束条件,补贴便有其社会意义和价值。
不久前发改委宣布并轨国内城市门站价格,存量气和增量气价格并轨是价格改革的一大进步。在当前全球气价整体低迷的形势下,应抓住有利时机,顺势推进。门站价格并轨后,下一步应该考虑国内外天然气价格并轨,这是市场的选择和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