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一,李艳华,马世春
(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朝阳100125)
从兽医卫生的角度看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管理问题
徐 一,李艳华,马世春
(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朝阳100125)
近年来,由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涉及面之广,影响人数之多,使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从双汇的“瘦肉精”到阜阳的“假奶粉”,从肯德基的“速成鸡”到最近暴发的“禽流感”,从山东“德州扒鸡”到浙江“金华火腿”,从上海的“多宝鱼”药残超标到黄浦江死猪漂流事件。这些接踵而来的食品质量安全事件,表明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和健康的问题。动物源性食品作为人类食物链的源头,其安全问题几乎涵盖了食品安全的所有问题。因此,多方面把握兽医卫生管理的走向,加强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对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目前,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动物疫病引发的问题:WHO要求重点防治的7类热带病中、除麻风病、结核病外,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利什曼病、锥虫病都是寄生虫病,这些寄生虫病在发展中国家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包虫病在我国西部牧区的流行呈持续上升趋势,已成为当地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原因之一;(2)养殖场污染引发的问题:养殖过程中兽药使用超标或不当,导致畜产品中对人体有害物质的残留量增加;养殖场的动物粪便、养殖废水直接排放到环境中,长期蓄积造成土壤、水等一系列的环境污染,严重威胁人体健康;(3)生产加工过程中的问题:食品在加工生产过程中如未能严格按照工艺要求操作,会导致食品中残存病原微生物,从而造成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问题;(4)流通环节的问题:流通环节是目前食品安全的保障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仓储、运输等达不到标准,会导致许多出厂合格的产品变成不合格、甚至腐败变质的食品。
近年来,兽医管理体系不断完善,2007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2009年发布《人畜共患传染病病种名录》、2012年颁发《国家动物疫病防控中长期规划(2012-2020)》等等。兽医事业在各级政府的关怀和领导下为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与人民群众和社会日益发展的需求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原因归结起来有三点:一是政出多门,多头执法。分段管理体制是制约动物源性食品全程监管的重要体制障碍。目前,我国动物源性食品监管部门、监管环节太多,监管职能交叉重叠,使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管难以形成合力,不能发挥高效、统一、权威的监管效能;各监管机构执行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不统一,执行的安全标准不一致;二是政府监管不到位。由于政府功能定位不当,对于市场不能有效调节本应通过政府规制来调节的领域,政府规制没有及时跟进,如法律法规体系仍不健全、监管机制缺乏协调性和连续性、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执行过程中缺乏规范化、执法处罚力度不够等;三是食品安全管理理念落后。现代食品安全监管强调“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食品安全监控,形成政府、企业、科研机构、消费者共同参与的监管模式。通过全程监管,对可能会给食品安全构成潜在危害的风险预先加以防范,避免重要环节的缺失,并以此为基础实现食品的可追溯制度。而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更倾向于事后处置,这种监管方式使食品安全监管处于被动应付的局面,无法满足现代化食品安全管理的需要。只有将监管关口前移,加强源头监管,才能在食品安全管理上占据主动地位。
3.1 抓好兽医卫生法律支撑体系建设,加强行政执法能力兽医法制建设是疫病防控的重要制度保障。围绕如何提高法律保障力,要“落实当前,谋划长远”。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环境,做好现有法律法规的落实执行。加快配套法规制度出台,提高现有法律的可操作性,加大执法监督的研究力度,实现有法可依。加强实验室检验能力,提高执法手段;加强基层队伍建设,明确执法主体,实现规范执法。不断完善我国兽医法律体系框架,构建起既能够满足动物卫生全程监管的需求,又能与国际接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兽医法律体系。
3.2 抓好兽医卫生队伍建设,加强动物健康养殖服务能力目前,深化兽医体制改革,培育高水平的兽医服务队伍,主要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把机构建设作为深化兽医体制改革的一个关键点。逐步建立一支高效精干、权责统一的官方兽医队伍;二是把加强基层兽医体系建设作为深化兽医体制改革的着力点。将现有乡镇畜牧兽医站从事公益性动物防疫人员的“三权归县”,推行县级畜牧兽医站派驻,保持基层队伍稳定;三是把推进执业兽医队伍建设作为兽医服务体系的主要依托。以推行兽医资格认证制度为抓手,大力推进执业兽医队伍建设,规范从业人员行为,提高从业人员水平,构建多层次、多种所有制方式并存的兽医体制。
3.3 抓好兽医卫生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加强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兽医实验室建设应体现层次性和区域性要求。加快建设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为龙头、区域性实验室为骨干、基层综合诊断室为基础的实验室网络。一是把基层兽医诊断室作为实验室建设中的重点。基层实验室是疫情监测、诊断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我国兽医实验室体系中的最薄弱环节。二是突出区域性实验室的特征。区域性实验室建设必须结合本区域畜牧业发展的特点,突出研究重点。三是对各级兽医实验室的功能明确定位。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国家实验室主要解决重大病、外来病、疑难病等的防控关键技术,区域性实验室以区域流行疫病诊断和防控为主,基层实验室主要以服务当地、综合诊断为发展方向。
3.4 抓好新型养殖者教育培训,加强畜产品安全生产意识落实饲养场及养殖户防疫主体责任意识,规范其行为是搞好疫病防控的基础。应从增强生产者最关心的养殖风险抵抗力方面着手,培养有技术、守法律的新型养殖者。一是以教育提技能。加强技术推广与示范区建设,增加养殖者养殖、防病和法律等知识,提高示范带动作用。二是以政策制度促转变。利用惠农政策和制度监管,加快饲养方式、屠宰加工方式和流通方式等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引导养殖者健康养殖、主动防疫、规范经营。三是以服务增信心。组织拓宽信息获取渠道,降低动物疫病防控及动物产品市场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性,减少疫病风险和市场风险,增强养殖者信心。
2014-12-16
注:李艳华与徐一对本文具有同等贡献
马世春,E-mail:shichunma16@126.com